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1 题号:187994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丘上的陌生人

阿瑟·戈登

我记得,那是七月的一个早晨,和往常一样,盛夏的燥热还未降临,一切都是那样宁静和明亮。我当时13岁,皮肤晒得黑黑的,头发也蓬松凌乱,有点清高,也免不了有点孤独。冬天,我得穿上鞋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去上学。夏天,我就住在海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遐想连翩。

这天早晨,我在村庄上游的一个旧码头把小船拴好。忽然间听到头顶上有人说:“你能用鱼钩钓鳄鱼吗?”

我一惊,抬起头来看见一张清癯苍白的脸,还有一双在我看来极为特殊的眼睛。倒不是眼睛颜色的特殊,而是目光中包含着那么丰富的情感:温厚、幽默、关怀、机警,还有“深邃”,我觉得这个词用来形容这目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用什么来形容他那似愁非愁的神态呢?

他看出我吓了一跳,就说:“真对不起。”他点头数着船舱里的两三条鱼,问我:“你可以教我钓鱼吗?”我点点头,他爬进小船。“也许我们应该自我介绍一下,”他说,“不过话又说回来,也许不必。你是个愿意教人的孩子,我是个愿意学习的老师,这样介绍就够了。我叫你‘小朋友’,你就叫我‘先生’吧。”

我递给他一根手钓线,告诉他怎样把招潮蟹穿在钩上作诱饵。他告诉我,他在码头后面租了幢旧房子,“我需要躲避几天,不是躲警察什么的,只是躲避亲戚朋友们。你可别对别人说看见我了,行吗?”

他说他是老师,我就问他教什么课。

他说:“在学校的课程表上,别人把它叫做‘英文’,不过我喜欢把它叫做‘魔术课’——专门研究语言的奥妙和魔力。你喜欢语文课吗?”

我说我一向不在那上面费脑子。我提醒他开始退潮了,水流太急,不能再钓鱼。再说也到吃早饭的时候了。

“对。”他收起他的钓线说,“这些天我总是忘了吃饭呀,时间呀。”他皱着眉,爬上码头,似乎有点吃力,“待会儿你还来河边吗?”

“我可能在退潮时来捉虾。”

“顺便来找我吧!我们可以谈谈语文,然后你可以教我捉虾。”

我果真又去找他了。一段邂逅相遇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直到今天,我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也许是因为我第一次结识了一个在感情上相互平等的成年人。在语言和思想上固然他是老师。但是海风呀,潮汐呀,大海里无数的小生命呀,是我的小天地,在这方面我可比他强。

从那以后,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有时,上溯银波泛泛的溪间,看甲鱼在堤岸上跑,看蓝鹭亭亭玉立。有时,徜徉在海边沙丘之间,周围长着婀娜的海燕麦。白天有野山羊在那里吃草,晚上有大海龟爬行。我发觉:他不能过分劳累,甚至起一次锚都累得筋疲力尽。不过他从无怨声,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话。

他讲的话,我多半儿都忘记了。不过有一部分却还记得清清楚楚,好像一切都发生在昨天,而不是几十年前。我们在离岸不远的地方抛下锚,把鱼钩甩到波浪里钓海鲈。小船象一只性急的猎狗,在浪尖上打转。“节奏,”他说,“生活充满了节奏;语言也需要节奏。不过你得先训练自己的耳朵。倾听静夜里的涛声,你可以体会其中的韵律。看看海风在干沙上留下的痕迹,你可以体会到句子里应有的抑扬顿挫,你懂得我的意思吗?”

我实在不懂;不过也许内心深处有所领悟。

有时候我听他朗读他带来的书。他常常停下来,重读他自己欣赏的某个警句或者某一行。有一天,他在《亚瑟王之死》里发现了一句“骏马悲嘶”,就对我说:“闭上眼睛,再把这句慢慢地念出来。”我照他说的做了。“你有什么感觉?”“令人心颤。”我老老实实告诉他。他乐了。

不过他教的魔术并不限于语言。即使一些我司空见惯的东西,他也能使我感到兴奋不已。他指着一堆堆的云问:“你看见了什么?色彩缤纷?这还不够,要找尖塔、吊桥;找龙、飞狮、千奇百怪的野兽。”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我们出游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他动不动就感到累。去码头的时候,他搬了两把椅子和一些书,但并不怎么读。他看我钓鱼,看海鸥盘旋,看海水打着漩涡流过,似乎就心满意足了。

突然,我的生活蒙上一层暗影:父母亲要我到夏令营去住两个星期。那天下午,在码头上我问我的朋友,等我回来时他会不会还在这里。他温和地回答我:“但愿还在。”

可是他走了。我还记得在旧码头,我站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木板上,呆呆地望着那门窗紧闭的旧房子,回忆往日欢乐的旧梦,怅然若失。我跑到杰克逊的杂货店——那里的人消息最灵通,去查问那位教书先生究竟去哪里了。

“他病了,病得很重。”杰克逊太太说,“医生打电话叫他的亲戚来把他接回去了。他给你留下点东西,他知道你会找他的。”

她递给我一本书,是一本薄薄的诗集:《火焰与阴影》。有一页书角折着,上面一首诗的旁边有个铅笔做的记号,我现在还保存着这本书,那首诗题名为《沙丘上》:

假如人死了生命还存在,

这褐色海滩会理解我的心意,

我将重来,大海一样永恒而多姿,

不变的,是大海的绚丽。

如果生命短暂,使我冷漠,

不要抱怨,我将化作火焰升天。

我已安息,如果你还把我想念,

请站在海边沙丘上,把我的名字呼唤。

不过,我从来没有站在沙丘上呼唤他的名字。一来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其次我也太怕羞。并且很长时间里,我几乎把他全然忘记了。但是,当我被一个充满音乐感或魔力的句子打动的时候,或者当我抓起一只张牙舞爪的青蟹的时候,或者在金光灿烂的天空看见一条云龙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了“我”和“陌生人”初次相遇的时间和环境,也为“我”和他以后的活动提供了背景。
B.陌生人教“我”领会语言的奥妙和魔力,“我”教他钓鱼,感受大海的魅力,虽然“我”们有年龄差,但是在感情上是相互平等的。
C.陌生人不仅教了“我”体会语言方面的“魔术”,也教会了“我”用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变魔术的能力。
D.小说最后引用的诗歌照应了文章的标题,突出了陌生人的形象特点,也表现了“我”和陌生人之间的友谊。
2.小说结尾写“他”因“病得很重”而不辞而别,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行文中有诸多细节暗示,请试举四处来说明。
3.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陌生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说明。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鱼

[冰岛]拉克斯内斯

青鱼来了

它已经有十七年没有在这一带出现了,可是今年夏天它来了,②它的出现简直就像慷慨的太阳照耀着这个渔村。是的,人的命运就靠这些栖息在深水里的异常任性的生物来决定。

青鱼按着它自己的怪癖能叫人变成富翁,也能叫人变成穷汉;它能把外国商人引到这里,那些用红色、蓝色、绿色油漆装潢门面的阔气的商号也都因为它变得漂亮起来。青鱼一来,当地居民的活儿就够干了。活儿最多的时候,一昼夜里人们只睡一小时的觉,活儿是论钟点给钱的,而且还给奖金。这一切就是:冬天可以让孩子们到雷克雅未克去上学,可以给姑娘们买几件新衣裳了,还可以买洋铁板来修屋顶。买卖人在广场上碰到渔夫们的时候,也都要互相问候几句和开开玩笑。

可过了几年,青鱼不见了,渔夫们像往常那样地撒着网,可是拉起来的,除了一些零碎的小鱼和海蜇以外,一网网都是空空的。这样年复一年,渔村一年比一年更凄凉与悲惨了,整个峡江就像是一只空空的钱袋。漫长的饥饿的岁月就像是一连串的骨骼,在海藻间无声无息地滑了过去。以前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的房子,现在就像是一些秃毛的、衰老的瘦马,③面面相觑地站着。有的则是完全破损了,风雨可以随意侵入。洋铁板在风中颤动,楼梯也腐朽了,在上面走动已经十分危险。

可是这年夏天,隐没在峭壁间的渔村又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了,峡江里传来的彻夜不停的马达声和为了挣钱而通宵不睡的那些人们的喧嚣声又融合成了一片……

十七年没有出现过的青鱼,重新光临这个渔村了。

妇女们聚集在码头底下,母亲们把婴儿留在摇篮里,匆匆忙忙地赶来洗刮青鱼;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里、小溪边上、十字路口和江岸上,到处都在谈论着这种吉祥的小生物;连医生和地方官也都只谈论青鱼的出现这件大事。体面的公民们,因失眠和疲劳过度而丧失了理智,睁着发红的眼睛走来走去,忙乱着敲打玻璃窗,骂着渎神的话,见了人就扑过去。

而在青鱼桶上弯下去又伸直起来的那些背脊中间,有一个人的背脊比别人的弯曲得更厉害。这是一个名叫老卡达的女人。她穿着一件男子的磨破了的短大衣,脖子上绕着一块棕色的布,皮包骨头的脚上套着两只皮囊似的鞋子。嘴里只有一颗大牙,长着一脸皱纹,还有一双红肿的眼睛。她的双手瘦削无力,疤疙瘩瘩,像是两块旧布片。可是这双九十岁的衰老的手从早晨六点钟起一直忙个不停。这一整天,她一言不发,聚精会神,可是仍旧只刮洗了三桶鱼,总共只赚了两克郎二十五厄尔。

她曾经一天刮洗过四十桶青鱼,还得过奖金。她还有个一块儿在“鲸鱼公司”干活的朋友,她们常常你来我往地互相探望,一起喝杯淡淡的咖啡,谈谈鲸鱼。那个老妇人每年都要从叶古里达尔寄给她一小团绒线,老卡达就坐在自己的破屋里,把绒线织成连指手套,卖给渔夫们,换得几个厄尔。

现在老卡达就像往日那样弯着身子在盛着青鱼的桶旁站着,她漫长的一辈子的生活顺到她的眼前。除了这些,她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快乐的回忆,她也从来没有想象过会有快乐的日子。

深夜最后的一批渔船靠拢了码头。一个长了满腮胡子的男人,刚从海上回来,走下码头,就在老妇人跟前站住,说:

“妈妈,回家去吧。”

可是老妇人没有听见。在他重新对她说了一遍的时候,她又打发了几条青鱼到另一个世界去。

“妈妈,我们回家去。唉,老太太,快半夜了,你会连站都站不住的!”

老妇人没有理会,她继续刮洗着青鱼。

他见老妇人不听他的劝告,忍耐不住了,就抓住母亲那双可怜的、衰老的手,夺下了她手里的刀子。老妇人望了望他,严厉地说道:“把刀子还给我,希古!”

“够了,别穷忙了!趁你的两只脚还支持得住,早些停止吧!”他说着,试着把她拖走。

老妇人抵抗着,拼命地抓着桶边。

“希古!要是你不马上把刀子还给我,我就揍你!听见了吗?”

可是儿子继续把母亲从码头上拉走。她一直挣扎到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才向儿子恳求道:

“稍许等一等,希古……听我说,儿子,别拿走我的刀子,要知道今天一分钟也不能随便放过呀:青鱼来了呀………”

“你完全累坏了,老太太。”他温和地说,“你扶住我,我来搀你吧。”

他搀着她回家。老妇人弓着背,迈着小步,沿着江岸走去。一路上她低声啜泣着,过了一会儿,老妇人就放声大哭起来。她又一次站住了,噙着眼泪说:

“我不会宽恕你的,希古!     …”

这个可怜的九十岁的老太太从胸中发出来的这声沉痛的绝望的呻吟,就像是把整个大地的悲苦都倾吐出来了。

夜深了,码头上亮着一片灯光。妇女们仍然站在盛着闪闪发光的青鱼的桶旁;④由她们那些一会儿弯曲、一会儿伸直的背脊构成的起伏的波浪,仍然像先前那样,泛出彩虹一般缤纷的颜色。被电灯光一照,青鱼闪耀得更厉害了,瑰丽得像金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鱼是当地渔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它可以带来商业的繁荣、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教育,是人们谈论的焦点。
B.“发红的眼睛”“见了人就扑过去”是细节描写,前者写出人们因青鱼来了而忙到疲劳过度、后者写出了人们丧失理智的急切。
C.老卡达一生没有多少快乐的回忆,早年在“鲸鱼公司”干活时和朋友建立的友谊,是她漫长人生中难得的温暖而美好的记忆。
D.儿子强行夺走母亲手中的刀让她回家,反映了儿子对母亲的粗暴和不理解,而母亲的抵抗和威胁,则源于穷苦生活带来的焦虑。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青鱼来了”紧扣标题,独立成段,突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又引出下文。
B.句子②中“慷慨的太阳”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青鱼给人们带来的财富和希望。
C.句子③中“面面相觑”写出了人们面对以前五颜六色的房子变得破败时的惊讶和尴尬。
D.句子④中“起伏的波浪”,写出了妇女们昼夜不停刮鱼的紧张忙碌,有很强的画面感。
3.小说以“青鱼”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余华说“《青鱼》在极有限的叙述里展现了没有限度的思想和情感”,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展现情感的。
2023-10-27更新 | 1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事通先生

(英)毛姆

我在见到凯兰达之前就有点不喜欢他。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横渡太平洋的航线非常繁忙,客舱是很难预订到的。我很高兴弄到个双人客舱,但想到在这十四天的旅途中(我从圣弗兰西斯科到横滨)将和一个叫凯兰达的人共用一间房就很不爽。上船后,我来到客舱,发现凯兰达的行李已经在那里了。他的衣箱可真难看,上面贴满了标签。

我不喜欢凯兰达。他不但和我在一个房间,而且一日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不论在什么地方,我都无法摆脱他。

凯兰达擅长交际,在船上的第三天,就差不多认识了所有的人,他什么事都干,好像比谁都懂得多。我们都叫他“万事通”先生,甚至在他面前也是这样。他把这当作我们对他的恭维。

一天晚上,我们坐在医生的桌旁,在座的还有拉姆齐(在神户的美国领事馆工作)和他的夫人。

这次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待了一年,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举止优雅,颇富幽默感。虽然她丈夫工资低廉,但她知道怎么着装,使她自有一番优雅而又与众不同之处。

这时,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珍珠养殖。我看见凯兰达一开始还很激昂健谈,最后他被拉姆齐的一句话激怒了,因为他敲着桌子在喊:“我最清楚自己在说什么。我这次到日本就是去洽谈珍珠生意的。没有哪一个懂这一行的人不认为我刚才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他得意扬扬地看着周围的人。

他指着拉姆齐夫人戴的项链:“夫人,你的这串珍珠项链就非常值钱,并且它的价格还在上涨。”

谦逊的拉姆齐夫人脸红了,她把那串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拉姆齐身体前倾,他看了看我们,眼角滑过一丝笑意。“当然,这不是我买的,但我想知道,你认为它值多少钱?”

“在有些市场要1.5万美元,但在美国第五大道,卖到三万美元也用不着吃惊。”

拉姆齐冷笑起来:“这是我夫人离开纽约前在一家百货商店里买的,只花了十八美元。你吃惊吧!”

凯兰达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胡说,这项链不但是真的,而且就其大小而言是我见过的最好的。”

“你敢打赌吗?我要用一百美元和你打赌这是仿制品。”

“可以。”

“不,亲爱的,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拉姆齐夫人说道。

“为什么不呢?如果放弃这样一个轻易能弄到钱的机会,那才是一个傻瓜。”

“但你也不能证明它是仿制品呀?”她急道。

“把它拿给我看一看,如果是赝品,我马上就能告诉你。这一百美元我还是出得起的。”凯兰达说道。

“亲爱的,解下来,把它拿给这位先生看看。”

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两手紧握。拉姆齐跳起身,“我来解开。”他把项链递给了凯兰达。

我突然预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发生了。凯兰达拿出一个放大镜,仔细地察看起项链来。一丝得意的微笑闪现在他光滑黝黑的脸上。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说话时,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苍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她丈夫居然没有看到这些,我真是奇怪。

凯兰达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的脸通红,你看得出他在努力地克制着自己,“我错了。”

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这种次品十八美元正合适。”

他从钱包里拿出一百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

“年轻人,也许这能教会你以后不要太自以为是了。”拉姆齐接过钱说。

我注意到凯兰达的手在发抖。

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那晚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万事通”先生露了馅,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笑话。但是,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她有点头痛。

第二天早上,我起来正在刮脸,凯兰达躺在床上抽烟。忽然一阵轻微的刮擦声,我看见一封信从门下塞了进来。我打开门向外望,外面没有任何人。我捡起信封,信是写给凯兰达的。名字用印刷字体写的,我把信递给了他。

他打开信封。拿出的不是信,而是一张一百美元钞票。他看了我一眼,脸变得通红,然后把信封撕成碎片从舱口扔了出去。

“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他说。

“那珍珠是真的吗?”我问道。

“如果我有一个漂亮的妻子,我绝不会让她一个人在纽约待一年而自己在神户。”他拿出钱包,小心翼翼地把一百美元放了进去。

这时,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从“我”和凯兰达的相遇展开,聚焦于“我”的转变:最先讨厌凯兰达,对他百般挑剔,但“珍珠”事件后,开始尊重他。
B.“我突然预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发生了。”是因为“我”已经预感到这个项链是真的,害怕凯兰达将揭穿拉姆齐夫人的谎言,为拉姆齐的家庭带来灾难。
C.“年轻人,也许这能教会你以后不要太自以为是了。”这是拉姆齐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凯兰达的教训,自以为抽了凯兰达“一记耳光”,殊不知是抽在自己脸上。
D.读完小说,读者可以发现“万事通先生”并非“我”从一开始就不余遗力地营造的那种令人讨厌的人,他亦有值得他人钦佩的品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作为一个观察者与主人公“万事通先生”保持联系并产生作用。显然,“我”的身份设置有助于使读者对人物产生亲切感。
B.小说叙述了“我”和凯兰达相处的过程,把人物性格塑造得十分鲜明。小说中的“我”是虚设的,并不能与作者本人等同。
C.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性格更加鲜明、丰满和具有特色。比如“凯兰达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就是因为凯兰达被拆穿他是夸夸其谈,而非真才实学展现的愤怒。
D.《万事通先生》一文围绕着“我”对凯兰达先生观感的改变展开,之所以发生改变是“我”在观察凯兰达与相关人物的交往的过程中被他的行为触动。
3.请简要概括“万事通”凯兰达先生和拉姆齐夫人的人物形象。
4.情节突转,是指小说情节出现令人始料不及的一百八十度的突然转变,由此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根据文本,概括文中情节突转的地方,并分析这样的突转有何作用?
2021-07-21更新 | 1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摘自《精品小说》,有删改)

1.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最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
4.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分析。
2019-01-30更新 | 4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