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8 题号:190222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遇仙记

申平

苏东坡当时正在罗浮山冲虚观里睡觉,起夜时忽然发觉自己的嘴不见了。长嘴的地方光溜溜的,只剩下鼻子在上面呼呼出气儿。

啊呀呀,我的嘴呢?人若无嘴,如何吃饭说话?岂非怪物也!

东坡先是躺在那里仔细回忆,想厘清嘴是啥时丢的。昨日,他在博罗一个叫泊头的码头上岸,然后来到了罗浮山上。昨晚上,还和冲虚观道士邓守安等吃斋饭、饮过香茶,之后邓道士就安排他和儿子苏过住在观里。睡前,他又向儿子讲述了一些写诗之道,之后上床睡觉。睡前他还曾叩齿呢,怎么睡了一觉,嘴却不见了呢?

哦,这嘴肯定是丢在床上了,双手急忙摸索,没有;那就掉地上了,点起灯来去照,也没有。接着他就从屋里找到了屋外。

月色如银,笼罩着冲虚古观。东坡不想惊动苏过,更不想惊动邓守安,害怕他们看见自己的怪模样。便独自低着头,在道观里寻找起来。依然没有找到。不觉间就出了门,一直找到白莲湖边。

山峦朦胧,湖水泛着光波,耳畔还传来怪鸟的叫声。东坡心里,就有诗情奔涌起来。他很想吟几句,却发不出声——对,自己没嘴了呀!

湖水如镜,忽见湖面上似有玉影浮动。正待仔细望去,却听见一声女人的惊叫传来。东坡也是一惊,这深更半夜的,湖里竟有女人洗澡?他急忙收回目光,大气也不敢喘,转身欲走,却已经晚了。他的耳边先是响起一阵环佩窸窣之声,接着嗅到一股芝兰之香,有个人影,已经顺着小桥过来。

何方狂徒在此偷窥?

东坡本欲分辩,怎奈无嘴,只好硬着头皮迎上前去,以证清白。

你是谁?为何不语?女人喝道,声音威严。

东坡只好一只手把那空白处捂住,另一只手拼命摆动,表示自己非常无辜。这时候他已经看清楚了,眼前是个美丽的村姑,脸如满月,眼如亮星。他觉得她很眼熟,却又一时不知在哪里见过。

谁知村姑却已认出了他,开口笑道:咦,这不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吗!

东坡一边用力点头,一边拿眼神询问:你是谁?你怎么认识我?

村姑说道:我是何仙姑呀,见了本仙还不快拜?

东坡想起了昨晚邓守安的话,罗浮山乃道教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开创者为晋代葛洪。葛稚川曾经在这里筑炉炼丹,采药救民。罗浮山最高峰飞云顶,据说是八仙的聚会之所;而眼前的白莲湖,便是何仙姑的沐浴之地。

东坡急忙双手合十,弯腰作揖,不提防没嘴的地方却暴露出来。何仙姑一见,笑得花枝乱颤,手指着他说:你……你……你的嘴呢?

东坡只好以动作和表情,诉说他的不幸,不想何仙姑明白之后,竟然说道:你呀,真是活该!

东坡的眼神,就有点不乐意。却听何仙姑说道:苏东坡,大文豪,你别不高兴哈!你回想一下,你以前遭贬黄州,如今又遭贬岭南,不都是你那张嘴惹的祸吗?

何仙姑说着,玉手朝白莲湖一指,水面上竟然出现了一些图像。东坡望去,发现那些图像,有他正在讥讽宰相王安石,说人家不懂写诗的;有他和司马光辩论,说人家是司马牛的;还有他给太子上课,严厉训斥那个未来皇帝的;还有他嘲笑章惇的……

东坡见了,不由惊出一身冷汗,但是他的眼神却依然不服,意思是:这些也不一定全是我的错呀。

何仙姑朝他撇了撇嘴,讥笑道:你看你,嘴都丢了还不服气。不服气,那你的嘴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东坡一听,急忙连连作揖。就听何仙姑继续说道:唉,要说你也真是挺可怜的。一大把年纪了,又被贬到这蛮荒之地来。你要是再没了嘴,却是如何是好呀。罢了,我不帮你谁帮你呢。

东坡急忙再拜,感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不过嘛,何仙姑的话却又来了转折,东坡的心随之一紧。

不过嘛,你以后一定要记住四句话,也算是我赠你的一首诗吧。你且听好了啊;

东坡先生到罗浮,会仙桥上遇仙姑。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

东坡默念一遍,连连点头。

那好,你速回冲虚观吧。有人等你呢。何仙姑说完,倏然不见了。

东坡心中怅然,只好转身往回走,蓦然看见冲虚观门前有个男人站在那里。这人好生奇怪,服饰似有不同,而且他的脸上,竟然长着两张嘴。他也不说话,只向东坡招了一下手,就转身向冲虚观另一侧走去。

东坡想喊:先生你站住。可惜无嘴,只好在后面跟着。

那怪人在前面走着,一直走到葛洪当年留下的洗药池前。东坡惊讶地看到,他从脸上把多余那张嘴取下,然后蹲下身去,竟在水里洗濯起来。

东坡近前细看,越看越觉得他手里的嘴分明就是自己的嘴。他左洗右洗,还不停揉搓,搞得东坡长嘴的地方隐隐作痛。许久,他才站起身,又走。

这次来到了葛洪炼丹炉旁,奇怪那里炉火正红。那人毫不犹豫,嗖的一下,就将嘴投入火里。东坡急得想喊,却依然发不出声,只好跺脚。

那人却不理他,半晌,用铁钳将嘴夹了出来,红彤彤的冒着火光。那人看了看,吹了吹,点了点头,嗖的就往东坡的脸上甩过来。

东坡大叫一声,从床上坐起来,摸摸脸,嘴巴尚在,呼呼地喘了口气。回想梦中奇遇,不由叫了一声:何仙姑,葛稚川,苏某有礼啦。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呼出气”描写了没嘴的窘境,“大气也不敢喘”刻画了紧张的情绪,“呼呼地喘了口气”表达了如释重负的心理。
B.何仙姑对苏东坡说了很多话,而长着两张嘴的葛洪却一言不发,二者形成对比,表明他们对苏东坡的看法不同。
C.小说善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了苏东坡的“忠直”,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了何仙姑的“爽直”。
D.《遇仙记》《登泰山记》《石钟山记》都以“记”为题,但前者重在设置情节,刻画人物,后两者侧重写所见所感。
2.关于小说情节设置的“合理性”“戏剧性”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八仙聚会之所”罗浮山,使得历史人物苏东坡与神话人物何仙姑的相遇具有合理性。
B.小说将苏东坡丢嘴、找嘴作为叙述的重要情节,苏东坡面对何仙姑的误解,因为无嘴而难以辩解的情形富有戏剧性。
C.何仙姑“笑得花枝乱颤”是因发现东坡“偷窥”自己洗澡气极而笑,也是对其遭遇幸灾乐祸,因果明确,具有合理性。
D.苏东坡“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使得本来“荒诞”的故事情节回归现实,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构安排富有戏剧性。
3.小说结尾,苏东坡发现“嘴巴尚在”,你认为此后的苏东坡是会继续心直口快,还是会谨言慎行。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4.有评论者认为,这篇以遇仙为题材的小说在诸多方面皆有不同于凡俗的“仙气”,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远镜

次仁罗布

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村子里的许多人在背后这样说他。当然,这些风凉话也传到了普次仁的耳朵里,但他全当成耳边风,从不跟他们进行解释。

初中一毕业,同普次仁一样没有考上高中的几个同学,曾劝导他跟着他们去拉萨打工,挣到的钱会比务农多很多。这个提议被普次仁给拒绝了。

每天天刚亮时,普次仁就赶着一百多只羊,在民房逼仄的黄色土墙间穿行。他身后的村子里,屋顶一面面红色的国旗在轻轻飘荡。他顺着一条陡峭的盘山路而下,沟底是一个宽敞的谷地,有清澈的河水和油润的草坝。村里的牧人喜欢在这一带放牧,普次仁却要再多走一个多小时,进入山谷里,再走到边界的界碑跟前,在我方的一侧放羊。牧人们对他的这一举动很不理解,一致说他脑袋里缺一根筋。

普次仁背的双肩包里除了中午的口粮,还放着一本《西藏文化历史通述》和一把小铁锹。他在这里放牧已经有两年多了,这期间他认识了王连长、罗排长、丘班长等许多个解放军士兵。有一次,普次仁看到界碑往我们这边推过来十多米,他用手刨土,指头上划出了好多个口子,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界碑重新竖立在原来的位置上。后来,罗排长给他送了这把草绿色的小铁锹,每次他都装在双肩包里,以备派上用场。

你怎么跑这么远的地方来放牧?罗排长问他。

这里是我们祖辈放牧的地方,要是没人在这放牧,别人就会偷偷侵占过去的。

罗排长眼眶一阵湿润,干裂的嘴唇抿紧,被暴晒的颧骨上开出了两坨紫黑色的花:需要我们给你什么帮助?

普次仁从没有想过需要有人帮助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但他看到罗排长胸前挂着的望远镜时,突然想到自己要是有个望远镜那该有多好,拿着望远镜追寻羊的踪迹,还能观察边界那一头的动静,于是他开口说:我想要个望远镜!

罗排长和其他士兵都愣住了,他们相互对视,一脸的疑惑。

普次仁看到他们神情的变化,赶忙解释说:我用它来找走散的羊。

罗排长立马答应给他送个望远镜,但要等到部队里有人去日喀则市时才能给他弄到。

现在三个月都快过去了,普次仁却没有得到望远镜,这让他心里有些不悦,想着罗排长当时只是对他随口说说而已。

普次仁环顾四周,这片绿色的山谷里就他和羊群。他把两只手的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并拢成一个圆图,再把两个圆圈扣在眼睛上,向着界碑方向缓慢移动。

绿油油的草地、岩石山、木屋、墨绿的树木、雪峰、蓝天,渐次映入他的眼睛。他又从蓝天依次慢慢地回到草地上。突然,普次仁发现对面山脚下有个人向界碑这头走来,他的心头一阵紧张。

那个人东张西望,停停走走,还不时吹个口哨。

慢慢看清那人穿了一身暗红氆氇藏装,一只袖子脱下后牵拉在身后,脚上是黑色的高帮靴,右手里操着一根树枝条,向界碑这头走来,仿佛根本看不见前面写有红色中国二字的界碑一样。

普次仁急速向界碑走去,他要阻止这个人跨过界碑。

迎面的人也看到了他,脸上立马现出喜悦来。

普次仁看清这人跟他年龄相仿,稚气还没有从脸上脱尽。

你不能越过界线!普次仁停在界碑前说。

我的牛走丢了,是来寻牛的。对方一脸真诚地解释。

你的牛没有到我们的国界里来,太阳没有出来之前,我就在这边放牧着。普次仁说。

我在那边到处都寻遍了,就是找不见。少年的脸有些苍白,眼神里全是焦急。

普次仁再次把两手并拢,搭到眼睛上,往山坡上一点一点地仔细搜寻。界碑那边的少年,不解地看着他。

我们这边的山上没有你的牛,我刚才用望远镜搜查过了。普次仁把手放下来说。

是个花白相间的奶牛,它真的没有从这儿过吗?少年的眼睛里含着泪水问。

普次仁的心一下软了,头脑里闪现少年的父亲训斥他的情景,再说自己闷头看书时,也不知道牛会不会闯到这边来。他说:我帮你在我们这一头再找找。

我是藏族人。我的曾祖母还是你们村子里的。少年赶忙这样解释。

这样你也不能越过这个界碑!我知道一百多年前,我们是一家人,只是后来你们的地方被那些人给霸占了过去。普次仁跟少年说。

普次仁接着又说:我们是好兄弟,我会帮你找的。

少年盘腿坐在了界碑的那一头,他眼神里的那份焦躁化成了期待。

普次仁撇下他,再次向自己的羊群方向走去,还时不时地回头看一下那个少年。那少年安静地坐在界碑的另一头。

普次仁继续往前走,他听到了低低的声息,看到河水边的草在晃动,一个牛角从草尖顶了出来……

少年看到自家的奶牛,兴奋地站了起来,但他不敢越过界碑,站在那头等待。

普次仁看在眼里,他有点喜欢这个少年。

牛穿过了界碑,从少年的身旁走过去。少年脸上一片灿烂。

你的牛越境了,还吃了我们这边的草!普次仁说完,自己也无缘由地笑了起来。

我们是同胞!少年轻声对普次仁说。

两人相视笑了起来,露出一口白花花的牙齿来。

少年轻声对他说:我走了!

普次仁目送少年离开,望着他渐渐变小的背影,心里莫名地伤感了起来。

当普次仁赶着羊群爬到黄土坡上时,夕阳已从西边的山头落下去。

他看到前方的国旗杆下聚了一群人。他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了自己的父亲。平时他的父亲组织村里的民兵,到各山口去查巡,看界碑在不在,看有没有可疑的人出现在各山口,特殊时期还要在每个山口日夜蹲中,有时一个月都回不了家。普次仁父亲付出的辛劳也得到了回报,他几次到北京和拉萨去领奖,还跟国家领导人合过影,父亲成了村民们羡慕和敬重的对象。普次仁放羊就是要像他的父亲一样。

只见其他人争相拿只望远镜在看前方。罗排长巡逻时突然接到任务,没法到你待的山口去,他让我把望远镜转交给你。父亲对他说。

普次仁从人群中一把抢过望远镜,举到眼睛前仔细看前方的雪山,一切近在咫尺,清晰可辨,自己仿佛置身在那里面一般。

突然,面前的雪山消隐了,他看到少年生活的村子,那边的屋顶经幡飘荡,灰白色的炊烟徐徐升腾。进入村庄路口的少年和那只黑白相间的奶牛,缓缓前行,迎面一群穿着藏装的小孩闹哄哄地跑过来……

有人从普次仁的手中抢走望远镜。他呆呆地伫立在那里,沉浸在刚刚看到的场景里。

普次仁脑子真有问题!有人禁不住说。普次仁父亲狠狠地瞪了那人一眼。

一行泪水从普次仁的脸颊上滑落,又从他的下巴滴落进这干枯的黄土里,一切悄无声息。

(选自《雨花》2022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出现的国旗、界碑、解放军巡逻队等都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是具象化的国家符号。
B.罗排长“干裂的嘴唇”“被暴晒的颧骨”等外貌描写,暗示边境气候恶劣,戍边工作艰辛。
C.普次仁想要望远镜,不仅是因为能观察边界那头的动静,更重要的是可以追寻羊的踪迹。
D.普次仁把两手拢成望远镜状替少年寻牛,然后告诉少年牛不在这边,是想让少年尽快离开。
2.关于“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一句开篇,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普次仁听到村民们说自己“脑子有点问题”的风凉话时,从不做解释,因为他不在乎。
C.村里的人认为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普次仁的内心。
D.“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在文中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的叙事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请简要分析“望远镜”在小说中的作用。
4.小说结尾处“一行泪水从普次仁的脸颊上滑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04-16更新 | 1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月不知心里事

周克芹

脱下汗湿的灰布衣服,换上一件崭新的月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容儿跨出小屋。

屋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丝瓜是娘种的,牵牛花是容儿种的。上肥的时候,母亲偏心眼儿,丝瓜苗吃得又饱又足。如今藤儿爬起来,这派势可壮了,把又瘦又小的牵牛藤儿掩盖在它肥大的绿叶下,露不出脸儿来。

容儿在院墙下站了站。她已经忘记了牵牛花的委屈;就算还没忘吧,她也不计较这件事情了。近日来,她心头装着更大的委屈。

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山峦、田野、竹园、小路,一切都是这样的朦朦胧胧。

容儿和巧巧约好去看小翠。朦胧的月光照着两个姑娘,她们顺着一条拐了弯的田坎往前走去。

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容儿不知道。这会儿,定了定神,却听她说:小说还没写完,小翠抢了去看,却又叫她哥哥发现了……

你没对我说过,你在写小说。

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克得很;儿子呢,三十岁娶不上亲,又穷又懒;一个姑娘呢,二十多岁,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因为队里穷,家里穷,她一年四季都穿着又厚又粗的衣服,布的颜色又老,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

去去去……别说了。容儿狠狠地拧了她一把。月亮在水田里慢慢移动,伴着她的缓缓的脚步。容儿看看天,天上的浮云已不知去向。

容儿想起小翠的哥哥,那个怪人!那些青年们,上过学,除了一年四季庄稼经,他们心里装着比父母兄嫂更丰富的东西。他们给农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在这个大队,小翠的哥哥读的书比谁都多,他担任大队会计以后,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什么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等。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他因此得罪了一些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可他满不在乎,社员们不反对他,一年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那些记恨他的人也少了。

转过田角,容儿听到嚓嚓的响声。有人还在那儿挖地。麦桩地里站着一个男的,光着膀子,拄着一把锄头。容儿望着他,月光下,他显得很矫健。其实呢,他的相貌平常,个子也不高。

这会儿,他已经认出了两人。二位到哪儿去呀?

巧巧的嘴不让人:嗨,你好哩!你妹子明天就出嫁了,你不在家里帮忙?

那人依然笑着。容儿想问:你为什么在这儿挖地呀?这不是你们家的包产地呀。小翠曾告诉过她:我哥假积极,没人包的山坡地,他包。累死我们了。

正好,我有些事要给你们说,在田埂边坐一会儿吧。明全说着,把单衣披在肩上。

三人坐在田坎上。容儿盯着面前的田水,她又看见水里的月亮了。刚才,她走,月儿也跟着走,这阵她坐下,月儿也不走了,就这么静静地守候在身旁,等待着她。

明全点燃一支纸烟,问:巧巧,你的小说快发表了吧?

还没有写完呢。

还没写完?不就只差个结尾了嘛。明全说,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你如实地写出来就好了嘛!那个儿子大变样了,还娶了媳妇。小春粮食超产一千斤,老大娘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回,据说老人家一点儿也不‘克’啦,把卖粮食的钱全数交给儿女去安排!那个女儿,新添了两套‘料子’,衬衣是月白色的……这个结尾不是很真实么?容儿,你说真实不真实?

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不知怎么的,她愿意在这潮湿的田坎上多坐一会儿。听凭清风吹拂她滚烫的面颊。

近两年,容儿家里的生活明显变化。然而,却只有在今夜,在此刻,对于变化了的生活,她才强烈地感觉到了。

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么?

明全笑着说: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大家都不再缺口粮了,这是第一步。现在……我要转告二位:明天晚上吃过夜饭到大队开会,研究科研组的工作。

巧巧忙说:科研组不是都散伙了嘛!

嘿嘿嘿,这事儿该我做检讨。不能散。还要办一个农业技术夜校,把青年们组织起来学习科学技术。

容儿突然插嘴问:是么,这是真的么?

明全认真地说:今天支委会上决定的。你们的忧虑,也是当前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级注意到了。

容儿依旧淡淡地说:注意到,就好了。暗地却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

明全说:不过,科研组不能像过去那样吃大锅饭。

容儿答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

明全忙说:当然,也不会叫你们吃亏。他说罢,纵声大笑起来。这笑声有一种力量,冲击着这初夏夜晚的宁静。

一个老汉拄着棍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同时,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病进了医院,儿女都到医院服侍老母亲去了,土地没有人来种。这个怪人!容儿心里这样说。

马大爷和明全说什么,容儿完全没听。她望着明全那消瘦下去了的脸频,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而那种讨厌的委屈情绪,已随着清风,在宁静的月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

矮墙里,满院子如水的月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选取“丝瓜藤”“牵牛花”“田坎”等典型意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B.文中“的确良”“吃大锅饭”“社员”等词语既能看出农村的发展变化,又使本文具有时代特色。
C.“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可以看出容儿听到能再次开展科研工作而放下忧虑了。
D.明全在小翠眼中是“假积极”,在容儿眼中是“怪人”,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环境的矛盾。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圆形结构,从容儿出门始,至容儿归家终,首尾呼应,章法谨严。
B.从“天上有淡淡的浮云”,到“浮云已不知去向”不仅交代了环境的变化,还暗示容儿将消除对明全的芥蒂。
C.全文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不仅刻画了明全等人物形象,而且表现了容儿的内心世界。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容儿、巧巧相约送别小翠途中偶遇明全的平常生活片段,折射出农村改革的社会背景。
3.小说中“写小说”的情节设计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周克芹先生的这篇小说是“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2023-05-24更新 | 1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断魂枪   

老舍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

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方去用。有的在庙会上卖艺,有的去弄筐果子赶早儿在街上吆喝。他们还时常去走会。他们是神枪沙子龙的徒弟——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得到处露脸。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儿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沙老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有时直接把他们赶出去。

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他抡了几下竹节钢鞭,向四围扫了一眼:“乡亲们,王三胜不是卖艺的;玩艺儿会几套,西北路上走过镖,会过绿林中的朋友。现在闲着没事,拉个场子陪诸位玩玩。有爱练的尽管下来,王三胜以武会友。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他的话硬,可是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

大家不出声。他脱了小褂,抄起大刀,眼珠弩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周。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

“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黄胡子老头儿答了话。

这个老人: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王三胜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

“下来玩玩,大叔!”

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外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的往前拉扯,像是患过瘫痪病。

“神枪沙子龙的徒弟,你说?好,让你使枪吧;我呢?”老头子非常的干脆,很像久想动手。

“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

老头子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

王三胜弩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

老头子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场外叫了好。王三胜连脸带胸口全紫了,抄起枪来;一个花子,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老头子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下把掩裆,上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拍,枪又落在地上。

场外又是一片彩声。王三胜擦着汗:“你不离,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

“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

“你老贵姓?”

“姓孙哪,”老头子的话与人一样,都那么干巴。“爱练;久想会会沙子龙。”

“孙大叔贵处?”

“河间的,小地方。”孙老者也和气了些:“月棍年刀一辈子枪,不容易见功夫!说真的,你那两手就不坏!”

王三胜头上的汗又回来了,没言语。

到了客栈,他心中直跳。他知道老师不爱管这种事,师弟们已碰过不少回钉子,可是他相信这回必定行,他是大伙计,不比那些毛孩子;再说,人家在庙会上点名叫阵,沙老师还能丢这个脸么?

“三胜,”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有事吗?”

“栽了跟头!”

只打了个不甚长的哈欠,沙老师没别的表示。

王三胜心中不平,但是不敢发作;他得激动老师:“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

客人进来,彼此拱手坐下,沙子龙叫三胜去泡茶。

沙很客气:“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

“教徒弟不易!”孙老者说。

“我没收过徒弟。走吧,这个水不开!茶馆去喝,喝饿了就吃。”

“我来为领教领教枪法。”

“功夫早搁下了,”沙子龙指着身上,“已经放了肉!”

“这么办也行,”孙老者深深看了沙老师一眼,“不比武,教给我那趟五虎断魂枪。”

“五虎断魂枪?”沙子龙笑了,“早忘干净了!早忘干净了!告诉你,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

“我不逛,也用不着钱,我来学艺!”孙老者立起来,“我练趟给你看看,看够得上学艺不够!”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拉开架子,打了趟查拳:腿快,手飘洒,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

“好!好!”沙子龙在台阶上点着头喊。

“教给我那趟枪!”孙老者抱了抱拳。

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

“不传?”

“不传!”

孙老者的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到屋里抄起蓝布大衫:“打搅了,再会!”

“吃过饭走!”沙子龙说。

孙老者没言语。

王三胜和少年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有删改)

【注】《断魂枪》作于1935年,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22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变迁,时局动荡,沙子龙从武艺高强的镖师成了客栈老板。但从他对习武少年的帮助和对孙老者的客气接待来看,依然存有江湖中人的义气。
B.沙子龙的徒弟王三胜血气方刚,热爱武学传统,对武学精神有独到的领会和理解,遭逢乱世依然勤习武艺、拳不离手,并希望师傅不要退出江湖。
C.孙老者武艺精湛,嗜武如命。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哪怕自己日渐老朽,依旧诚心求教,与沙子龙身怀绝技却固守门户之见、枪法密不传人有巨大反差。
D.断魂枪不仅是一种武艺,更是沙子龙英雄人生的折射。列强入侵,时局艰难,沙子龙选择韬光养晦,其实暗含着有朝一日能扬眉吐气的宏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沙子龙抚摸枪杆的动作细节与开头交代他在夜间抚摸枪杆的动作遥相呼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B.小说在沙子龙身上着墨不多,对王三胜和孙老者却花了不少笔墨,各从不同侧面烘托了沙子龙的性格与心态。
C.小说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及心理的描写简练而传神。如对孙老者的眼睛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活化了人物。
D.小说借鉴了古典白话小说语言的特色,如写王三胜与孙老者比武一段,多用短句,语言干净利落,场面生动。
2024-03-26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