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8 题号:1869664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乙】

庖丁为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庄子·庖丁解牛》)

【丙】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丁】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古代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者座。从《鸿门宴》的座位安排,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文章欲擒故纵,层层深入,反复诘难,句式不断变化,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表现出孟子散文逻辑缜密、气势磅礴的论辩特色。
B.《庖丁解牛》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庖丁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以及成功后的志得意满。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C.《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他洞悉当时的形势,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终于以一己之力,使郑国免于灭亡,他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D.《鸿门宴》记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的全过程,塑造了项羽恃勇骄横、深谋远虑、随机应变的形象,也写出了刘邦善于采纳意见、知人善任、有奸必肃的性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崤,亦作“肴”,山名,山中的谷道是古代军事要地。与函谷关并称崤函。“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就是指“崤山”。
B.乘,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采取75人制,车上有3名甲士,车后有72名步兵。“千乘之国”指大国。
C.韦,熟牛皮,文中指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礼物,十二头牛,慰劳军队。成语故事“韦编三绝”中的“韦”就是指熟牛皮。
D.三十三年,文中指鲁僖公三十三年。这里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王公年次纪年即以帝王即位之年为元年,以后依次为二年、三年……,直至新君出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突出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如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刚愎自用、不听劝告,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等。
B.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的战略错误导致战争失败这个中心,把众多的人物、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C.皇武子辞客一段话,旁敲侧击,在表示抱歉的话语中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秦国的阴谋,其实是下达了逐客令。
D.郑人弦高犒师的一段话看似彬彬有礼,对秦师远道而来的热情慰问,其实体现了他非常机智的一面,巧妙的用了疑兵之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崤之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作为《烛之武退秦师》中没有爆发的战争的延续,秦军以惨败收场。请结合原文概括秦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2023-07-14更新 | 10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B.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C.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D.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5.请结合丙文中的观点分析甲文秦穆公退兵和乙文赵王出兵的原因。
2023-03-28更新 | 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1.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B.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C.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D.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
2.下列对古代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的“子”。
C.三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后为军队的通称,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深明大义,具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技艺。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
2022-02-23更新 | 1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