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议论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2 题号:190316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人究竟累在哪儿?

铁凝

我所熟悉的一条著名峡谷里,很有些吸引游客的景观:有溶洞,有天桥,有惊险的老虎嘴,有平坦的情侣石,有粉红的海棠花,有蜇人的蝎子草,还有伴人照相的狗。

狗们都很英俊,出身未必名贵,但上相,黄色卷毛者居多。

狗脖子里拴着绸子、铃铛什么的,有颜色又有响声,被训练得善解人意且颇有涵养,可随游客的愿望而做出一些姿势。

比如游客拍照时要求狗与之亲热些,狗便抬爪挽住游客胳膊并将狗头歪向游客;比如游客希望狗恭顺些,狗便卧在游客脚前做俯首帖耳状。狗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亲热和恭顺,久而久之它们的恭顺里就带上了几分因娴熟而生的油滑,它们的亲热里就带上了几分因疲惫而生的木然。当镜头已对准它与它的合作者——游客,而快门即将按动时,就保不准狗会张开狗嘴打一个大而乏的哈欠。有游客怜惜道:看把这些狗累的。便另有游客道:什么东西跟人在一块儿待长了也累。

如此说,最累的莫过于做人。做人累,这累甚至于牵连了不谙人事的狗。

又有人说,做人累就累在多一条会说话的舌头。不能说这话毫无道理:想想我们由小到大,谁不是在听着各式各样的舌头对我们各式各样的说法中一岁岁地长起来?

少年时你若经常沉默不语,定有人会说这孩子怕是有些呆傻:你若活泼好动,定有人会说这孩子打小就这么疯长大还得了么?

你若表示礼貌逢人便打招呼,说不定有人说你会来事儿;你若见人躲着走说不定就有人断言你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

你长大了,长到了自立谋生的年龄,你谋得一份工作一心想努力干下去,你抢着为办公室打开水就可能有人说你是为了提升;你为工作给领导出谋献策,就可能有人说你张八儿说你就会显摆自己能。

遇见两位熟人闹别扭你去劝阻,可能有人说你和稀泥,若你直言哪位同事工作中的差错,还得有人说你冒充明白人。

遇事多替他人着想,有一点儿委屈就自己兜着让时光冲淡委屈带给你的不悦的一瞬。你盼望人与人之间多些理解,健康、文明的气息应该在文明的时代充溢,豁达、明快的心地应该属于每一个崇尚现代文明的人。

但你千万不要以为如此旁人便挑不出毛病便没有舌头给你下定语,这时有舌头会说你会做人。从字面上看,会做人三个字无褒义也无贬义,生活中它却是人们用多了用惯了用省事儿了的一个对人略带贬义的概括。

甚至于有人特别害怕别人说他会做人,当自己被说成真不会做人时倒能生出几分自得。好像会做人不那么体面,不会做人反倒成了响亮堂皇的人生准则。

细究起来这种说法至少有它不太科学的一面:若说会做人是指圆滑乖巧凡事不得罪人,这未免对的本身存有太大偏见,人在人的眼中就是这样?

那么不会做人做的又是什么呢?若是以葡萄是酸的之心态道一声咱们可不如人家会做人,以此来张扬自己的正直,也未免有那么点幼稚的自我欣赏,更何况用不会做人来褒扬真正的品德本身就含有对人的大不敬。记得有位著名美国作家在给他亲友的信中写道:我的确如你所言成了一个名作家,但我还没有成长为一个人。

此话曾给我极大震动,使我相信学会做一个人本是人生一件庄严的事情。这里所讲的做人并非指曲意逢迎他人以求安宁稳妥,遇事推诿不负责任以求从容潇洒;既不是唯唯诺诺,也不是有意与他人别扭。

正如同攻击有时不是勇敢,沉默也并不意味着懦弱。真正的做人其实是灵魂和筋肉直面世界的一种冶炼,是它们历经了无数喜乐哀伤、疲累苦痛之后收获的一种无畏无惧自信自尊、踏实明净的人生态度。那时你不会因自己的些许进步兴奋得难以自制,也不会因他人的某项成功痛苦得彻夜难眠。

真正的做人当然还包括在正直前提下人际关系的良好与融洽,卡耐基就说过他事业的成功百分之七十是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你真正获得了如此做人境界,又从何而来呢?若说学会做人太累,那么生为人身偏有意不去做人不是更累吗?若说做人累就累在舌头上(这包括了听别人舌头的自由转动和我们自己舌头的自由转动),我倒同意伊索对舌头的评价,他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也是舌头。这位智者还无奈地说就是上帝也无法拴住人的舌头。舌头的功能已有定论,似舌头们的议论这等区区小累又何足挂齿呢。

所以我要说,不管这世上存在着多少拴不住的舌头(包括本人的一只),不管做人有着怎样的困苦艰辛,学会做人将永远是我一个美丽的愿望。世界上最坏的东西是人,最好的东西也是人啊!我太愿意做人了,从未设想过去做人以外的其他什么。我相信就是怜悯狗之累的那几位游人,恐怕也不会有抛弃人类的向往。当我们把思绪和注意力从市面流行的以会做人不会做人来区分人之优劣、从舌头是好还是坏为题的不休争论中超脱出来,人类一定会更加健康地成长,我们的舌头和我们的心一定会因充盈了更多有价值的事情而生机盎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做人究竟累在哪儿?”采用问句的形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统领全文。
B.文章最后一段中括号中的内容,重在强调作者论述的内容中包含自己,这说明作者不是在泛泛的说教,是有感而发。
C.文中引用伊索的“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也是舌头”意在表明“任何人也无法拴住人的舌头”的观点。
D.作者希望人们从“会不会做人”、“舌头是好还是坏”的话题中超脱出来,健康成长,让舌头和内心充盈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2.关于文中划线段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实例,证明上文做人累就累在多一条会说话的舌头。
B.列举实例,一正一反,对举列出,使文章富于理性色彩。
C.列举各种实例,回应标题的提问“做人究竟累在哪儿?”
D.列举的实例,构成整句,说理充分,凸显散文文体特征。
3.文章提到“做人累”,并分析了原因,那如何做人才能“不累”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有人评价铁凝的散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知识点】 议论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我在沙漠中发现十吨黄金

马伯庸

(1)从前没有手机游戏和电子书的日子里,我在漫长旅途中只能靠思维游戏打发时间。所谓“思维游戏”,是我给自己的胡思乱想起的学名。这游戏很简单,先设想一个原点——我突然得到十亿美元,突然写出一部震惊古今的小说——然后开始想象我接下来采取的行动。

(2)我最喜欢的一个命题是“如果我在沙漠中发现一整块十吨重的黄金,该怎么办?”通常的想法是,这下可发财了。其实,从这个命题到真正发财,还有段距离。你要如何把黄金真正转换成私有财富?这种想象要尽可能细致,要考虑每一个可能产生的意外。你会发现,事情没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这十吨黄金要如何运出去?要不要找人?怎么保密?如何分成?如果你决心单干,那还要想租用哪些设备和车辆,如何在沙漠中独自把十吨黄金切割成可运输大小。返回城镇后,如何卸货,如何存放?如何遮人耳目?接下来黄金要如何处理?一古脑卖出会造成市场波动,被觉察,私下分批次处理如何操作?怎么找买家?钱要分开存在哪家银行?怎么避开税务部门?如何跟家人解释突然有这么一大笔钱?哪些亲戚和朋友要告诉哪些要保密……其实是件很复杂的事,规划起来很花功夫。这个思维游戏我已经玩了好多年,现在已经有了一整套详尽计划,而且随时根据现实科技发展调整,万事俱备,只欠真的发现十吨黄金了。

(3)除此外,还可以琢磨人。坐地铁时,经常人多拥挤,不光没有座位,连伸开手臂拿手机的空间都没有。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动的,只有脑子。我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幻想他们身上隐藏的故事和他们离开地铁后的人生。

(4)比如左边这位戴着棒球帽、穿着运动套装的白皙少年。他是个外星人,为了深入了解地球人的生活,特意化装而成,他也许已完成了使命,正踏上返回母星的旅程,可因为棒球队那个美丽的女经理殷切的眼神,他还是毅然决然留在了地球。

(5)而我们坐的地铁,谁又能保证下一站抵达的是普通地铁站而不是一个城市地底巨大的军事要塞呢。要塞里有一门利用灵魂作炮弹的大炮,炮口对准月球。每一个不幸的乘客都要被送进炮口,把灵魂贡献出来轰击月球上的兔子恶魔。

(6)我就这么坐在地铁里,在城市腹心穿行,眼睛看着乘客,脑子里琢磨着他们的种种不靠谱故事,一直到达旅途的终点。

(7)这种“思维游戏”有一个分支种类——“想象图书”。玩的时候,我会闭上眼睛,开始虚构一本从未存在的书,想象它的主题、内容简介、封面图案、名家书评等等,尽量煞有其事地补充除了内容以外的各类细节,使之丰满如真实存在,然后把它放到我想象中的书架上去。以后再碰到无聊的时候,我就信手抽出一本,靠回忆来阅读。

(8)我曾幻想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在稿纸背面写下了另一个故事。故事主角是落水的田晓霞,她死里逃生却遭遇失忆,被人救起后开始了另一段人生。几十年后她和孙少平在街头偶遇,擦肩而过,互不相识。可惜的是,这份稿纸被编辑忽略了,一直丢在存稿箱中。直到一个新毕业的编辑无意中把存稿箱打翻在地,这才发现稿纸背面的秘密。不过老编辑认为这个故事会损害《平凡的世界》的形象,于是只印制了一千册,赠送给路遥的亲朋好友,书的封面是个巨大的旋涡。其中一本,不知如何流落到了桂林临桂中学,扉页还盖有临桂中学图书室藏的红章。里面的借书卡只有一条借阅记录……

(9)我书架上的另一本书,叫《廷巴克图故事集》。1822年,英国组织了一支探险队,从的黎波里出发,计划南穿撒哈拉沙漠,寻找尼日尔河与尼罗河的源头。探险队中有一名人类学家,叫塞缪尔·欧内斯特,他抵达廷巴克图后,注意到当地图阿雷格人部族存在着一种奇特风俗:首长死后会被部落巫师敲破脑壳,接出脑浆,掺杂着蜂蜜和椰汁给被选中的孩童服用。那孩子就会流利背诵出一段故事,然后一生都无法发出声音。这些故事巧妙而有寓意,被认为是神的意旨,所以不允许被记录下来。欧内斯特花了十三年时间,等待每一个类似的仪式,偷偷记下了几十个故事。可惜他的行为最终被土著人发现,惨遭杀害。他死后,脑浆也被土著人用同样方式制成饮料,盛放在他生前用过的水壶里。

(10)后来该部落被殖民者屠戮一空,这个水壶与记录手稿被送回葡萄牙,作为遗物交还给欧内斯特的遗孀。这份手稿一直沉睡在旧物箱里。直到有一天欧内斯特的孙子无意中打开水壶,喝下他爷爷的脑浆,当着家人的面高声说出这些手稿的来历,欧内斯特的工作才公之于世。手稿于1923年结集出版,命名为《廷巴克图故事集》,版税用来为欧内斯特的孙子治疗哑病。该书中文版在1973年的台湾出版,但销路不佳,名人里只有邓丽君买过一本,并遗落在雅加达的旅馆里……

(11)这样编下去的话,简直没完没了,可以从一本书想象到一个家族史乃至国家史。在构思这些东西时,时间如风车一样过得飞快。等车抵达终点,我所获得的愉悦和看一本书差不多。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如果我在沙漠中发现十吨黄金”为题,虽然并不能概括文本所有材料,却以一个假设句巧妙地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了有关“想象”的话题。
B.作者想象在沙漠中发现十吨黄金后如何把它转化成私有财富时,并没有正面写出自己构想的结果,而是一连提出十几个问题,引导读者一起深入生活细节进行思考,让人意犹未尽。
C.作者在行文时举重若轻,以想象为核心,开篇提出“思维游戏”一词,然后分别展示了思维游戏三类型——设定命题、琢磨人、想象图书。
D.文章以乘车行程为线索,结构上首尾照应,而关于《廷巴克图故事集》这本书的想象,又是一篇情节离奇、结构完整的微小说,这使得本文形成了一种“文中文”的奇妙结构。
2.请你谈谈对文章第七段“以后再碰到无聊的时候,我就信手抽出一本,靠回忆来阅读”这句话的理解。
3.作者马伯庸说过:“真实不是束缚想象力的桎梏,它会让想象变得更有质感。”请你结合这篇散文谈谈小说创作中“真实”与“想象”的关系。
2022-03-09更新 | 3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拿来主义》(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如何理解“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句话的含义。
2.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采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
2023-03-04更新 | 1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节选)

鲍鹏山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

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

其中的一个细高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

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

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可见孔子的知名度颇高。

子路答:是。

这个细高个儿冷冷地就来了一句:既然是鲁国的那个孔丘,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嘛。

没奈何,子路只好转过身去问另一位。这一位魁梧雄桀的大块头也反问子路:你是谁?

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回答:我是仲由。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是。

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

所谓避人就是择人,就是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个人富贵,所以他恓恓惶惶的马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就是要避开身后的昏君而去寻找前面的明君。避世是在避人的基础上再跨一步,彻底冷了心,闭了眼,认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诸侯还能与他一起改变这世界,从而彻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告别都市、政治与熙熙攘攘的外部世界。

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愣一愣的,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千: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

《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我尤其为孔子感动。他恓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

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未闻好学者。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但对孔子而言,绝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子路问津时,细高个子和大块头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冷嘲热讽,一个好言相劝。
B.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当时的时代比作一驾马车,孔子就是驭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孔子对那个时代的巨大影响。
C.《论语》中的隐士与孔子的政治追求并不相同,隐士倡导无力改变社会时就应回归田园,孔子却始终以济世为己任。
D.本文语言典雅厚重,综合运用了借事抒情,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兼具了历史的厚重与散文的灵动。
2.河边问渡时的两位隐士和楚地的狂生同样都是在劝孔子,但是详略处理上并不相同,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鲍鹏山的散文“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022-07-27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