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190130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莓园里

洪放

彩霞每天一进园子,就能看见那个身影。但今天没有。看来,父亲是真的让他回去了。事实上也不是回去。在这个村,还有隔壁的村,他是个香饽饽。

他从农科所回到这村子里,开了间草莓医院。这名字多新鲜,彩霞当时就觉得有意思。她是在草莓医院开了几天后的一个黄昏,悄悄去看了一眼。他身材中等,皮肤白净,脸上总挂着笑。他虽然开了医院,却从不坐诊,只出诊。他到每家每户的园子里,像个医生般的诊断,下药,驱虫,清火·····他的腰躬在架子旁的样子,就像被无数的草莓给拉扯着,又像是在和它们说着悄悄话儿。

彩霞让父亲也请了他过来。渐渐地,彩霞就想听懂他和草莓说的话了。她问他:你们说啥呢?

我问它是不是生虫子了?哪里疼啊?天下的植物跟人都一样。要仔细听听,它们病了,也在喊疼。再仔细看看,也在皱着眉头,低着腰。一旦把病治好了,它们就舒展开了,结的果儿也更抻更水灵了。

这么多学问?彩霞前些年在外面打工,去年才回到村里,跟着父亲种草莓。她知道草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可她不知道这里面头头道道的事。她跟在他后面,看他开方子,拿药。药下去后,第二天,第三天,他指着草莓的叶子说:你看,它们都在笑着呢。

去年,草莓赶上了大年。全县全镇全村的草莓,几乎都满趟儿地赚大发了。彩霞家原来没盖起来的二楼,又开始盖上了,还里外装修了一遍。父亲说:等今年的莓季下来,就把婚事办了。

彩霞鼓着嘴:我不办。

父亲提高了声音:人家酒都吃了,能不办?给我听着,等莓子收了,就办,热热闹闹地办。

我不。彩霞说着扭头进了莓园。她正好看见他站在架子边上,用放大镜照着草莓的叶子。她有些没好气地说,就知道天天照照照,除了跟草莓说话,还知道啥?

真不知道啥。我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哼。彩霞往园子深处走去。到了最里面,架子挡住了她。她鼻子一酸。但到底没哭出来。她摸着草莓叶子,说:他跟你们说话,你们能不能把我的话再告诉给他?

草莓叶子微微摇曳着。

一连三天,他都没到园子里来。彩霞便去问父亲:他呢?

我今年没请他了。去年全村草莓大丰收,没请他的,一样长得旺,生得多。何必再花那冤枉钱?我这种了好几年,路子也都熟了。再说,农技站也能请到人。还有,也免得你整天丢了魂儿似的。

我怎么丢了魂儿?彩霞说,这跟请不请他有啥关系?去年要不是他,中间那次虫灾,我们家的园子就整个没了。

不可能。我有把握。还有,他提出要在园子里搞什么莓艺。这是啥玩意儿?能提高产量?我看他是想在园子里做花,拖着你。这事万万不成。

父亲性子倔,他定了的事,除了合作社的老社长外,没人能干涉得了。

彩霞便去请老社长。老社长听她一说,便道:他这人就这样,接受不了新事物,我回头找他谈谈。

彩霞回来时,顺道去了他的草莓医院。进了屋子,就他一个人。彩霞问:真不去了?

你父亲说了,不要我去了。

我没说。

可你们家,你父亲说了算。

你……彩霞脸上绯红,说:我就问你,还愿不愿意去搞那什么莓艺?

当然想。我都计划好了,有些基础工作,都做了。

都做了?我怎么看不出来?

你当然看不出来。等到全做好了,你就看出来了。他有些神秘地望着她,说:那可是个好看的秘密。真的好看!

老社长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晚上,父亲吃饭时对彩霞道:明天,让他再过来吧。不过有前提:你得到城里打工去,等腊月回来就办婚事。

果子销得最旺的时候,彩霞回来了。她跑到园子里,却被他给挡住了。他说:再过两天。再过两天!马上就好了。

彩霞朝里面望着,说: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

他笑着,有些调皮,又有些羞涩。他说:如果今年成功了,明年,我会在全村推广。到时候,外来摘莓子的人,可就不仅仅是摘莓子了,还能……啊,差一点说漏了。过两天你就知道了。

父亲晚上开始喝两杯小酒。彩霞知道,那是父亲心里因为收成而积攒的高兴,他得借着酒劲儿好好挥发。父亲说:明年,给你买台车子,再过两年,你弟弟大学毕业,给他在城里买套房子。父亲抿了口酒:你结婚后还来这园子,明年再租个十亩二十亩地。

我不结婚。彩霞想了想,终于说道。

父亲地站了起来,望着彩霞:要悔婚?我丢不起那人!

我已经跟那男孩子说好了,他也同意。你就是去把事情说明了就行。父亲气冲冲地说:好端端的婚事,怎么就……要退了?我看还是园子里那个他给搅的。是不是,你说?

是。彩霞不知怎的,一下子勇敢了。她觉得心里藏着他要给的秘密,因此有底气了。父亲颓然坐下,喝酒,叹气,不说话。

过了两天,到了揭晓秘密的时候。彩霞一大早就到了园子,他和父亲正在讨论草莓明年的品种问题。

看见彩霞,他的眼神兴奋而清澈。他指着园子里一些高高的架子,说:你们到上面去看看。彩霞和父亲先后登上架子,放眼望去。

啊,彩霞看着,心就像早晨那颗迫不及待要跃出来的草莓果,她只想把目光定在那莓架上。然后,她任着自己的目光,从莓架上,慢慢地,定在了他的身上。

父亲张着嘴,好一会儿,才说:没想到,还能弄出这玩意儿。到处都是呢。

彩霞用手机拍了一组图片。下了架子,父亲看着彩霞和他,突然冒出句话:明天,我就去把亲给退了。

很快,草莓论坛上发出了一组彩霞拍的莓艺图片-大片的莓架上,那些成熟的草莓,组成了无数个心形。红红的,正在像梦一般地跳动……

(选自《光明日报》2022111814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他”到农户家园子里诊断草莓生长问题的场景,展现了“他”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和痴迷于园艺的专业精神。
B.“父亲”自以为已掌握了草莓种植路子,不再需要指导,对技术员搞莓艺一事也很反感,这说明他易满足且排斥新生事物。
C.“就知道天天照照照,……还知道啥”,从彩霞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彩霞也开始对“他”的技术能力与水平产生怀疑。
D.“彩霞看着,……她只想把目光定在那莓架上”“父亲张着嘴,……到处都是呢”,表现了父女俩对莓艺的惊喜和赞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先从彩霞未见到“他”写起,再写“他”被“父亲”邀请和辞退的情况,从而使小说更具艺术张力。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作者的视角来讲述技术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不直接交代“他”搞的园艺是什么,到最后才解开谜底。这种延宕叙事法,放慢了叙事节奏,激发了读者兴趣。
D.小说对技术员的语言描写十分精当,准确地表现了他专业水平高而又有创新精神、为人朴实且有点羞涩的形象特点。
3.小说将彩霞的故事和草莓种植技术员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段中“梦”的含义。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报

陈敏

疫情蔓延到小山城的时候,院长石大义首先想到的是拽住每一个患者的生命。然而,现实让他有心无力,疫情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石大义所在的南江中心医院离省城千里之遥,援助物资受阻,感染人群剧增。眼下,急需的医疗设备让他受挫。此时,一个雪中送炭人的出现让石大义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以至于让他没有因惊慌失措而乱了阵脚。

救护车、呼吸机、防护服、护目镜、医用口罩、消毒液、照明灯、药物……抗疫物资一应俱全,捐赠者似乎连自己的家底都搬了来。

捐赠物资的车队足有十几辆,一字长蛇阵,沿江滨大道奔驰而来。捐赠者孔多多——江城建筑集团董事长亲自驾车,以个人名义,额外赠送石大义一大车蜜糖橘。

多亏有护目镜,面罩遮挡,否则就要被对方看见石大义因激动而泪光闪烁的双眼。

石大义,三十多年前从省城一所颇有名气的医学院毕业,来到秦巴山地这个小城的中心医院做住院总部医生。小城坐落于大山附近的河岸上,附近的居民普遍安详、善良。医患关系协调、美好。

有一天接近下班时分,石大义被急诊室临时召唤,科室要求他帮忙会诊一个刚送来的患者。患者是个十几岁大的年轻民工,发烧、昏迷。送他的人将他放进急诊室后便借口逃离了。估计是他的老板或工友或者什么人吧。

检查。病人发烧、休克、血压将至最低点;怀疑感染,做了CT,结果显示大面积肺炎。病因清楚了:肺炎引起的中毒性休克。如此危重症患者需要即刻送往抢救室,进行重症监护治疗。

没有钱怎么办?谁来付款?签字也是个大问题。

几道难题突然横在每个值班医生眼前。

此时,作为医生,谁都明白,此时此刻,容不得拖延。时间意味着新机,意味着生命。“那我来签吧!”石大义没有过多犹豫。他在诊断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签字意味着要交付押金。七百元的押金,那时,一个医生一年的奖金也没有那么多。

那就交呗!事已至此,所有的踌躇和拒绝均非良策。他垫付了押金。

入院。救治。

经过几天治疗,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氧合好转,一天比一天好。作为主治大夫,石大义找机会与患者交流,从交谈中得知,患者姓孔,名叫孔多多,来自贫困山区,出来打工,不曾想到钱没赚着,呃……患者自卑,羞涩,总低着头,不愿多说话。

第七日中午,护士突然来报,病人的床位空了,输液管还留着拔掉针头的血迹;人消失不见了。

毫无疑问,患者一定想着费用过高,承担不起,一时胆怯,一逃了之了。

“切!”石大义苦笑一声,自言自语,“既然摊上此事,那就认了吧!慢慢还,毕竟救了人一命。”

过了十多天吧,一位来自乡下的老汉扛着一袋蜜糖橘找上门来,询问这里是否曾住过一个孩子,叫孔多多,那是他的儿子,出来给建筑工地打工,孩子小,不懂事,大夫给他治病,救了他的命,他竟然跑了!

老汉说后,颤巍巍地将一袋蜜糖橘放在地板上,搓着双手,额头不停地冒汗,不住地道欺。“真是对不起啊,你看,大夫,家里确实穷,拿不出钱。唉,你看,也,就这点心意,等以后日子过宽展了,我一定会带娃来谢承大夫的!唉!”老汉不停地给石大义鞠躬、行礼、不停点头憨笑。

石大义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是安慰还是?

一阵沉默过后是一番宽慰。他送走了那个老者。

时光匆匆,江水依旧,数十年如同在梦境中穿行,不只是空间的跨越,时间似乎也在这个时刻变得恍惚。当年十几岁的少年孔多多历练成了铁骨铮铮的汉子,他一路摸爬滚打,从一个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江城建筑公司的董事长,旗下拥有几十个建筑队,上万人的企业。而时光让石大义大夫青丝留痕,秋霜般的白发拢在他的额头。他和孔多多的医患缘本已成了记忆碎片,消失在岁月的粼粼波涛之中……。

夜已深,石大义终于脱下了潮湿笨重的防护服,摘掉护目镜和面罩。门外,是树木落尽、枝丫光秃的冬天景象,他缓缓走过北风吹过的街巷。

“这个世界,只要你足够善良,就一定自有公道。”这是导师在毕业典礼上对每个同学的教诲,它又一次回荡在他的耳边。

(选自《小说月刊》2020年9期)

1.文章以“回报”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文中主要人物石大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有人认为,文中孔多多的父亲向石大义道歉这一情节多余,应当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12-06更新 | 1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旗手

刘建超

爷爷悄悄地回到村里时,已经是半夜了。

鬼子封锁了村子,不许村民外出,怕给山里的游击队送衣送粮。

几个给游击队送粮的村民,被鬼子抓住,被吊死在村口的两棵大槐树下。

村子里阴森森的,死一般寂静,连狗都不敢叫了。

爷爷端着一碗凉水,大口嚼着菜糠窝窝说,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我要做一面旗子,以后集中力量打击小日本鬼子。

奶奶看看家徒四壁的屋子说,哪有可以做旗子的布料啊。

爷爷挠着头,环顾了一下,指着炕上的被子说,被面,妮子,就用这个被面做旗子吧,图样我都带来了。

奶奶赶紧把被子抱在怀里,摇摇头。这红色的丝绸被面,是奶奶的嫁妆。是奶奶的姑父千辛万苦从杭州讨回来的,路上曾遇到土匪,还差点儿搭上性命,家里也就剩下这一条被子了。

爷爷搂着奶奶的肩膀,说,妮子,我知道你舍不得。我保证,等打走了日本鬼子,我给你买十条比这还好看的被面,十条,妮子,你信不信?

奶奶看着爷爷坚毅的眼神和自信的神态,相信了。

那晚,爷爷用被子把窗户遮挡住,奶奶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旗子。爷爷兴奋地给奶奶规划着赶走小日本鬼子以后的幸福生活,奶奶就在爷爷规划的美好蓝图中,做好了这面旗子。

天已擦亮,鬼子和白狗子随时都可能来搜查。爷爷身轻如燕,爬上了院子里的槐树,把做好的旗子藏在了树上的喜鹊窝里。

等到傍晚,爷爷怀里揣着旗子,悄悄地从后山走了。可还是被鬼子的暗哨发现了。十几个鬼子、白狗子开枪扫射,穷追不舍。

爷爷身上多处负伤,跑到老鹰嘴,已无路可走,下面就是万丈悬崖。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爷爷咬着牙毫不犹豫纵身跳下山崖。

等爷爷醒来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是浓密的树枝挂住了他。

月亮很圆很亮,山风很野很凉。伤痕遍体的爷爷,艰难地挪动着,走不动就爬,终于把浸渍着鲜血的旗子送到了游击队。

爷爷成为游击队中的一名旗手。

辽沈战役,爷爷所在部队的任务是攻城。

团长问爷爷,准备好了吗?

爷爷说,报告团长,准备好了,冲锋号一响,我保证把红旗插上城头,人在,旗在!

信号弹升起,冲锋号吹响。尖刀队、突击队、爆破组、云梯组战士们鱼跃而出,冲锋向前,呐喊声、枪炮声响成一片,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城墙上的敌军居高临下,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爆破组把城墙炸开了豁口,云梯组架上了梯子,冲锋号再次响起。

爷爷握着旗杆冲上了城头,侧面的暗堡里射来子弹,前面的几名战士倒下了。爷爷也手臂负伤,他转身把红旗贴在城墙上,用胸膛紧紧压住旗杆,高喊着,冲啊!后面的几名战士都扑在爷爷的身上,护住了红旗。

那场战役,爷爷的部队被授予英雄团的称号。

爷爷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

爷爷奔赴朝鲜战场时已经是营长,那时奶奶已经怀了身孕。

爷爷对奶奶说,不管生男孩还是女孩,都叫他抗美!

爷爷和战友们打光了子弹,拼弯了刺刀,砸光了石头,硬是没有让美国鬼子爬上山头。

爷爷留给奶奶的最后一句话是,对不起妮子,我还欠你十条被面。

父亲是在南疆的战场上,接过了英雄团的旗子。

老山的总攻即将开始,父亲带领的突击队却遇到了敌军布下的地雷阵。排雷,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父亲说,我们用双脚也要为大部队踩出一条通道。共产党员站出来!突击队全体人员都站了出来。如同接力一般,战士们呐喊着祖国万岁、爸爸妈妈再见,举着军旗冲向雷区。

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接过军旗继续向前冲击。

父亲被炸飞了一条腿,失去了双眼,被炸成筛子般的英雄团旗子依然牢牢地攥在父亲血迹斑斑的手中。

今天,我站在受阅部队的方阵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阅兵,我是一名光荣的军旗手。

爷爷,父亲,我们走来了,你们听到我们铿锵有力、排山倒海般的脚步声了吗?

蓝天下,我手中的军旗格外鲜红!

(原载于《北方文学》2021年第7-8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半夜时悄悄地回到村子,一是不想被鬼子发现,二是不愿意让村里人知道。
B.奶奶舍不得用红色被面做旗子,主要因为被面是丝绸织的,太珍贵了,还是嫁妆。
C.父亲在南疆的战场上接过“英雄团”的旗子,这面光荣的旗子是爷爷当年举过的。
D.“我们”这一代旗手以“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显示了传承旗帜精神的坚定决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鬼子封锁村子,残暴地杀死给游击队送粮的村民,既渲染了环境的阴森恐怖,更衬托出爷爷为了做旗子而勇敢无畏的精神。
B.小说在情节上多次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密,又强化了感情表达。如“我给你买十条比这还好看的被面”与“我还欠你十条被面”就有此效果。
C.小说从大处着笔,以一家三代皆为旗手的故事来展现一个时代大主题,表面上是写红旗的接力,实则表现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D.全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跨越三代人的故事,以旗子贯穿其中,主题集中而突出,叙事有条不紊,语言简洁有力。
3.这篇小说的段落大多很短小,甚至有的段落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对爷爷和父亲的故事叙述详略鲜明,请简要说明,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22-04-02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烧火工

刘慈欣

萨沙站在极东岛上看着帆船在海天连线处消失,知道自己被扔在世界尽头了。

一个细高的老头,干瘦黝黑,像一段从煤层中挖出来的枯树根,精疲力尽地坐在地上,靠着小矿车车轮,喘息着。

“我来找你,我来求你。”萨沙说,他不用问这人是谁,肯定是他要找的,极东岛上只住着这一个人。

“我有什么好求的,一个烧火的,一辈子吃苦受累的命。”老人摆摆手说。

“人们说你能让得绝症的人活下去。”

“我自己都活不了多久了,老了。”烧火工长叹一声。

“你有一本大书,能从里面查出每个人的星星在什么地方,你还能登上天,把出毛病的星星修好。”

“你病了?”“我爱的女孩病了,绝症。如果你修好她的星星,我为你做什么都行,我为你去死都行!如果你不答应我,我就死在这岛上,没有她我活不下去。”

“这就是爱了?”老烧火工抬头看看萨沙,老眼发散的目光费力地聚焦在他脸上,略带嘲讽地笑着,但似乎对他有了些兴趣。萨沙没再说话,默默地跪在烧火工旁边。“你不用去死,接我的班吧。”

“好的,我接您的班,在这岛上当一辈子烧火工!”

老烧火工不动声色地看了萨沙一会儿,突然摇着头笑了起来:“呵呵呵,以前来的那些人也都这么说,等我把他们让我修的那些星星修好,他们都走了。”

“我不会走的,我会接您的班,我发誓!”

烧火工吃力地站起身,捶着腰说:“那就试试吧,我只能每次都试试,我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首先要造火药,用硝、硫磺和炭配制。硝和硫磺都能从矿井中采到,岛上却没有烧木炭的树木,烧火工用鲸骨代替。烧火工干得磨磨蹭蹭漫不经心,萨沙心急如焚,他催烧火工快些,因为在大洋那边遥远的大陆上,在家乡的小镇中,冰儿的病正在一天天加重。

“快有什么用,”烧火工指指天空不耐烦地说,“离上弦月出来还有好几天呢,没有上弦月,怎么登天?”这些天烧火工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自己的工作上,他的活儿包括采煤、猎鲸和炼鲸油。萨沙帮着干,发现烧火工的工作极其繁重,像他这样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每天都累得精疲力尽。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烧火,每天的烧火时间是凌晨,这时萨沙都睡得很死,烧火工没带他去过。只是有一两次,在后半夜最黑暗的时刻,萨沙在睡意朦胧中隐约知道烧火工驾着小帆船出海了,他回来时太阳已高高升出海面。

上弦月终于出现了,细弯的月牙与上方的两颗星星组成了一个银色的笑脸。烧火工说他们必须尽快登天,等月牙盈起来后就不好用了

……

终于,萨沙伸手可以触到月面了,他以前以为月亮是坚硬光滑的,像一大块发出银光的玉石,这时惊奇地发现月面很柔软,他想,月亮不断地盈亏,当然不可能很坚硬。月面摸上去细腻光滑,像冰儿的肌肤,这让萨沙心里一动。

“你那个女孩的全名叫什么来着?”烧火工问道,同时翻开了那本大书,大书除目录外的每一页都是星图,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星座,萨沙完全看不懂,但烧火工只扫了两眼,就确定了他们要去的方位。星星不时碰到航行中的月亮上,发出悠扬清脆的叮铃声。月牙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烧火工停止了划桨,拿起大书,把那一页的星座模样与周围的对照,然后宣布他们到了。

“我们来的不晚,她还活着,星星上落了灰尘,擦擦就行了。”

烧火工拿出一块柔软的海绵,老人很细心,还带来一小瓶清水,撒了一些到海绵上,然后递给萨沙。萨沙仔细地擦拭着冰儿的星星,随着灰尘的拭去,星星迅速亮了起来并开始闪烁,萨沙沐浴在她的银光中。“你放心,那女孩的病明天就会好的。”烧火工说着操起了帆桨,“该回去了,还有活儿要干,误了烧火可是大事。”以后的日子里,萨沙只有等待,等待从大洋那边传来冰儿的消息。他每天都帮烧火工干活,他们一起猎鲸、采煤和炼鲸油,但烧火工仍然一次也没有带萨沙去烧火。

四十天后,终于有一艘帆船经过极东岛,舰长给萨沙捎来了一封信,那信像小太阳一样使萨沙的世界由阴转晴,那是冰儿的信,说她的病在一夜间突然就好了,以后虚弱了一段时间就完全恢复健康,她盼着他回去。烧火工疲惫地坐在旁边铁锈色的岛岩上,他已经猜到了信的内容,无力地对萨沙挥挥手:“走吧,回去吧,我知道会这样的,以前都这样。”

“不,我发过誓,我要接你的班。”萨沙说,小心地把信叠好装起来,“我是个守信的人。”

“不不,这和信用没关系,”老烧火工脸上现出神秘的庄重,“你懂得爱。”

“孩子,今天后半夜里我带你去烧火。”

这天夜里没有月亮,在后半夜微弱的星光下,烧火工和萨沙把两大木桶鲸油搬到小船上,然后扬帆出海。海面上一片黑暗,只能看到浪沫的白色。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烧火的时间是不同的。每天一定要准时烧火,不要早也不要晚,否则会乱了时令的。”烧火工说。

海面上出现了一座黑色的小岛,借着海空的背景,萨沙看出岛的形状是一个弧形,那弧形十分完美,像一口倒扣的大锅,萨沙当然知道这只是一个巨球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不用问了,他知道这就是太阳。他们把两桶油均匀地撒在太阳表面,沉默地站在这熄灭的太阳上,海风中充满了鲸油的味道,远处的海面上,小船上的火炬仍在燃烧,脚下的太阳漆黑一片,像夜的精华。

“烧火的时间到了。”烧火工说,带着萨沙走下太阳,登上小船。烧火工从船上取下燃烧的火炬,犹豫了一下,把火炬递给萨沙,萨沙把火炬扔向太阳,火炬在空中翻滚着,火焰在海风中呜呜作响,然后落在那漆黑的表面上,点燃了鲸油,黑色球面上腾起一片蓝色的火焰。

天空由漆黑变成瓦蓝,白云变成金色的朝霞,周围的一切在朝阳中清晰起来:大海,还有远处的极东岛。小船划到了安全的距离,烧火工指着初升太阳说:“它升到高空,被那里的强风向西吹,到西边后风小了,太阳就降到海里,被水浸灭了,然后被海下的暗流带向东方,凌晨时到达这里并浮起来,我们再点燃它。这就是烧火工的工作,要有责任心,不能出差错,每天凌晨如果我们不烧火,黑夜就不会结束。”

太阳越升越高,世界从黑夜中复苏,海面上有飞鱼腾起,一群雪白的海鸥向日出的地方飞去……

萨沙,年轻的烧火工,伸出双手抚弄着阳光。让他最感欣慰的是,这阳光也有冰儿一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老烧火工登上星空,修好冰儿的星星,以此来治好冰儿的绝症。这些饱含幻想的设定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不由对作者笔下的世界产生好奇。
B.星空的景象在作者描绘下呈现出瑰丽又奇幻的特征,同时也让小说展现出极强的画面感,能够让读者阅读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C.登天需要使用火药,火药需要硫磺、硝及碳来配制,这些细节把现实世界的元素融合到科幻想象中,展现出严谨的叙事风格,彰显了作者非凡的创作能力。
D.在《烧火工》中,作者以温和的笔调,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性美与温情的世界,小说在充满温情的基调中,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不由令人展开遐想。
2.小说中多次写到太阳,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烧火工》中的太阳并没有像其它幻想小说里写的带来世界性的灾难,而是呈现出一种平静温和的特征,这与《烧火工》整体的叙事风格保持一致。
B.小说快结束时,交待了烧火工的工作是点燃熄灭的太阳,为世界带来光明。其实关于烧火工的工作内容,之前有多处伏笔。
C.“太阳”有深刻的意味,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日复一日地按时升起的太阳,象征了烧火工代代相传的坚韧意志与精神。
D.小说结尾有关朝阳的描写,极具色彩感,画面壮丽,富于震撼效果,有力地烘托了烧火工工作的伟大不平凡。
3.通过作者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人性美。试结合老烧火工的形象加以分析。
4.作家所处的大环境下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是幻想文学社会文化价值发挥的主要依据:幻想文学中,家国关怀、人类关怀等价值观往往是特别强调的内容。《烧火工》这部幻想小说重点讴歌了少年萨沙爱的升华,强调了关怀精神,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2023-03-22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