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9 题号:186864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信封里的儿子

司玉笙

那时候他不识字,班长就一笔一划地教他。时间长了,他就离不开班长了。班长问他是哪里人,他就哭了,说俺也不知道俺是哪里人,就知道家离老黄河不远,爹娘走得早……班长说,我家离老黄河几十里,爹去世得早,我娘辛辛苦苦拉扯我兄妹仨……兄弟,这队伍就是咱的家……

1950年秋,部队来到东北整训。入朝作战前的誓师动员大会上,阵阵口号声中,人人热血沸腾,会后纷纷写了请战书或决心书。他比葫芦画瓢地将班长的照抄下来,就是名字不一样。班长一看笑了说,刘兴根、刘敬根,念不好就念成一个人了。

他也笑了,说,咱俩就是一个人。

趁着一个休息日,班长说,趁出国前咱也去街上照个相,留个念。

于是就去了。过了几天,照片取出来了,是黑白的。单身的一人一张,一寸;两个人的合影也是一人一张,两寸。他第一次见这照片不禁叫了起来,咋跟活的一样!班长说,这相片可金贵哩,花去我半个月的津贴,得放好。

在他的注视下,班长将自己那三张照片塞进一个早已写好地址的信封里。这信封纸质韧硬,正面有红框,竖写形制。

揣着这照片,两个人跨过鸭绿江。随部队急行军到了指定区域,放眼一望,满目冰山雪岭,林木间寒气重重。战斗一打响,阵地上一片火海硝烟,残枝碎石乱蹦。激战中,班长被一颗炮弹炸成重伤,融化的冰雪和冒着热气的鲜血糊满了一身。奄奄一息的班长看看他,说,兄弟,这信封你拿着,里面还有攒给咱娘的钱……

班长牺牲后他被临阵任命为班长,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好像有两个人在他身子骨里发力,打起仗来十分英勇。两年后,后方战地医院又多了一名伤员。这伤员头部被弹片击中,昏迷了一个星期方才苏醒。医护人员高兴地相互传语,刘兴根醒来了,英雄醒来了……后来,他被转到国内疗养。能下地活动时,他将那信封找出,小心翼翼地抚平,再添上回信的地址,托人寄出。过了个把月,回信来了,是人代写的:你母亲接到你寄来的信和照片喜出望外,捂住哭了大半天。自你参军走后,这些年来你母亲天天去庄东头的大路口盼你。你两个妹妹已出嫁。四亩庄稼地有互助组帮种帮收,家中一切安好,勿念……读完信,他忽地捶了自己一下,我本来就是娘的儿子呀!

往后再写信,他就用班长的口吻。那边回信问,合影照上的另一个是谁?他答,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娘的儿子。那边回信说,你母亲现在逢人就说,俺儿回来了,还多了一个,就在俺怀里。说着还掏出照片让人家看……这一提,他心里便拱出一句,我就是我就是,永远是!

为尽量使自己像娘的儿子,他每天对着班长的照片进行整容。班长的颧骨高,他就反复夹捏自己的腮帮子,好让颧骨突出。时间长了,腮帮子还真凹陷下去了一点。护理人员奇怪,问,刘班长,脸上怎么不舒服?都好着哩。他说,只是想娘了。

复员前,组织上派人征求他的意见,问:安排你到本地一个大厂工会工作咋样?他说:“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碗,洗洗脚。”

肩着背包,提着网兜,他按着信封上的地址一路打听找到了这个小刘庄。还未进庄,头前身后呼呼啦啦簇拥了一群人,争相替他拿行李。被人引着,一进这农家小院,他愣了:一位衣衫打有补丁的中年妇女端坐在简易的板凳上,双手捏的竟是班长写的那个信封!丢下行李,他紧跑几步,跪伏在这位母亲的双膝前,一声憋了许久的话语,自胸腔喷薄而出:娘啊——

是根儿么?眼泪扑簌簌地滴落下来,是热的。是我,是我,娘!

粗糙温暖的手在他头上脸上抖抖嗦嗦触摸着。俺的儿,你这脖子上的那颗痣咋没了?娘,扛枪磨去了。抬头一看,娘泪湿的眼皮是合着的,眼窝里分明有什么在拱动。旁边一个妹妹插话道:娘怕你忧心,信里不让告诉你她的眼几年前就瞎了。娘,明天我就带你看眼去!

背着娘上车下车跑了几个医院诊治,娘的眼还是没有起色。娘说:甭花那钱了,有恁在跟前,俺啥都看得明白。

此时,县里给他安排好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他坚辞不去,说:“我回来就是照护娘的。”并对两个妹妹说:有哥在恁放心,恁该忙啥忙啥。

于是就在生产队当了保管员,离家近。给他说媳妇,他就要求一条:必须对我娘一百个孝顺!

婚后,两口子轻声问暖,俯身侍奉,娘的脸上就断不了笑容,直至八十六岁寿终。在操办老人家的后事时,有人好像知晓了他的经历,想写一篇稿宣传宣传。面对这些好奇者,他说: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

那日晚间,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部分战友的遗骸被军用飞机运回祖国时,泪珠止不住地滚淌。让家人打开那小盒子,指指那张合影照叮嘱道,放大,放大……

放大的合影照拿回来后,他看着看着突然说了一句什么,牙关一紧竟昏迷过去。紧急送进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天夜里去世。

灵棚内,高挂的遗像就是那张放大的合影。问清原由,吊唁者无不动容,噙泪再三鞠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十几枚压在箱底的军功章,还有那个老式信封。信封已经毛边了,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

(选自《北方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文本二:

央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退伍老兵廖良开从3000公里外的重庆来到吉林,祭拜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战友母亲。当年,为了一个承诺,他默默赡养一对老人21年。

时光退回到1997年,当年19岁的战友刘继强因为援救落水群众牺牲后,廖良开想的最多的是自己能否替战友尽孝。有了这个想法后,廖良开开始给去世战友在吉林的父母写信。1998年,吉林妈妈生日当天,廖良开在电话中第一次叫了妈;1999年,廖良开第一次休探亲假没有回重庆老家,而是来到吉林,和吉林父母见面,上门认亲。

从此,这对特殊的父子情、母子爱跨越3000公里,真实而又默默地展开。2017年,吉林妈妈因病去世,廖良开悲痛不已,把吉林爸爸接到了自己的家里照顾。吉林爸爸说,因为有了廖良开,他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摘自2018年11月28日央广网)

1.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医护人员误认为“他”是“刘兴根”,是因为“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以及“他”每天对着班长照片进行“整容”,神似班长。
B.刘敬根受班长刘兴根的教导、关心和影响,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跟“亲兄弟”的感情一样真挚、浓烈和醇厚。
C.随着情节的推进,主人公刘敬根的情感愈加真切,由接受班长的临终嘱托,到为班长母亲养老送终,完成“儿子”角色的转变。
D.退伍老兵廖良开信守承诺,替战友默默尽孝21年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的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下列对文本一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比较客观地记叙了刘敬根赡养战友娘亲的故事,人物心理描写较细腻生动。
B.小说结尾“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以“雪地梅花”象征革命英雄们的抗美杀敌精神长存,意蕴丰富深远。
C.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朴实平易,真实感人,如“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
D.作者让主人公两次放弃好工作,看似有违现实逻辑,实则依循主人公情感逻辑而发展,从而突显刘敬根崇高的形象。
3.小说主人公“他”叫刘敬根,其事迹令人动容,请结合文本一概括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
4.两个文本主要内容类似,相较文本二的新闻消息而言,小说《信封里的儿子》艺术表现力更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店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相对北京食客素质更低。
B.小说中“捡烂纸的老头”向小伙子挑战,小伙子们却“看看他,不理他”,说明小伙子们比较豁达,尊重他人。
C.“捡烂纸的老头”穿着非常不讲究,吃东西也很随意,“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捆得很整齐”,意在说明他是不是一个普通人。
D.“煤站的副经理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说明在“烤肉刘”的顾客中,副经理是有一定地位的人。
2.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曾祺先生创作的《捡烂纸的老头》是散文化了的小说,用语含蓄隽永,具有京味语言特征。
B.第4段中通过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也把读者引入情景,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C.小说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D.作者刻画这个“捡烂纸的老头”意在呼吁人们关注那些处在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3.本文开头用大量篇幅详写烤肉刘的饭食和顾客?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有人说,捡烂纸的老头虽然行为怪异,却也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分析老头的内心世界。
2023-06-09更新 | 1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虫儿唱           

赵长春

①辛运鸣的名字和他的音乐作品是在他去世三十来年后火起来的。

②这是袁店河上下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约略对辛运鸣有印象的这样评价他:神经头、书呆子、八成。

③在小村,神经头、书呆子、八成是对不灵性、读书读愚了的人的称呼。辛运鸣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家都急着向前割麦子,辛运鸣突然停下了,并要求别人也不要往前。听,云雀在前头麦棵里唱歌,高兴着哩!队长对这个高中落榜生滥施权力很恼火,一坷垃砸过去,前面麦棵子里就忽地钻出一对鸟,箭一样直射云天,一路飞鸣,眨眼成为高天中的小黑点——啥云雀?钻天吼!队长手一挥,割麦!

④辛运鸣一天都沮丧着,割得很不起劲。

⑤像辛运鸣这样的人物能处上对象,在小村人的眼里,也是不可思议的。可是文芝当年非要嫁给他。文芝说他读书多,会写诗,是个文化人,又不耽误劳动。文芝的爹气得跳了袁店河。可是不到半年,俩人离了。文芝说,书不能当粮食,诗不能换钱。

⑥运鸣不急,依然故我。后来干脆在袁店河畔的竹林深处盖了一间房,竹枝烧饭,河水为茶,孤家寡人地过着。久了,人们都几乎把他忘了。

⑦运鸣住到竹林里,为的是听鸟叫。竹林里多鸟,最多的是麻雀,还有喜鹊、老鸹、逐木鸟。

⑧运鸣最喜欢听麻雀叫,喳喳喳喳一片,晨昏时分最浓,小村人都嫌聒噪,辛运鸣却说好听。早晨,麻雀们从竹林深处起床,呼朋引伴,牵儿挂女,在枝叶上蹦跳着,一朵一朵地乍飞,商量着一天的日子。黄昏,麻雀们成群结队地回来了,以红彤彤的夕阳为背景,一个又一个、一串又一串地落在沙滩上,黑压压地,小脑袋一点一点,小屁股一翘一翘,细脖子一伸一伸,打着招呼喝水,梳理一天的疲劳。走路是一蹦一蹦的,在沙地上留下一个一个的湿湿的字。然后就突然轰的一声旋起,像一团烟雾,膨胀着,收缩着,乍东乍西,忽高忽低,猛地扎进竹林,鸣声骤起,轰然一片!

⑨麻雀也有沉默的时候。下雨天,一个个湿漉漉地缩头收膀,缀系在枝叶间,黑豆似的小眼睛透着亮,左一骨碌右一骨碌。雨声沙沙或刷刷,风走过,就多了呼呼哗哗。辛运鸣就在竹林间走动,随处撒些碎小米或者压坏的麦子。雨把他淋成了水母鸡,头发一绺一绺地贴在额上,唇头青白,看着比麻雀们还可怜。

⑩麻雀们高兴的时候是晴天,尤其是黄昏。吃饱了喝足了,抖抖翅膀,一振身子就飞上河边的电线上。小村通电后,还通了广播、电话。电杆上不仅有电线,还有电话线、广播线,五六根,高低上下。麻雀们很随意地落上去,唧唧喳喳地开会,有上有下,长长地延展过去,衬着蓝天,很好看。

⑪辛运鸣就听着麻雀们的叫,就开始画,依着电线的高低,依着麻雀们的站位,一道线一道线,一只鸟一只鸟,画技不高,倒像是五线简谱。画好了,放在小屋墙上的一个大牛皮纸信封里。那个牛皮纸信封很难得,是他从村上小学校的校长那里讨来的。当时他喜欢那个信封上的邮票,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那张;要来后,又不舍得剪信封了,放着;现在,用来放他的五线简谱

⑫天天画,辛运鸣不烦。他说,麻雀们也有高兴的时候,也有不高兴的时候,晴天一个样,雨天一个样。一家子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唱法,几家子在一起的时候是另一种唱法。也有独身的麻雀,离婚的麻雀,喜怒哀乐都表现在电线的站位上。就是不唱,各自站各自的位置也表达着唱……运鸣这样说的时候,村人一头雾水。

⑬辛运鸣一笑,只管画,风里雨里,还有大晌午头儿。画好,存起来。后来鸭河口水库发电了,架起了高压线塔,辛运鸣就自己立起几个木头杆子,牵上五六根铁丝,让麻雀们站在上面沉默、吵架、开会、歌唱……

⑭后来,辛运鸣不见了,放羊的天德说他见辛运鸣最后一次像是要捞河水里落下的一只鸟儿,狠劲地往水里探身子……也有人说,辛运鸣上省里找大音乐家们去了。说法不一,反正,辛运鸣在袁店河上消失了。

⑮再后来,就是三十年后,小村的竹林子越来越小了,林子深处的那个破茅屋越来越招人眼儿了,拆的时候发现了墙上的那个大牛皮信封,抖开,一张一张的,发黄,有点霉,几根线上高高低低爬着蝌蚪。辛运鸣的本家侄子眼前一亮,像俺闺女拉二胡时的谱页子!

⑯果然!辛运鸣本家侄子的闺女在省城大学学音乐,拉二胡。展开这些发黄发霉的纸,操弦,推、拉、按、揉,天!竟是美妙的旋律!

⑰于是,就有教授们来袁店河了,说是寻找一个大音乐家!

⑱辛运鸣是大音乐家!小村人张大了嘴巴!

⑲辛运鸣的本家侄子没有把信封给他闺女,他说亏得没给,要不然这个傻丫头也给捐了,那信封上的邮票就值两头猪呢!辛运鸣的本家侄子还说,听听小虫儿叫,就能成音乐家的话,我给俺闺女扎的本钱太大了吧?!

(有删改)

【注】小虫儿:是袁店河方言,指麻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辛运鸣割麦时听云雀唱歌的举动遭遇队长奚落,之后沮丧了一整天,这说明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
B.辛运鸣在讲述麻雀的唱法及站位时,“村人一头雾水”;当教授们说辛运鸣是大音乐家时,“小村人长大了嘴巴”。这表明村里人对他的隔膜和不理解。
C.辛运鸣在和文芝离婚后住进竹林里,是为了治愈其婚姻破裂的创伤,足见这段经历对他造成的沉重打击。
D.小说结尾交代辛运鸣本家侄子没把信封给闺女,是因为他觉得信封上的邮票比里边的谱页子更值钱。这暗示了本家侄子有过人的眼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篇交代辛运鸣名字和他的音乐作品三十来年后才火起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全文以第三人称进行写作,使叙述灵活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直接客观地展现辛运鸣坎坷孤独的人生经历。
C.小说叙事上采用单一线索,多用短句,注重留白,语言华丽蕴藉,在不动声色的讲述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的效果。
D.被村里人称为“神经头、书呆子、八成”的辛运鸣,却是教授们寻找的大音乐家,鲜明对比增添了人物的传奇色彩。
3.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多个“一”字描写麻雀,有怎样的作用并赏析横线的句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作者赵长春说“任何一个人来到世间本身就是传奇,在我的笔下,袁店河畔的医生、戏子、大盗、土匪、裁缝……一个个都是传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辛运鸣的传奇人生。
2023-08-11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地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在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与众不同,他身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自我介绍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感到很新奇。
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离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
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2.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三十年年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4-28更新 | 2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