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 题号:182077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败节草(节选)

李佩甫

李金魁略显口吃的毛病,是上中学时才开始明朗化的。

那是因为一个叫作李红叶的女同学。

在记忆里红叶首先是一种声音,童年里的声音。那声音是从三国的娘幺婶嘴里吐出来的,带有一股高粱米的气味。在夕阳的红烧里,高粱地像一蓬铺天盖地的火焰,火焰在风中“哗哗”响着,忽红忽绿,飞舞着一个橘红底镶金边的声音……尔后,在漫长的时光里,“红叶”逐渐地幻化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淡化了的印象。

印象的重叠是在县城中学里完成的。开学的第一天,李金魁坐在教室里的第五排第四个位置上,听到手拿花名册的老师高声喊道:“……李红叶。”只见坐在他前边位置上的一位穿橘红短袖衫的女同学应声站了起来:“到。”

“到”字像珠儿一样打在了他记忆的神经上,那声音脆生生地敲开了岁月的闸门,有一种东西像水一样漫出来了,于是记忆中童年里的“红叶”与坐在教室里的红叶重合了。

红叶就坐在他的前边,李金魁不由得想看一看她的脸,可他看不到。他看到的只是乌黑的剪发和脖子上的一小块白,那一小块白上还长着一颗紫红的小痦子,那个小痦子在她的衣领处时隐时现,他每一次勾动脖颈,那小痦子就醒目地跳了出来,倏尔就又不见了。

后来,李金魁为此骂过自己,他说,你他妈的是来上学的,还是来看人家脖子的?你也不想想你是个啥东西?!看黑板!此后李金魁就不再看她的脖子。由于李红叶住校,一下课就走了,李金魁便始终都没能看到李红叶的正脸。

有一段时间,李金魁经常到学校附近的一家废品收购站去。他偶然发现那家废品店里有许多收来的旧作业本,那些写过的作业本是论斤卖的。上中学了,作业太多,不能再用那种烟盒纸当作业本了,于是这些很便宜的旧书纸就成了他的作业本。有一天,他刚从废品店里出来,迎面碰上了三国。

那天,三国肩扛着一布袋红薯叶,一下子撞在了李金魁的身上。李金魁说:“三国,你干啥呢?”三国见李金魁不记仇,就咧嘴笑了笑说:“我娘让我给我大伯送点红薯叶。我大伯爱吃红薯叶。”李全魁见他累出了一头汗,就说:“三国,我帮你拿点。”说着,他走上前去,从三国手上取下了那篮红薯。三国甩着手说:“你知道我大伯是干啥的?”李金魁说:“不知道,你大伯干啥?”三国说:“我大伯是校长,我大伯是县一中的校长啊。”李金魁“噢”了一声,再没说什么。校长家就住在县一中的后边,是一个小院。来到小院门前时,李金魁站住了,他对三国说:“三国,到地方了,你去吧。”三国说:“走吧,你帮我拿了这么远,一块去吧,也认识认识我大伯。”李金魁本也想去,看三国那语气,就把红薯篮往地上一放,说:“你自己去吧,我还有节课呢。”

一个星期后,轮到李金魁值日打扫卫生,他正在教室扫地时,突然发现门口一黑,有一个女同学匆匆走了进来,这位女同学在门口处站了一下,而后快步走到他跟前,突然说:“李金魁,你为什么不理我?咱们是老乡啊!”李金魁一怔,看见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秀气的椭圆脸姑娘,穿一身米黄的格格衫,脸儿白白,两眼大大的,嘴角处汪着两个浅浅的酒窝……片刻之间,他脑袋里“轰”的一下,像有什么东西炸了个洞似的,积存了很久的东西重又漫了上来……他的心怦怦跳着,人却一下子被激住了!他干瞪着两只眼睛,就是说不出话来,那句话在喉咙里卡住了很久很久,最后才勉强地、结结巴巴地说出来:“你、你、你……你就是、是红、红叶?”

李红叶有点吃惊地笑着说:“是啊,我就是李红叶。怎么了?你不知道?一个教室坐这么久了?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

李金魁心里积存的东西太多了,那旧有的印象也太深刻了,他仍然没有转过弯来:“你、你、你……就是、是……红叶?”

看他急得说不出话来,脸都憋红了,李红叶就转了话题说:“那天你不是跟三国一块到我家去了么?你为什么不进去呢?”

“三国?…”

“三国是我二叔家的孩子。”

“噢,噢。也、也没什么事……”

“没事就不能坐一坐了?我早就听同学们说,有个人整天不说话,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竟考了第一,原来是我的老乡啊!”

李金魁脸红了……

李红叶忙说:“好,好,你扫吧。我爸说,让你有工夫到家去玩。”说完,就快步走出去了。

李红叶走后,李金魁仍然呆呆地立在那里,手里拿着那把笤帚,一直愣了很久很久……他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重复说:“她就是红叶,原来她就是‘红叶’呀!”

“红叶”由声音还原成了一个鲜活的人,这是他始料不及的。那童年里的印象在无限地扩大,织出了一个稠密的联系,在高粱地里飞出的两个字,竟然在现实中化成了校长的女儿,这是多么大的惊喜呀!这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从这天起,他居然变得口吃起来,他总也说不好第一句话,越是激动越是说不出话来,一到说话的时候,他就不由得紧张,一张嘴就卡壳,非得过上一会儿,才会逐渐地缓过劲来。他为此非常沮丧,说话时就更加的注意,谁知越是注意越坏事,磕巴得就更厉害了。于是,从这天起,他又成了学生们的笑料。

(有删改)

【注】①败节草是一种一碰即散的小草,它以“小处求生、败处求存”而受到作者的关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节选部分记述了李金魁口吃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过程,语言平实质朴,首尾照应,结构紧凑。
B.“红叶”最初是借三国的娘之口说出的,那是婶娘对侄女的称谓,但李金魁误以为可能是高粱地里的红叶。
C.李红叶的热情开朗、善解人意与李金魁的木讷少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的出现也加大了李金魁的心理压力。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等多种手法刻画三国的形象,人物鲜活生动又真实接地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李金魁变得口吃的原因。
3.小说节选部分哪些情节表现了少年李金魁的败节草精神?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精神的?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入学

   

当姐姐甲秀把甲成领进大学校门时,甲成本来想装出一点见过世面的老到,可面对这样一个置身大森林般既旷邈而又幽深的环境,还是有些瞠目结舌。尽管姐姐曾多次讲到这所学校,可置身其中的感觉还是两码事,似乎一草一木都浸润着文化与学理。这个森林里却充满了创造、包容、有序和整洁的现代文明。他尤其喜欢那不经意间竖立于草丛中的一个又一个人物雕塑,那都是曾为这所学校创造过辉煌的教育大家和学术大家,这让一个初进学术大门的人,既生敬畏与神圣感,也生目标与方向感。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都市,这才是他苦苦奋斗,希望挣脱乡村,而最终跻身的那种文明。

走进宿舍,四个床位已有三个被占了。宿舍只有两个同学在,一个叫朱豆豆,是山西的。一个叫孟续子,是山东孟子故乡的。姐姐把一切安顿好后就走了。罗甲成从各自桌上的摆设看到,他比人家差了一样东西——电脑。朱豆豆是手提的,孟续子是台式的,两人都在电脑前忙乎着,他就感到了一种难堪。他有一把旧二胡,是父亲用过的,但声音很好。他也会拉几首曲子,本来是一门才艺,他想可能会有展示的机会,可他看见,那位没闪面的同学,给床里挂了一把锃光瓦亮的小提琴,把他那把土不拉几的二胡比得失去了特色。他想把姐姐给挂好的二胡取下来,又觉得反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他独自站到窗前,向远处眺望着,那风景咋看就大不如前了。他还发现,无论是自己的穿着还是带来的日用品,以及衣柜里挂的衣服,都比人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他还明显感到,人家两人也是刚认识的,却好像有了许多共同语言,说的都是网上那些他不太明白的事。无形中,开学第一天自己就有种被边缘的感觉。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同学也回来了,是母亲陪着的,买了许多水果和小吃,硬招呼着,让大家围拢来坐一坐。甲成见那两位同学都停下了手中的事,围坐在一起了,也不好推辞,就从上铺下来了。这位同学叫沈宁宁,是从甘肃来的。他的母亲特别热情,一口一个孩子们孩子们的。从她不无技术处理的介绍中,大家听出来,沈宁宁的爸爸是一个副市长,那位母亲还专门强调了副厅级,不是县处级,沈宁宁阻止了几次,母亲还是说个不停。介绍完她认为必须给大家介绍清楚的所有情况后,她又问起了朱豆豆和孟续子。从他们各自的回答中得知,朱豆豆的爸爸是一个煤矿老板,用朱豆豆的话说,老爹是挖煤的,可那种嘴上的贬损,无疑含着某种实际的褒义。孟续子是一个中学校长的儿子,他的爸爸对孟子颇有研究,因此,给儿子取了这么个很有理想色彩的名字。

还没等到问甲成,他已经有些不自在了。在这种晒爹的场合,一旦亮出来,就意味着自己比别人矮了几分。过去在县中上高中时,就面对过这种游戏。那时他几乎是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自己的父亲是农民。一个农民的孩子,学习成绩是在重点班的前三名位置,而许多干部子弟和大款的孩子,却只能蹲在普通班对他刮目相看。但今天这些优势都没有了,能考到这里的,都是学习成绩顶呱呱的学生。他好像有了一种衣服将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剥尽的感觉。无论咋不情愿,还是剥尽了。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大其词,就是农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也没有说父亲还当过民办教师,也没有说父亲还当过村支书,这一切在这个场合说出来,更显得软弱无力。大家都噢噢噢地应承着,并都说农民好,农民好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嘛。他觉得嘴里发苦。

沈宁宁的母亲走后,三个人又相互交流起电脑软件来,罗甲成从宿舍走了出来。他很想回到文庙村,告诉父亲,恐怕得给自己买一台电脑,但又觉得开不了口。他知道,连学费都是爹娘四处凑下的。这几年他和姐姐上学,几乎掏空了全部家底,这个口是万万不能开的。电脑毕竟不是非有不可的,姐姐也是上到大二时才买了个二手货,还是自己勤工俭学挣下的。他相信自己迟早会有这个的,但不是现在。

他坚强地告诫自己,必须挺住,不能跟任何人攀比,要比就比学习。他坚信,自己在学习成绩上是会走在前边的。只要这个站住了,所有面子都会挽回来的。他突然又有了勇气,他用了整整四十分钟,沿校园围墙走完了一圈,再次踏进大门时,心里又说出了那句话:我来了,我罗甲成来了!他觉得自己有一种绝对的力量,能从这里起飞!他咬咬牙说:我坚信!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京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甲成初进校园时感觉这里像“大森林般既旷邈而又幽深”,这说明了大学宏阔和深邃,让出身农村的他感到震撼。
B.校园风景没变,罗甲成却觉得“大不如前”,因为他将感情融入了景物中,这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异曲同工。
C.当罗甲成说明自己的父亲是农民时,大家都“噢噢噢”地应承和夸赞,这些人的虚伪和骨子里的蔑视深深刺痛了他。
D.罗甲成羡慕同学们有电脑,但是他知道自己万万不能开口要,这说明他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是一个本分孝顺的孩子。
2.简要概括罗甲成第一天入学的心理变化过程。
3.后文罗甲成在入学一年后就出现了精神危机,宁愿到井下挖煤也不愿再在这所重点大学学习。这种精神危机在入学第一天就已经有所暗示。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1-07-18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唇绿嘴

莫言

老父病重,我由京返乡陪护。一日下午,忽听窗外大街上,传来一女子的号啕,众人皆愕然。我大姐惊道:‘高参’来了!

只见一个女人,仰着红彤彤的大脸,张着大嘴,哭嚎着进入我家院子,大舅啊……俺的个亲舅啊……你怎么狠心撇下俺走了啊……

我大姐恼怒地冲出去。父亲举起一只颤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别……别……别惹她啊……

我大姐恼怒地说:‘高参’,你这是唱的哪一出?

高参满脸的悲痛表情就像落在烧得通红的炉盖上的一滴水,欻的一声便消失了,随即换上了一副惊愕的表情,说:不是说俺大舅‘老’了吗?

俺大好好的呢!我大姐说。

您看看您看看,这些该死的造谣分子,她一边说着,一边闯进了我父亲的居室,看到我后,她的脸上出现了喜洋洋的表情,道,表哥,您啥时回来的?然后伸出手来,我感到她的手又大又硬,力气很足。然后她又与我堂弟等人一一握手,这派头既不像个女人,也不像个农民,倒很像一位市里来的干部。最后,她俯身问躺在床上的我老父:大舅,你还认识我吗?我老父摇摇头。她提高嗓门说:大舅,我是覃家庄上的覃桂英啊!我父亲还是摇头。我姐姐大声说:覃家庄俺姑的侄女,‘高参’!

我父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说:‘高参’……知道,太有名了……了不起……”“俺大舅真幽默。”“高参道。坐下吧。我父亲说。

她摸出一盒细支中华烟,问:不介意我抽烟吧?我大姐道:高参’,你还是别抽了,俺大咳嗽。她说:也是,尽管抽烟是人权的一部分,但我的人权要建立在不侵犯别人人权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我诧异地看着这位出语不凡的胖大妇人,一时找不到要说的话。我姐姐看出了我的尴尬,便道:你可不知道高参有多厉害,胶东半岛都有名的人物。

我堂弟道:岂止是胶东半岛,全中国都有名呢!

姐,弟,你们就别讽刺我了。”“高参嘴里这样说,但她的神情却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跟表哥这样的大作家比,我算什么?草民一枚!

您老人家可不是‘草民一枚’,堂弟说,您是著名‘公知’,策划大师!

什么公鸡”“母鸡”“大师”“小师她说,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

她的话让我震惊。她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她小学之后又混过两年农业中学,我之所以说,是因为这样的学历在当时也不算低,但放在眼下,那就跟文盲差不多了……

高参的手机响了,手机里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覃姐,晚上有空吗?一起吃个饭,平度有一个客户想见你,我订个包间。她按着手机留言,骂道:去你娘的,我正要找你算账呢,你说俺大舅‘老’了,我现在就在俺大舅身边,俺大舅精神好着呢!你这个造谣分子,我饶不了你!她将手机装进口袋,探身问我父亲,大舅,你不生我的气吧?都是‘花脖子’这个家伙造谣!我父亲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

这时,高参口袋里的两个手机同时响了。她摸出了那款旧华为,又摸出一款新苹果。她看了一眼苹果手机,嘟了一句,又看华为手机,揿响,还是那位花脖子的声音;覃姐,你可别怨我,我是听‘九儿他爹’说的。他说你大舅可能‘老’了,因为他从村委的监控器上看到莫言回来了……

我吃了一惊,道:村子里还有摄像头?太厉害了!”“高参道:所以,表哥,得网络者得天下,失网络者失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失网络者失民心。所以,网络是天堂,网络也是地狱;所以,可以利用网络伸张正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冤杀好人;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总之,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叫喊了几十年的‘缩小三大差别’①,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刚兴起互联网时那句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话现在基本上还适用。总之,表哥,自从有了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才真正地过上了人的生活……

佩服,覃桂英,不,‘高参’,我说,我枉在北京待着,但实际上孤陋寡闻,感谢你给我上了一课。

你与你朋友新近开那个‘两块砖’公众号我已关注了。太保守了,表哥,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

你早就不姓覃了,我堂弟说,你姓高叫‘高参’。”“姓高也没什么不好,俺姥娘家不也姓高吗?

我很想知道你用什么方法能给我们吸来一百万粉丝。我说。

哎哟表哥,这事可不是一句半句能说清的,这么着,她摸出两块手机,道,加个微信,过几天咱们坐下来细聊。

我把自己推给你好几次请你加我,你都不理我,她白了我一眼,然后用两块手机先后扫了我的二维码,说,你得确认我,‘高参’和‘猪大自肥’。

‘猪大自肥’,这名字真好!我说。我还有三个名字呢。

你有五个手机?我惊讶地问。

‘老丈人的青鱼’有十二块手机呢。她说,我还有两个公众号,一个叫‘红唇’,一个叫‘绿嘴’,表哥你得空关注一下。她俯身向我父亲,说,大舅,我先走了,过几天再来看你。她走后,我父亲悄声对我说:千万小心她啊……我说:大,您放心,我心里有数!

(选自莫言小说集《晚熟的人》,有删改)


【注】①三大差别:指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有很强的真实性。其中的“莫言”和鲁迅小说中“迅哥儿”一样,都是小说人物,也带有作者的印记。
B.小说集名为“晚熟的人”,覃桂英就是一个晚熟的人。她貌似在互联网时代如鱼得水,实际上处处显示出她的单纯和落伍。
C.这篇小说延续了莫言一贯的写作风格。乡村题材,以故乡为背景,围绕故乡的人物展开,动作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如见其人。
D.小说描写“我”见到“高参”后的心理反应,经历了“诧异—震惊—反感—好奇—戒备”的过程,点到为止,笔墨简省。
2.简析“父亲”在小说中的作用。
3.请从微信名“高参”和“猪大自肥”的角度,探究小说意蕴。
2022-07-09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就问爹。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董家行医,家教很严。医德惟上,药价低廉。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祥子听了,泪流满面。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你爹同意了。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儿,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
D.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们送来“神医胡同”金匾表现了村民对董神医和祥子两代人医术肯定与赞扬,从侧面表现祥子继承了董神医的衣钵,配得上“神医”的称号。
B.文末“工工正正”不能改成“工正”,原文强调了董神医写下这两个字时认真、郑重的态度,寄托了董神医希望祥子能真正理解“医德惟上”的祖训,行医能做到“医者仁心”的期望。
C.小说标题中的“神医”一词表现了乡民对董家世代行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赞誉,是董神医和祥子两代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D.祥子娘说“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是因为她知董神医的周年祭日那天三炷香燃尽一定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3.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文中祥子的三次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
4.请简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好处。
2022-06-23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