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2 题号:190740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

李海燕

一场大雨把我家的麦子地泡了三分之二。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号啕,之后在泥泞的路上朝着家的方向狂奔。

母亲扑进屋子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的父亲。母亲抡起拳头一下一下砸在父亲身上。母亲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那几页稿纸,三下两下撕个粉碎,然后,甩在父亲的脸上。

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惭愧,还是悲伤。

夜很艰难地覆盖了白天。家里一片静寂。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没睡着的时候,心曾听到他的几声压抑着的咳嗽。母亲和衣躺在炕上,脸冲着炕墙,无声地抽泣。我没吃到晚饭,肚子饿得咕咕乱叫。

第二天早晨,我醒了。母亲不在屋子里。父亲手里拎着一只皮箱,站在地中间。那是只陈旧的箱子,之前与一些杂物并排放在橱柜上面。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又羞于说出口的样子,最后只笨拙地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

我爬起来,趴在窗户那儿看父亲。父亲摇摇晃晃地穿过门前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走向那条河。

那天的阳光很灿烂,岸边出现一片黄灿灿的花儿。我断定那是油菜花。父亲站在油菜花里,似乎还回了一下头,风一吹,就不见了。

后来我坚信父亲是在那片油菜花里走掉的。

那年我六岁,或者五岁。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此变得强硬了起来,不再抱怨什么,把家把麦子照顾得很好,麦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家里没有了那个不务正业的男人(母亲如是说),一下子安静下来,这让我觉得父亲走了未必是件坏事。

开始,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父亲的样子,尤其记得父亲临走之前站在地中间看着我欲说还休的样子。还有他在那片油菜花里消失的样子。我时常站在里间屋的门口,好像父亲还坐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支笔,笔尖含在嘴里,不停地转动,抬头看见我,温柔地一笑。

上学后,我的各科功课都不错,尤其作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每次得到奖励(奖状或者笔记本什么的),母亲会变得温和。那时候我才觉得母亲也是个女人,有灿烂的笑容,有温柔的目光,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

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时常把我带到他的宿舍,给我看他那些文学藏书。在那些书籍里,我喜欢上了一本诗集。诗人有个很特别的笔名——第叁条岸。诗集的扉页上,印着诗人的一张黑白照。那是个看不出实际年龄的男人,头发和胡子长而凌乱,唯有那双眼睛深邃明亮。他是谁,怎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再仔细看,又是陌生的。

语文老师把那本诗集送给了我。

我开始阅读那本诗集。诗人有很多首诗是描写麦子的,他说,他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的麦子,月亮是麦子的家,嫦娥是麦娘,玉兔是麦童……我为诗人那独特的语言所倾倒所疯狂。不知为何,父亲出走时的情形,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读诗的时候。但我似乎忘了那个拎着皮箱,消失在油菜花里的男人是我的父亲,我痴迷的只是他那种奇妙的诗意的消失方式。

升入高三时,我的学习成绩(除了语文)下滑得厉害,班主任找上门来。母亲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吼出一句,报应!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

班主任老师走了以后,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她说,你要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我的脑海里奔跑着凌乱的碎片:拎着皮箱的男人,泡烂的麦子地,亮晶晶的河水,黄灿灿的油菜花……我企图把那些碎片拼接起来,可母亲的话一次次挤进来,让我的拼接变得很艰难。

我一次次地想到消失,像那个男人一样,在一片油菜花里消失,然后也去天上种我的麦子。

那天我没去上学,母亲说教了半天,见毫无作用,气呼呼地去了麦子地。外面的阳光金灿灿的。我又看到了岸边那片油菜花。我的思维里跳出那个拎着皮箱的男人,他越过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然后消失在油菜花里。我望着橱柜,原来放皮箱的位置依然空着。

我一下子确定,那个反复出现在我记忆里的,在油菜花里消失的男人,就是我的父亲。

我变得很激动,端详着诗集上的诗人照片,我发现我有一双和他一样的眼睛,深邃而明亮。

我背着那本诗集,穿过那片麦子地来到河边。河床并不宽,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阳光跳跃,麦子一片金黄。我恍然,那天我看见的是阳光里的麦子,而不是油菜花。

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泛着碎银子一样的光。我想,父亲大抵是顺着这条河走的。如果我顺着这条河走,也许有一天,我会与父亲相遇。我试探着走进河水里,水温微凉,深至我的膝盖。

突然,我看到了母亲。她站在此岸的麦子地里,右手拿着一把镰刀,摁在自己的脖颈上。她的嘴张得很大,我听不到她的声音,却分明听到她在嘶喊。我不甘心这样妥协上岸,把脸扭向彼岸。不可思议的是,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直到看到一条鲜红的血线,从母亲的脖颈上流下来,我吓得如梦初醒,浑身颤抖着爬出那条河。

五年后,我在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继续读研。那年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名叫《长在地上的麦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01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母亲形象,而“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给人亦真亦幻之感。
B.母亲告诫“我”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第三条路”与父亲的笔名“第叁条岸”之间存在一定的照应和矛盾关系。
C.后来“我”发现父亲离家时不是消失在“油菜花”里,而是消失在“阳光下的麦子”里,“麦子”与“油菜花”营造了诗意氛围。
D.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了“我”成长的疼痛与忧伤,青春的梦想与叛逆,娓娓道来,真切而包含深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个概念,“圆形人物”的性格较为复杂,而“扁平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小说中的“母亲”符合“圆形人物”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为何“我”将第一本诗集取名为“长在地上的麦子”?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春小花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兵站得很直,眼角的余光瞥向了身后的一点灯光,便有一抹微笑在静夜里绽开。他微微仰起头,看着哨所前那棵树。月光斑斑点点地穿过枝桠打在他的身上,也打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

哨所呈乳白色,很显眼,它建立在军事禁区内一座三面环海的小岛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外界。

哨所很静,静到似乎只能听到小花的呼噜声。

小花睡得很香,大春不睡觉,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有一次兵出去执行任务,等三天后回来的时候,大春就在门口坐着,兵甚至看到了大春眼睛里隐隐的泪痕。

兵第一次看到大春的时候,她正在灌木丛里瑟瑟发抖,一条腿被一根铁丝穿透,上面的血已经凝成了硬痂。兵把她带回了哨所,上药包扎,悉心照料,很快,大春成了兵的影子。

虽然这里一片荒寂,小小的哨所,木木的兵,并且还给她起了那么土的名字,但是大春似乎很喜欢这里。每天都围着哨所跑来跑去,兵望着她宠溺地笑,有时候喊声,春儿!

大春便乖乖地跑到兵的跟前,毕竟只有兵才能和她说话。那些树,那些偶尔飞过的鸟儿,只不过是引她一时的雀跃而已。大多的时间里,还是和兵在一起,即使她很不喜欢这个名字。

兵虽然木讷,但是不站岗的时候,也会靠在大春的身上,跟她讲已经听过无数遍的故事。听着听着,大春就忍不住打起了瞌睡,然后不知不觉地靠着兵香甜地睡去。

兵兀自说着,看着天上清冷冷的月光,直至月光在兵的眼里化成万千的星星,点点滴滴在兵的眼里闪烁。

很多时候,兵和大春都是默默无言,他们每天按着既定的路线巡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大春也逐渐习惯了这里所有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小花的突然来临。

小花长得很漂亮,圆圆的眼睛清澈明亮。大春看着兵怀里的小花,心里便有些不悦,哀怨地看着兵。

往后你就有伴了。兵笑着对大春说,并且用理解的眼神看了看大春。

大春心里有些不悦,但是没有说出来,只是冲着小花呲了呲牙。

兵便笑,顺手在大春的脑袋上来了个暴栗,大春吃痛,有些不情愿地躲了开去。

兵每天早上都要去升旗,大春也会跟着去,两个身影,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和平时巡逻的脚步一样。小花不去,小花在睡觉,好像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睡觉。

在晨曦中,兵的姿势很标准,大春的姿势也很标准,没有音乐,兵嘶吼着把国歌唱出来,和着海浪的咆哮。

旗升到旗杆顶端的时候,兵的声音也戛然而止。

海浪冲刷峭壁的声音伴随着猎猎飘舞的红旗,哨所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

大春慢慢地适应了小花的存在,兵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没事就和大春、小花聊天。

今年是梨果大年,准定是个大丰收,可够累的了。

汪,汪汪……

爹的老寒腿也不知怎么样了,娘的风湿痛又犯了吧?闺女的个子是不是又长高了不少?

喵……

大春白了一眼兵,兵说的话让她似懂非懂,她毕竟只是一条狗,哪里懂得了那么多!都说猫和狗是冤家,大春可不这么想,小花就是她的亲人,兵也是她的亲人。

兵无可奈何地看了她们俩一眼,上床睡觉,月光明晃晃地笼罩着屋子,很快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噜声。

兵复员了,走的时候,是趁着小花和大春不在的时候走的,他没敢回头,耳畔隐约听到几声汪汪……,还有喵……

海面上起了雾,兵的眼睛里也起了雾,湿漉漉的,看不清那座三面环海的哨所。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兵站在院子里,女人走到他的身后,给他披上一件外衣,柔声说道:天凉了。

小花睡了?

睡了,这孩子,都不认得你了,拿着你的相片对比才肯叫你一声爸爸。

春儿,这些年苦了你了!

女人靠在兵的肩膀上,兵把女人揽在怀里,他轻声地和女人聊着天:

大春开始不喜欢小花……

你讨厌,怎么给狗和猫起了我和闺女同样的名字!

哈,这样我就觉得咱们一家人都在一起呢,你不知道,那个大春啊……

耳畔传来轻微的呼噜声,兵看着怀里已经睡着的女人,笑了笑,抬头看着墨蓝墨蓝的天空。

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

月光下,哨所前,一个笔直的身影,一条狗,还有一只猫。

和兵看着同一个月亮。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哨所中只有一个兵,但“兵”每天都按既定路线巡逻,每天早上都要去升旗,并且升旗时还唱国歌,这充分体现“兵”忠于职守,热爱祖国。
B.“大春要等兵回来,看到兵心里才会踏实”、“大春眼角隐约的泪痕”等内容,既是写岛上的狗,也是写兵的妻,构思巧妙。
C.小说描写兵和女人对话这一情节,既是对前文内容的呼应,也拓展了小说的空间,增添了故事的温情,深化了小说主题。
D.小说以“大春小花”为线索,从兵守岛站岗开始写起,讲述了一兵一狗一猫的故事,虽取材琐碎平凡,但情节跌宕,立意深远。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精巧,借助女人和兵的对话交代了兵将哨所里的狗和猫起名为“大春”和“小花”的原因,从而使小说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B.小说语言流畅自然,描写简练传神,景物优美,意境清新,并且多用简短的句式和段落,使得全篇带有几分散文化甚至诗化的韵味。
C.小说通过对兵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来彰显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没有名字的“兵”的形象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D.听到“兵”给狗和猫起了与自己和闺女同样的名字,女人觉得他“讨厌”,可见女人对“兵”轻贱自己和孩子感到不满,说明女人不够理解“兵”。
3.文中为什么要反复描写“一弯上弦月,清冷、无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人物命名颇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2023-08-09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八小时

童村

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把他抬到爬犁上的时候,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

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

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

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

自然,那个时候,他还想了很多。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

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

当密探带着那队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一句话没说完,便倒头昏迷过去。

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

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

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

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

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

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

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

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

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

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日军企图在宾县东山围歼孙部。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

多少次的林海周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

今天,他们终于得手了……

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喊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哀尸还……

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一年多的时间,不明不白地被扣留在异国他乡。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嘠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

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

审讯最终失败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

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鞭的催促”一语,表现出日伪军押送着“他”去邀功请赏的急迫心情。
B.一个“猜”字,说明“他”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
C.“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的悬赏从侧面衬托“他”抗日功劳之大。
D.最后一段高度赞颂“他”在日寇面前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2.本文多处描写大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是怎样把“他”战斗的一生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出来的?这样写对刻画“他”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12-31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

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

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

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

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

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

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

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锼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将虚幻与现实相结合,开头部分用“蹦来跳去”“飘出去”等短语描述李响,属于虚幻的描写,而后文对李响事迹的叙述则贴近现实。
B.“我”要去南泥湾,准备把公司研发的新技术捐赠给南泥湾,李响希望“我”带他一起去,因为他曾在南泥湾垦荒。
C.李响新婚不久就主动参加了贺龙的抗日部队,在第一次作战中负伤了,后来改当炊事员了,随着部队从冀中辗转到了延安。
D.本文以讨厌李响开篇,以追念爷爷作结,“我”的态度发生变化,是因为“我”对爷爷李响的人生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
2.本文热情地赞颂了南泥湾精神,李响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南泥湾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采用了多线叙事,使小说情节紧凑,内容丰富,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这些线索。
2024-01-29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