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190175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

风雨不知何时已经停息,黎明晨光正在慢慢照亮人间。

现在列车正在护路的绿荫里飞驶。秦震走进车厢,立刻看到一幅动人景象:车厢里坐满人,有的躺着吹口琴,有的从上面垂下两条腿哼歌曲,更多的人挤在敞开的窗口上,他们都还是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更何况这又是身赴疆场呢?因此,对他们来说,一切一切望在眼里,都觉得特别新鲜,特别惬意。

没有人注意秦震的到来,秦震站在那儿从他们身上回味着自己的青年时代。

父亲、母亲都是老同盟会员。他在学校里读书,他热爱哲学,更喜欢地理、历史,因为从那里面他多少次为丧权辱国之耻而悲痛欲绝,为精忠报国之志而愤然拍案。只要一想到“东亚病夫”“东方睡狮”,他就热血沸腾,满面通红。一九二五年,大革命的旋风终于把他卷了进去,他毅然决然从湖南到广东,投身黄埔军校。从那以后,走上了一条在血水中跋涉,在山川大地上风餐露宿,在炮火中前进的道路。

而现今,当他一投身到这一群充满生动活泼的青春朝气的青年人中来,他那久已消逝的青春一下又回升到他的眉宇之间。

他放开喉咙,压倒轰轰的列车声,说道:“同志们好啊!从你们一登上火车,你们就算踏上战场了,怎么样,有什么感想呀?”

车厢里起了一阵骚动,人们纷纷站起来,想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这位老军人,而这个老军人也就迈着小步走入他们当中,在木板钉成的硬座上坐下。他周围立刻围满人,连行李架上也探下头来,一丛丛笑脸,一丛丛笑眼。秦震高兴地问刚才俯身在膝盖头上写什么的青年:“你在写什么呀?”

这个青年蓦地红着脸站起来,展开两手想要分辩。人群中间,却早有几个声音替他回答:“这是我们的诗人。”

秦震仔细端详着这个戴眼镜的青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让我们结识一下吧!”

那青年腼腆地说:“我叫黎明。”

秦震把手往膝盖头一拍说:“好,你的名字就很有诗意嘛!”

黎明一扬头,正要说什么,忽然人群中又推出一个女青年,这是一个个头不高,圆圆面孔,脸颊像苹果一样红艳的女青年。她毫无怯意。大家喊叫着:“这是我们的歌手,我们乐队第一小提琴手……”

她却把手向这老军人伸出,自报姓名说:“我叫李天歌……”

秦震握住她的手忙说:“连天都唱歌,这又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呀!”

谁料人群中却有一个女青年勇敢地反问秦震:“你爱诗吗?”

“我年轻时也爱过诗,那时我崇拜《女神》……你们读过《凤凰涅粲》没有?我还记得几句:光明便是你,光明便是我!光明便是‘他’,光明便是火! ……翱翔!翱翔!欢唱!欢唱! ……”

一阵热烈的鼓掌声,一阵尖锐的喊叫声。于是,这个指挥千军万马的老军人,和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便意气相投了。车厢里像充满天蒙蒙亮时鸟雀的噪声一样,争着喊:“我喜欢闻一多的《死水》。”“我喜欢臧克家的《罪恶的黑手》。”一个女青年挣红脸抢着说:“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我喜欢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另一个男青年闪露出稚嫩的脸容和与这脸容不相称的庄严神情说:“我们是战士,我喜欢田间的《给战斗者》,我们需要这样擂鼓的诗人。”

正在这时,黄参谋从人群中挤过来:“报告首长,重要消息!”

秦震连忙掏出老花眼镜,迅速扫视了一遍黄参谋递过来的消息,立即高声说道:“同志们!让我念给你们听听:[新华社南京二十四日十时电]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三日夜十二时由下关经挹江门开入南京。”

他的话声刚刚落地,整个车厢哗的一声立刻沸腾起来。欢呼声、鼓掌声、踏脚声一下压倒了列车的轰响,他们眼前好像看到一座牢门砸碎,一座残暴地吸吮人鲜血、吞噬人生命的黑暗堡垒轰然崩塌了,粉碎了。

解放南京这事引起他心中千头万绪,他便急急忙忙从那热闹欢声中走出来。

他快走到车厢门口时,忽然回过头来:“同志们!我们要在华中前线也打一个大胜仗,那时你们这个大交响乐团得来一个大规模演出,你……哦,黎明!还有李天歌!好好准备吧!”

黎明却不以为然地把脖颈一挺说:“我们是来打仗的,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战士,我们要在黎明的国土上洒上一滴鲜血。我们要吹起冲锋的号角,但不是舞台上的演奏。”

大家在一阵热闹的笑声里说:“首长,你看,他又作诗了。”

秦震笑容可掬,春风满面地说:“很好嘛,但作的是英雄的诗,我们整个民族将成为一个大合唱队,演出新世界的黎明序曲。”

他招了招手,推开门走了出去,他不能不为之昂扬振奋,但他知道更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当他走出车厢时听到青年们已经放声歌唱,还有拉小提琴的,吹口琴的。“让他们领略一下胜利的欢乐吧!多可爱的青年人,我们会在前线再见。”

他转过身吩咐黄参谋:“一刻不停地收听华东新闻!”

(节选自同名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列车上青年有吹口琴的、哼歌曲的、望窗外的,他们第一次出远门,在觉得新鲜惬意时也有身赴疆场的迷惘。
B.“车厢里像充满天蒙蒙亮时鸟雀的噪声一样”将青年的叫喊声比作鸟雀的噪音,说明行进的列车里人多杂乱。
C.李天歌是一位个子不高却勇敢无畏的圆脸女孩,不仅主动和老军人秦震握手,自报家门,还反问他是否爱诗。
D.小说写解放南京好似“牢门砸碎”“黑暗堡垒轰然崩塌”,这样写突出了反动统治的罪恶,表达了胜利的喜悦。
2.小说提到《凤凰涅粲》《死水》《罪恶的黑手》《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给战斗者》等很多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评论家范咏戈说,作品成功塑造了秦震这个“立体”的形象,展示出看似矛盾而又统一的不同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小说中“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C.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D.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8-11-06更新 | 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1】,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2】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这条路经过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①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件,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没有,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②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③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节选自《渤海风》,2020年第2期)

注释:【1】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2】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
B.任蕴清与朱友航在楼下下棋,楼上传来茶盏破碎声,这是明少爷在抗议父亲锁门幽禁他;而朱友航骂任蕴清,则是因为任蕴清让管家锁住儿子的做法是“腐朽愚钝”的。
C.任蕴清对儿子由“锁”到“不锁”,只因其无法阻止儿子参加抗日的无奈。
D.小说标题“深造”,既指“留学深造”,也指任、朱两家两代人在时代浪潮中升华精神境界的行为。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巧用衬托,突出人物形象。如朱友航支持明少爷“申请官费留学”,从而“明世界大势”,主要为了衬托任蕴清的腐朽反动。
C.小说多用伏笔,结构严谨。如任蕴清告诫儿子不走芜湖水路为后文明少爷芜湖失踪埋下了伏笔,使得情节发展不突兀。
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
3.小说注重细节描写,请赏析三处横线中“泪”所蕴含的人物心理。
4.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却有很大的时空跨度,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23-04-06更新 | 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邻居们

老舍

明太太的心眼很多。她给明先生已生了儿养了女,她也烫着头发,虽然已经快四十岁;可是她究竟得一天到晚悬着心。她知道自己有个大缺点,不认识字。为补救这个缺欠,她得使碎了心;对于儿女,对于丈夫,她无微不至地看护着。

明先生对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邻居是对门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

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啪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家闹起来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愣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作的。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明太太与明先生,为下文“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中明先生夫妇的表现提供了依据。
B.明太太除骄横跋扈、蛮不讲理外,也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从她被明先生打了一顿也不肯要信这一情节可以看出。
C.小说重视情节的前后关联,如“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一句,就为后文杨先生家的花草被毁作了必要的交代。
D.小说情节设置集中紧凑,以小见大,通过新旧市民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来表达主题,体现作者自己独特的思考。
2.小说划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了一向“文明”的杨先生却变得“野蛮”,并以“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收束全文,这样的安排颇具匠心。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2022-05-19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