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3 题号:188812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抛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退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角,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在台下起哄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战士中的巨大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当年战斗中的感人细节记忆很模糊,而对汪可逾的表演印象深刻,说明那场军民同乐的晚会对于百姓们来说,具有超越娱乐的特殊意义。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同时也有对汪可逾随意参军的埋怨和愤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都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及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善于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如汪可逾毛遂自荐表演,但她的技艺其实“尚不娴熟”,个性积极主动但缺少自知之明。
C.小说运用心理描写细致描摹了团长齐竞从看见女孩汪可逾,到听完演奏丰富的内心世界。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交代小说的故事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转到讲述严峻的战争局势。
3.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齐竞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作者说:“我们的战争文学,当然要写金戈铁马,要写血与火的考验,但不能味局限于此沦为套路。”据此,你认为《牵风记》为何要写一次差点夭折的慰问演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杨岳黄

凯歌

张老实给一瓢凉水呛死后,张家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好心人劝她说:“你还年轻,路长呢,寻思找个人家嫁了吧。”又说,崖畔上那个说书艺人叫憨憨儿的就好着呢!

憨憨儿其实并不憨,是多年前从陕北逃难过来的。那年河西大旱,一个说书的老艺人领着一个孩子来到小山村。刚进村,老艺人的头一歪,就不行了。大伙儿唏嘘着将老人埋在村西的半峁上。孩子哭天抢地。收拾起老人的一副行头,留在这个临近黄河的小山村。跟了老艺人的缘故,孩子会说些零散的段子,在这黄土纵横梁峁起伏的小山村,渐渐地成了一个角儿。

角儿憨憨儿说书真不含糊。

憨憨儿说杨家将,先喊声:“走――起――”一拨三弦琴,放开喉咙唱:“杨家儿郎今在此,千军万马杀上前――”那个气势,有万夫不当之勇,足将台下众人唬住。

又说岳家将。激越高亢处,起身离座,双目圆睁:“呔,兀术太子你听真,岳家将士数不清,尔敢扰我边疆欺我民,管叫你有来无回化烟云――”

台下一片叫好声。

这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不嫁他,嫁谁?

憨憨儿自从混上个媳妇,精神大振,每天晚上从田里一回来,就在门前摆开了阵势。怀里抱稳三弦琴、腿肚子上绑好甩板,再在琴头上拴一条一尺长的红绸带,山风一来,呼呼作响,引得乡亲们这儿圪蹴一片,那儿圪蹴一片,美滋滋的足可以胜过一大碗猪油拌高粱饭。

时间久了,大伙儿听出了一些眉眉眼眼,连张家女人也听出了一些眉眉眼眼。

憨憨儿说书有点儿不地道。

憨憨儿常常将书中的人物张冠李戴,要么就是朝代混淆,再要么,干脆胡说。

有听过城里梆子戏的,说,憨憨儿你瞎说哩,这段子不是这个样子的――

虎目圆睁,憨憨儿一撇手中的三弦说:“不是这个样子,你说是甚样子,你说――”

大伙儿不作声了。再说下去,胡侃的书也听不到了。

老人们心里明白:憨憨儿的爹离开的时候,憨憨儿还小,一个十来岁的娃子,能学来而今这个本事,已经很不错了!

地主少爷高茂财来听憨憨儿说书。高茂财进过省城的大学堂,听说还留过东洋。

“走――起――”憨憨儿一拨三弦琴,亮开嗓门说起了“杨家将”“岳家将”。

高茂财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品咂起来。

听着听着,高茂财忽然睁开眼睛说:“不对,金国四太子怎么变成了宋朝皇帝的孙子?宋朝皇帝打仗不行,可是一直给金国人称孙子的!”

憨憨儿不理不睬,依旧说自己的书。

再听。高茂财忽然破口大骂:“满嘴胡言!”

话音未落,那说书的甩板早被憨憨儿捋下,“嗖”的一声,愣愣地砸在了高茂财的嘴巴上。少爷的嘴立刻变成了一根猩红的大肥肠。

再看憨憨儿,横眉竖眼,倒握琴柄,随时准备扑过来。

真是个憨货!少爷疼得眼泪直流,大叫一声,与一群随从作猢狲散。

身后,憨憨儿的声音霸道又硬气:“伤天害理的鸟人,爷就让他们做孙子,咋个?”

1943年,鬼子兵占据了县城,烧杀抢掠。汉奸翻译高茂财宣读完《告良民书》,随即请镇上唯一的说书艺人憨憨儿上台助兴。高茂财咬着憨憨儿耳根子,恶狠狠地说,不能说你那狗屁“杨家将”“岳家将”,除非找死。

戏台上的憨憨儿一身干干净净的青色长衫,低着头笑眯眯地回应:咱只会说“杨家将”“岳家将”!

那就等死吧!高茂财瞥着憨憨儿的眼神又惊又怕,匆匆地下了台。

憨憨儿一声“走一一起一一”三弦琴轻轻一拨,一声铿锵又悠扬的陕北说书便向远处的沟沟峁峁飘去。行云流水,叫好声此起彼伏。一段《杨家将》说得人热血沸腾,激情高涨。当说到“杨家儿郎今在此,千军万马杀上前”的时候,前排的保长、伪军司令渐渐变了脸色。

高茂财上台喊:“够了,快下去!”

《杨家将》又起:“呔,兀术太子你听真,岳家将士数不清,尔敢扰我边疆欺我民,管叫你有来无回化烟云一一”

在众人的沸腾声中,高茂财与憨憨儿撕扯在一起。

日本人不傻,似乎明白了怎么回事。鬼子队长哈哈大笑,竟然指着高茂财对憨憨儿说:“揍他!”

好咧!憨憨儿紧握三弦,鼓足力气,大喝一声,朝高茂财头上很劲砸去。

鬼子队长指着憨憨儿说:“你的,勇敢的,只要做皇军的良民,皇军让你天天说书!”

憨憨儿摇摇头,说:“咱可以跟着杨家将姓杨,也可以跟着岳家将姓岳,就是不能姓皇!”顿一顿又说:“要是真姓了皇,那也得是喝了半辈子的黄河水的黄!”

憨憨儿抡起剩下的一截琴杆,狠狠地甩向鬼子队长。这一击,惊涛骇浪。

鬼子的刺刀围了上来。哈哈大笑声中,憨憨儿喊:“能不能上一碗断头酒再死!哪儿有酒啊!”憨憨儿的女人跌跌撞撞地从人群里挤出来,递上一瓢凉水。憨憨儿深情又歉疚地看了一眼女人,闷头就喝,没想一口气上不来,呛死了。

鬼子投降后,村人集资为憨憨儿重新筑墓立碑。一切停当,却不知道碑上刻上什么名字好。憨憨儿的女人说:“就刻——书匠杨岳黄吧!”

憨憨儿的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书艺人憨憨儿无名无姓,自小逃荒到了小山村,因跟随老艺人会说些零散的段子,后来成为角儿,擅长说杨家将、岳家将,说书不含糊,有气势,有气场。
B.憨憨儿说书“不地道”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憨憨儿的爹离开人世时,憨憨儿还小,没学到多少说书本事;其二是憨憨儿依照自己的价值标准有意改动了剧本。
C.小说描写眼睛生动传神。写憨憨儿“双目圆睁”“虎目圆睁”“横眉竖眼”,表现了他刚强、倔强的性格;写高茂财“眼神又惊又怕”,表现了汉奸的色厉内荏。
D.小说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如“半峁”“这儿圪蹴一片,那儿圪蹴一片”,地域色彩鲜明。小说多用短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有利于表现憨憨儿大义凛然的形象。
2.小说为什么反复叙写张家女人?
3.小说以“说书”为中心布局谋篇,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20-12-25更新 | 1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鞭笋过墙

聂鑫森

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

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

“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

“没有。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咱们这巷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大夫说再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

“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过分的地方。左宗棠说:‘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

两个人沉默下来。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见面点点头,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

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节新篁说:“别动!”

“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

“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

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

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为人激赏,过大年了。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

他当然不会动笔写春联,觉得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他去文化用品店买了几十付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

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去栽种,他笑着说:“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邻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他说:“绝不阻拦。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

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别亵渎了这清玩之物。

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

节新篁说:“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

华素笑了,说:“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你说了许多自省的话,特别是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我猜这首诗应是:‘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知我者,内人也。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

华素故意问:“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

“非也。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一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竹根也就是鞭笋,会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

“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对。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竹之法,鞭笋又去他的邻家。以此类推,不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

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

“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

是隔壁邻居的声音。

他们齐声答道:“在!”

“你们别张罗晚饭了。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

节新篁大声说:“谢谢!我们马上过来!”

(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中有关节新篁这一形象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新篁淡泊名利,直而有节的一面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展现出来的。
B.作者借节新篁不应邻居求联、拒绝邻居求竹,反映了知识分子与世无争、清高孤傲的性格特征。
C.节新篁突发心脏病,因为邻里帮助而及时入院,引发他重新审视邻里关系。
D.节新篁打算用古书中的妙法鞭笋过墙,与他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相关,行文严谨。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节新篁对竹十分钟爱,名中含竹,以竹为师,不可一日无竹。
B.邻居上门请求匀竹栽种,虽被节新篁婉拒,并不见怪,反而在他生病时依然出手相助,展现了普通人的人情美。
C.老伴华素凭借多年来对丈夫的了解,准确地在《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猜出了丈夫最喜欢的诗歌。
D.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与开头节新篁下午出院回家呼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引用诗句,又夹杂口语,语言符合人物身份,读来晓畅而不晦涩。
B.小说精心选材,紧紧围绕“竹”而展开,构思精巧。
C.节新篁本不喜闲花野草,文中提到他阻止华素扯去“矢车菊”,看似闲笔,实际独具匠心。
D.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4.赏析文中标题的妙处。
2022-07-06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反诈乌龙

赖海石

有一段时间,电信诈骗非常猖獗。“猜猜我是谁”“转账到安全账户”等等套路轮番上演。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见多识广,从未中招。如果有兴趣,我还会把骗子玩得团团转。

那次,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直呼我名:“大海,忙不忙啊?”

对方声音嘶哑,我问:“你是谁?感冒了吗?”

他说:“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哎,昨晚荔枝吃太多,上火了。”

我心里已明白八九分,便想耍一耍他:“你在家吗?你是不是李大明啊?”——其实我的同事李大明此时就坐在我旁边的办公桌前。

“嗯嗯,我在家,我是大明,我现在遇到一点麻烦……”

对方是骗子无疑了。我打开了免提,示意同事们一起听。

我说:“有什么麻烦,我能够帮到你吗?”

他说:“我昨晚喝醉了,跟人打架,把人家打住医院了,你能不能汇……”

我打断他的话:“我正想打电话告诉你呢,我上次借你的三十万元,本来说好下个月还给你的,我现在有钱了,提前还给你,今天早上已叫我老婆送去你家了。”

他停顿了一下,显然没有反应过来:“你说送了多少钱过来?”

我一字一字地说:“三——十——万——元,我是欠你这个数吧?’

他说:“对,对,三十万。”

我说:“估计现在快到你家门口了,你别走哦!领导来啦,先挂了。”

同事们哈哈大笑。

我公安局的朋友老刘,说他们最近搞警民共建,抓电信诈骗,若我有线索请配合。我问怎样配合?他说把我手机和他们系统联网……如此这般。

这天,机会来了。

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一接通,对方就说:“大海……”

嗓子嘶哑,明显又是骗子。

我一边问“你是哪个”,一边按老刘教的方法接入他们系统。

对方说:“你小子,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

我说:“知道知道,有什么事?”

他说:“我甲状腺做了手术,声音哑了,医生说三个月会正常,现在都半年了,还不见好。人家说如不赶快治好,一辈子都会哑声。听说进口的甲状腺素药有用,我想买点试试。可钱不够,你能不能寄点钱过来?我现在就在银行。”

我知道他编一大堆“手术”“药”之类的话,目的就是:要钱。而且已经在银行等着了。

这时,公安那边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骗子的位置已锁定,因骗子在外地,要协调那边的公安协助抓捕,需要时间,叫我尽量拖住,三十分钟内不要让骗子挪地,别让他溜了。

我对骗子说:“钱不是问题,要多少?”

他说:“两千元吧。”

我说:“你不要走,我回去宿舍拿银行卡,马上回来转账。”

他说:“哦,那我等等……”

放下电话,我激动不已,盼望骗子马上被绳之以法。

二十多分钟后,我接到指示,那边便衣公安已到位,要我继续通话好让他们找到骗子。于是我拨通了电话:“喂,我银行卡拿来了,你报卡号过来,我这就转账。”

于是他一字一字地向我报一串数字,报着报着,听他那边吵了起来:“……你们抓我干什么……”

我知道,那边“收网”了。

晚上,老刘打电话叫我过去单位和他一起去喝庆功酒。我驱车过去,老刘一见我,就拉着我的手走,说:“花了好半天才把骗子接回,我带你去见见他。这骗子,还赖上你了,冒充是你父亲。”

我见到那人,脑袋“嗡”的一声:他真是我父亲。

我说:“爸,您怎么搞起诈骗来了?”

“我几时诈骗了?我骗谁了?”父亲哑着嗓子说。

我说:“爸,您嗓子怎么这样?”

父亲说:“我上午不是在电话里跟你说了吗,甲状腺,手术后声音就哑了。 医生说没事,大多数人甲状腺手术后声音都会哑,一般三个月会正常,现在都半年了,还不见好。听说进口的甲状腺素药有用,可钱不够,这才叫你寄点钱过来。”

我说:“您没跟我说,我不知道您有这病呀。”

父亲说:“这两年多,你回过一次家?打过一次电话?问过我一声身体好不好?寄过一分钱?”

我低下头,无言以对。我每天在外瞎忙,真是忙瞎了。我尴尬地看着老刘,恨不得地下有条缝一头钻进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和线索人物,这样从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是小说常见的方式,增强了小说叙事的真实感。
B.文中写到“嗓子嘶哑,明显又是骗子”,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说明“我”知道又是骗子诈骗,看穿了骗子故意把嗓音作了变化。
C.从“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见多识广,从未中招”到“我每天在外瞎忙,真是忙瞎了”,结构上照应,形成反转,颇具讽刺意味。
D.小说使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短,表达生动,从打电话时一来一往的语言中似乎能体会到说话人的表情,语言生动可感。
2.小说以两次陌生的“电话”构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反映的是电信诈骗中的信任危机还是亲情危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
2024-04-25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