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6 题号:191010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见麒麟

哥舒意

丁丑年秋,日本陆军进驻了南庄。藤原长官在书房备下茶饮,招待客人。

“先生上座。吾藤原仁,字慕之。”藤原一口中国话,“请先生来寒舍相见,是因为听说先生师承前朝探花,为今天读书种子,”主客相对而坐。私塾夫子三十有余,着蓝布长衫,身形单薄如纸,面色淡黄。“回藤原长官,野民是苏养浩,南庄乡下人,没有字号。”

藤原问,“苏夫子怎么不去城里教学?”

私塾夫子说,“城里人都上新式学堂,学英法德俄西文,学会以后去海外留学。我是古董,在那里派不上用处。”

“在愚看来,实在是舍本逐末。”藤原击节叹息,“这次奉命调到中国,以后或许举家定居在此,既来之则安之,所以我想聘请夫子作为家教,按照传统私塾,教授汉儒文章、唐宋诗词。”

私塾夫子无言。

“既然夫子没有反对,就请按自己的教法,我想让承太接受最纯正的儒家教育。”藤原说。

“承太请苏夫子多加关照。”

守真跟随父亲,一路低头走进苏园的大门。门口的日本兵检查了通行证,放他们进入。她在藤原为上课准备的房内,见到了一个孤零零的日本男孩。

“我是学生藤原承太。”他弯腰说,“师姐和老师早。”

“我是苏守真。”她回礼,“藤原同学你好。”

夫子说,“在这个教室里,不论父女,也不论国别,我们之间只是老师和学生,你们之间只是同窗同学,我们从今天起始读书上课。”

课间休息时,夫子背手望着窗外。窗外是苏园的桃林,但现在不是观赏的季节,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偏看得出神。承太问守真,“夫子在看什么?”守真说,“夫子可能在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南庄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承太说,“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守真说,“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承太又问,“你见到过没有?”守真说,“我小时候苏园已经破败,没有见过万里桃花,但我见过别的。”承太问,“不知道南庄的桃花,和我们的樱花是否相像?”

这天,守真在树下看到一处不明显的足印,好像有什么动物曾经在那里驻足赏花,在树干上和泥土中留下了蹄印。她慌忙用脚踩乱蹄印痕迹,捧着茶盘返回屋里。

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

夫子问,“又看见了什么?”

守真不言,取笔在书纸上写下两个字。

守真幼时见过相同的蹄印。她和私塾的孩子们玩耍,渐渐走入桃林深处,一个人越走越远,树荫茂密,不闻鸟声,她绊了一跤,低头望见一脚踏入陌生足印。她以为这是大人的足迹,跟随足印往前,走进日暮余烬,在晨昏明暗间,第一次看见了一个奇特身形。再次醒来时,守真已经躺在父亲的怀里。夫子和私塾的孩子找了半宿,在一株茂盛桃树下找到了睡着的守真。

“我好像看见了一头走兽。”守真说,“它像是很大的狗或者很大的鹿,但要比它们都大,它头上有冠冕一样的犄角,昂着脖颈,看起来很骄傲,又孤独,像是落单了在寻找伙伴,但是它看着我的时候,眼神就像看着自家幼崽。那是什么?”

夫子提起笔,在粗纸上写下两个字,两个非常多笔画的古字。

“这两个字很难写,有四十二笔,我来教你写。”

夫子说,“麒麟,这是它的名字。”

守真说,“我见到麒麟了。”

“我们不该见到它。”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它。”

到了这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桃林喧哗,走到屋外,一队士兵正在挖树。他们挖倒枯萎桃木,斧劈刀锯,连根铲起,将枯木劈成废柴,堆在厨房外,然后军卡驶来,从车上扛下一棵大树。

“是从国内运来的树木。”承太开心地说,“这么快就到了。”

守真问,“为什么要运树过来?”

承太说,“父亲说,园里桃树已经枯死,想看看樱花树移植过来能否存活。”

守真说,“如果能呢?”

承太说,“那就把桃林都砍掉,全部换成樱花树。反正这片桃林都快死了。这样到了隔年春天,我们就能看见漫山樱花了。”

守真说,“樱花不是南庄的桃花。”

士兵们唱着昭和维新歌,欢乐地在土坑里种下樱花树,一起踏脚踩实。桃林一片,只在屋前立了一棵樱花树。

守真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受到巨大冲击,歪坐地上,头发低垂。闷雷阵阵,雨点渐渐落下来,须臾大雨如注,雨水顺着她的发尖滴下。有什么东西在轻轻触碰她的肩膀,她以为是承太回来,抬起头。麒麟就立在她身边,低头轻轻蹭她的脸颊。

她第一次这么近看见麒麟的样子,她慢慢站了起来,看向麒麟的身躯,她看清了它身上的斑纹。那些斑纹不是普通纹路,有形而具意,是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有的字她认识,有的只在字帖摹本见过,有的字不知其意。有的古朴如鼎,有的行飞如云。字和字连在一起,有时会形成句子,句子又结成了篇章。夜里,这是像黑墨一样的颜色,粘在她的手上。麒麟身上遍布伤口。

雨夜惊雷大作,一道闪电劈下桃林。守园的日本兵清晨换岗时才看见,一棵大树被昨夜的雷电一劈为二,正是刚刚移植到园子的枝垂樱树。他们走近倒伏树身,树下的焦土上,有四枚深深的蹄印。

夫子进入书房,看见藤原书桌上平放着一张字纸,比一般纸张要厚,正是自己日常写字的老旧宣纸。藤原拈起老旧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

“麒麟。”藤原说,“我们说一下麒麟。夫子既然写了,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

夫子摇了摇头,“麒麟是传说中的动物,大多出现在上古神话,民间传说,麕身牛尾有角,现实里并无这种动物,我想这大抵是古人的想象,牵强附会。”

藤原说,“原来夫子看来,麒麟只是想象。那么说起来,孔子二见麒麟,《春秋》见麟而止,只是孔子想当然。”

夫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一下藤原先生,如果见到了麒麟,又会怎样?”

藤原说,“如果我有幸看见这种神圣高贵的动物,绝对不会抓去动物园圈养,我们会请回京都,尽一切可能保护和研究。真是可惜,麒麟并非野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

夫子说,“遗憾的是,藤原先生见不到麒麟。不管在这个园子里,还是其他地方,都没有藤原先生想象中的麒麟,那只是传说中的动物。”

藤原挥挥手,一名宪兵搭住了夫子的肩膀……

“哎呀着火了!”守真望向苏园的方向,那里红光艳艳,不知道火从何而起,是谁放火烧山。漫山的桃林都在燃烧,看起来仿佛万里桃花一起盛开。山林间火光绰绰,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什么活物浴火奔走,化为灰烬,散于花海。

守真看了一会儿,从书包里取出一本破破烂烂的线装书,翻到最后一页。最后一页上是夫子的颜楷,写着,丁丑年秋。之后空白。

守真取出毛笔砚台,一边磨墨一边抹泪。她擦去眼泪,开始在最后一页上笔记,纸页上渐渐出现了后面的文字。

“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

(选自2022年《上海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望着窗外的枯萎桃林,想的却是以往苏园的万里桃花。桃花盛景象征着过去国泰民安的繁荣之景以及从前儒家文化兴盛的大好局面。
B.承太把樱花移植在苏园中,想替代枯死桃树。而守真认为樱花不是南庄的花,从而怀有抵触之心。这暗示出双方的文化立场存在根本冲突。
C.夫子之所以不想向藤原仁承认麒麟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双方的民族矛盾尖锐,另一方面是因为藤原仁心怀不轨,一心想袭夺儒家传承。
D.结尾处守真“一边磨墨一边抹泪”,抹泪主要是因为她看到万里桃林被烧毁,心里难受,而磨墨是想替父亲补全县志记载,赓续儒家文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麒麟”为线索,也以之为题,既与小说结尾部分夫子化麟相呼应,又反映出时代的危亡之秋和文化的传承不易,极具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B.文章语言风格古朴典雅,半文半白,如“丁丑年秋”、“先生上座”等语词带有文言色彩,具有精炼语言之效,能给读者以极享受的阅读体验。
C.作者为小说人物的命名独具匠心,“养浩”取自“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守真”取自“谨修而身,慎守其真”,既切合人物性格,又彰显出作者的文化功底。
D.作者主要采取了语言对话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如夫子和藤原仁之间的“麒麟有无论”对话,推动文章走向了高潮,同时也暗示了情节的后续走向。
3.守真多次见到麒麟,然而每次见麟的思绪情感各异,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说明。
4.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知道后,对麒麟瑞兽的死去深感命运的不测,认为恐非吉兆,同时又为时代混乱感到忧伤,最后感慨,“吾道穷矣”,《春秋》就此绝笔。请结合此历史典故,谈谈本文结尾处的“夫子化麟”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您拿袋子了吗?”“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却反映了现实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D.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贯穿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浓烈的现实色彩,细腻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极具感染力。
B.老人的形象十分立体,守旧知礼,诚实守信,却在孙子的教育上有些力不从心。
C.小说以“栗子”为明线,以“公鸡头”小子的“不立”为暗线,反映了深刻主题。
D.小说结尾戛然而止,含蓄蕴藉,似乎在告诉读者更大的冲突即将到来,留下无穷想象空间。
3.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于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1-02-24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住在紫来桥边上的陶先生,出门总是干净的长衫,黑色礼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架在鼻梁上的一副金丝眼镜。

起初,小城人对陶先生这身装扮很好奇。后来才知道,陶先生留过洋,在东门街开了这家西医诊所,名号曰济仁堂

陶先生医术如何高明,知道的人并不多。但陶先生有洁癖,却是人人皆知。

他家的碗筷,隔几天就得用开水煮一遍;被褥呢,也得隔三差五就在烈日下暴晒;给人看病,嘴上也总是蒙块白布片儿。

有年冬天,大家都聚在街上的龙眠茶馆喝茶聊天。却听见有人一声连着一声咳嗽,一路捂着心头,往济仁堂走去。却见那陶先生早已立在堂外,嘴上蒙着块白布片儿,手上还举着一个,一言不发向那人走去,就要把白布片儿往那人嘴上蒙。那人骇了一跳,更加猛烈地咳嗽起来,边摆手边往后退:陶,陶,陶医生,咳咳,你想,咳,干啥?陶先生从白布片儿里传来低沉的声音:这是口罩,快戴上!那人一看身后,喝茶的全出来看稀奇了,觉得当众受了奚落,急了:陶医生,你这,啥意思?我不就是,咳咳,咳嗽吗?我,咳咳,不看了!人们又看到陶先生的怪模样,不由一片哄笑。

从此,小城里的人都觉得陶先生行为怪异,不好接近。紫来桥边上的中医刘先生那里,却是人来人往,谈笑风生。

这几天,东门街上来了个老头,头发蓬乱,衣衫全破成了布条条,老远就闻到了臭味。老头倒也安静,就靠在街边的一堵破墙边,面前放一破碗。偶尔有人经过,就咣啷一声丢下个铜子儿。 ……这天,老头突然地一声,倒在街面上,张着大嘴,双目无神,呼吸不得!周围有不少人,却都是干着急没办法!

恰好,陶先生穿着长衫,戴着新礼帽,匆匆路过。一抬眼,陶先生快步上前,分开人群,蹲下身子,伸出白净净的手,用拇指指甲在老头人中穴上用力掐下去。接着又张开左手,按住老人心口,右手握拳,敲打左手背,如此敲了几十下,老人仍无好转。

人们都屏息紧张地看着,陶先生白净的脸上也冒起了热汗。突然,陶先生左手捏住老人的鼻子,右手掰开老人的嘴,接着一弯腰,嘴对着老人露出黄牙的嘴,送了一口气。看见这一幕,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看病都让人戴布片儿的陶先生,怎么会这样?他不是有洁癖么?

如此几下送气吸气,老人渐渐呼吸顺畅,两眼也回了神。陶先生往人群里瞄了一眼,喊龙眠茶馆的吴掌柜道:吴老板,麻烦送碗茶来!吴掌柜一拍脑袋,哎!待吴掌柜亲自端来一碗桐城小花,喂老人喝下时,陶先生已走远了,只留下一堆人议论纷纷。

这天晚上,吴掌柜提了一纸包上等的茶叶,敲响了陶先生的门。

陶先生好,大家平时都忙,也很少走动。我这人好奇心重,有点事弄不明白,我觉都睡不好。

今天的事?陶先生看着天边的那轮明月:我知道,大家都认为我有洁癖。其实,有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像上次的病人,我观色听声,知他病得不轻。如果不戴口罩,可能传染他人。

那,今天,您就不怕那老人有病会传染于您?

哈哈,你只知医者有洁癖,却不知医者更有救人癖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有对陶先生长衫、礼帽、眼镜等衣着打扮的描写,这与陶先生“留过洋”的经历和开“西医诊所”的身份很符合。
B.文中通过陶先生和紫来桥边的中医刘先生的对比,突出表现了主人公陶先生行为怪异、不好接近、对人较为冷淡的特点。
C.在乞丐老头倒地后,文章通过“分开人群,蹲下身子,伸出白净净的手……”等动作描写表现了陶先生救人的急切之心。
D.文中多次写到陶先生戴口罩,其实这本是医生的正常举动,却遭到了眼界不够开阔、卫生知识很少的乡民们的误解。
2.文中作者设置乞丐老头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
3.小说标题“癖”有何意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2-09-29更新 | 1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2023-08-03更新 | 1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