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88483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7题。

文本一:

沙葬

(法国)雨果

勃尔登的海岸边,时常有个人——旅行或是捕鱼的人——乘潮落的时候,在离岸很远的沙滩上走。

但他走了几分钟,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脚底下的海滩,好似胶水一般;鞋底上粘着的沙,也简直像糨糊一样。

海滩上十分干燥,但是人走在上面,等到脚一提起,所印的脚迹,却已被水装满了。眼睛里也看不出什么变动,只见一片冷僻的平平的海滩;四周的沙都是一般样子,也分不出哪块沙土是坚实的,哪一块是不坚的。一簇海虫,在旅客的脚边飞舞着。

旅客向前走去——向着岸边走——想走近岸边。他一点也不挂念。有什么挂念呢?他只觉有些不妥当,好像他脚下重量一步加重一步了。忽地陷了下去,有二三寸深。

他一想这不是一条可走的路,便站住脚想辨一辨方向。低下头去看他的脚,已经看不出了,埋没在沙中了。他把脚拔出,想旋转身子向原路上回去,但陷得更深,沙到胫上了,想极力挣扎脱出,才向左边一窜,沙反涌到小腿;向右边一跳,沙齐了膝。于是他脸上现出说不出的恐惧,知道自己陷在流沙中。他的底下,便是人不能走的,鱼也不能游的可怕去处。他把肩上负的东西拿下来,好像遇险的船只想减去些重量。快得很,沙到膝上面了。他高声喊救,扬着帽子、手帕,但是沙把他愈拖愈深了。沙滩这般荒凉,陆地离开这般远,滩又是著名危险的,近边又没有勇敢的人来救他,完了,他遭罚葬在沙中了。他受罚这可怕的、逃不掉的、残酷的、慢吞吞地不快不迟的埋葬。几点钟里,倒也不就结果他,也不妨碍他的自由,也不害他生病,只使他立着,把他的脚向下抽去。随着他的挣扎叫喊,一步一步地引他下去。

这正好像他要抵抗,反受加倍的刑罚。一边慢慢地拖他下去,一边却任他欣赏四周的风景,乡野里的树木、青草、村庄上的烟囱、海船上的帆、飞鸣的鸟和太阳、蓝天。

沙葬的一个坑,好比潮水,从地下涌上来的,渐渐地加高,一分钟也不停。那个可怜的人,想坐一下子,想横下去,想爬起来,一举一动,都使他反埋得更深了。立了起来,却又深入了好多。

他知道是不好了,屈了两只手,高声向着老天求救,但却没有希望了。他看沙齐了他的肚子,快到胸前,只剩下半个身子在外面了。他就放声哭起来,伸起两只手,狠命地向上挣,指爪向沙上乱抓。想拔出来。两只臂膊撑住了,想脱离这儿。

沙上来了,齐了肩了,到颈上了,只剩了面孔还可以看得出。张开口大喊,沙塞满了,静默了。眼睛还睁着,沙遮盖了,乌黑了。后来额头渐渐下去了,只有几根头发在沙面上飘着。一只手露在外面,在沙面上乱挖,哆嗦着,颤动着,隐灭了。

唉,这是一个人不幸的结果!

文本二:

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给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朴素简洁,无铺垫地讲述了一个人逐渐陷入疯狂的绝境,无助挣扎,被迫走向灭亡,抽象而压抑。
B.小说情节非凡,多处运用巧合的手法,如原本没有挂念却又忽地下沉,他把肩上的东西拿下来反受加倍的惩罚等,使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C.作者善于描写巨大的场景,同时作者又在作品中站出来书写“他”的主观感受,真实地表现“他”的心理,从而引发读者共鸣。
D.从社会背景看雨果生活的时代﹐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沙葬表现出了雨果想要冲破那个年代的束缚,但愈是想要冲破就陷得愈深的主题。
2.“维克多∙雨果刻画人物的细腻,与本文的特色是完全一致的。”没有细节描绘,就没有活生生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试举两处运用细节描写的例子,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小说以“唉,这是一个人不幸的结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光似水

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买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卡塔吉娜再买。”

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

他们的母亲说:“但是,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纳两艘大游艇的棚舍。但是,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在小学得到全班第一名,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所以到头来父母都无法拒绝。

于是做爸爸的把这些都买来,没跟太太说半句——太太是比他更不愿意还“赌债”的。

那是一艘美丽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了。”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①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开始由破灯泡中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他们开着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在参加一次家居用品诗歌研讨会时,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②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都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地上睡得像天使。

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备,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了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

下一个星期三,当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时候,③孩子们把公寓注满了金光,房间里像有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可以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得杰出奖。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他们的爸爸和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们的爸爸说。

再下一个星期三,当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里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泻而下,金色洪流急奔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面对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里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

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时起时落,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居用品诗意盎然,好像长了翅膀,在厨房的上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每个人的牙刷、妈妈的面霜及备用假牙都浮在浴室里,从主卧室流出来的电视机则侧浮着,还在播午夜电影的最后一段情节。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

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里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最终淹死在卡斯特拉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天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们不遗余力地学习,最终如愿以偿;这些情节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物质奖励方式的批判之意。
B.爸爸妈妈支持孩子们的航海梦想,当孩子们执意把划艇搬进女佣房时,爸爸对孩子们说“恭喜”,这个细节流露出他的赞赏。
C.小说中绝大部分篇幅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中间出现第一人称“我”,使这篇具有荒诞色彩的小说有了真实色彩。
D.当孩子们提出以赢得“金栀子花奖”来换取潜水装备时,母亲担心他们把家里弄得狼藉不堪,于是断然拒绝了孩子们的要求。
2.和《百年孤独》一样,马尔克斯这篇小说也具有魔幻色彩,下列对小说相关情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这个魔幻的场景中有心理的真实:孩子们把光想象成水,把屋子想象成大海,在家里划划艇,这个场景符合孩子们顽皮、好强的特点。
B.魔幻情节有现实的心理基础,第②处,当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亮时,“我”回答问题时超越现实的浪漫想象激发了他的好奇心。
C.文中第③处场景,如果还原成现实,应该是这样的,孩子们打开家里所有的灯,在家里的地板上,床底下划划艇﹑把床底下的东西弄得满屋都是。
D.小说中孩子们不斯升级的实现梦想的要求,真真切切的潜水设备使小说的魔幻情节有现实的事实和物质基础,使小说呈现出亦真亦幻的特色。
3.小说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对孩子们的“死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说说这样的描绘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请联系全文,试分析该如何理解孩子们的“死”。
2024-03-25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胖子刚在火车站上吃过饭,嘴唇上粘着油而发亮,就跟熟透的樱桃一样。他身上冒出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火车上下来,拿着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他冒出火腿和咖啡渣的气味。他背后站着一个长下巴的瘦女人,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高身量的中学生,眯细一只眼睛,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胖子看见瘦子,叫起来,“真是你吗?我的朋友!有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了!”

“哎呀!”瘦子惊奇地叫道,“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这是从哪儿来?”

两个朋友互相拥抱,吻了三次,然后彼此打量着,眼睛里含满泪水。两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惊讶。

“我亲爱的!”瘦子吻过胖子后开口说,“这可没有料到!真是出其不意!嗯,那你就好好地看一看我!你还是从前那样的美男子!还是那么个风流才子,还是那么讲究穿戴!啊,天主!嗯,你怎么样?很阔气吗?结了婚吗?我呢,你看得明白,已经结婚了……这就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娘家姓万采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这个人,纳法尼亚,是我小时候的朋友!我们一块儿在中学里念过书!”

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脱下帽子。

“我们一块儿在中学里念过书!”瘦子继续说,“你还记得大家怎样拿你开玩笑吗?他们给你起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托斯,因为你用纸烟把课本烧穿一个洞。他们也给我起个外号叫厄菲阿尔忒斯,因为我喜欢悄悄到老师那儿去打同学们的小报告。哈哈……那时候咱们都是小孩子!你别害怕,纳法尼亚!你自管走过去,离他近点……这是我妻子,娘家姓万采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想了一会儿,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嗯,你的景况怎么样,朋友?”胖子问,热情地瞧着朋友,“你在哪儿当官?做到几品官了?

“我是在当官,我亲爱的!我已经做了两年八品文官,还得了斯坦尼斯拉夫勋章。我的薪金不多……哎,那也没关系!我妻子教音乐课,我呢,私下里用木头做烟盒。很精致的烟盒呢!我卖一卢布一个。要是有人要十个或者十个以上,那么你知道,我就给他打个折扣。我们好歹也混下来了。你知道,我原来在衙门里做科员,如今调到这儿同一类机关里做科长……我往后就在这儿工作了。嗯,那么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

“不,我亲爱的,你还要说得高一点才成,”胖子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有两枚星章了。”

瘦子突然脸色变白,呆若木鸡,然而他的脸很快就往四下里扯开,做出顶畅快的笑容,仿佛他脸上和眼睛里不住迸出火星来似的。他把身体缩起来,哈着腰,显得矮了半截……他的皮箱、包裹和硬纸盒也都收缩起来,好像现出皱纹来了……他妻子的长下巴越发长了。纳法奈尔挺直身体,做出立正的姿势,把他制服的纽扣全都扣上……

“我,大人……很愉快!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现在忽然间,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您老!嘻嘻。”

“哎,算了吧!”胖子皱起眉头说,“何必用这种腔调讲话呢?你我是小时候的朋友,哪里用得着官场的那套奉承!”

“求上帝饶恕我……您怎能这样说呢,您老……”瘦子赔笑道,把身体缩得越发小了,“多承大人体恤关注……有如使人再生的甘霖……这一个,大人,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新教徒……”

胖子本来打算反驳他,可是瘦子脸上露出那么一副尊崇敬畏、阿谀谄媚、低首下心的丑相,弄得三品文官恶心得要呕。他扭过脸去不再看瘦子,光是对他伸出一只手来告别。

瘦子握了握那只手的三个手指头,弯下整个身子去深深一鞠躬,嘴里发出像中国人那样的笑声:“嘻嘻嘻。”他妻子微微一笑。纳法奈尔并拢脚跟立正,把制帽掉在地下了。三个人都感到愉快的震惊。


【注】①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之间的一条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②纳法奈尔的爱称;③希腊人,公元前356年放火烧掉了以弗所城狄安娜神庙,因而闻名;④希腊人,公元前5世纪,为波斯军队带路,出卖同胞,引敌入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反映了俄国官场中的森严等级和小官吏的卑躬屈节,鞭挞伪善、庸俗的社会畸形心态。
B.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对他前后的态度变化采取了夸张的对比的写法,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C.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小说重要意象。
D.这篇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深刻、严肃,但由于作品中夹杂着浓厚的幽默、滑稽成分,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减弱了小说主题原有的悲哀、凝重之情。
2.胖子后来说:“我已经做到三品文官”。在此之前,小说在哪些地方对胖子的身份作了伏笔暗示?请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3.自由简析“三号人物”纳法奈尔。
2021-12-12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1)一小时后,她说:

(2)“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3)下午,医生来了,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一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4)“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好让他舒服一些。”

(5)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她现在脱离危险了。你赢啦。现在只要营养和调理就行啦。”

(6)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肩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7)“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有删改)

【乙】

(1)“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2)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3)“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4)“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5)“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6)“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7)“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8)“慈悲的上帝啊!”

(9)“慢性饥饿,医生是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10)“但是饿死——”

(11)“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12)“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有删改)

1.请赏析【乙】4-9节的对话特点及其作用。
2.请分析年轻店员“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的原因。
3.请解析文中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
(2)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4.请简析两篇选文的情节对表现主人公的作用。
2020-07-16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