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3 题号:1919960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岐黄

揭方晓

河络街虽然只是一条长约百米的小街,可在整个陇西郡却鼎鼎有名。因为这条街的两端,各有一位知名郎中,他们的医术出神入化,名动大江南北。被称为“河络双神”。不论是富贾贵胄,亦或平头百姓,大凡遇上什么疑难病症,别处瞧不好的,只要来到这两位郎中这,一号脉、一开药,包管药到病除。

街南的这位,姓齐,是中医世家,祖上以“一勺蜜”的故事名扬天下。说是有一天,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前来瞧病。齐祖一眼便知这位体有邪热,需用泻药助其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体质极虚,用强烈的泻药恐身体受不了。他沉思半晌,取来一勺蜜,微火煎熬成粘稠团块,待其稍冷,捏成一头稍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朝前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一会儿,病人就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

街北的这位,姓黄,亦中医世家,祖上以“一根葱”的故事广为人知。说是有一次,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找他瞧病。黄祖上见他腹部像鼓一样高高隆起,痛苦不堪,便想先助其将尿排出来,可到哪儿去找那种又细又软、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他眼光一扫,突然看到厨房里有一根剩下的细葱,便将其取来,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病人的尿液从葱管里缓缓流了出来,身体也好受多了。

两位郎中虽医术了得,可每人还是各有侧重。齐郎中尤善妇孺之术,妇科杂症、小儿疑难,俱皆手到擒来;黄郎中主攻虫咬之术,毒蛇咬刺、蚊蚁叮伤,自有独家秘方。

一天,齐郎中山中采药,不小心让当地一种名叫“萝卜头”的小蛇咬伤了脚。他并不以为意,自己虽说不是特别擅长治蛇伤,可好歹也懂得一些。当即挤去蛇毒,在伤口上涂抹好药膏,休息了一下,看没什么反应,就回家了。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脚就肿了起来,身体也发起了烧。妻子担心地说:“要不要请街北的的黄郎中来看看。”齐郎中摆了摆手,轻声说道:“没事,这点小毛病难不住我。”就自个儿开起了药方,煎药、服药,忙碌了一晚。第二天,齐郎中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满身乌黑,命若游丝。

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黄郎中打开齐郎中开的药方,丁是丁、卯是卯,完全没有毛病。他又仔细向齐妻子询问了齐郎中出事的详情,略一沉思,提笔在药方里加了一味剧毒的木须子,并再三叮嘱齐妻不得将实情告诉齐郎中。齐妻按这新方子抓药、煎药,并服侍齐郎中喝下,几天后就康复如初。

黄郎中是位大孝子。多年的操劳使母亲身患妇热之病,辗转于蓆褥之间,痛苦不堪。黄郎中虽穷尽一切手段,只勉强使母亲可以起身行走,病根始终未能除尽,时不时发作一阵。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

黄郎中为此事烦恼,经常去街头的“二马酒馆”喝闷酒。有一次,正醉意朦胧之际,突然听到隔壁有人在高声说着一事。说是他们那盛产一种叫小胡笼的藤本植物,性阴而不寒,街南的齐郎中常去采摘,用以医治妇热之病。黄郎中一激灵,拍案而起:自己替母亲治病,多以阴寒之物攻其湿热之气,可母亲年老体衰,受不了大寒,因此自己用药不敢太猛,所以绝不了病根。这小胡笼阴而不寒,不正是治母亲之病的良药吗?黄郎中便在自己的药方里加了这种小胡笼,几剂药汤下去,母亲彻底康复。

多年后的一天。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齐郎中自南向北踱着步,黄郎中由北而南随性走,不多时就碰上面了。在擦肩而过的一刹那,齐郎中开口道:“那年我被蛇咬伤,是你帮着治好的吧。我查看了药渣,多了一味木须子,只有你才会如此用药,以毒攻毒。”黄郎中也开口道:“是你故意让人在我耳边提起小胡笼吧,多亏了这东西,治好了我母亲的病。”

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另外,《医源资料库》记载:“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也和杏林、悬壶一样当作中医的别称在使用。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

也有将“岐黄再世”用以誉称高明医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河络街及两位神医的介绍,充满传奇色彩,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同时又为下文二人互不主动求助的描写做铺垫。
B.“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可见母亲为了儿子的尊严宁愿忍受痛苦,但儿子却不能领会这份爱。
C.黄郎中醉意朦胧之际听到的药方之事,是齐郎中找人透露给他的,原因是齐郎中不想欠黄郎中的人情,急着还人情,故意为之。
D.结尾写道两位医者,“一个朝南,一个朝北”,照应开头二人分别居住在街两端的事实,又符合二人一直以来并将持续的互相争斗、互不服气的相处状态,颇有深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描写齐郎中、黄郎中救治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既突出了医者的医术高明,又增加了小说语言的趣味性。
B.小说善于通过次要人物来突出主要人物,如“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齐妻的描写突出了齐郎中的人物性格。
C.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颇具匠心,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两位医者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共通之处。
D.从小说结尾“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的环境描写,足见二人已“消融”芥蒂,自此和好。
3.小说没有对两位主人公的正面冲突进行直接性描写,只在结尾处安排了二者正面交谈的情节,但其实文章多处体现了二人的“紧张关系”,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小说具体如何表现这种“紧张关系”。
4.结合文本二关于“岐黄”由来的论述,请谈谈文本一以“岐黄”为标题的用意。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金原野

刘慈欣

从“黄金原野”号向外看,第二个太阳出现了,是“猎户座”飞船减速时发动机的核火焰。

麦克欢呼起来。“19年了,”麦克看着屏幕上的爱丽丝说,“你还是那么年轻。”

米勒的“生命远景”公司研制出一种叫“冬神”的药物,可使服用者进入三个月到一年的冬眠,连续服用,冬眠期无限延长。米勒本来想把它用于太空航行。但是,自上世纪中叶的登月以后,载人太空航行几乎停滞。米勒决定自己创造一个能使“冬神”派上用场的时代。5年后,“生命远景”公司研制出“以太”号火箭,但耗尽财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无法继续提供技术支持。米勒最后完成的“黄金原野”号飞船只能载一个人,而且只能绕月飞行。

不久,米勒在车祸中遇难。但就在米勒去世的当天,“以太”号火箭突然发射升空, “黄金原野”号飞船中的宇航员是米勒20岁的女儿爱丽丝。

但是由于仓促发射,“黄金原野”号没能够按计划在月球轨道与“以太”号火箭分离,而是以大于第三宇宙速度的速度向太阳系外飞去。如果没有救援,飞船将飞离太阳系。

以目前人类航天的技术能力,短时间内不可能对飞行器进行救援。但幸运的是,“黄金原野”号上携带着“冬神”药物,可以使爱丽丝冬眠20年。

“黄金原野”号的通信系统连入了互联网,每个人都能通过虚拟现实的连接进入飞船同爱丽丝一起。爱丽丝苏醒的日子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每到这一天,所有的人都期待着她从沉睡中睁开美丽的双眼,从太空中给世界一个微笑。

20431231日,时代广场,爱丽丝出现在大屏幕上,她微笑着挥手,祝地球新年快乐。接着美国总统哈里森宣布启动“阿波罗”计划,建造高速太空飞船,对“黄金原野”号实施救援。

20441027日是爱丽丝的苏醒日。“我做了一个梦。”爱丽丝轻声说,“我梦见自己回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球,高楼被绿色藤蔓包裹着,安静得可怕。在一个长满杂草的广场,我看到了一大片太阳能电池板。我顺着电缆进入了一个深深的地下室,看到了一台超级电脑,指示灯亮着,显示屏落满灰尘,我用手指触了一下,显示屏显示一行字:小心!内存里生活着100亿人!我看到地板上有一只老鼠,正在啃那条连接电脑和地面上太阳能电池板的电缆!我想扑过去赶走它,但挪不动步,发不出声……”

20451215日,“黄金原野”号漂流第736天,距地球12亿公里。这一天,航天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和NASA举行了一系列听证会后得出结论:依靠人类现有的火箭发动机技术,已经不可能实施有效救援,继续进行“阿波罗Ⅱ”计划是无意义的。失望引发的激愤像野火一般蔓延开来,最后哈里森辞职。艾伦继任总统后向全世界宣布:“重启‘猎户座’计划。”

206235日,在“黄金原野”号飞船发射后的第19年,“猎户座”飞船成功启航。在核聚变发动机强劲的加速下,飞船以相当于“黄金原野”号80倍的速度航行,仅用3个月就走完了爱丽丝19年的航程。

就要开始对接时,“猎户座”接收到爱丽丝的录音。“204312155点至现在的时段里,‘黄金原野’号发出的所有信息均为智能模拟。‘生命远景’并没有研发出冬眠药物,‘黄金原野’号向外太空的漂移是按计划进行的,这项计划只有我和父亲知道。本来他打算自己乘‘黄金原野’号飞向外太空,但出了车祸……‘黄金原野’号上的生命维持资源只能够让一个乘员存活15天左右,所以我录下了这段声音。谢谢你们,谢谢所有的人。

“有一个传说:在一个大饥荒的年代,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告诉几个孩子一个秘密——村子后面的荒地里埋着大量的黄金。老人死后,他的孩子们就在那片荒地上疯狂地挖掘,最后发现黄金并不存在,但他们的挖掘把那片荒地开垦为良田,正是这片田地使孩子们在饥荒中生存下来。

“请让我和‘黄金原野’号一直航行下去吧,这是一个好的归宿。”

城市出奇地安静。一个孩子低声问:“她会飞到那些星星中间吗?”“亲爱的,她已经在星星中间了。”孩子的母亲说。“那里很远吧?”“会越来越近的。”

麦克和周围的人们安静地等待着黎明,等待着重新开始的、更加广阔的生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麦克看着屏幕上的爱丽丝说“你还是那么年轻。”,“你还是那么年轻。”暗示出爱丽丝已去世。
B.作者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2043年到2062年之间,小说讲述了一场持续了19年的太空救援。
C.由于仓促发射,“黄金原野”号没能够按计划在月球轨道与“以太”号火箭分离,最终导致爱丽丝离世,如果计划顺利进行,爱丽丝最后将重返地球。
D.小说带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小说隐隐透出作者的对人类未来的担忧,这种担忧通过爱丽丝的梦展露无遗。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黄金原野”号飞船的视角描写人类为了挽救爱丽丝的生命而研制出的“猎户座”号高速飞船驶来的情景,起到了引发悬疑的作用。
B.爱丽丝所做之梦意在提醒人类: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类科学技术越发达,在安全方面就越脆弱,所以越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全问题。
C.小说中几个年月日数字的出现,将故事发生的十九年时间简化为几个时间节点,既有利于作者的叙述,也使读者阅读起来感觉有条理。
D.小说结尾的“会越来越近的”“等待着黎明”“等待着重新开始的、更加广阔的生活”等语句表意含蓄,意味深长,暗示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3.小说以“黄金原野”为题,有何作用。
4.小说是怎样塑造爱丽丝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07-18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春之歌(节选)

杨沫

拂晓,迷蒙的浓雾笼罩在北河沿葱郁的洋槐树上,故都的清晨还沉在朦胧的雾霭中。这时,临时睡在北大三院的卢嘉川已经起了床。他在二楼许宁的宿舍里,两个人挤在一个小铁床上,睡了半夜。清早他起来了,许宁还睡得正香。他一边用手梳着蓬乱的头发,一边悄悄推开屋门。门开了,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他踮起脚尖活泼地行着深呼吸。虽然疲乏,虽然眼睛因缺乏睡眠,密布着细细的血丝,但他的脸部却充沛着活力和青春的愉快,正像这清新的早晨。他站在空无一人的走廊上,样子很闲逸,但他的眼睛却一直炯炯地透过雾气,向楼下、向墙外各处观望着。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他已经养成了高度的警惕性。尤其这几天,又有一些党的机关被破坏,又有一批同志被捕走——自从派了宪兵三团和他的忠实走狗蒋孝先来到北平以后,北平的革命组织迭遭破坏,情况是严重的。因此,每一个革命同志都不得不随时提高了警惕。

他默然地观察了一会儿,没看见什么,正想翻身走进房里时,一辆小汽车风驰电掣般奔向北大三院的大门口来,接着停在大门口上。不一会儿院子里出现了几个便衣的和西装的形状蹊跷的人……卢嘉川看到这里不再看下去了,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借着柱子的掩蔽,他一个箭步蹿回到屋里,急忙推醒了许宁:“许宁,起来!狗崽子们来捕人了。快收拾一下!我到别处去!”

“你去哪儿?已经跑不出去了!”许宁用胳膊拦住了他。

“不行!他们还没有注意你……我不能在这屋里。如果我被捕走,请你快对徐辉去说一下。”说完,不管许宁还伸着胳膊要拉他,他已经在一转眼间蹿出屋子去。

整个北大三院的学生宿舍,像滚开水一样地沸腾起来了。

拥上来大群带着盒子枪的宪兵在卢嘉川常住的——吴大刚的屋里一个人也没找到之后,就分头奔向学生们的各个房间乱翻起来。三个宪兵跟着一个便衣特务闯到许宁的屋里,许宁还在蒙头大睡。

“妈的,还睡哪,起来!”一个枯瘦的手扼了一下许宁的喉咙。

许宁从梦中惊醒,愣愣地望着站在床前的宪兵们。

“有个姓卢的——不是你们学校的学生,跑到你屋里来没有?”

许宁的心扑通一下落了地。卢嘉川还没有被捕。呵!能干的小伙子,你跑到哪儿躲藏起来了呢?他心里高兴着,嘴里却呐呐地前言不搭后语地说:“唔,晤,你们说什么?我屋子里跑进人来啦?啊,那,你们找吧!来,我帮你们找。”他一跃而起,真的东瞧西看了。

宪兵们乱翻一气。床上、床下,小小的屋子哪里能藏什么人,于是屋门砰地一响,他们又一窝蜂似地闯了出去。

楼上楼下乱成了一片。大皮靴的橐櫜声和大声叱骂乱扔东西的声音交响在一起,把这宁静严肃的最高学府搅扰得人人惊惶不安。

二楼上的拐角处,一个挂着“工役室”牌子的小屋,屋门虚掩着,里面好像寂然无人。一个年轻的宪兵走过去,仔细地望望这小屋墙上的木牌就把房门踢开走了进去。屋里的窗户关闭着,里面黑黑的,迎面一股恶浊的空气扑过来,这宪兵后退了一步,用力一下把屋门大打开。只见木板床上头朝里躺着一个老头,头上戴着小帽盔,额上蒙着一块白毛巾,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痛苦地呻吟着,好像在闹什么急性的传染病。宪兵皱着眉头,用力呸了一口唾沫,像躲避瘟疫似的,又把屋门用脚砰地一踹,转身走开了。

从早晨六点,直翻到十点,北大三院的楼上楼下几乎要全部找遍了,宪兵三团和市党部的“剿共”能手们,也没有找到他们可以邀功请赏的卢嘉川。最后还是抓走了几个学生,这才悻悻地走了。

二楼工役室的屋门半开着,宪兵们在这儿过来过去地走过好几趟,但卢嘉川在工友老王的铺上却静静地躺了四个钟头。

同学们嘁嘁喳喳的怒骂声,传到老王的小屋里,卢嘉川知道宪兵和特务们已经走了,就一翻身跳下床来,刚要摘掉帽盔和毛巾,工友老王匆匆闯进屋里来。他猛见一个青年人穿着他的灰大褂戴着他的小帽盔的稀奇样子,不禁一愣。当他看出这是常来这儿的学生卢嘉川时,他立时什么都明白了。

小老头一把抓住他的胳膊,连声说:“好险!好险!宪兵三团的,今个也要抓您哪吧?”

“也许是吧,不多抓点老百姓,他们发得了洋财吗?”卢嘉川一边说着,一边脱去了老头的衣服,并且替他叠好被子,扫去尘土,打开窗户。老王手里提着一把水壶,叹了口气,说:“我真是喜欢你们,我有好几个朋友——学生,全像您这样,可是他们都被捕啦。……唉,我不叨叨了,您忙着呢。您哪,您先别走,要走,我到外边先给您瞧瞧去,万一留下狗腿子……您哪,等等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革命组织遭到破坏,情况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每一位革命同志都提高了警惕。
B.“许宁的心扑通一下落了地”,说明许宁知道卢嘉川没出事,心下轻松了很多。
C.宪兵在“工役室”看到的老头其实是工友老王,是老王掩护卢嘉川躲过了一劫。
D.老王在卢嘉川临走之前留住他并为他探路,表现出他对革命者的关心和爱护。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渲染了朦胧寂静的氛围。
B.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了卢嘉川等人物形象,生动细腻。
C.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善于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和《百合花》的故事情节极为相似。
D.小说多次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使得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紧凑,读来更有趣味性。
3.第三人称通常被称为“全能视角”“上帝视角”,请你简析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的好处。
4.复兴中学高一年级部召开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的座谈会,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本文,谈谈该怎样实现青春的价值。
2024-03-03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亭长

许仙

又是一天天亮了,西天边出现一个小黑点。像一枚铁钉的钉尖刺痛了我翘首以盼的双目。小黑点在我噙满泪水的视野中渐渐变大,当我认出是一骑绝尘而来时,我落下泪来,急忙回头,大声朝兄弟们吆喝道:来了来了,大家赶紧准备!十几条好汉立马潜伏到江边草丛中,无声无息。亭长这个官儿虽小,但大小也算是个官儿,虽说不在编制内,也不给工资,但责任不轻,也多亏有一帮好兄弟帮衬,才能确保一方平安。早些时候,我就听说了我们的西楚霸王兵败的消息,我猜到他会回家。人嘛,在外面飞黄腾达或潦倒落魄时,唯一想回的,就是家。我精挑细选了十几个身手不错的兄弟,早已在乌江西岸等候多日了。我知道霸王人傲性烈面子薄,这种时候羞于见到众人,就事先吩咐兄弟们,千万别让他发现,若有追兵,拼死也要让霸王全身而退,安全地渡过乌江,回到家乡。家乡就是江河,只要霸王回到家乡,就如鱼入水,不愁没有将来。

是他,肯定是他,我认得他的坐骑----乌骓,通体如黑缎,油光放亮。

瞬间,西楚霸王就冲到乌江边,我慌忙迎上去:霸王,霸王,是我,乌江亭长。我边喊边伸手牵住他的战马,这匹号称天下第一的骏马,直喘粗气,双目悲愤。霸王不认识我,但我是代表江东父老在此迎候他的。我再次落泪道:霸王,您终于回来了。此时此刻,他在我眼里,不再是那个秦始皇驾大船渡浙江时,扬言此人可以被取代的傲慢男子,而是一个失魂落魄的流浪汉。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宽阔的脸又脏又花,他原本洁身自好,身上容不得有半点污迹,更何况是他的脸了。清瘦、憔悴、黑黄,鱼状的双目落寞无神。我指指江边早已等待的船道:霸王,您赶紧上船吧。他跳下马,双手扶住马鞍,浑身颤抖,这段日子真是难为他了,没日没夜地浴血奋战、死里逃生。现在好了,终于到家了。我再次催促道:走吧,霸王。但他依旧一动不动,死死地盯着来路;路的尽头,有二三十匹马儿飞驰疾来。我心里一惊,忙喊:追兵来了!

他无奈地摇摇头,依旧不改凝视的方向。在垓下,他与虞姬生离死别后,突破几十万汉军的重围,所剩随从不足百骑,逃到乌江边时也就只有二十八骑了。他们一个个身负重伤,却不改初衷。瞧着这二十八个东倒西歪的将士,他的脸色比乌骓还黑沉,想自己十万精兵强将,如今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心在流血。我再次催促他:霸王,走吧。他们也一起催促:快走,霸王。但他依旧没有动身。我说:留着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说:霸王还年轻,到江东称王,重振霸业。我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那天我的话特多,我也是被逼急了,眼看着追兵就要到了,而他却纹丝不动。

事后,我一遍遍地回忆江边那一幕,我为自己的多嘴而后悔不已。肯定是我的多嘴,触痛了他,才令他做出极端举动的。他拥抱他的士兵,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他们齐刷刷地跪下来,恳求他上船时,他也向他们跪了下来,嘴里讷讷的。他说: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这是什么屁话!这是西楚霸王该说的话吗?我过去扶他,他一把将我推开。他说乌骓就留给你,望亭长好生看待它。就在这个时候,追兵赶到了,成千上万的汉军乌鸦鸦地围上来,将乌江边围得跟铁桶似的,他弃了乌骓,挥舞战刀,逆行而上。

霸王所托,我不得不从。我小心地将乌骓引上船,手举撑竿,却迟迟不敢将船撑开,我多么希望,多么希望他能跳上船,和我们一起回江东。我站在船上,只见他冲入敌阵。他的身后,二十八骑也追随着他,冲入敌阵。他们的身后,还有我的十几个好兄弟。我又看到昔日霸气冲天的西楚霸王,他一步杀一人,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重伤。他是战神。他是杀不死的战神,当他身后的追随者全部倒下时,他依旧傲立在汉军中。

没有人能杀死他,只有他自己。他抽刀自刎。壮烈!我将竿一撑,迅速离开西岸,带着他最后的使命,横越乌江,及至船到江心,安全了,我和乌骓一起回望西岸,不禁泪流满面,伴随着乌骓的悲鸣声,我滚烫的泪水坠入江中。到东岸时我已虚脱,将乌骓牵下船都累得汗流浃背,谁知一不留神,乌骓脱缰狂奔,疯狂地跳入江中,朝着对岸,朝着主人的方向远去,不多时已经消失在急流中。

我久久地枯立在江边,船去船来,一场空。霸王和他的乌骓走了,而亭长还在,令我无地自容。

我上船,撑到江心,往舱里一躺,任流水将我带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再三催促霸王渡江,霸王“纹丝不动”,表现了此时霸王的心态,虽然面对危急形势,但仍然镇定、决绝。
B.霸王“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双目“落寞无神”,这样的描写既写出霸王兵败的落魄,也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C.霸王兵败,逃亡至江边,发出“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的慨叹,此时,霸王虽然想突出重围,但已无力回天。
D.小说从乌江亭长的视角讲述了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2.关于文中首段乌江亭长内心独白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亭长一职的介绍,虽是发泄牢骚的激愤之语,但无碍于对这一义士形象的塑造。
B.亭长安排兄弟们提前在江边等候,因为他认为霸王兵败垓下之后应该会回到江东。
C.亭长对霸王性格的认识,解释了前文潜伏的原因,也为后文霸王不肯渡江埋下伏笔。
D.亭长满心期待霸王东山再起,与后文霸王悲壮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
3.小说写到“我”三次落泪,每次落泪的心情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著名文学评论家常智奇说:“历史小说的艺术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的,还要看你(作者)的想象力如何。”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023-09-04更新 | 1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