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187191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鳝

凡一平

黑鳝卧在洞里,盘着身子,像一口缸。

它曾被顶牛爷捕捉。那是二十年前,顶牛爷老当益壮,它血气方刚(相当于人四十岁)。四十岁的鱼与六十岁的人相遇、搏斗,那定是十分激烈的。

它感到来者不善,让洞里的孩子全部退后,用颀长的身躯挡在洞口,像一道围墙。一支箭镞射过来,击中了它。箭镞完全射进了肉里,线透明粗大,一端连着它,另一端连着打鱼枪,被顶牛爷把握。

它似乎料到了他的意图,没有扯着线跑,而是冲上前,在他身边绕圈圈。水浪翻滚,线圈飞舞,像是在泼墨作画。

粗大的线束缚手脚,越缠越紧。顶牛爷几乎不能动弹。一呼吸,水把鼻孔堵住,他感到极度窒息。

它缠住顶牛爷后,拖他下沉。他在上方,它在下面,像人放风筝的倒影。再沉下去,顶牛爷真要丧命了。他向它求饶。它仿佛看到他的绝望和哀求,向他游去。缠住他身体的线圈松散了。

它最终被捉了。它流了一些血,也累了,或不想继续与人缠斗,或想即使胜了也跑不了,因为箭镞在它身上,终端在人那里。它被他扛回家,丢进屋檐下盛雨水的一口大缸里。

弟:哥,这条黑鳝够大。

哥:我差点被它拖死了。

弟:我待会杀了它,煮给妈吃。黑鳝大补,吃了它,妈很快会好的。

哥:你动手吧。

屋里的八十六岁的母亲听到兄弟俩谈话,狠狠地咳嗽和叫唤。

母亲问大儿子:黑鳝差点把你拖死了,你怎么活回来的?

哥:我觉得是它放了我一马。我向它求饶了。

母亲:这条黑鳝我不吃。

弟:黑鳝大补,吃了,你病就好了。

母亲:它救了你哥的命。

弟:是哥那么想而已,别信。

母亲:明天把它放了。

哥:等它伤好了再放。

它的头探出水面,一面倾听一面朝上望。它望见屋檐,还望见天上的月亮。

第二天,顶牛爷来到缸边,放进小鱼小虾。

第三天,他又来,翻看它的伤口,发现快好了。

第四天,他来,发现它不见了。

他一问,是弟弟拿到街上去卖了。

他飞奔到街上,弟弟正在数钱。他夺过钱,还给买家,不由分说要回它。弟弟和他争吵了几句,他打了弟弟一拳,趁弟弟趔趄,带着它扬长而去。

他把它带到捕捉它的地方,放了。

它浮在水面,不肯走。湿润的眼睛望着他,像那晚它望见的屋檐和月亮。

他挥挥手说:走呀,别让我再看见你。

他又说:我妈要是病不好,我跟你没完。

它像是听懂了,摆了摆尾,下潜了。

过了些天,它就看见了他。他潜到它的窝,不带打鱼枪。它从洞里出来,领着它全部的孩子。

他说:

我妈的病好了。

以后的许多年,他常在它窝洞附近行船。它认识他的船,熟悉他的身影和气味。每当他出现,它便浮到水面与他相见。他见了它,就停下来,弯下腰,伸手摸它,与它说话。有一次,它听到哭声。它赶紧浮上去,见他哭得像个泪人。他哭着说:

我妈死了。不过谢谢你,她活过了一百岁。

它颤了颤,把头抬起,磕,反复磕几次。

他不哭了:你也会像我妈一样,长命百岁。你回去吧。

见它舍不得离开,他把它从船上推了下去。

它庞大和沉重的身躯砸进水里,轰隆地响,炸开的水花铺天盖地,让那个刚才还哭的男人,笑得合不拢嘴。

那相识二十年的男人,也已经老了,而且一定病了。不然,他定会划着他的船来见它。

它每天都在想他,等他,为他祈祷。

顶牛爷撑着船,来到它窝洞上方。他坐在船舷,一面哼着曲调一面踩水。他其实是在向它传递他康复的信息。它瞬时闻到信息,立刻浮上来。它摆动躯干,用尾巴打水。它双目紧盯着他,指望他久留,生怕他闪失。

他像是懂了,停止踩水,让它吻了吻脚趾:我从去年就病了,以为不行了,棺材都准备了。快八十了,好像也活到头了。我病了也不治,治也治不好,费那个钱干嘛?我从去年夏天就等,夏天不死,我想秋天该死了吧?秋天不死,我想冬天一定会死。结果冬天过去了,我仍活着,而且病竟好转了,到了这个夏天,彻底好了。于是我来看你。好久不见,我真想你。你还好吗?

它眨了眨眼,表示还好。

他继续说:你也老大不小了。我们认识都二十年了,我们要好好活着,争取多活几年。要不我们比哪个更长寿,好不好?

它又眨了眨眼,表示同意。

他与它道别。它甩起尾巴,像是挥手。

他在船上回头,朝船尾投去亲密的一瞥。它不舍,默默随后,护送着。

船只进了水淹的竹林,忽然被卡住了。好几根坚韧的竹子从几面夹住了船,进退不得。他用手推,用竹篙打,力气耗尽了,船还是不能动弹。他在船上团团转,气喘吁吁。

它这时在水下,对付那几根竹子。它用尾巴将它们打开,或用颀长的身子盘住竹子,将竹子绞断。拼尽全力,耗光了气数。

他在船上,看到竹子一根接一根打开,或倒下。他看到水浪翻滚,竹叶纷飞。他没看到它再浮上来。

船只可以动了,水面也已平静,而他依然不忍离去,原地守候,像守候一个老朋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关于顶牛爷和黑鳝搏斗及后文黑鳝知恩图报等情节的设置,不仅突出顶牛爷的强壮健硕,也给文章增添了传奇色彩,让人对黑鳝的神秘更添好奇。
B.从“你动手吧”到“等它伤好了,再放”,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展现出顶牛爷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产生变化的原因是顶牛爷听从母亲的建议,孝顺母亲。
C.“一端连着它……被顶牛爷把握”和下文“他在上方……像人放风筝的倒影”形成对比,写出双方形势的转变,暗示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无奈和悲哀。
D.“它的头探出水面……望见屋檐,还望见天上的月亮”写出了黑鳝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和下文“湿润的眼睛望着他,像那晚它望见的屋檐和月亮”形成呼应。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道“它曾被顶牛爷捕捉”“四十岁的鱼与六十岁的人相遇、搏斗,那定是十分激烈的”,为下文人鱼缠斗作铺垫,吸引阅读兴趣。
B.作者以“那是二十年前”“以后的许多年”“我们认识都二十年了”等语句,表明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不同,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层次。
C.小说写人叙事、摹景状物都极为简约。如在比喻的使用上——“像一口缸”“像一道围墙”“像人放风筝”等,采用的都是常见的生活物象。
D.“竹子一根接一根打开,或倒下……水浪翻滚,竹叶纷飞”一句连用多个动词直接描写了黑鳝在水底清除竹子的场景,生动而饶有趣味。
3.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及语言描写,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作用。
4.有人评价凡一平的小说“作品中并不会经常出现欢乐和温暖的场景,但读其作品,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此话你有怎样的理解,试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古砚

陆涛声

年已古稀的舒启正书台上新添了一方古砚,用木盒装着。古砚是长方形,古朴的橙色,上沿儿有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半身浅浮雕,凹处嵌有墨垢,看上去有了年代。舒老并不爱好收藏,对名砚古砚也没有深入研究,不过能认出这块是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用土陶烧制的。

这是姚斌送的。

姚斌是一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爱好文学,写了一些生活随笔结集出版,请舒老作的序。舒老早就听说,姚斌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善于思考践行,对他早有几分欣赏,便乐意为他作序。送舒老古砚是表示谢意。

舒老早年曾做专业美术工作,三十多岁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全国有些影响,业余时间还一直与书画做伴,书法也享誉一方,常有人求墨宝。早在二十年前当地有人出书就请他作序。十多年前他就听说,有些名家作序也有行情,得给润笔。舒老原本从事文学创作时,也长期做业余创作辅导工作,接受作序任务后,仍有辅导的习惯,总要认真看书稿,分析提炼,肯定长处,指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舒老作序从不收润笔。也有人求他书法,他也没有要人酬谢的念头。不过,请他作序或写字的人也总会送点儿小物件、食品、茶叶、酒之类的礼物。他每回都拒收,然而对方大都坚持让他留下。

姚斌送这方古砚,是在请舒老吃饭时,说:是别人送我的,我不写书法不画画,给您才能派上用场。

舒老万事力求简朴,写字不讲究砚台档次,书台上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文物商店买的歙砚,虽也属名砚,但只是普通级别。姚斌送这澄泥砚价值如何,他无法判断,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收下。吃饭时,舒老谈了些关于文学、书法的话题,姚斌边饮边听,似乎很佩服,激动地说:我还有一块古砚,也是别人送的,上面雕着龙,是乾隆年间的,放在老家,我下次回去看老母亲时也取来送给您。口气里显然有比澄泥砚还要珍贵的意思。

舒老忙说:我哪用得了这么多砚台?千万不要。

时隔不久,姚斌还是托人送来了。

这方砚台是不规则的圆形,灰黑色,沾满墨垢,上部雕刻着的深浮雕,其实并不是龙,而是麒麟,头似龙,纯写实造型,形很准;底部有一方雕刻的印章:大清乾隆年制,按颜色看,可能也是歙砚。舒老想,姚斌并不写毛笔字,人家送他只能是作为藏品的,可能是有孩子上学求他帮忙。舒老无意去探讨其中是非,又一次表示拒收。

代送者却拒绝带走:我受姚校长之托,得忠他之事,求您别为难我。

舒老无奈,任其留下。他专心于写作,没有兴趣弄清它的价值,随手把它放到博古架上。

时隔半年,好友俞季年来访。俞季年是雕刻大师,对古玩比舒老内行,看到博古架上的古砚,便搬到书台上仔细鉴赏,拿起小刀在砚台背面边沿刮了刮,说:是假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假,连普通天然石头都不是,是石头碾成粉末拌胶水后用模子压成的,根本经不起墨磨。这麒麟也不是用刀雕刻的,是模具压出来的。

舒老也用小刀刮看,果真是。不过他认为,姚斌并不知道是假的,绝不会故意来欺骗他,而是受了别人的骗。他反而为姚斌鸣不平:该把真相告诉姚斌。

俞季年却说:他好意送你,既然你相信他不是有意弄假骗你,你一说穿,他脸往哪儿搁?

舒老只好作罢。

过后,他还是感到有点儿委屈:不向姚斌说明,姚斌还认为我收了名贵的真古砚,岂不冤!承受还是洗清?这种纠结不时缠绕着他的心。

舒老早年辅导的许多学写作的学生中,有两个已经退休的,定期来看望他,陪他聊天。闲聊间,他提起假古砚的事。

一个学生说:说明真相,姚校长脸上确实难堪。

另一个说:是的,他还会觉得亏了你,会想法用别的方式再补情,这就更复杂了。

舒老只好再次打消说明的念头,假古砚的事从此沉入记忆深处。

又过了六年,舒老年近八十,所过生活正是世人所羡的安度晚年。人生到这一步,渐生彻悟,觉得财富确实是身外之物,存有的古董、名人书画、雕刻艺术品,或为人写字或给人作序人家送的,也许值些钱,可是还要钱做什么!也不应该留给儿孙任其靠变卖这些物件享受。

舒老决定逐一归还原主。

姚斌送的砚台,这回两方一并归还,其中一方澄泥砚是真的,就不再有因为是假的才归还的嫌疑,不会伤及对方面子,也不会再涉及补不补情。

姚斌也已经退休在家,住在市郊。

这天,舒老叫一个曾经的学生开车,把两方砚台送到姚斌家。他本想在门口递给姚斌后就马上离开,姚斌偏要他进家坐坐喝口茶。他一坐下,率真本性便占了上风,觉得假砚台的事还是该告诉姚斌,免得姚斌当珍宝再送别人,便脱口说了。

姚斌先是惊呆继而尴尬:那老兄也真是,怎么用假砚来糊弄我?

舒老顿时又后悔,连忙补救说:我想,送你的人也不会故意骗你,可能也受了卖砚台的人骗。他的分析又深了一层,也是为帮姚斌缓解窘迫。

姚斌愣了愣,似有所悟,感激地说:真相在您老心里憋了这么多年,您背了这么久的包袱,反倒让我不安。幸好您今天终于告诉我真相,否则我还会无心地去糊弄别人。

舒老想想也是,感觉轻松了,洒脱地说:是呀,说明你我都需要真相,不要包袱。

坐车回家的路上,舒老不由得回想,虽然有过几次想说明的冲动,但是别人认为不宜也就作罢,根子还是自己受常理的束缚,包袱背了这么多年,其实还是自己不敢放下;求真,还缺了点儿破茧而出的勇气!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老为人作序从不收润笔,别人求他的书法,他也拒收酬谢,这都表明舒老不把这当作交易,体现了他的淡泊。
B.俞季年对古玩比舒老内行,他的来访揭示了古砚的真相,俞季年从“常理”出发建议舒老不说出真相。
C.舒老最后决定把两方古砚一并归还给姚斌,目的是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同时教育姚斌做人要诚信。
D.小说结尾写舒老坐在车上回想起假砚的风波,认为求真需要勇气,由事到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古砚”的作用。
3.陆涛声先生谈到本篇小说创作时说:“(小说)是胃镜探头插入的内窥式叙述,以自省对灵魂的微垢作洗涤。这种微垢,不是常人共知的对与错,而是从大众常识的‘对’中辨析出实质的错来,从而体现认识价值。”请结合文本分析“大众常识的‘对’”、“实质的错”和“认识价值”分别指什么。
2023-09-24更新 | 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选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下列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3.根据文意概括分析“我”明天决计要走的原因。
4.节选部分的第三段文字中对祥林嫂的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
2021-11-05更新 | 2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挂在故乡的钥匙

欧阳明

吃过早饭,老栓取下挂在床头墙上的那串钥匙出门了。

钥匙总数36把,老栓记得清清楚楚。钥匙是湾里26户人家委托给他的。

湾里一共27户人,现在家里还住着人的,就老栓一家了。说是一家,其实就老栓一个人。老伴儿两年前患肝癌走了。

老伴儿走后,儿子和女儿劝老栓进城去一起住。老栓想去。湾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太闷了。但他走不了,手里的那串钥匙把他拴住了。

老栓觉得,做人必须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哪怕是磨眼儿,也得钻过去。他就对儿子说,等哪天大家把钥匙都拿回去了,我就进城。

26户人家,最初是年轻人去外面打工,后来挣了钱,在城里买了房,就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接走了。仅仅是每年清明和春节才回来。26户人家的房子都是砖房,有的才建成几年,最少的花了七八万,最多的花了几百万。人走了,房子却搬不走,里面的家具,样式老旧,搬进城也没地方放,送人吧没人要,烧了吧太可惜,毕竟都是钱买的哩。最好是留在老家,请个人看着。请谁呢?只有老栓。那时老栓老伴儿还健在,都不想进城,说城里喝口水都要钱,空气也没乡下好。

最初给老栓钥匙的不多,也就几户人家。后来越来越多,他不得不用一根长长的铁丝串起来。每天老栓都要把那些房子巡查一遍。

大家觉得给老栓添了麻烦,说每年给他点儿钱。他不收,说,钱,我不缺。

老栓说的是实话,儿女给他的钱,他都不知道干啥用。

大家过意不去,就送他烟酒,老栓拒绝,说,医生说我不能再抽再喝了。叫他拿送人。他说,送谁呀?我又不求人办事。

你这样我们过意不去呀!大家说。

一点小事,有什么过意不去的?放心,房子我会给你们看好的!

昨晚下了点儿小雨,路很湿滑,老栓走得左摇右晃的。他从邻居老杨头家开始查看。先看大门的锁有没有动过的痕迹,再开门进去,每间房每间房地看掉没掉什么东西。

一连看了25户,都没有异样,老栓心里踏实多了。但他还不敢彻底放心,还有最后一家。

最后一家的房子是三楼一底,有车库花园,比城里有些别墅还豪华气派。房子是江娃子的。为了回家方便,江娃子花两百万,把村里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天晴落雨都能过车,大家都说江娃子真好。江家最值钱的还不是房子,是房子里的家具,据说全是红木的,一把椅子就几十万。每次查看,老栓都丝毫不敢大意。

江娃子从小调皮捣蛋。八岁那年,他和生产队长儿子打架,输了,居然一把火把队长家的房子烧去一大半,把他爹活活气死了。初中还没毕业,他便出去了,从此不知是死是活,直到三十多年后才回来。回来时已是省城什么公司的老总,屁股后面跟了一群人,里面居然还有本县的县长。

江娃子家除了院门和大门外,屋里每间房也都装了门,共十道门,全是防盗门,都得用钥匙来开,每次查看都得花上半个多小时。

老栓每把锁每把锁地看了,无异样,再每间屋每间屋看了,也无异样,心中才彻底安稳。

从江娃子家里出来,已近中午。老栓开始回家,手里的钥匙,一路上发出哗哗啦啦的响声,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

以前,出去的人清明和春节都会回来,近几年,不知什么原因,有些不回来了,连过年都不回来。有几把钥匙,几年都没拿去用过了。怕钥匙生锈,老栓每月都要用猪油擦一次。

江娃子自从修了房子后,年年清明和春节都要回来。每次回来,天天都要请老栓过去吃饭,每顿都安排他坐上位。老栓先是推辞,江娃子不依,说,您年纪最大,辈分最高,您不坐谁敢坐呀?老栓做梦都没想到,江娃子居然这么出息。

转眼就到了4月。一天,老栓查完房子,前脚刚进院坝,后面就来辆小车。小车里下来的,居然是江娃。

栓叔,我来拿钥匙,回来时走得慌忙,忘带了。江娃子说。

你怎么回来了?还不到清明呀!老栓有些奇怪。

回来办点儿事。江娃子说。

江娃子回了趟家就走了,走时居然没把钥匙送回来。老栓觉得很纳闷。

两天后,江娃子又回来了。

见了面,老栓就问他,你是不放心我给你看屋子吗?

江娃子呵呵一笑,说,栓叔,您误会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

为啥?老栓很惊讶。

春节吃饭时,您不是说,湾里的那些地都撂荒了太可惜,要是有人来承包就好了吗?我这次回来,就是要搞个农业开发公司,把这些地全租下来,让大家回来一起挣钱。

真的?

现在国家不是提倡要振兴乡村嘛,这两天,我找了县长,说国家有政策支持。

你娃做了件好事啊!老栓笑着翘起了大拇指,抬头朝田野望去。他仿佛看见漫山遍野的杂草,一下子变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再低头看看手中的那串钥匙,嘀咕道,你们就可以物归原主了,我也可以进城陪孙子啦!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列举数字,36把钥匙,26户人家,钥匙数目与户数并不对应,为后文写老栓的孤单生活做了铺垫。
B.老栓带着钥匙巡查房子,村民为感谢老栓想送钱、烟酒等,但老栓一概不收,体现乡村和谐、淳朴的邻里关系。
C.文章写回来时的江娃子屁股后面还跟着本县县长,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员在金钱面前溜须拍马的丑恶面目。
D.由于城里的消费高、空气差,老栓与老伴儿都不想进城,老栓觉得农村山清水秀生态好,体现了老栓对乡村的热爱。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细致描写老栓每天巡查26户人家的房子,“手上的钥匙”“仿佛在和他说着什么”,展现了寂寞、荒凉的乡村生活图景。
B.文章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江娃子的幼年经历,年幼的江娃子调皮捣蛋、行事冲动,与后文事业有成、心怀乡村的江娃子形成对照。
C.文章运用言行、侧面、心理等描写塑造了老栓的形象,如写老栓巡查房子时“每把锁每把锁地看”“不敢彻底放心”等。
D.小说以小见大,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主题,从一串钥匙说起,讲述邻里故事,举重若轻,将宏大的时代主题巧妙嵌入。
3.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有人认为,文章结局写老栓想进城陪孙子降低了作品的思想境界,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023-08-19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