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7 题号:191538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文中多次写道理发师的“笑”,充满善意,由宽容到欣慰和满足,师傅的善意温暖了小伙子,为小伙子的知错改错提供了温暖的氛围。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小信使

刘慈欣

这些天他的心绪很不好,除了拉琴,很少向窗外看。有两件事使他不安:其中一件是量子理论,他不喜欢那个理论中的不确定性,“上帝不掷骰子。”另一件事是原子弹。广岛和长崎的事已过去很长时间了,甚至战争也过去很长时间了,但他的痛苦在这之前只是麻木的伤口,现在才痛起来。这时,一个问题像退潮时黑色的礁石一样突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人类还有未来吗?这问题像烈火一样煎熬着他,他已几乎无法忍受了。

第四天傍晚,老人的琴声刚刚响起,外面就下起雨来。老人停下了琴,想让他早些走。但年轻人似乎知道这不是音乐结束的时间,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浸透了雨水的夹克在路灯下发亮。老人放下提琴,穿过雨雾,走到年轻人面前。

“你如果,哦,喜欢听,就到楼上去听吧。”

音乐又在楼上响了起来,他慢慢转过身,恍惚地走进门,走上楼去,好像被那乐声牵着魂儿一样。

对这个如此迷恋自己琴声的人,老人心中有一丝歉意。他拉得不好,特别是今天这首他最喜欢的莫扎特的《回旋曲》,常常拉走调。还有那把价格低廉的小提琴,很旧了,音也不准。

这是 20 世纪中叶一个普通的夜晚。这时,东西方的铁幕已经落下,在刚刚出现的核阴影下,人类的未来就像这秋天的夜雨一样阴暗而迷蒙。就在这夜、这雨中,莫扎特的《回旋曲》从普林斯顿这座小楼的窗口飘出……

时间过得似乎比往常快,又到九点了。

“哦,你明天还来听吧?”老人说。

“不了,教授,您明天有客人。”他又像想起了什么,“哦,对,客人八点十分就会走的,那时您还拉琴吗?”

老人点点头,并没有仔细领会这话的含义。

第二天雨没停,但晚上真有客人来,是以色列大使。这次大使带来的请求让他哭笑不得,他们想让他担任以色列总统!他坚决拒绝了。他送大使到外面的雨中,大使上车前掏出怀表。老人在路灯下看到表上的时间是八点十分。他突然想起了什么。

“您,哦,您来这里还有人知道吗?”

“请放心,教授。这是严格保密的,没有任何人知道。”

“那么,您来之前就打算八点十分离开吗?”

“嗯……不,我想同您谈很长时间的,但既然您拒绝了,我就不想再打扰了。我们都会理解的,教授。”

老人困惑地回到楼上。

雨后初晴的这天晚上,年轻人却没有在楼下听琴,他来到老人的房间里,拿着一把小提琴。

“不,不,我用不着别的琴了。”有很多人送给他提琴,其中有很名贵的意大利著名制琴师的制品,他都谢绝了,认为自己的技巧配不上这么好的琴。

“这是借给您的。”

老人接过琴来,这是一把看上去很普通的小提琴,居然没有弦!再仔细一看,弦是有的,但是极细,如蛛丝一般。他把弓放上去,就是放弓时这不经意的一点滑动,那弦便发出了声音。这时,老人知道了什么叫天籁之音!

那是太阳的声音,那是声音的太阳!

老人拉起了《回旋曲》,立刻把自己溶入了无边的宇宙。他看到光波在太空中行进,慢得像晨风吹动的薄雾;无限宽广的时空薄膜在引力的巨浪中轻柔地波动着,浮在膜上的无数恒星如晶莹的露珠;能量之风浩荡吹过,在时空之膜上激起梦幻般的霓光……

老人被那把小提琴迷住了,每天都拉琴到深夜。年轻人却再也没来。

这样过了十多天。

这样又过了十多天。

晚上,当老人刚把弓放到琴弦上时,年轻人突然出现了。

“你来要琴吗?”老人不安地问。

年轻人点点头。他现在站在窗前,窗外,银河横贯长空,群星灿烂,在这壮丽的背景前,他呈现出一个黑色的剪影。

“我是信使,我们的时代不想看到您太忧虑,所以派我来。”

“那么你给我带来什么呢,这把琴吗?”

“不是的,这把琴只是一个证明,证明我来自未来。”

老人沉默了一会儿,宽容地笑了,“好吧,孩子,你给我带来了什么信息?”

“两个信息。”

“那么第一?”

“人类有未来。”

老人宽慰地仰躺到扶手椅上,像每一个了却了人生最后夙愿的老者一样,一种舒适感涌遍了全身,他可以真正休息了。

“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是人类最后两颗用于实战的核弹。20 世纪九十年代末,大部分国家签署了禁止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国际公约。又过了五十年,人类的最后一颗核弹被销毁。我是在那二百年后出生的。”

“我该走了,为了听您的音乐,我已耽误了很多行程。我还要去三个时代,见五个人,其中有统一场论的创立者,那是距您百年以后的事了。”

他没说的还有:他在每个时代拜见伟人,都选在其不久于人世的时候,这样可把对未来的影响减到最小。

“第二条信息呢?”

“教授,上帝确实掷骰子。”

几秒钟后,他就消失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之中。

爱因斯坦默默站了一会儿,慢慢地转身,又拿起了他那把旧小提琴。

——选自《刘慈欣中短篇科幻作品》(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门见山,用一句“老人是昨天晚上才发现楼下那个听众”,将读者直接拉进作家所营造的故事情景中,令人禁不住去猜想“老人”和“听众”的身份和关系,从而被小说所叙述的情节紧紧牵引。
B.小说没有选取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而是选取其对人类未来命运忧虑这一点来展开叙述,从中显示出独具慧眼的选材眼光和高超的题材取舍能力。
C.刘慈欣的笔触常常呈现诗意,使他的科幻作品富有浪漫色彩。《信使》较为完美地展现科幻的奇美、星河的瑰丽、宇宙的神秘和人类的无知,让读者读来心生敬畏之心。
D.小说最后结束时才点出这位老人就是一代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故事在让人吃惊之时戛然而止,这种叙述方式与悬念使用,使作品充满奇异色彩,也令人回味无穷。
2.请简要概括信使这一形象。
3.小说为什么以信使带给爱因斯坦两个信息而告终?试陈述理由。
2020-07-25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为了不让大风把油毡卷走,油毡上密密麻麻地压着红砖。

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感觉自己就像被工友遗弃在墙角的那半碗隔夜饭,浑身上下都变了质,散发着浓烈的霉味,发霉的心就像一个变馊的馒头,开始发虚。

宿舍潮湿,原本宽松的汗衫就像长了手,紧紧地束在侯东升身上;那双黄胶鞋一夜之间仿佛小了许多,死死地粘在脚上。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侯东升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嘛就干嘛,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大街上,除了激溅着雨水飞驰的车辆外,行人并不多,每个人都显得很匆忙。侯东升感觉每个行人都和自己一样郁闷,只是他们的脚步快些,而自己慢腾腾的,这雨天他不知道该去干些什么。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这是一则多温馨的房地产广告啊!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②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三、四两段详细描写工人简易宿舍,有何作用?
2.结合文意,赏析下面两句话。
①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
②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3.试简要分析侯东升这个人物形象。
4.小说以侯东升给妻子打电话的情节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2020-04-09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莲石

三石

①韦老,县一中退休老师,教的是高中地理。大学时韦老学的是地质勘探,却误打误撞成了教书先生。学的是地质,教的是地理,韦老却是嗜石。经常下河滩、上矿山、逛市场,数十年下来,家中收藏了不少石头,其中不乏珍奇。

②而一普通退休教书匠,却与时任教育局长颇有些交情,虽有些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③局长姓龚,上任不久便来韦老家讨教治学之道。韦老的学生,县教育局办公室周主任曾先行告知韦老,龚局长亦喜奇石。韦老明白过来,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说是讨教,其实为石头而来。

④次日,龚局长如约而至。院里几株月桂,一张石桌摆在葡萄架下,两人端坐在被岁月打磨发亮的竹椅上。龚局长极为谦和儒雅,与韦老探讨教育事业事宜。原先安排一个小时,不想两人聊得极为投机,两个小时仍意犹未尽。关于石头,龚局长自始至终没吐一个字,却在韦老意料之外,怀疑周主任传来信息是否有误。

⑤或许因为韦老家与县教育局办公楼仅一街之隔,两人碰面机会不算偶尔,渐渐熟络起来。龚局长常来韦老小院中品茶聊天,聊得多了,自然会聊及石头。韦老说:“曾听闻龚局长喜欢石头,交往许久不见提起,以为消息有误,原来龚局长还真是同道之人。”龚局长无奈地说:“只敢偷偷喜欢,不然外人知道,定有趋炎附势之人,省得麻烦。”

⑥韦老几十年的奇石珍藏,着实让龚局长叹为观止。

⑦不过韦老却是怪人,从不带龚局长进入藏石的里屋。每次龚局长驾临,韦老便取出一枚摆于院中石桌,一边喝茶,一边说着石头的来历、意境、象征。韦老娓娓道来,龚局长频频点头,不时插嘴谈些看法,韦老感觉龚局长还真不是附庸风雅之辈。韦老曾提出观赏龚局长的珍藏,龚局长一脸无奈地说:“不瞒韦老,早年也有过几枚,后来捐给博物馆了。虽然仍旧喜欢,却不敢再玩,只能饱饱眼福。”

⑧曾有一次,韦老观察龚局长满面愁容,心想定是遇到什么为难之事。联想近日县一中搬迁项目的流言蜚语,猜想恐与此有关。想到这,韦老进屋捧来一枚产自本地茅山一带的青莲石,几片大小各异、颜色翠绿的荷叶舒卷有度,一枝红花点缀其间,摇曳生姿,端得是惟妙惟肖。龚局长一看,不觉信口咏出了曹寅的“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的诗句来。韦老扶须微笑,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赋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因此,青莲成为清正廉明的象征,备受人们青睐,成为托物言志的绝佳对象。“我这枚青莲石也是早年入茅山偶得,算不上名贵,却是深有寓意。每每观赏,便感清风拂面,我虽一介老夫,却也能时时警醒自己洁身自好。”龚局长豁然开朗,握紧韦老的手说,今日得以观精美青莲石,得韦老肺腑言,可谓拨云见日。

⑨不久,项目如期开工,流言蜚语却是烟消云散。

⑩这次以后,龚局长再来时,便经常求观青莲石,听韦老谈青莲品格、为政之要。韦老虽不是从政之人,却有许多独到见解,龚局长听得津津乐道。

⑪还有一次,一个老板,也是韦老的学生,不知从哪儿得知韦老与龚局长的关系,跑来讨要一枚奇石当敲门砖。韦老倒也爽快,取出那枚青莲石告诉老板学生,龚局长最喜欢这枚,你既然坚持,便拿去一试。也就当天夜里,老板学生兴奋地告诉韦老,龚局长收下了,却让韦老颇感失落。然次日清晨,龚局长捧着青莲石来到韦老家,笑着说物归原主。韦老感叹不已:“唉,总归是我学生,算我教导无方啊。”

⑫一晃数载,龚局长即将荣升市教育局副局长。

⑬临别前夜,龚局长来韦老家辞行。韦老烫了一壶邵兴老酒,弄了些花生米、猪耳朵,两人相对而斟。酒至半酣,韦老竟然有些唏嘘,取来青莲石要赠与龚局长,并说:“承蒙龚局长瞧得上,几年来由得我胡言乱语。所谓宝剑赠英雄,老夫乞望龚局长异地高就之后,仍能常观此石,常思为官之要。这,不能算贿赂吧?”

⑭龚局长脸色凝重,郑重接过青莲石,小心翼翼捧在手中,端详片刻;轻轻摆至石桌,意味深长地说:“石头终归是石头,再有灵性也是人赋予的。有幸与韦老从相识到相知,无数次聆听韦老谆谆教诲,这石中青莲早已刻印在心中了。至于这石头嘛,还是请韦老亲自收藏吧。”

⑮韦老先是一愣,然后笑声朗朗。


文本二:

“人物”是小说着力塑造的形象,作家赋予他们生命,让其有了性格,并且很独特很有趣,最后也就达到了让人过目不忘的地步。实际上给读者留下的印象越深,这个“人物”也就越是非同一般。一个作家有很大的雄心和能力,就会塑造出与以往文学画廊里所有的“人物”都不一样的形象。这当然是很难的。谁如果做到了这一步,他笔下的形象也就永远地活了下来,读者过了很久以后还要谈论——对作家来说,也可能因此而写出了一部杰作。

我们读小说,常常觉得有些“人物”虽然也算鲜明和生动,可就是有点似曾相识,好像类似的形象在哪里出现过。这样我们就容易将他们混到一块儿,时间一长,一个个面孔也就模糊起来。可见这些形象还不够奇特和深刻,没能更强烈地打动我们。

评论家分析一部小说,常常要从“人物”入手,围绕着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从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中剖析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可见一部作品没有丰满独特的形象,其他也就谈不上了。小说中再高明的见解,最后都要归结在“人物”上,通过他们体现出来。比如说“思想”,如果仅仅是说出来的,是作家本人的议论,那就很难在读者心里生根,也很难打动人。理论文章的“思想”则不同,它是由作者直接宣示的,那是以理服人,不是以情动人,不会伴随着人的情感深入读者的内心。而小说把情和理紧密结合了,将这二者黏合到一块儿的,就是“人物”。

(节选自《张炜小说八讲之人物》,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中龚局长“只敢偷偷喜欢(石头)”将石头“捐给博物馆”等细节,是为了表现龚局长清正廉洁,也暗中批评了那些投机取巧的行贿之人。
B.“青莲石”本来是韦老收藏的一枚石头,在文中象征清正廉明,托物言志,以此来告诫广大干部要引以为鉴,拒腐防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C.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成功地塑造了韦老洁身自好的形象,以及龚局长清正廉明的高风亮节。
D.韦老与龚局长有些交情“虽有些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意外”是指在世人眼中两人的身份不相当“情理之中”是指两人都对石头有研究。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给读者留下的印象越深,这个‘人物’也就越是非同一般”,旨在表达塑造人物应更具独特意趣,才能让人过目不忘。
B.有时我们容易将小说中的“人物”混到一块儿,时间一长,一个个面孔也就模糊起来,就是因为作者塑造的“人物”不够鲜明和生动。
C.评论家分析一部小说,常常要从“人物”入手,进而剖析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可见一部作品首先需要有丰满的形象。
D.理论文章的“思想”可以是由作者直接宣示的,不是以情动人,不会伴随着人的情感深入读者的内心,这点不同于小说。
3.小说中韦老的学生讨要青莲石送给龚局长,龚局长又将青莲石“物归原主”,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文本一的主要人物是韦老还是龚局长?请结合文本二说说理由。
2022-04-03更新 | 1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