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0 题号:189004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边

何为

深秋的夜晚。我在南京路外滩下了电车,迎面是斜风细雨。我撑起一把油纸伞、我是去向一位同窗十年的老朋友送行的,因为时间还早,有意走得慢一些。

夜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贴着黑黝黝的街屋。在一个仓库门前站立一会。这一带路灯昏黄,在蒙蒙细雨中更显黯淡。偶或从江面上传来一声汽笛,码头上的夜更觉荒凉。四周一片异样的寂静。

这真是孤岛之夜,我对自己说。不,不如说是荒岛之夜。

街灯的朦胧光影里,依稀有两个人也在躲雨,就在我近处的一个拱形门楣下。雨声中听见一个姑娘动人的声音:

“冷热自己一点也不小心,难道我永远能在你身边吗?”

男的却一言不发。

女的说:“昨晚我父亲又骂我了,骂得很凶的,其实他也不想想,他每天吃用从哪来的!唉,有时他喝醉了,又是流泪,又是咒骂自己,也怪可怜的!”

男的依然默默无语。

透过飘忽的雨丝,一家小酒吧间飘出一阵烟雾,夹杂着吉上赛女郎挑逗的笑声和软绵绵的音乐声,顷刻间门又关上了。

雨似乎小了一点,我举起油纸伞向十六铺码头走去。

想不到我又听见那姑娘低声说:“身体总得自己保重一点,还咳不?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

那个男的含含糊糊回答了一句什么话,只顾向江岸那边眺望。他几次想说什么,正待启齿又止住了,或者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话语中透露出抱歉的声调。

原来他们就走在我前面,在同一条路上,两个人合用一顶很大的黑布伞。我只能看见他们伞下的两个背影。

那个姑娘挽着男朋友一起散步,只顾自己说话,有如幽幽:“我常常想,我们都在受苦,不过我相信,好日子总有一天会落到我们头上,你说是吗?”

男的似乎骤然想起是在向他发问,便慌忙点一下头。真怪,这位学生模样的青年,不知为了什么事,变得反常和沉默。

这时传来码头上起重机装卸货包的沉重的声响。间或响起码头工人的邪许声。江边一条小商轮不久将升火待发。船舱上有一盏半明不暗的灯,如诡谲的眼睛。

海关大钟在一串庄严的音乐伴奏后,从容自若地敲了九下。晚上九点整。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在码头上徘徊,转向铁栏杆,看着黑魆魆的江水出神。

是谁,在铁栏杆的另一头唱歌。熟悉的歌曲,凄迷的音调,在空旷的码头轻轻飞扬。仔细一听,是那个姑娘在曼声低唱。

他们挽着胳膊,并肩眺望黄浦江上悒郁的秋夜。在这阴寒湿冷的码头上,仿佛就只有他们两个人。随后,断断续续地,那个姑娘诉说着,轭下一般沉重的生活带来的苦恼。她的声音像从痛苦深渊里发出的一种回响。但她并不绝望。

她说,有时倚着窗口看天上飘浮的白云,真想飞,飞到高高的蓝天上……那声音恰如寂寞的女孩在编织一个美丽的童话。又下雨了。昏暗的灯光下,码头上笼罩着浓雾般的细雨。一顶宽大黑布伞遮着两个人影。只听见那个姑娘清脆的声音:“我可不能常跟你在一起,别再那么任性,烟酒都该节制一点。”停停,她又说:

“咳,上回我给你织的那件毛绒背心该穿上了。咳,你今天倒是怎么啦?不笑,又不说话。”

回答含糊其词,随即勉强一笑。

“这年头大家都苦,不是说,生活像泥河一样的流吗?咳,生活!不过,我们都还年轻,你得闯出一条路来,是不是?啊,我回去了!”

她并没有马上移步离开。过了一会,才从伞下探身出来,又立刻想起什么回身进入伞盖下,依恋地说:

“哪,差点忘了,我给你织的一副手套。试试看。暖和吧?今夜你就别送了,那边有电车站,我不用伞。你早点回去。哦,你不是有信给我吗?我带着你的信,看你的信,就像你在我的身边。”黑布伞像童话里的大菌菇,这时菌菇下两双脚,不管雨水激溅,紧紧贴在一起。

我转过身去。

我回头时,黑布伞下只有一个人。那个男青年黯然地凝望着,在街角消失的一个背影。他伫立着久久不动。忽然又挪步向对街奔去,却又停步不前,喃喃自语。他猛一转身,匆匆上船去了。

他也是去送朋友远行的吧,我想。约定的时间已到,该是进舱了。在烟雾弥漫的货轮客舱里,我的那位十年同窗好友兴奋地向我握手。他给我介绍一位和他同上征途的朋友。

我一愣。这位朋友过去从不相识,却又在哪儿见过。不错,就在刚才,在街头一角,在码头上。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脚旁有一件小旅行包。

他苍白的脸上掠过阴郁的微笑,沉静地说:

“我看见你的,先生,我想你一定也看见我们。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我原想当面告诉她,可我不忍向她当面告别,她看了我的信就会明白的。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她想得开,她会原谅我而且祝福我。你看,我的心,我的手,有多温暖,不都是她给我的吗?”

带着这片温暖,他就要上路了。

我的同窗好友听毕这个生活中偶然的故事,不禁呵呵大笑,倒在席地铺开的床位上。

说者沉思了一会,隐藏着不易觉察的眼泪,背转身去看舷窗外秋雨连绵的黑夜。

今夜他们都要奔向憧憬已久的远方,让我也为他们祝福吧!

194010

(有删改)

【注】①上海“孤岛时期”是一个历史名词,指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被日寇占领期间的上海。所谓“孤岛”指的是上海公共租界(不包括虹口、杨树浦两区)和法租界。“孤岛”虽然地方不大,却汇聚了上海文化界大批爱国青年和革命知识分子,②邪许:众人共同致力时的呼声,即“号子”,语出《淮南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从视听角度写“我”见到的街头景象,既暗示“孤岛”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起到衬托那位姑娘的作用。
B.“我们的日子总会来的!”这句话的含意是“我们有情人定会终成眷属的”,由此可见这位姑娘的乐观、自信与豪迈。
C.“一言不发”“默默无语”“含含糊糊”“不着边际”等词语充分表明姑娘的男友木讷、犹豫、自卑、怯弱的性格特点。
D.文中写“起重机装卸货包的沉重的声响”、“码头工人的邪许声”、海关大钟声、姑娘唱歌声等,以声衬静,渲染离情之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半明不暗的灯,如诡谲的眼睛”“黑魑魅的江水”“浓雾般的细雨”这些意象暗示了险恶的政治环境,男青年正因此而迷惘,彷徨。
B.文中画横线语句运用比喻手法与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这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同时也为后文“他手里那顶黑布伞还在滴着水”埋伏笔。
C.“大时代有许多小插曲,刚才你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作者意在借男青年这句话表达特殊时期人们无法承受许多意想不到的灾难。
D.本文从第三人称叙述“我”秋夜江边送友远行的见闻和感受,着重描写一位姑娘对男友的临别叮咛,表达了女性觉醒、追求幸福的主题。
3.文章开头两段描写的景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评论指出,成功地吸取电影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是何为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请细读全文,指出其借鉴电影艺术形式的两个例子,并简要分析。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麻姑山与麻姑碑

叶兆言

①我的反应比较迟钝,理解能力常会慢半拍,信奉笨鸟先飞,遇到喜欢的古诗古文,不管三七二十一,懂不懂,是否弄明白,先背下来再说。对于背诵颜真卿的《麻姑碑》,有时候也怀疑,将近一千字,可能背不下来,然而一遍遍临帖,自然会背下来。同样颜字,并不太喜欢《多宝塔》,情有独钟的是《麻姑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②因为《麻姑碑》,多少年来,一直想到抚州南城去看看,明知道原碑已毁,还是心向往之,毕竟颜真卿同志是在这写了《有唐抚州麻姑山仙坛记》。

③也说不清是因为喜欢颜真卿的字,开始喜欢麻姑仙坛记这篇文章,还是因为这篇文章,开始喜欢麻姑。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我并不羡慕神仙的生活,也不太相信神仙的存在,却不反对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神仙。为神仙树碑立传难免浪漫主义,然而要想写出点理想,多些想象的境界,塑造神仙借助神话,不能不说是一条捷径。《麻姑山仙坛记》只简单地讲了三件事,麻姑的传说,麻姑山上的风景,麻姑山的道士。颜真卿是名恪尽职守的公务员,他字写得好,政绩非常不错,关键是人家文章也写得跟字一样,既方正,又耐看,无论写人,写景,写对话,都可以当作很好的范文来学习。

④“杜诗韩文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读麻姑碑,读《麻姑山仙坛记》,读到“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痒时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我立刻感同身受。神仙的生活远不是我们俗人可以轻易想象的,不易想象,并不代表不能想象。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读好文章,看好风景,享受好故事,不就是为了满足心中的那点痒处,被麻姑似鸟爪的小手“杷”几下吗。搔到痒处的感觉太好了,竖碑立传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想流芳百世,字是为了让人看,文章是为了让人读,字耐看,文章又耐读,仅从这两点看,《麻姑碑》已经达到了它的终极目的。

⑤《麻姑碑》中对仙人王方平的描述,几乎与麻姑一样多。他乘着羽车,驾着五龙,旌旗导引开路,威仪赫奕地来到了人间,突然想到要和老熟人麻姑见上一面。“久不行民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刚读到这段文字,几乎立刻可以产生疑问,唐朝时不是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吗?柳宗元比颜真卿要小几岁,他的《捕蛇者说》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小心谨慎地把“民风”说成“人风”,就是因为要避讳,为什么颜真卿这么顶真的一个人,在写《麻姑碑》时,敢于犯忌呢。

⑥麻姑回应王方平的邀请,说“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愿不即去”,其中亲观的“观”,专家考订,应该是觐见的“觐”,因为在颜真卿引用的葛稚川《神仙传》上就是写的觐,王方平是长者,麻姑是小姑娘,跟长者说见面,应该是亲觐,而不是亲观,用观字显得太不客气,没有礼貌,与她所强调的“尊卑有序”显然不符。观的繁体字“觀”,与觐的繁体字“覲”太像了,如果是手误就很正常,就很容易解释。又碑文中的“时闻步虚锺磬之音”,“锺”应该是可以敲击的“鐘”,它们的简体是同一个字“钟”,繁体本字的意思并不一样,显然也是一个手误的错字。“锺”本义是容器,可以引申为“专注”和“集中”,所谓一见锺情和情有独锺。因此《麻姑碑》的行文,与它的书法特点一样,一方面是人书俱老,法古韵高,另一方面,又自有一份随心所欲在里面,随手写了就写了,错了就错了。好文章并不怕有错字,人非圣贤,有时候,犯点小错误,更有人情味。

⑦无法形容自己对《麻姑碑》的欢喜之情,还是那句话,身体没到麻姑山,人好像已经捷足先登。我知道,现如今的风景区,一旦身临其境,因为期盼值太高,很可能大失所望,但是只要有机会,即便失望,即便证明不值得,也一定、必须要去。对于历史遗存,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放松心态,要当回事,又不能太当回事。时空可以错乱,故事不妨现编,重要的又是什么呢,是地气殊异,是江山炳灵。

⑧登上了麻姑山,你没办法不怀古,你不可能不诗兴大发。可惜自己不会写诗,不能写诗,不会就是不会,不能就是不能。只能空留遗憾,只能移花接木投机取巧,借助别人的好诗,来为自己的旅行助兴,盗饮别人已经酿好的美酒佳酿,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⑨“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是李商隐的诗。李白同志最浪漫,才华想拦都拦不住,他的诗可以用作这篇文章的结尾: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

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

长鲸喷涌不可涉,

抚心茫茫泪如珠。

西来青鸟东飞去,

愿寄一书谢麻姑。

1.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划线句。
3.结合全文,赏析最后一段引用李白诗句的效果。
2023-07-31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天气很好。温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竞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

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创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
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棵玉兰树还会开花。
C.文章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叙述性。
D.玉兰树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作者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
2.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请概括说明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023-08-20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跫音

李舫

北京,东城。

横平竖直的北京旧城,有一条东西向的长街——五四大街。这条大街的中心,有一个朴素的门牌,上面刻着五四大街29号。在这个门牌的后面,是一个不大的院落,古朴的铁门后面,静静地伫立着一座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的老式建筑。春来暑往,斗转星移,这座字形的建筑已逾一个世纪。从建成至今,它一直被人们称作——北大红楼。

1917年,农历丁巳。

此时的北京大学,春冰未泮,春寒料峭。

1月9日,蔡元培冒着严寒,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他试图用教育完成救国宏愿,吾人切实从教育入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他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式致函教育部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

当其时,陈独秀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把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文章化为投枪,向旧礼教、旧道德、旧文化展开毫不留情的抨击。陈独秀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后,《新青年》编辑部随之移至北京,由一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并成立编委会,北京大学由此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阵地。

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针砭时政的战斗性刊物《每周评论》,编辑部就设在北大红楼文科学长办公室。《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每周评论》猛烈抨击封建军阀统治,揭露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和山东攫取权益的罪恶行径,号召人民奋起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块宣传阵地。

1918年仲秋,一个满口湘音的青年,背着一个简单的包袱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

他,就是后来影响了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毛泽东。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红楼的第二阅览室担任图书管理员,得以近距离接触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陶孟和、胡适、邵飘萍、梁漱溟等,发现了一个他从前所不知道的世界。《新青年》也为毛泽东开启了另一扇认识中国与世界的窗口。陈独秀所说的伦理的觉悟是吾人最后之觉悟给他的感触极深,循着新文化运动的思路,他在努力地探索。从北大走出来的毛泽东,浸润了北大的精气神,已然成为一位胸有利器、心怀世界的有为之士。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就是在这个朝气蓬勃、挥斥方道的年纪,毛泽东写下了这句诗。正是在北京大学期间,面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贫弱局面,毛泽东自信将来掌握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使命会由他们这一代有志青年去承担。他大声宣称: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

雍容的红砖红瓦红墙红楼,掩映在道路两旁绿意盎然的行道树里。

1919年,29岁的李大钊意气风发。他快步走进红楼大门,腋下夹着新刊出的《新青年》,冲进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办公室,大声宣称:试看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5月3日下午,北京大学的学生们知晓了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外交失败的消息,当晚便在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约请北京十三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热血在沸腾,地火在燃烧。北京大学,莘莘学子在觉醒。

5月4日,来自北京大学等十三所大学的三千多名学生,从北大红楼出发,一路到天安门、东交民巷、赵家楼,一路怀着愤怒、带着激情不停地呐喊,乌云密布的中国,喑哑的天空终于发出了响亮的声音。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红楼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又称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北京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0年春,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同时在北京和上海从事建党的筹备工作。同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在北京,红楼李大钊办公室的外间会议室,正是当时筹备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联络处。

初心在萌芽,信念在激荡。中国的四面八方,有志之士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思考中国究竟往何处去,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源于德国小镇特里尔的种子,在觉醒者的心灵中孕育成长。红色的激流涌入黄色的土地,掀起汹涌壮阔的狂澜,汇聚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

亿万万人家国,一百余年拼搏。

今天,穿过熙熙攘攘的五四大街回望,红楼无声,红楼如故。然而透过红色的建筑外表,仿佛还能看到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流下的鲜血,看到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高高飘扬的红旗,看到井冈山上正在燎燃的星火,看到红军战士帽檐上的五角星……这栋建筑曾经激荡起的历史风云,依旧清晰而鲜活。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革命者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

朴素的初心,凝聚了非凡的力量。亿万人民生死与共、始终相随,让这个曾经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国度,于危难中振作,在绝望中重生,已然可见复兴的曙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大红楼之所以得名,不仅因为这座建筑深沉宁静的红色外貌,还因为它在中国革命思想萌发和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B.陈独秀接受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后创办的《新青年》,与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要宣传阵地。
C.近距离接触蔡元培等人,有助于毛泽东探求救国救民、匡扶正义的真理,为他明确人生选择、承担历史使命奠定了基础。
D.写中国有志之士的聚集过程时,用“激流”“狂澜”等词语表现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冰未泮,春寒料峭”一句,以初春时节的自然环境描写象征北京大学当时因循守旧的恶劣教育环境,揭示了蔡元培实行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
B.文本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快步走进”“冲进”“大声宣称”等典型动词在表现李大钊举止的同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一定能获胜的信心。
C.文本起于红楼,结于红楼,结构圆融。寂静无声的红楼饱含退出中国革命历史舞台的沧桑,和热闹的北京街市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怅惘。
D.以陈独秀、毛泽东、李大钊为中心的三个场景描写共同回顾了中国革命者为国家独立富强不懈努力的历史片段,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回顾中国有志之士的革命生活时,文本都联系《新青年》来叙述,且各有侧重地介绍了《新青年》在近代中国变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请对此加以分析。
4.文本围绕“北大红楼”这一地点集中展现早期中国有志之士救国图存的事迹,有什么好处?
2023-07-29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