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0 题号:1894337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锦瑟柿事

温新阶

锦瑟的爷爷是袁家街有名的文化人,乡下姑娘,就取了这个雅致的名字。锦瑟大学毕业两年后,回来接手了父亲的柿园,父亲交给她二百棵柿树和二百万的债务。

她关闭了柿子酒厂,关闭了柿饼生产的工业流水线,她是笨人,她要用笨办法。

辣蓼是做酒的原料,乡下人常用辣蓼泡青柿子。

辣蓼是锦瑟采回来的,洗净了,放在一排筲里沥干了,排得整齐,花序朝着一边,垂在筲箕外。柿子也是锦瑟叉回来的。她会爬树,挥舞着金竹叉子,专选差不多大小的,长得周正,闪着青青的光泽的,叉子伸过去,夹住柿柄,扭动,柄断了,收回叉子,取下柿子,轻轻放入吊在树枝上的篮子里……选好没破皮的柿子,温水洗过,篾折子上沥着。一排坛子洗得发亮,倒立在一码柴上,太阳亲吻着坛肚,反射着斑斓的光圈。望着这一排大肚将军,锦瑟有些乐不可支。

烧开的水盛在一只一只陶里,已经凉了,没有一丝杂,锦瑟的歌声惊起了陶钵里一圈圈涟漪。

一层辣蓼,一层柿子,在坛子里一层层放好,两种过去从没有交集的生命,现在偎依在一起,感受彼此的温度、气味,聆听对方的故事。

凉开水倒进坛子里,阳光铺排在水瀑上,如同在镜子上跳跃,哗哗的水声像黄瓜开花一样动听。

性急的人还在坛子里倒进一杯白酒,让辣蓼和柿子的爱情加速发

锦瑟不倒白酒,她喜欢自然天成,她发酵爱情的不是白酒,而是时光。

月亮落了,太阳升起,太阳落了,月亮升起,时光在阵阵松涛中流逝。辣蓼是柿子最好的情人,她调教他,影响他,让他褪掉青涩,褪掉莽撞和偏执,变得成熟、内敛、温婉和谦恭。

锦瑟揭开盖子的一那,清香醉人。柿子脆甜嫩爽,弥漫着辣蓼的香气。

一条街的人都来买锦瑟的泡柿子,没多久,锦瑟的泡柿子跑到美篇里,微信里,抖音小程序里,袁家街上就有了很多小车。

风从山间刮来,起了一阵林涛。一山栎树,树叶小,叶面光滑,风吹过,响声干脆而不拖沓。风掠过了柿树的树梢,柿叶摆动着,叶柄像一个极不情愿跳舞的人被拉进了跳舞的行列,跟叶片的摇曳多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柿叶还是青的,仔细瞧,却有一丝暗红的叶脉像条条河流蜿蜒在叶片的土地上,在这里,人们收到了秋天的信息。

柿园里行走的人是锦瑟,她骑电动车来的,带来一只新的竹篮。这只竹篮,过了圆刀的细篾,还用黑色和红色的花篾穿了花。锦瑟懂得:这黑篾是用野核桃树皮煮的,煮红篾的则是用草的根熬出的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做篾货,更没有人花大功夫采这些植物的根皮来做染料染花篾了。锦瑟用这篮子来装柿子。

泡柿子是水果,腌柿子是小菜。锦瑟做的腌柿子特出名,街上三家饭馆都订她的腌柿子。

腌柿子这么受欢迎,锦瑟每年就只做那么多,你加钱她也不多做。

城里来的客人要锦瑟到时给他快递几个腌柿子。锦瑟说不成,腌柿子不能离开泡菜坛子,没有泡菜坛子的水养着,就变味了,你只能来袁家街吃,到时我请你。

客人又说用真空包装,把柿子和腌菜水一起包装后可以卖到全国。

锦瑟笑一笑,为什么要这样?

你还嫌钱多?

锦瑟还是笑一笑,我要那么多钱干啥?债明年就还完了,然后,够吃够穿够旅游就好。她说得淡定,说得毫不犹豫,说得不思索,然后是嫣然一笑。

太阳下山了,柿叶上的夕阳格外绚烂。

月光如水,袁家街像一幅剪纸贴在大地上。

锦瑟雇了很多人在刨柿子。从接手柿园以来,她就聘请了县气象台的研究生小严做她的气候顾问。

几天前,小严就说了,一周无雨。锦瑟才找了几十个人来刨柿子,明天晒柿饼。

饼房里灯光明亮,恍如白昼,几十把刨子刨柿子的声音煞是动听。虽没有刨青柿子的声音清脆,却不过是在清脆中略有了一点阴雨的潮意,又恰似二胡笛子之外加入了低音胡,声音有些低沉,但并不嘶哑。

十几个壮劳力叉了一天的柿子,今夜要刨完。

这是今年晒第二拨柿饼了,不久前也有过四个响晴天,已经晒过一拨。四个响晴天后,电力模拟太阳就能把柿饼弄干了。

锦瑟关闭了工业化生产柿饼的生产线,她要用古老的方法,生产纯手工的柿饼。太阳是上天对人类最大的惠济,阳光照耀着一切的生命,照耀着每一朵鲜花绽放的过程,照耀着每一个生命变化的细节。用阳光照射即将成熟的柿子,让柿子的生命蜕变,以另一种形态延续生命的轨迹。

锦瑟最爱阳光,也最喜欢接受阳光带来的馈赠。她觉得,浪费阳光是对上天的亵渎,是对自然的视。

她不但充分利用阳光来晒柿饼,连晒柿饼的工具也是取自自然,她没有要父亲的那些不锈钢晒盘,而是请篾匠编了一百块篾折子。她的篾折子不像过去晒柿饼的篾折都是用篾簧来编,她的篾折是用一匹一匹过了圆刀的竹篾编织而成,精致而细腻。

明天,几千个柿子就要躺在那些篾折子上接受阳光的亲吻,一百张篾折子在晒坪里依次排开,那是怎样的壮观场景。

锦瑟和她的员工们要在篾折子之间巡,不能让鸟来啄,也不能让它们在篾折子上拉屎。员工们手拿着破搪瓷盆敲击,场子太大了,驱走了这边,那边又来了。小严借来了鸟枪,说要打几只下来挂在晒坪里,鸟就不敢来了。锦瑟坚决不同意,你放放空枪,吓一吓我没意见,真打是万万不行的。

小严就在鸟多的时候把鸟枪对着天空放了几枪,几团烟雾在空中飘了不远就散了,蓝天依然像一面镜子,成为太阳干净的背景。

这是锦瑟最高兴的时光,阳光把柿子中的水分蒸发掉了。她用传统的方法,把柿饼装进坛子里,让它们上“霜”,然后用红丝线十个一捆,装进篾做的竹套里,最后再用上外包装,用作高级礼品的也有用小瓷坛做内包装的。锦瑟钟情于陶瓷器皿,它们带着泥土的气息,是泥土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在每一个安静的月夜,可以和它们对话。

(有删节)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酒(qū)               (qī)          柴(pǐ)
B.陶(bó)               (zhí)        (jiào)
C.一(shà)那          草(qiàn)       (jīng)
D.不(jiǎ)思索       视(miǎo)       (qūn)巡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段叙述大学毕业的“锦瑟”的名字的来由,同时以“父亲交给她二百棵柿树和二百万的债务”扣住题目中的“柿事”,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锦瑟未来命运的关注。
B.“她是笨人,她要用笨办法”,在对锦瑟坚持使用纯天然的传统方法制作柿饼的叙述中,暗含作者对她摒弃现代技术,不能有效提升柿饼产能的质疑。
C.锦瑟“伸”“夹”“扭”“收”“取”“放”一系列动作简洁流畅,可见出身乡野的锦瑟,热爱家乡,吃苦耐劳,事事亲力亲为的形象。
D.“月光如水,袁家街像一幅剪纸贴在大地上”使用比喻修辞,勾勒出月下袁家街清晰的线条,“贴”将袁家街置于大地的怀抱之中,营造了自然宁谧的氛围。
E.本文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锦瑟的形象,将“城里的客人”“性急的人”与锦瑟形成对比,突出锦瑟的性格特点。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概括锦瑟用“笨办法”制作柿饼成品的全过程。
4.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锦瑟的形象特点,并分析文中叙写“阳光”有何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2.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什么作用?
2022-10-13更新 | 1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夫子

刘公村里最有学问的当是朱夫子,平时不管谈论什么事情,开口古语说,闭口圣人云。村里人都说,如果还有科举,朱夫子肯定能连中三元。

朱夫人十月怀胎,除夕夜分娩,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两个孩子相隔一个多时辰来到世间,一个生在大年三十的亥时,另一个生在了新年正月初一子时。

谁大谁小?朱夫子让后出生的当哥哥。村人奇怪。

朱夫子说:晚生一个时辰恰巧到了下一年,哥哥小一岁也理所当然。

朱夫子解释道:虽是同胞兄弟,坐胎还是有先后,先进去坐胎的当然是哥哥,他在里面,所以后出来;后进娘胎的在外面,所以先生出来。

村人哈哈大笑。

朱夫子摇晃着头一本正经:宋人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里《双生子》说得很清楚,其双生也,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并且商周时期就有这种认识了,我本文家弟子,怎能不按先贤所言排序长幼呢?

人们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既然有出处,肯定是不会错的。

朱夫子的双胞胎儿子渐渐长大,弟弟却不甘愿当弟弟:别人家双胞胎都是先出生的是哥哥,再说我都大他一岁了,怎么能是弟弟?

奈何,在夫子面前是没法讲理的,慢慢地就形成了叛逆性格,顽皮不羁,不爱读书,更不爱听夫子唠,总能为丁点儿小事和夫子杠上一番。

气得夫子点着他背影: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后来,邻里在教孩子时也乐于装成有学问的样子,半土半文地训斥:你不听老子的话,你就是朽木,你跟老子耍脸子,你就是不可教也的粪土之墙!

这个不可教也弟弟刚长成和夫子一样高,突然远走,再无音信。

夫子很是不安,怕他在外面不学好。

过了几年,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突然送来了勋章和嘉奖状,告知已经是少尉军官的弟弟在与日寇激战中英勇牺牲。

朱夫人哭得昏厥过去,要夫子去上海把儿子的尸骨找回来。

夫子倒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总算没有辱没门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几天后,一队穿灰布军装纪律严明的抗日武装经过村头,夫子让哥哥跟上队伍走了。

村人惊叹:你真舍得再把这个儿子送去战场?

夫子慷慨激昂地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儿自以身许国!

在朱夫子送子参军的影响下,更多青壮年投身抗日洪流,村里除了老人妇女,就是未成年的孩子。

夫子思索了一天一夜后,决定开办义学,教村里孩子认字读书。

夫子说:兵荒马乱总会过去,孩子们是国家社稷崛起的希望,不能荒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白天孩子们要帮家里干农活,晚上夫子就在祠堂内点燃几盏油灯授课,他希望孩子们回家后继续自习读书,买来煤油和书籍、纸笔一起分给每个孩子。

夫人问:直接给钱不行吗?

夫子坚决地摇头:不行,给了钱,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

夜里,他挑着油桶,深一脚浅一脚地沿街走,对着有灯光的窗户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加油,加油咧!

叫开门,再额外给灯里加煤油。

村人称赞:您这奖励的法子好!

朱夫子嘿嘿一笑:我这是效仿来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父亲张瑛老大人厚爱学子,深知很多穷家子弟晚上舍不得点灯耗油,故此每到深夜,他都会派人挑着桐油篓巡城,见谁在挑灯夜读,便给他添两勺灯油,以示鼓励。

哦。村人都恍然大悟,原来加油是这么来的呀!

夫子的义学越办越红火,学生又增加了许多。

时间一长,给众多学生买书和加油成了大开销,夫子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他准备卖掉五亩良田,去汉口直接购一批煤油和纸笔回来。

村人说:你真舍得。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但愿孩子们都读书成才,报效国家。

村人问:祖业田产不留给后人?

夫子嘿嘿一笑: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村人问:这至理名言又出自哪里?

这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林大人说的,字字珠玑呀!

朱夫子卖田助学的消息传出去,远近的富户争相出高价竞买。

卖田的钱拿回家,夜里来了蟊贼,翻箱倒柜之际,被夫子发现反锁屋内后大声呼喊,闻讯赶来的村人将蟊贼擒住,一看,是邻村的一个无赖。

夫子分开众人,气呼呼地朝他鼻子、眼眶、太阳穴连击三拳。

蟊贼的鼻孔淌出血:你是斯文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嘛!

夫子狰狞着脸大骂:你个浑蛋,偷走买灯油纸笔的钱,就是偷走了孩子们的未来,偷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他们学习不好,你会毁掉一批国家的栋梁啊!天杀的,老子打你是轻的,不弄死你,就已经便宜了你的狗命!

村人都惊住,原来急了眼,夫子也动粗。

事后,有人问:您从没跟人打过架,不过那三拳好像很有章法。

夫子儒雅地笑笑,一板一眼地说:《水浒传》里面有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那三拳的祖师爷。

嘿,朱夫子的一言一行真是都能引经据典!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观点明确,“质家据见立先生”,据看到的立先出生的为兄;“文家据本意立后生”,据所想的立后出生的为兄。朱夫子以文家自居,所以借后者佐证。
B.朱夫子在村里是最有学问的,很有影响力;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不容辩驳,这是儿子形成叛逆性格、顽劣不羁的原因,小说对这种教养方式极力赞扬。
C.朱夫子买来煤油、书籍和纸笔分给孩子而不是直接给钱,因为他觉得贫困人家会挪作他用,不舍得买灯油,这表现出朱夫子对贫困人家的了解。
D.小说刻画朱夫子培养村里的孩子,散尽家财帮助孩子们读书,表明孩子是社稷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同时也向读者展现出了文化的传承力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写朱夫子按《双生子》中排序长幼的做法,展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一面,既呼应了首段,又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小说通过写村民“眨巴着眼睛面面相觑”“恍然大悟”“惊住”等细节,侧面展现了朱夫子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灵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朱夫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立体的人物形象。
D.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描写了朱夫子为学生添灯油的情节,生动感人;关于“加油”的来历叙述,又让读者增长了见识。
3.有人认为朱夫子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请简要概括。
2021-12-10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谎言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

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想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的态度和对铁匠家女人的态度的对比,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2.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
2023-08-08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