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4 题号:190164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 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

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的,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悠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 生的话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伴随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的见证,也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
D.“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泰山的崩颓暗示他政治理想的破灭,预示其人生将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也表达了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和无人过问的孤独。
B.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出仲尼对理想的执着。
C.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现在,孔子潦倒落魄,两者间形成对比。
D.小说中的对话没有用引号,而大量使用了破折号,行文简洁生动、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3.本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别是如何塑造仲由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再创作,使作品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请你结合本文分析作者如何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就差田大瞎子家的七双鞋。春儿找了俗儿,要一同去催,俗儿这两天不积极了。俗儿丈夫那天吃了田大瞎子一顿饭,回来对俗儿说:“你不要当她们的枪使,日本人占了河间,高阳不知道能不能存站得住。我们得留一只后手,不要再得罪田大瞎子!”

今天早晨,又听见日本人进攻的炮响,俗儿有点害怕。当春儿叫她一块到田大瞎子家里催鞋,她说:“我这主任还想推出去哩!上回我出了阵,这回该你试试了。享好名声儿不是一个人的事,得罪人也不能只我一个人!”

老蒋也走过来,对着春儿,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说:“谁有工夫,谁是满街腿,谁就一个人跑去,来回上我们家来干什么?俺们俗儿不去干那瞎踹子勾当,从有了妇女会,我们家就没得安生过,门限子也叫你们给踢破了!”

真把春儿气坏了,她说:“你家的门限,是我踢破的?我看是那些有钱有脸的大汉子们踢的!”

春儿抱着一捆鞋,哭着出来,可是她没有绝望,她挺直身子,一个人进了田大瞎子的庄宅。

外院里,只有老温正在起大猪圈里的粪,满院子的臭气。

看见春儿今天大不像往常,老温停下铁锨,探出头来说:“春儿,干什么呀?”

“我还是劝你回去。”老温扒着猪圈沿儿说,“你不同俗儿,她是一个破罐子,属卖炸馃子的,带着一身油,只许别人怕她,她可不怕别人。你不行,从小本分家的女儿,骂骂咋咋你张不开嘴儿,动手打架,你伸不出手来,就会哭!我们当家的,男的是一只虎,女的是一只母老虎,他们会欺侮你!”

“我不怕,看看他们还能把我吃了?”春儿一步登上二门的台阶。

正赶上田大瞎子送他的客人出来。这客人像一个退休的官员,又像一个跑合的商人。他从敌人占据的保定来,那天请俗儿丈夫吃饭,陪的就是他。望见春儿,田大瞎子把眼一翻说:“又来干什么?”

“来拿鞋!”春儿站住说。

“什么鞋?”客人问。

春儿说:“给抗日战士做的鞋!”

“你看,”那个客人对着田大瞎子一笑,“这么大的闺女,要不坐在炕头上纺线,要不就到野地里拾柴火去,她也跟着抗日抗日!日本那么好抗?你能抗住飞机大炮?日本人就快过来了!”

“日本人过来,有人打它!”春儿说,“你这是干什么,你不愿意叫我们抗日吗?”

“我是为你好,”客人嘻嘻地笑着说,“一个庄稼人,谁过来了不是做活吃饭,谁来了不是出差纳粮?不要听那些学生胡说八道,整天价花着爷娘的钱不心痛,不好生念书,抗日,抗日,我说吧,日本人进攻中国,都是他们招惹来的是非!”

“听你的口气,像是个汉奸!”春儿狠狠地说。

“野闺女!”田大瞎子推了春儿个后仰说,“你敢骂我的客!”

春儿爬起来,哭着喊:“你们怕人骂汉奸,就别放那些汉奸屁呀!”

田大瞎子追过来,还要动手。老温用起粪叉一拄,跳出了粪坑。他穿得很单薄,带着两鞋泥粪,跑过来一把拦住说:“当家的,你别打人啊!人家是个女孩子,才有多么大?这说的下理去吗?”

田大瞎子大声叫:“你一个臭做活的,敢来管当家的事!快给我跳下猪圈起粪去!”

“好,出力气做活,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倒臭了?”老温说,“从今天起,看看在大众面前,臭不可闻的,到底是谁吧!”

“真他妈的是五鬼闹宅,”田大瞎子说,“你也反了,你不要只看见城里那么一班人,你听见炮响了没有?”

“没听见。”老温说,“我们不盼望外国人,我们不想当汉奸!”

“你给我滚蛋!”田大瞎子飞起一条腿,正踢在老温的小肚子上。老温抱着肚子,趴在地上,哼哼着喊叫:“春儿,去到县里告他!”

春儿答应着走了。田大瞎子说:“看见你们那群毛毛官儿了,走,我和你们去当堂对质!老常,套车!”

老常正在村北近处耕地哩,听见家里吵嚷,丢下犁杖跑了来,一来看见老温趴在地下打滚,就过去扶了起来。田大瞎子叫套车,他说:“我们不干了!你自己套吧!”

“好!”田大瞎子说,“天下缺少的是金银,做活的有的是,你们马上离开我这院子!”

老常扶着老温到别人家去。田大瞎子从槽上牵出牲口来,怎样也套不到车上,客人帮着他,好容易把骡子塞进了车辕,忘了结肚带,田大瞎子一抓鞭把,牲口窜了套,惊了车,差一点没把他轧在梢门限上撞翻,墙角塌了一大块,骡子向野地里跑去了。

“我走着去!”田大瞎子把鞭子往地下一扔,说。

田大瞎子这回敢去告状,是因为听见了日本进攻抗日人民的炮响,是因为俗儿丈夫曾经在他家吃了一顿饭,也有点仗持他的儿媳妇新近又升了县政指导员。他要在来客面前显显他的威风,做他恢复政权、重新统治人民的本钱。

春儿、老温、老常走在通向城里的路上,春儿在最前边。现在是立冬前后,快晌午了,太阳融化着大道两边树枝上的霜花,不断地滴落在她的头上。今天,遍地是部队,各地的人民自卫军,正奉命向前方转移。西北方向,腾起滚滚的黄土。冀中人民组成的部队,在家乡的冬天的早晨,披带着呼吸和热汗凝冻成的霜雪,庄严前进。在田野工作和在道路上行走的农民,都停下来望着他们,在村庄的入口,男女拥挤着,在房沿草垛上,有雄鸡接连的热情的长鸣。这是平原伟大战争的开始,坚决打击进犯的敌人,民族愤怒沉重的向前滚动了,它的每一个儿女,都激动地跑来,伸手在牵引上,加上自己的一把力量。

(有删改)


【注】①《风云初记》,孙犁创作的长篇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本文选自小说的第一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儿丈夫对俗儿说的一番话影响了俗儿对妇女会的态度,以致她不愿意和春儿一起去田大瞎子家催要那七双鞋。
B.老温将俗儿与春儿的个性进行对比,认为春儿老实本分,会受到田大瞎子夫妇的欺负,表现了老温的老于世故。
C.小说通过运用大量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既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身份特点和个性特征,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既描写了天气,又涉及人物感受,既表现了军民汇聚的巨大洪流,又揭示了民族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2.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中写到日本人进攻的炮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3-02-26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截天空

刘卫宁

房子建于四十年前,窗户是当时通用的尺寸,不大,不像现在的宽敞明亮。屋内窗台下是火炕,坐在炕上对着窗户数东配房墙上的红砖,一千一百三十二块。

屋里很干净也很整洁,但弥散着疼痛。疼痛难忍时他就看电视,先看屋里的,看烦了就看窗外的。一架梯子架在窗户中间的位置,一头戳地一头斜搭在东配房墙头上。是北方农村常见的那种铁梯子,废变压器割下的扁铁管焊接,刷了油漆但已经斑驳,铁锈如老年斑一样每年增长。梯子宽五十公分,横档间距四十公分,因为倾斜摆放,横档间的距离看上去更短,横竖比例更像一台电视。躺在炕上从窗口往外看,能看到的梯子横档有六根,“电视”就有了五个频道。

他从最下面的频道看起。

二十多岁,治理海河工地,农民工们挖土运土,别人俩人抬一筐土,他一人挑两筐。吃饭时,做饭的师傅见证了他的饭量,回去后逢人便说,他吃馒头能吃“一扁担”,就是把馒头在扁担上一溜摆满了他能吃完。大伙听到后就笑,他也笑。那段日子他总爱笑。

多年后他总结说,过日子就得图个乐呵。

是的,日子在笑着往上走。三十多岁,土地承包到户,村里建了砖厂。他买了一匹大骡子和胶皮轱辘大车,把砖厂的新砖送到建房户。别人赶驴车装五百块,两千五百斤。他装八百块,四千斤。别人一天两趟,他三四趟。累了就讲荤笑话,和全村所有人嬉笑怒骂。

登梯子不但要快,还要小心。村里有横人,欺负这个欺负那个,他在旁边说几句公道话,人家纠集兄弟气势汹汹找上门来,话不多说,抄家伙就干起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炕上躺了半年多。他说,那回差点儿就从梯子上掉下来。后来再见了仇家,对方变得相当客气相当尊重。他不但没掉下来,还登高了一步。

日子过着过着,就六十多岁了。村里谁家有事,婚丧嫁娶盖房垒墙他都爱去帮忙。心里有数、眼里有活儿,干活儿不惜力,别人不愿干不能干的他都干,二三十岁的小伙子都干不过他。棺材下葬,填土前最后繁琐而阴森的工序,总是他一个人下到葬坑去安排,他不怕沾晦气,他说他看惯了人间生死。

躺在炕上,透过窗户能看到墙头上面一截或阴或晴的天空。看到白云时他想要是能坐在上面一定很软和,看到蓝天时他想自己要是个风筝多好啊。太阳有时会光顾那片天空,就像来探望他的乡亲,寒暄问候很温暖也很短暂,但停留片刻便会离开。那一截天空下面,红砖被灰色的水泥砖缝勾成一张网,网格规整而粗粝。那架梯子压在上面,时时刻刻起着给网加固的作用。

窗台上摆着很多药盒,他对那些药物已不抱希望。双拐靠在炕沿上,虽然借助它还能艰难挪出去,可总感觉那不是个玩意儿。其实他得的并不是绝症,腿上长个瘤,良性的,医生让他做完手术静养恢复,过段时间就能拄双拐出门。可他不想纠缠于疼痛,也不想倚仗于双拐,那不是他想要的状态,他只想像云一样长舒漫卷,像风一样暴走疾行。

他做过许多次判断,以自己七十岁的年纪,怕是回不到以前那样了。他拄着双拐勉强挪出屋,骑上自行车,带了一段绳子去村外小树林。小树林前几年才栽种,树杈小,不结实,试了两个树杈都被绳子扯断了。他把扯断的树杈撅成好几截,猛然想起还有事情没做,就悻悻地回家,拿出笔,从灵棚到祭奠到丧宴到骨灰盒都做了设计,连同房子存款给儿女怎么分都落笔成字,然后找出一瓶以前用剩下的除草剂喝进肚里,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真的离天空很近。半小时后他被拉到医院洗胃。出院后儿子又气又恨,怎么不多喝点儿?儿子还说,好好活着,咱们村快征地了,能分好多钱呢,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

他说,多少钱能让你飞到天上去?

儿子给他买个新手机,能看网上好多事,以前听说的话变成了字,不知为啥他就稀里糊涂地信了。家乡要建新区,建成后老人有养老金,治病能报销,反正很多都是好事儿。

继续躺在炕上日子久了,他想,要不我再活两年?反正依自己的脾气,就是拄着双拐出去也没人敢欺负。

这样想时,感觉窗外那一截天空更蓝了。他又想,以后想飞上天不是问题,双拐没准儿也会变成翅膀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8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细腻地描写红砖的块数和梯子的细节是为了表明“他”在屋里的无聊时光无处打发,也为后文情节发展的做了铺垫。
B.文中善于运用比喻,使用喻体“云”“风”等,表达“他”想获得自由和健康的情感。
C.他喝除草剂寻死,是因为病痛折磨,儿子不孝。
D.小说不仅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还渗透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表达了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
2.高明的小说家往往会使用道具来说话,请分析“双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024-02-22更新 | 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学校开了课。可是瑞宣并不高兴去。他怕见到第二代的亡国奴。但是,他不能不去。为了收入,为了使老人们心安,为了对学校的责任,他不能藏在家里。他必须硬着头皮去受刑——教那些可爱的青年们的眼,象铁钉似的,钉在他的脸上与心中。

来到教员休息室,坐下,他翻弄翻弄一本上学期用过的点名簿,看到一列学生的名字——上学期还是各别的有名有姓的青年,现在已一律的,没有例外的,变成了亡国奴。他几乎坐不住了。

听一听院里,他希望听到学生们的欢笑与喊叫。在往日,学生们在上课前后的乱闹乱吵老给他一种刺激,使他觉到:青春的生命力量虽然已从他自己身上渐渐消逝,可是还在他的周围;使他也想去和他们一块儿蹦蹦跳跳,吵吵闹闹。现在,院里没有任何声音!学生们——不,不是学生们,而是亡国奴们——也和他一样因羞愧而静寂!这比成群的飞机来轰炸还更残酷!

教务主任轻轻的把门拉开,进了屋门。他的扁脸转了一圈。看清了屋中的四位同事,他紧赶几步,扑过瑞宣来,很亲热的握手;而后,他又赶过那三位去,也一一的握手。在往常,他的话必定在握手以前已经说出来好几句。今天,他的手握得时间比较的长,而没有话可说。都握完手,大家站了一圈儿,心中都感到应当出点声音,打破屋中的被潮湿浸透了的沉寂。

“校长呢?”瑞宣问。

“嗯——”教务主任的话来得很不顺畅,“校长不大舒服,不大舒服。今天,他不来了;嘱咐我告诉诸位,今天不举行开学式;一打铃,诸位老师上班就是了;和学生们谈一谈就行了,明天再上课——啊,再上课。”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象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象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象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象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象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有删改)

【注】本文的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城沦陷。

文本二:

最后一课

郑振铎

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地倒下去,默默无言。

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使酒骂座,惯出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的教育界之蟊贼。

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地做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地,千辛万苦地开始长征,绝不做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决对地不做“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地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

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地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有删改)

【注】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这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瑞宣内心矛盾,一方面他不愿意看到亡国奴,所以不想去教书,另一方面为了生活和责任,他不得不继续上课。
B.文本一中反复出现了“亡国奴”一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充分体现出了瑞宣极度的悲愤之情。
C.暨大的校长等所有负责人决定在日军到来时关闭学校,并准备迁校,但有的学生以学生学业、保护校产等为借口维持学校。
D.“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作者观察着校外的环境,内心还存着一丝希望——日军没有攻占租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学生们对家国沦亡的冷漠与麻木。
B.文本二对比了两类人,强烈地批判了那些言行不一的投降派小人,赞扬了那些默默无言却志向坚定的爱国者。
C.“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作者突出了日军到来的时间,显示出作者决绝的态度——绝不在日军的铁蹄下教学。
D.两个文本都是从教师的视角叙写了师生在遭受日军侵略下的言行举止,从中我们感受到人们炽热的爱国之情。
3.同样作为老师,为什么瑞宣不愿多讲,而郑振铎却恨不得在一堂课内讲完所有的内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两个文本所写内容有相近之处,艺术表现上却有较大差异。请比较分析。
2023-01-04更新 | 4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