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6 题号:191320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暗礁险滩

徐纪周 朱俊懿 白文君

文本一

滚滚黑云,风雨欲来。气压低得让人喘不过气,空气仿佛在周围凝结。临江省教育整顿第三指导小组正在一辆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省 A 牌照考斯特中巴车上,他们感觉自己正在驶向一个硕大无比的黑洞,又或者,黑洞正在将整辆车慢慢吞噬。

车厢里的气氛有些古怪,说不上是压抑还是沉重。有的人在闭目养神,有的人拿着材料不敢发出声音般轻轻地扇着,仿佛要扇走这鬼天气带来的令人窒息的感觉。

纪泽——省纪委监委一室副主任、省教育整顿第三指导组副组长——正在闭目养神,却仍有一股威压向四周散发。此人行事貌似粗枝大叶,却是刑侦审讯的一把好手。旁边坐着的是徐忠,气质跟纪泽截然相反。他戴着方框眼镜,相貌温和,擅长信息整理和统筹工作。在不久前的全省扫黑除恶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中他荣获了“扫黑英雄”称号,在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省扫黑办主任何黎明的举荐下,又担任起了教育整顿第三指导组组长。此时,他正全神贯注地读着手里的文件,面前的小桌板上还散放着许多。文件名称是《关于京海市强盛集团涉黑问题和政法队伍中存在“保护伞”问题举报材料》,其中几个字格外显眼。纪泽回头看了看身后,又转头看着旁边的徐忠,颇有些挪揄意味地说道:“徐组长,这一车上上下下就属你级别最高,你现在还用功,这叫我们情何以堪呢?”

徐忠摘下眼镜,闭上眼睛,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揉着眼眶和眉心,轻声得像是自言自语:“京海市人口全省排第二,经济排全省第一,名声比省会还响亮,资料自然是多如牛毛。这次被举报的强盛集团又是京海数一数二的民营企业,社会关系复杂。我不抓点儿紧,等去了丢人现眼吗?”

纪泽轻声笑了笑:“临时抱佛脚。”

“你都记住了?”

纪泽不置可否地轻轻挪了挪身体,用手轻轻敲了敲自己的头:“我脑瓜子比你好使。”

“哦?”徐忠来了兴致,“那你谈谈,打算怎么对付这个强盛集团?”

纪泽轻轻摇摇头,用手拨开一点儿挡在车窗上的黑色防晒帘,眼睛看了看窗外说:“我先不动它。”说完,他用手在小桌板的纸堆里翻了几下,找出一份简历。纪泽看着徐忠,用手轻轻地在这份简历上敲了敲。

徐忠接过来看了一眼,眯起眼睛:“政协副主席龚开疆?”

“这封检举信中提到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建筑领域。龚开疆曾先后担任京海市青华区副区长、公安局局长,京海市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目前是京海市政协副主席。在他担任青华区副区长期间,也是强盛集团承包政府项目最多的时候。要说他们没有瓜葛,我是不信的。而且我打听过,龚开疆这个人心理素质很差,是个很好的突破口。”

“看来你还真做了不少功课。”

纪泽舒舒服服地往后一靠,又闭起眼睛,说:“到时候我负责约谈,你在旁边鼓掌就行了。”“哼,你可不要小看了他们。强盛集团在京海盘踞了二十年,董事长高启强从一个卖鱼贩子做到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涉及的官员怎么可能只是一个龚开疆?”

“要变天喽!”政法委书记安长林军人出身,六十出头,正靠在轿车门上,抬头看着黑压压的天空。

“这场雨能下多大?”市委书记贺国权问着身边的市长赵立冬。

“我看下都不一定下得成,顶多一阵风。”市长赵立冬不紧不慢地说道。就在这一个小小的高速收费站,停着一排黑色政府用车。收费站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因为天气的原因而显得困倦,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谁也想不到,就这么一个高速收费站,今天京海市的一把手来了四个,带着各自的司机、秘书,围在高速公路京海出口的下道,等待着调查组的到来。市委书记贺国权和市长赵立冬凑在一起交流工作。秘书们识趣地站在一个不远不近的位置,既听不到领导谈话,又可以一喊就到。

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德海六十来岁,身体硬朗,神情自若,时不时呷一口保温杯里的热茶,眺望两眼天色。

云重风急,低压压得人喘不上气,空气中似乎有雨水的味道。

天边一道闪电,紧接着响起滚滚闷雷。

安长林笑着说道:“霍呦,没准是一场大雨啊! 这声闷雷还怪吓人的。老孟,你怎么看?”孟德海抱着保温杯,鼻子里哼了一声。

——节选自《狂飙》

文本二

2019年,作为一个老牌电视剧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宣传创作工作。再次翻开卷宗,“扫黑”和“打黑”,一字之差,其性质、工作取证的艰辛程度截然不同。在调研过程中,我看到许多黑恶势力生长、“做大”,大多与“保护伞”深度勾连,形成盘踞一方的“毒瘤”,严重破坏了经济社会秩序。

出于中戏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过讨论,我和朱俊懿决定以《茶馆》《天下第一楼》这类经典三幕剧为蓝本,以警匪故事为主线,描摹时代变迁中的芸芸众生。故事分为三个单元,截取这二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三个时间剖面,讲述人在不同的命运关口所作出的不同选择。

如果你能喜欢这个故事,那么当你在为安欣和高启强的命运而感慨万千时,也请记住朱俊懿和白文君的名字,他们为这本书、这部剧付出了很多。

——节选自徐纪周《<狂飙>序》

1.下列关于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滚滚黑云,风雨欲来,空气凝结,进入京海犹如进入“黑洞”,甚至“黑洞”要把考斯特中巴吞噬,写出工作组进入京海时内心产生的窒息恐慌。
B.叙述副组长“威压散发、行事貌似粗枝大叶”,与“相貌温和、擅长整理和统筹的组长”不同,说明两人性格不和,将会有重大分歧与矛盾而影响工作。
C.“我看下都不一定下得成,顶多一阵风”,市长赵立冬语意双关,表面说天气刮风下雨,其实还寓含着市长赵立冬认为省教育整顿小组就是一股风而已。
D.最后写“云重风急”“天边闪电”“滚滚闷雷”,在这样的天气里京海市领导在高速出口处等待省教育整顿小组到来,烘托了领导履行职责的认真负责。
2.下列关于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暗礁险滩”为标题,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寓示着工作组扫黑除恶会碰到看不到的重重困难,随时都可能触礁灭亡。
B.文本一开头叙述简洁,写出了非同寻常的天气特征,省教育工作组在这样极端险恶的天气里出行,暗示着工作组要面临压力。
C.文本一勾勒人物形象,使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主要人物先后出现,使读者初步了解了各具特色的人物。
D.《狂飙》借助《茶馆》《天下第一楼》结构,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通过警匪斗争的故事,表现安欣、高启强等人的命运。
3.作家注重用人物的言辞来塑造人物,展示情节发展。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文学作品是“个人的心灵世界”,但“构筑心灵世界的材料却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结合文本二谈谈《狂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灵世界。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庄的婚礼

田光明

王大奎的孙子要结婚了。爷爷想着,孙子大学毕业,在省城西安上班,一定要把婚礼办得风风光光。于是,爷爷吩咐儿子,在县城最高档的酒店预订了酒席。

孙子带对象回来了,他和村长是发小,他们聚了几次,孙子和对象都变卦了,说是要在家里举办婚礼。王大奎跺着脚,瞪着眼,他心里有着千万个不乐意。

村庄里五十五户人家,二十五户都迁到了镇上住,还有六户住到县城里。村里冷冷清清,野草长得和房檐一样高,就剩了些老人和几个残疾人,找个主事帮忙的人都难,这婚礼能办成吗?

“年轻人,突发奇想!”王大奎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抽着烟,心里七上八下,纵横交错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无奈。

孙子执意要这么办?谁也改变不了。

王大奎三十岁出头时,没有寻下媳妇。爹娘都急疯了,烧香拜佛,托人送礼。最终,用三斗麦子,从南山坳里给儿子领回了媳妇。一家人出门走路,头都抬得老高。

大奎爹站在场院里,高着嗓门,向邻里乡亲们保证,把儿子的婚礼办得红火,要让大家吃饱,喝好。

那年春天,爹从大奎的舅家、姑家、姨家凑了几斗麦子,两斗黄豆,磨面,做豆腐。让大奎从镇上的百货店里给媳妇买了身新衣服,一块碗口大的镜子,一把雨伞,一双红艳艳的鞋。择了个黄道吉日,迎娶媳妇进门。

婚礼前三天,全村停了农活。大总管是队长蛮娃,男女劳力帮忙。大人小娃,穿着过年的新衣裳。男人村上村下跑着,搬桌子拉凳子,借来锅碗瓢盆,搭棚起灶,妇女围在厨房,择菜刷碗,忙活着,嬉闹着。

村庄升腾的炊烟,裹着浓郁的香味,在村里村外弥漫。远远赶来的几个乞讨者,靠在场院的麦垛上,嘴角流着口水。

婚礼当日,总管蛮娃有言在先,主要亲属,随礼的客人上席,其他外人靠边,村里帮忙的人,尽心尽力,要把事执硬。就这样,防来挡去,还有不该上席的混上了席,菜到桌上,筷子都在打架,主家准备的米面油吃得都见底了。送走了客人,村里帮忙的男女,拉长着脸,自己动手熬了两锅大烩菜。主家又从代销店赊了烟酒,招呼大家。大奎爹红着脸,和儿子给众人敬酒,道歉致谢。

大总管蛮娃喝醉了,他哭着闹着,掀翻了酒桌。

王大奎心里清楚,蛮娃大他两岁,他娶的媳妇是媒人先介绍给蛮娃的,他家拿不出那三斗麦子,媒人才把她说给了他,成全了今日的婚礼。从此,两家人见面都绕着走,长时间都不说话。

土地下户后,王大奎家分得了二十亩薄地,一家人心齐,耕田种地,养猪养羊,铆足劲挣钱囤粮,给儿子订婚。拆了土房子,建起了砖木的瓦房子,就四处张罗着给儿子寻媳妇。

山区条件差,订婚就难。儿子在西安打工,谈了个山西姑娘,女方家穷,父母彩礼要得多。没办法向亲戚借,银行贷,给女方家过了彩礼,按要求就筹划着结婚。

王大奎挺直腰杆,在场院里向邻里们说,我儿子的婚礼一定要办得红火,上档次,全村第一。

婚礼当日,在门前的场院里摆了三十桌酒席。请了三位大厨,八凉八热,有鱼有鸡。酒桌开席,一眨眼,就被客人涌满。村里帮忙的,亲友随礼的人,拖家带口,都涌上了酒席。这些年,家家有余粮,但不是天天都吃肉,人们还是稀罕着坐席。盘子上的鱼没翻身,鸡没展翅,就被大嫂大妈装进袋子。

客人一茬一茬来,又一茬一茬地走,吃着流水席,备好的米面,宰的三头猪吃没了。女方家约定来十桌客,估计不周全,来了十五桌,乱了坐席秩序。招呼不到位,女方亲戚大吵大嚷,把婚宴弄得不喜庆。

村里帮忙的男人,吆五喝六地喝着,几个人没把握住,喝得烂醉如泥。让人生气的是村里的赖子,喝醉了酒,睡到场院里麦积垛里,打着滚,喊着,骂着,说主家吝啬,没给客人吃好,把他自己偷藏在怀里的两盒香烟也撒落了一地。

孙子婚礼的总管是村长。前三天,村长在村里“大家庭”群里发了通知,全村总动员,回家参加婚礼。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清扫院落,挂灯笼,贴喜联,把冷清的村院弄得红红火火,热气腾腾。

大型餐车停在场院边,各种食材,四季菜蔬,垒成了山。大厨们舞动着锅铲,翻炒着美味佳肴。

婚礼正日,王大奎一家人站在场院里,穿着里外新的衣服,笑盈盈的,同客人们打着招呼。他们能想到的客人来了,没有想到的客人也来了。县电视台来了记者,摄像的师傅是蛮娃的儿子,他扛着摄像机,跑上跑下摄着。镇上文化中心,还派来了二十名演员,在碌碡、磨盘垒起的舞台上表演着。装台布景的道具,都是出了力、流过汗的农具。

村长主持婚礼,按照乡里最传统的婚礼议程,一项一项进行着。新郎和新娘拜天地,敬祖先,认亲戚,再给村里的乡亲们行大礼。最后全体村民集体合影,照张“合家欢”。

爷爷奶奶们坐在中间,村庄里的人一个都不能少,就连患脑溢血后遗症的蛮娃,也穿上了崭新的衣服,坐着轮椅,是新郎和新娘把他推上台的。王大奎忙上前,把蛮娃拉到自己身边。

今天,婚礼的大总管村长就是蛮娃的孙子。婚礼结束后,村长郑重其事地向村民宣布,我们的村庄就要重新规划了,这个老村庄不久就消失了。借着这场婚礼,给村庄留个纪念……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聚焦一家三代人具有鲜明特点的婚礼场景,讲述了几十年来不一样的乡村故事。
B.小说烟火味儿浓郁,既颂扬了国家民族的乡村振兴大业,又暗含乡村终将消逝的隐伤。
C.爷爷王大奎的婚礼,需要借粮娶亲,物质上的贫穷让一场婚礼变得甜蜜不足,苦涩有余。
D.孙子坚持要在家里举办婚礼,是想通过自己的婚礼弥补爷爷和爸爸的婚礼所带来的遗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孙子执意要这么办?谁也改变不了”一句,说明王大奎的孙子坚持要按自己的想法来操办婚礼。
B.小说除了塑造了王大奎这一形象之外,还刻画了孙子和村长等人物形象,可谓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C.小说运用回忆和对比的手法叙述故事,以孙子的婚礼为主线,其中穿插了王大奎自己与儿子的婚礼。
D.小说语言鲜活,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故土的那份真情,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让人回味,令人难忘。
3.小说重点刻画了王大奎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精心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历史的沧桑巨变”,请结合这篇小说作简要分析。
2023-03-16更新 | 1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垃圾分类

刘会然

你看你,你看你……

大卫正准备把手中的垃圾袋扔向垃圾桶,居委会王大妈就朝他嚷了起来。

王大妈气愤道,这些天,小区一直在宣传垃圾分类,你大卫难道是木头人?王大妈眼睛直盯着大卫,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

大卫赶紧把手缩回来,讪笑道,你看,我这记性,又忘记了。大卫用另一只手重重拍击着后脑勺,拍得咚咚响。

王大妈告诫道,垃圾要分类,年轻人,下次可要记住喽。

大卫赶紧说,记住了!记住了!大卫朝王大妈来了个立正站姿,再来个敬礼的手势。

近段时间全市上下都在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广播、电视、报纸、各种宣传栏,纷纷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正确的分类方法。机关、学校、街道、社区等地方都分发了崭新的垃圾桶:绿色垃圾桶投掷可回收垃圾,黑色垃圾桶投掷不可回收垃圾。市区每个居委会还成立了垃圾分类劝导小组,由部分热心大妈担任组员,分区分块负责劝导工作。

这不,大卫一出门扔垃圾,就被王大妈逮住了。一只垃圾袋?这显然不符合垃圾分类标准,就是形式上也不符合。绿色垃圾袋装可回收垃圾,黑色垃圾袋装不可回收垃圾。这段时间,就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背得滚瓜烂熟了,何况大人?

第二天傍晚,大卫正准备出门扔垃圾,一想,不对,又是一只垃圾袋,必会受到王大妈的批评。怎么办?垃圾都放一个袋里,总不能重新倒出来再分类吧,再说,这些垃圾五花八门,气味,实在难闻,不如……

大卫另找了一个黑色垃圾袋,把绿色垃圾袋的部分垃圾倒入黑色垃圾袋。

就这样,大卫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大卫把绿色垃圾袋扔进绿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袋扔进黑色垃圾桶里。

一旁的王大妈朝大卫竖起了大拇指,说,大卫,今天好样的。

大卫赶紧说,谢谢!谢谢!大卫朝王大妈来了个立正,又来了个敬礼的手势。

吹着口哨,大卫回到楼上,心里窃笑,垃圾分类,其实挺容易嘛,哈。

那天傍晚,大卫故伎重演,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大卫正准备把手中的垃圾袋扔向垃圾桶。

居委会王大妈就嚷了起来,你看你,你看你……

大卫故作惊讶状,说,王大妈,又怎么啦?

王大妈接过大卫手中的两个垃圾袋,呼啦啦敞开。王大妈眼睛直挺挺地盯着大卫,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

大卫赶紧把手缩了回来,讪笑道,你看,我这记性,又忘记了。大卫用另一只手重重拍击着后脑勺,拍得咚咚响。

王大妈告诫道,垃圾要分类,年轻人,下次不要耍小聪明喽。

大卫赶紧说,明白了,明白了。

第二天傍晚,大卫正准备出门扔垃圾,一想,不对,又忘记垃圾分类了,肯定要受到王大妈的批评。怎么办?这些垃圾五花八门,气味实在难闻……嗨,就算是为先前的恶习补过吧。大卫找来口罩和橡胶手套,把倒在一起的垃圾,分门别类放置在绿、黑两只垃圾袋里。

这次总算合格了,大卫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把绿色垃圾袋丢进绿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袋丢进黑色垃圾桶里。

这时,一辆运垃圾的电动三轮车开过来了,从车上下来一位穿黄衣服的清运工。

只见清运工把一个个或绿或黑的袋子纷纷拆开,把所有垃圾袋里的垃圾,都倒进那个狭长的车斗里。

大卫说,麻烦,垃圾都分类好了,干吗不一袋袋分类倒入?

清运工说,现在不是提倡垃圾分类嘛,这些袋子倒进去,多可惜,倒完垃圾不是都可以循环利用吗?

王大妈赶紧说,对,对,垃圾分类,就是为了循环利用,大卫,你可要好好学习这位清运工呢。

很快,电动三轮车载着满车的垃圾,晃荡晃荡离开了。

突然,大卫哈哈大笑起来。

(选自于《小小说选刊》2019年第13期)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时将王大妈作为主要人物,让读者来认识其性格特征,而大卫则是次要人物,处于次要地位,使小说更显客观有序。
B.小说善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如作者在塑造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C.小说第七自然段采用插叙手法,交代了全市上下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的情况,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既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在叙写大卫四次扔垃圾的场景时,重复描写人物的某些语言、神态和动作,画面感极强,既强化了人物 的形象特征,又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效果。
2.小说三次写大卫“晃荡着来到楼下垃圾桶旁”,分别体现了大卫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意蕴。
2021-06-26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

①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②他家在后街濒河的高坡上。这家总是那么安静,从外面听不到什么声音。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男人揪着头发打老婆,女人拿火叉打孩子。王家从来没有这些声音。他们家起得很早。天不亮王二就起来备料,然后就烧煮。他媳妇梳好头就推磨磨豆腐,帮王二烧火,火光照得她的圆盘脸红红的。

③每天下午,他出摊很早。他摆摊的地点是在保全堂。这地点好,东街西街和附近几条巷子到这里都不远。到了上灯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只见他拿了刀不停地切,一面还忙着收钱,包油炸的、盐炒的豌豆、瓜子,很少有歇一歇的时候。一直忙到九点多钟,在他的两盏高罩的煤油灯里煤油已经点去了一多半,装熏烧的盘子和装豌豆的匣子都已经见了底的时候,他媳妇给他送饭来了,他才用热水擦一把脸,吃晚饭。吃完晚饭,总还有一些零零星星的生意,他不忙收摊子,就端了一杯热茶,坐到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听人聊天,一面拿眼睛瞟着他的摊子,见有人走来,就起身切一盘,包两包。他的主顾都是熟人,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数的。

④这一条街上的店铺、摆摊的,近几年,景况都不大好。只有王二的生意却越做越兴旺。每天晚上到了买卖高潮的时候,摊子外面有时会拥着好些人。遇上下雨下雪,叫主顾在当街打伞站着,实在很不过意。于是经人说合,出了租钱,他就把他的摊子搬到隔壁源昌烟店的店堂里去了。源昌烟店是个老名号,专卖旱烟。王二来了,就占了半边店堂。他的摊子原来在保全堂廊檐是东西向横放着的,迁到源昌,就改成南北向,直放了。所以,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摊子,而是半个店铺了。他所卖的东西的品种也增加了。最显眼的变化是他把长罩煤油灯撤掉,挂起一盏呼呼作响的汽灯。这白亮白亮的汽灯,越显得源昌柜台里的一盏煤油灯十分的暗淡了。

⑤王二的发达,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第一,他可以自由地去听书。王二最爱听书。以前去听书都要经过考虑。一是花钱,二是费时间,更主要的是考虑这于他的身份不大相称:一个卖熏烧的,常常听书,怕人议论。近年来,他觉得可以了,想听就去。下午的书一点开书,不到四点钟就“明日请早”了,这耽误不了他的生意。第二,过年推牌九。王二平常绝不赌钱,只有过年赌五天。过年赌钱不犯禁。下注时,王二把五吊钱稳稳地推出去,心不跳,手不抖。推牌九这玩意,财越大,气越粗,王二输的时候竟不多。

⑥王二把他的买卖迁到隔壁源昌去了,但是每天九点后他还是端了一杯茶到保全堂药店来。药店里的“先生”里分为几等,最低等的叫“同事”。“同事”每年都有被辞退的可能。像陶先生,就有三次差点被辞退。他咳嗽痰喘,人也不精明。没有辞退,是因为店伙纷纷说情,加上他也越来越勤勉谨慎了。“先生”以下,是学生意的,叫做“相公”。保全堂现有的“相公”姓陈。陈相公嘴唇厚厚的,说话呜噜呜噜地说不清楚。他老是挨打。挨打的原因大都是做错了事:纸裁歪了,灯罩擦破了。这孩子也好像不大聪明,记性不好,做事迟钝。有时,他会想一会家,想想他的守寡的母亲,想想他家房门背后的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

⑦王二每天到保全堂来,是因为这里热闹。别的店铺到九点多钟,就没有什么人,往往只有一个管事在算帐,一个学徒在打盹。保全堂正是高朋满座的时候。这些先生都是无家可归的光棍,这时都聚集到店堂里来。总有几个常客,其中有一个叫张汉的。这张汉有七十岁了,年轻时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有一天,对门万顺酱园连家的一个亲戚兼食客万事通张汉谈起人生有命。说凡是成大事业,有大作为,兴旺发达的,都有异相,或有特殊的秉赋。汉高祖刘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谁有过?燕人张翼德,睡着了也睁着眼睛。就是市井之人,凡有走了一步好运的,也莫不有与众不同之处。必有非常之人,乃成非常之事。大家听了,不禁暗暗点头。

⑧忽然张汉话锋一转,向王二道:“即以王二而论,他这些年飞黄腾达,财源茂盛,也必有其异秉。”

⑨王二不解何为“异秉”。

⑩“就是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说说,你说说!”大家也都怂恿王二:“说说!说说!”

⑪王二虽然发了一点财,却随时不忘自己的身份,从不僭越自大,在大家敦促之下,只有很诚恳地欠一欠身说:“我呀,有那么一点:大小解分清。”他怕大家不懂,又解释道:“我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

⑫张汉一听,拍了一下手,说:“就是说,不是屎尿一起来,难得!”

⑬说着,已经过了十点半了,大家起身道别。该上门了。掌柜向柜台里一看,经常挨打的学生意的小伙计陈相公不见了,就大声喊:“陈相公!”喊了几声,没人应声。

⑭原来陈相公在厕所里。这是陶先生发现的。他一头走进厕所,发现陈相公已经蹲在那里。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一九四八年旧稿

一九八○年五月二十日重写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秉”意思是之与众不同,异于常人之处,通常能带来好运富贵。而王二的“异秉”本质上是他的勤劳能干,自守自持。
B.王二早起备料烧煮,下午摆摊做生意,他清楚“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到后来搬摊子,增加品种,可见其用心经营,灵活变通。
C.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陶先生、陈相公的境遇和王二形成了对比,与王二相比他们缺少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D.本篇小说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呈现的多是平淡的生活画面,体现了汪曾祺作品的独特魅力。
2.有人说“《异秉》中处处体现温情,又隐藏着太多的无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万事通张汉”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03-20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