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26 题号:182842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家这个词

乔叶

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从主路上岔开,往右手边的山坡里蜿蜒而去。老原车速更慢,用下巴示意了一下,说:“顺着这条路进去,就是咱原家坟。”

这块地看着还挺新。我指着砂石路和主路之间的那片夹角空地,问:“平出来没多久吧?”“嗯,得有半年了。打算做停车场的。等将来村子红了,来的车多了,就得停这儿。”老原又感叹,还是乡下天大地大,随便就能整出一块地方。我说可别瞎扯,这可是地,哪有那么随便,地在农村哪是值钱不值钱的事儿;农村人活的就是地,宅基地,耕地,林地,哪儿能离得开地,最能让人较真的也就是地。

“回——来——啦——”

循着声,便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在前方的一个石墩上坐着,手里握着一根拐杖,戴着一顶黑帽子,穿着一件黑底起红花的中式棉袄,脑后盘着一个圆圆的发髻。暗黄的面皮,很瘦,却像松柏似的,有一股子硬实在里头。

“哦——回来啦! ”

老原也大声应,把车速放得很慢,快到老太太跟前时停下,半开车门喊道:“九奶,咱回吧?我捎你啊。”

老太太眯着眼睛看着他,括号般的皱纹里颤颤巍巍的,兜着点儿笑意,就那么看着老原,直待老原又问了她一遍,她方才摆了摆手,说,一会儿回。老原方才上车继续前行。

问她是谁,老原说:“没听见我喊嘛,是九奶。”“搁哪儿排的第九?”“张家。”“那么多儿子?”“几支一起排的,显得门户大。”“那跟你们原家不沾啊。”“姓上不沾,另有一路沾法。她是我父亲的干娘,顺下来,可不就是我的干奶奶?这还不算沾?”“嗯,沾,很沾。多大年纪了?”“九十四五吧。”听老原介绍,早年间,九奶可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接生婆,可以说,现如今,周边村里五十岁靠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她接生的。周边几个村里,没有比她更老的人了。她很年轻时就没了丈夫,一辈子没孩子,一直孤寡到现在。

老原把车靠边儿停下,点了一支烟说,论起来,这干奶奶比多少人的亲奶奶都亲呢。要不是她,原家早就在村里没了地方。这事儿说来话长。简述起来就是,从他记事时起,父亲每次带他们回来上坟都不进村。他十八岁那年清明节,跟着父亲回来上坟时,九奶在桥头候住了他们,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九奶。那时她好像就已经是这么老了。九奶跷了跷脚尖,伸出手去摸他的脸,被他闪避了过去。然后,九奶对他父亲说:“福久,你得回来把房子修一修。都快塌了。”

“塌就塌了呗。”

“宅地基都有人瞄上了,快成别人家的了。”

“谁想要就给谁呗。

“要是哪天想回来,就没有了站脚的地方。”

“不回来了。”

“人家就会说,村里没原家了。原家没老家了。”

“就叫他们说去。”

“你这些话,能叫坟里的先人听?”

“坟里的先人,也不知道个啥,也听不见个啥。”

“那你还回来上啥坟哩。”

老原说,这句话父亲没接住。那天,九奶撂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给你占着地方, 迟早等你回来。”

我笑着说:“你说你家都放弃了的老宅,你干奶奶还拼命给你们占着,这地是值钱还是不值钱?”老原求饶道:“姑奶奶我错了还不行嘛。”又叹口气道:“老家的事还真是说不清。”

“然后呢?你父亲就很快回村翻盖老宅了?”“没有。”他说,父亲还是没进村。到底也没进村。可从那以后,他三不五时地就会念叨起九奶的话,像被下了蛊。直到他五年后被查出了晚期肺癌,住院后更像是中了魔,在病床上一遍两遍翻来覆去地叮嘱老原,说他是不中用了,等他死了,老原得回去盯着。老原是长子,得在村里顶门立户。原家的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比谁家的低一砖。咱不能叫门势塌掉。不求比人强,也不能落人后。叫他们知道,咱原家的人都一茬茬长着,原家的香火没有断,原家的日子还长着呢。

烟灰轻弹,不及落地便被风吹得没了影踪。父亲去世后,老原和两个弟弟送父亲的骨灰回去安葬。他说,也是在刚才那个地方,九奶就在那里等着。我问:“九奶怎么知道的?”“九奶说,梦见了。”九奶说这句话时,泪就噙在眼窝里。老原侧背着我,看不清他的表情。那天,老原他们跟着九奶,捧着父亲的骨灰先回了老宅,让村里人帮忙去打墓。老宅被打理得干干净净,种着花,种着菜,一看就是一直住人的样子。也不知道怎么了,老原当时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从那时起,老原的脑子里第一次升腾出了老家的意识,就认下了这个老家。

重新上车,缓缓前行。我突然想起有一次和报社的同事聊起老家,大家纷争起该怎么定义老家这个概念,一个平日里爱写诗的编辑以读诗的口气吟诵道:“什么是老家? 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世的老人在那里生活,等着我们回去。去世的老人在那里安息,等着我们回去。”老家啊,就是很老很老的家,老得寸步难行的家,于是,那片土地,那个村庄,那座房子,那些亲人,都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所谓的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往山坡里蜿蜒而去的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很自然地引出“原家坟”,用笔简洁,且有深深的用意。
B.老原父亲在临终时,嘱托“咱不能叫门势塌掉”“原家的香火没有断”,说明老原父亲有很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
C.送父亲骨灰归葬老家时,老原“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老家的真正认可。
D.小说结尾写“我”与同事定义“老家”,不仅交代了“我”的身份,而且具有诗化的理性色彩,深化了小说主旨。
2.关于文中涉及“地”的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农村,即便是夹角的空地,也能发挥作用,比如可做停车场接待来客。
B.“随便就能整出一块地方”,老原得意于农村人没有眼光,他有好眼光。
C.土地是农村人“最能较真的”,在村民心中,土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D.乡村的土地“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可见土地是乡民之“根”。
3.九奶是“能立起来的形象”。小说是如何塑造九奶这个“能立起来的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关于这部作品,乔叶曾说:“乡村蕴藏的其实是一部丰沛丰满的小说。”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演讲

叶圣陶

①“就讲恋爱吧。”

②“不行,”他仿佛看见眼前竖着一根又粗又黑的棍子,这是“破折号”,表示忽转一个意思,早经教育部颁布通行了的。

③他想恋爱之说现时正风行,你若把它淋头痛遏,痛快固然痛快,但青年的嘴比新妇的小姑还要尖刻,要是他们给你一个“时代落伍者”的浑号,就比无关痛痒的“铁丝边眼镜”凶险得多:谁甘心去了旧浑号换这样一个新浑号呢?至于说恋爱神圣,这又哪里可以!正是洪水泛滥的时代,你还要“扬其波”么!纵使世人不相责怪,一念之良知是不可昧的,“哪里可以!”

④“那么讲学潮吧。”

⑤“也不行,”一根棍子又竖在眼前了。他想现在正是古往今来最难说话的时代,你说一句话,他们就说你有某种作用,你再说一句话,他们又说你有某种作用:作用就是罪名。就说学生应该闹学潮吧,那作用一定在讨学生之好了;反过来说学潮应该严行取缔吧,那作用一定在与学生为难,而且拍教育当局之马屁了。“犯不着,随便讲讲,却去掮那么大的湿木梢!”

⑥“到底讲什么题目好呢?《从诗经里见到的古代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吧。不,这个题目太博大精微了,他们青年不一定消化得来;而且,这大有玄学的气味。《杜甫的研究》吧。可惜给梁任公讲过了;我一提出这个题目,就会有人想‘梁任公……梁任公……’这又算什么!李白吧——白乐天吧——白乐天却病法吧。”

⑦“啊,有了!”他拍案而起,清清楚楚的一篇演讲稿,有 outline[1],有趣味丰富的穿插,完全展陈在面前了。“这个题目又时新,又有趣,怎么给我想到的!信哉,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从长衫口袋里摸出一颗朱古律糖[2],才撕去了半张锡纸,便纳入口里。

⑧一阵拍掌声中,他被主席先生延请到铺着白竹布的桌子旁边。头脑里 outline 同趣味丰富的穿插都有点象乱窜的山羊,虽然各各系着一根索子,但是牧羊人的一只手颇有把持不住之势。到鞠躬招呼时,掌声已经寂然了;头略微左偏,徐徐地俯下去,温文尔雅,正是学者的态度。又温文尔雅地抬起头来。“拍!拍!”突然又是两声击掌,虽然是余波,却特别怪,特别响,有如空山夜鸣的鹳鹤。

⑨“什么!”他心里这样想,眼光便射到那边去。却见好些瓜子形的鸡蛋形的棍棒形的“可爱的白里泛红”,错杂在青竹布大衫之间,抬眉一想,这才明白“是男女同学么?——且慢怨愤。开口吧,开口吧,要从容,要得体!”

⑩“诸位!生活是艺术啊,唯有艺术的生活才是真的美的善的生活。这里头大有讨究的余地。所以,今天鄙人不讲关于史学文学社会学等等的话,单从这里头提出一个题目来谈谈,就是《当前的享乐》。”他得意地望着前方,随手把眼镜略微抬起以助姿势。

“三段式”,不知怎么这个名词滚出来了,他转身取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一挥而就:“三段式”。

⑫“诸位一定知道伦理学里的三段式。三段式里不是有个前提么?”他轻捷地旋转身子,又挥成“前提”二字。

⑬“现在先讲前提。我们的前提是:《古诗十九首》道,‘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陶渊明道,‘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够了,不必多举了。”

⑭他回转身子又写“小前提”三字,比“前提”二字更大。

⑮“其次是小前提,小前提。小前提谁也知道,不用多讲了,自然是我们与《十九首》的作者,与陶渊明陶老先生同样是人,同样是年命如朝露的。这下子答案就来了!”忽然提高嗓子以惊人的语调这么说,便搭搭有声地写成顶天立地的两个大字:“答案”。他仿佛觉得身体扩展开来,至于非常伟大,简直同发现新大陆的哥仑布不相上下,在他下边的,是一对对瞻望景仰的眼睛。

⑯“所以我们不要轻轻放过当前的享乐呵!”这样有力地把他的论旨阐明了。

⑰于是接下去讲第二节。

⑱“……已经说明了,自古以来要尝到畅然的‘生的欢喜’的人们,差不多人同此心,第一是酷好文艺,第二是耽爱美酒。文艺与美酒是多么足以叫人陶醉的东西呵!”这就结束了第二节。

⑲这里是总结束了:“……所以我们见好书就读书,逢好山水就游山水,遇好人就同他交朋友……这个,我叫它‘刹那主义’,‘我的刹那主义’。——刹那主义是什么意思,说来话长,不是短时间讲得了的,现在且不讲;停几天想写篇文章专把它讲一讲,发表出来的时候,诸位再研究吧。”似乎成就了一件大功劳,肩背上觉得轻松了不少;温文尔雅自然还在,于是头又略微左偏,徐徐地俯下去了。

⑳一阵结结实实的掌声。接着是听众窜散,脚步声同凳脚擦地声绞成一团, 堂中顿时改变成另一个世界。

                                                                                                                                    1925529日写毕


注:[1]outline:概述。[2]朱古律:巧克力。                                               
1.第⑦段有中英文混杂的语言现象,其作用是        
2.文中多次出现的“棍子”“棍棒”,其内涵是        
3.请参考“演讲评价细则”,为本文中的演讲写一段点评。

演讲评价细则

评价角度具体要求
内容质量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言之有物有说服力
现场表现思路清晰,态度诚恳,抑扬顿挫有吸引力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讽刺小说“讥刺之切,或逾锋刃。”叶圣陶这篇小说风格是否符合这一评价,请加以探究。
2022-12-14更新 | 1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十一”前,光字片人家全部清空。“十一”过后,光字片的大拆除全面展开。那是颇壮观的场面,动用了几十台重型机械——也是相当痛快的拆除。

周秉义赶到现场。当然不用他亲自指挥,他只是去看热闹。许多光字片的人也回去看热闹,不少人百感交集,有些老人还直掉眼泪。直到那时,光字片的人才觉得周秉义可亲可敬,争着与他合影。周秉义很高兴,笑容灿烂。不觉想起了刚任命的时候。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名次还排得比较靠后。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

秉昆说:“哥,这么大的雪,改天吧。”

秉义说:“我正是因为下这么大的雪才来的啊。没人出门,也就没人注意咱们嘛,想看哪儿看哪儿。”

秉义没坐专车,也没骑自行车。雪大,公共汽车开得慢,又不容易等到,等到了也不一定能挤上去,他干脆走到了弟弟家。于是,老哥儿俩逛起光字片来。

光字片的面积比以前大了,有几平方公里,人口也比以前稠密多了。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如同历史回到了白垩纪,雪下覆盖的是成群体型怪异的恐龙僵尸;又如同无数明碉暗堡,为了迷惑敌军,偏要筑得不三不四,内中埋伏着整师整师的士兵,只等冲锋号响……

白茫茫一片大地好干净,这不适用光字片。稍一细看,谁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颜色的泔水结成的冰面,公厕四周的尿冰……

兄弟二人并肩走时,周秉昆忽然心中对哥哥产生出同情来——仅差半步就熬成副省级干部了,偏偏给了个北方省会城市的副市长当,排名还那么靠后。

秉昆问:“哥,你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满意吗?”

秉义说:“你这话问得很肤浅,太矫情,太幼稚。古今中外,对自己人生感到满意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无忧无虑当皇帝的人,他还想长生不老永远当下去呢!我又凭什么会感到满意呢?”

秉昆接着问:“那就是不满意咯?”

秉义说:“也不能说不满意。我的人生道路尽管有时身不由己,但组织培养我,信任我,我在组织安排的不同岗位上,一向认认真真、克己奉公地工作,从来没有混过日子,所以,我对自己的人生也有满意的方面。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两点满意的地方,那也就应该感激生命了。”周秉义谈兴颇浓,他对弟弟每一句话都给予了愉快、耐心的回答。

秉昆突然失声一笑。秉义奇怪地问:“你笑什么?”

秉昆说:“你跟我说话,更像老师跟学生说话。”

秉义愣了一下,也笑道:“这辈子当不成老师咯,年龄过咯!”那一刻,秉昆从哥哥的话中听出了相当遗憾的意味,和一种类似晚秋的心境。他不由得扭头看了一眼哥哥——两只皮面羊剪线的帽耳朵之间,哥哥的脸比以前疲多了,嘴角两边的皱纹明显多了,刀刻一般。他心里不禁有些难受——普通百姓家的儿子,当官当到哥哥那份儿上,太不容易了。

秉义颇为兴奋,他把秉昆带到了离家挺远的地方。那些地方秉昆从未去过,也没有同学朋友,不曾有过一个熟人。

“哥,咱们光字片就没有一个你的高中同学吗?”

“没有,我高中时的学校是全市排名靠前的重点校。据我所知,除了我,当年还没有第二个光字片的高中生。”

“哥,你当年太幸运了!”

“是啊,我当年学习真刻苦啊!”

在周秉昆记忆中,哥哥从来没有与他聊过那么久。他对那个雪天很感激。

老哥儿俩在光字片走啊走,转啊转,不知不觉天黑了。远处是铁道,过了铁道,不再是光字片了。除了铁道是各个区域的分界,路灯也是。铁道那边有路灯,已经亮了。光字片这边却只有极少的路灯,大部分地方被夜幕笼罩。像样的路才配有路灯。光字片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实在不配有路灯。人们似乎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常识,包括家住光字片的人。望着前方笔直的马蹄石道和成行的路灯,秉义问:“知道那边的街是怎么形成的吗”

秉昆说:“知道,从前那边是俄国人住的地方。”秉义问:“知道那些街名吗?”

秉昆说:“当然知道!安和街、安发街、安德街、安定街、安正街、安良街……”铁道那边是安字片,安字片砖房多。长期以来,安字片是光字片人家向往的街区。秉义又问:“你知道那些街从前的街名吗?”秉昆反问:“从前不也是安字片吗?”

秉义说:“你想错了!从前的街名是俄国人起的,它们的俄文说法是:吉别斯卡亚、阿尔巴津斯卡亚、阿尔贡斯卡亚、米哈依洛夫卡亚、依戈尔纳卡亚、日托米尔卡亚……”

那时,兄弟二人正站在高坡上。

秉义指着远方又说:“看那边,也有街灯……”

秉昆说:“那是河字片,有河洛街、河洲街、河曲街、河鼓街、河图街……”

“托尔斯泰纳亚、契诃夫纳亚、罗蒙诺索夫纳亚、谢甫琴科纳亚、涅克拉索夫纳亚……但是咱们光字片,咱爸他们那一辈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却至今没有几条像样的街、像样的路,路灯也还这么少。可咱们光字片的街名,却正是不折不扣的中国街名,咱爸那一辈中国人起的。光仁、光义、光礼、光智、光信、连起来是孔子的话——仁义礼智信!你好好想想,能明白咱爸那一辈闯关东落户于此的农民,当年为什么那么起那些街名吗?当年,咱们光字片还是有街可言的。如今,咱俩走了这么久,走过了几条算得上是街的道路吗?原先有过的街也被私搭乱建的土坯房占没了!”秉义一句接一句地说。

“可人们没办法啊!”

“是啊,没办法啊……”

秉义转身望着光字片,天色已完全黑下来了,光字片稀疏的几点亮光,让人不愿接近。秉昆问:“哥,你今天算是考察吗?”

周秉义说:“对。”

秉昆又问:“之后呢?”

周秉义说:“灭了它!”

在秉昆家小院外,秉义感慨道:“光字片还有这么个小院的人家,太少了。”

秉昆说:“是啊,冬天起码可以为家门挡挡风。”

秉义说:“你托咱爸的福了。”

秉昆说:“哥,进屋歇会儿吧。”

秉义说:“不了,谢谢你陪我。”秉义拍一下秉昆的肩,转身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秉义新官上任低调行事,微服私访,趁着下雪没人注意才出门考察,不坐专车、不坐公交而选择走路便是其表现。
B.周秉昆因为哥哥的任命而生出同情,于是便问哥哥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否满意,周秉义的回答透露出与秉昆相似的遗憾之情。
C.周秉义对父辈时期光字片的回忆让故事有了历史的沧桑感,他言语中强调当年光字片街名与“仁义礼智信”有关,意味深长。
D.小说中“光字片”虽然“私搭乱建”“肮脏”,但它是两兄弟成长的地方,承载着他们很多回忆,所以周秉义立志要整顿。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光字片大拆除的场景开篇,使用倒叙的手法主要是为了凸显老百姓百感交集的情感和争着与周秉义合影的热情。
B.文中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一幅震撼的场景,成群的恐龙僵尸、无数的明确暗堡,写出了光字片土坯房的稠密杂乱。
C.周秉昆说出了安字片和河字片的街名,周秉义又说出了它们的俄文名称和光字片当年的街名,街名的背后蕴含多重对比。
D.“脸比以前瘦多了”“嘴角两边的皱纹明显多了”“心里不禁有些难受”等语句借秉昆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表现弟弟对哥哥的关心。
3.《解放军报》曾评论“周秉义的样子就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样子”。请结合文本分析周秉义具有党员干部应有的哪些特点。
4.小说主要以哥俩对话的形式展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3-06-10更新 | 2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的话题

铁凝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省报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加编者按的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编者口气却十分认真,大有一追到底之势。

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

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的报纸分送到各个办公室后,局内一阵骚动。

局里没人名叫莫雨。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一切了如指掌。很快省里派来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作了检查,还掏腰包补上那被称为占国家便宜的部分。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安静了下来。可你分明觉得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

莫雨自然是化名。解放前达师傅做过地下党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化名在非常时期的意义。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日,达师傅收到一张寄给莫雨的汇款单。汇款人简短附言里注明是稿费,共二十四元——他每月工资的一半。按惯例,他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让收汇人来领取。这次,他从邮递员手中一接过它,思考片刻,迅速塞进一个带锁的抽屉,传达室只他一人。

晚上,达师傅不断翻身,眼前不断出现莫雨。他愿不动声色认出莫雨,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

第二天一上班,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破例到传达室。他漫不经心扫了一眼窗台上的信件说:达师傅,今天的信来得早呵。

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

下午几点到?史副局长又问。

四点半。

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带锁的抽屉。

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无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家里小儿正待业,准备接达师傅的班呢。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就可能把儿子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他还是拽出了开抽屉的钥匙。

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

59天过去,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59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莫雨的汇款单依旧矗立玻璃窗上,六月的太阳已把它烘烤得又焦又黄。

在这59天里,传达室突然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躲着他。

整整59天,好些人路过传达室都尽量目不斜视,那面窗子仿佛成了暗堡。只有那几位局长,不仅毫无畏惧从那张小纸片跟前经过,还常对坐在门内的他极去意味深长的一瞥。这使得他老回忆起当交通员的时光,好像他们是来找他对暗号的。他们站在窗外说:芝麻大饼。他对答:油条火烧。

整整59天,没有人和他对暗号。他想好的接头暗号,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更换着。

59天中,史正斌来传达室次数最多。每次他一进门,达师傅都先拧开半导体,然后不停转换电台。吱吱拉拉的噪音弄得他几次欲言又止,只好讪讪退出传达室。他暗笑:报上没点你的名,可那次你也在场。没点你,是你掺和得不深,念你年轻,可你想从我这打开缺口,和我研究谁是莫雨,妄想。

接头就要等待。一想起该来接头的那人,他就禁不住抬眼看日历。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月整。汇款单写得明白,两月不取款,邮局退回寄款人。

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他关掉半导体,长久注视起窗台上那张小纸片。他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的玻璃窗忽然敞亮起来。一方薄纸的消失,大家不约而同松了口气,就像同时听到了解除戒严的命令……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谁认领了汇款单。

这个老达,我还想找他杀一盘哪!研究室主任兴奋起来。

老达?回家给老伴买煤饼去了。这是鲁大夫,眼镜片朝大伙儿一闪一闪。

达师傅怎么会上班时间买煤饼?史副局长也掺杂在人群里。

人们正要离去,达师傅蹬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是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车停在传达室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的意图。他跨下车座,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擦着汗。

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史副局长一字一板问。

领走了。

那,莫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他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达师傅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有觉察到他眼光的异常。

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他:这么说,信是你写的?

不是我写的,我怎么敢作主领钱、买墩布?各办公室的墩布都用秃了,也该换换了。

那……信是你写的?史副局长强调了字。

你怎么还不信?不客气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在中央当部长。

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

你见过?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到你手里?那可真成了大怪事。

他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史副局长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室走去。本来,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一九八三年十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S市文化局正局长,每逢他路过传达室,都不自主朝窗户看一眼,仿佛那张焦黄的小纸片还摆在那里。上任以来,他总想再找达师傅深谈一次,但总是被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耽误。他找他谈话,是想向他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是谁?他又觉得已经失去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现在是局长。

198311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史正斌两次“扫了一眼”的细节,表现了达师傅善于察言观色、办事谨小慎微的个性,突出他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的性格。
B.文中多次暗示史正斌是“莫雨”,“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说明他觉得自己被怀疑,但他始终没承认,可见其性格弱点。
C.传达室成为展示机关各色人物心态的窗口,它的“突然冷清起来”,表明有些人不愿被“莫雨”举报信事件牵连而刻意回避。
D.达师傅用汇款单的钱给各办公室买了新墩布,并声称自己就是“莫雨”,他的态度变化使得情节有波澜,丰富了故事意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明确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并且整体上采用顺叙手法叙事,脉络交代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B.“……每一把椅子都在窃窃私语:谁是莫雨?”这句以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比拟,突出人们对写信者的关注,增强了悬念。
C.文中两次写到史正斌质问达师傅“信是你写的”,这明知故问的话语,表现了史正斌心怀鬼胎、嫁祸于人的阴险狡诈。
D.文章反复提到“59天过去”“整整59天”等时间短语,突出日子的特殊性,渲染待人领取汇款单时焦躁、不安的气氛。
3.汇款单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原文结尾一段:“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传达室的窗口时,他心中还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阅读文本删去了这一段文字。这样修改,有哪些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03-11更新 | 4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