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抒情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6 题号:19256453

大地的理想

傅菲

①那年距小雪还有五天,我去横峰访友。友人慰留我说,去乡间走走,有很多好地方。就这样,我先去了新篁,又不可自抑地去了司铺、莲荷、铺前、港边、龙门畈。冬雨绵绵,大地始终垂降暮色。我却义无反顾地扎入丛林、川峦、田畴之中。

②起伏的山峦在灵山脚下形成凹陷的皱褶。葛溪河和岑港河,像大地上两条被风吹散的飘带,在丛林间和田畴深处飘忽。村舍里,隐隐传来犬吠和鸡鸣。更远一些,是绵绵的山峦。开阔的田野沿着葛溪河倾泻,网状的田埂勾勒出田野的筋脉。我想起俄罗斯油画家希施金笔下的《黄昏·雨后》:微红的夕光溢出大地,条状的黑云把夕光分割出斑斓的色彩,低洼里的积雨有了银色,让人感觉到大地轻轻的晃动,裸露的树根和腐朽的树干,一切都是那么古老,稀稀疏疏的树叶透出几分祥和又哀哀的冷色,灰蓝的天空像一块布片盖在树林之上,一只小鸟站在高高的树梢,守着孤独的旷野。

③在去港边的路上,因为车子出了故障,停在一个村子里换胎。我一下车,便被村子迷住了。池塘里,不时有鱼儿扑出水花。青翠的竹林在村舍间,汹涌。雨丝从竹叶滴下来,油亮。村外,是疏朗的菜地和浅青色冬田。鹅毛绒一样的青草,在冬田里,多了一份人烟气息。矮山冈的菜地,把山地分出层梯级,矮山冈看上去像一座偃卧的雕刻品。我到了村口,瞬间恍惚:路边两排柳树,柳枝垂下来,可以想见的是,春风一日暖一日,迎春花还没完全炸开花苞。柳枝芽细细地发青,枯黄的枝条水肿似的发胀,转青,树根的苔藓往上爬,淌出水渍。山樱花在山间飘荡着白雪般的花瓣,柳条葳蕤,暖风和面,进村的人不自觉地唱起了欢快的歌谣。村前是几千亩的田畈,在一个平面上摊开,细雨中,素净、灰白的稻茬像是另一种古老的时间。

④在司铺,探访过山中村庄搬迁后的生活遗址,车上了王家坞水库坝堤,便沿山边草径步行。许是暖秋吧,杜鹃又有了一次花期,零星地点缀在萁蕨等地衣植物之上。雏菊在山崖下,金黄耀眼。雏菊迎霜,霜冻越寒,花也越绽。水面有白鸥几只,翩翩翔舞。明末清初散文大家王猷定在《螺川早发》咏道: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鸥至雁离,是旅人孤独、人生无常的隐喻。白鸥是迁徙的鸟,但鲜有来中国南方越冬。早年,我还是孩童时代,在饶北河,倒常见,栖息在河滩的枫杨树上,觅食鱼虾蜗牛螺蛳。时隔三十多年,此次回到家乡,才又见到白鸥。它是远去的旧时光,再次带给我。它像一团白雪,炽燃山野。

⑤步行约三华里,到了废弃的村子。村子馅子一样包在山坳里,竹林和油桐树在屋后发出呜呜呜呜的风声。小路铺满了落叶和腐烂的植物枝干。几棵柚子树挂着涩黄的柚子。山涧在荒草遮掩的沟渠里,叮叮咚咚。有几间瓦屋已然倒塌,成了颓圮。外村借地种菜的农人,把山田垦出来,种上了时鲜菜蔬,大部分的山田还刚刚下了秧苗。山田沿山垄,梯级延伸。可惜,我没看到打秧苗的农人。我估摸这个农人在年轻时,可能是做木匠活的,菜种在一条线上,像一个棋盘,每块菜地从山田里垦出来,像豆腐箱里压出来的豆腐块。他不是木匠也该是乡村画师。用美学眼光去审视从事平凡之物的人,他们是最精细的人,也是陶醉于生活的人,从俗至雅,乃生活大师。

⑥多褶的群山,向北堆叠。横峰北高南低,群山渐渐低缓,消失,有了丘陵地带和莲荷小平原。纵横的河汊掌纹般密布,村舍被河流串起来,如一条藤蔓上的牵牛花。众河穿境而过,注入信江,汇入浩渺的鄱阳湖。发源地同属灵山山脉。灵山像一列巨型火车,由东向西呼啸奔驰。

⑦水是大地的精魄,畜养精魄的是黄源水库。在姜家畈村后山,一座水坝拦截了一条逼仄的山坞。冬雨后的水雾在山际洇散,水绿得乌亮,山影被风吹出细密多皱的波纹。山峦如眉,青黛的天空呈圆拱形。水和植物混合的气息,从水面涌过来,一下子把人裹起来。我甚至如是想:在春天,在水库边站立一天,人会和豆芽一样,破壳发芽,抽枝发叶。黄源水库往左右两条山垄伸进去,像两条岔开的脚。翻过山,便是葛文化发祥地葛源了。葛源的千亩高山梯田,又是另一番景象。梯田沿山修筑,田埂是不规则的弧形,水映蓝天,像翻卷的大海。野花葱郁。初冬的枫树、山毛榉、梓树、栾树、青桐、漆树,和竹林迎接了大地的白霜,野刺梨长出了甜蜜蜜的浆果,山间红遍,到了春天,千亩梯田会是层层叠叠的花海。

⑧乡友告诉我,在梧桐畈将种植千亩荷花,在司铺无人耕种的丘陵地带将建一个大型野生动物园。乡人都充满了期待和兴奋。这是一个贴近大地的构想,一个有呼吸的构想。有此构想的人,是一个有大地情怀赤子之心的人。我们该把大地应有的东西还原给大地,各俊其美,各颜其色,各悦其声,各夺其目,各味其果。

⑨友人的一次慰留,我自己也没料到,两个星期内竟然四次去横峰。去了横峰,我深深自责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对身边的大地是那么的无知。我们需要一次次去投奔大地,像雨一样,去熟悉大地的细胞、脏器、骨骼、血液、筋脉。大地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胞衣,也是我们的摇篮和眠床。任何时候,我们站在大地面前,都是初洗的婴孩。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丛林间和田畴深处飘忽                      飘忽:时隐时现
B.开阔的田野沿着葛溪河倾泻                  倾泻:顺势铺开
C.青翠的竹林在村舍间,汹涌                  汹涌:摇曳而充满生机
D.我到了村口,瞬间恍惚                         恍惚:失去方向的迷茫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画作的优美和对它的喜爱之情。
B.第③段多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展现出景物的盎然生机和诗情画意。
C.第⑤段写了山田的美感,与第⑧段构想山村的发展相照应,引出下文的慨叹。
D.第⑦段中的句式长短错落有致,整段文字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富有美感。
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抒情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

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

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荧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

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

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

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

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

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

(有删改)

文本二:

野草【注】(节选)

秦似

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

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

(有删改)

【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
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
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
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作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达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
2.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3.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9-25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3.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2-10-21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草

谢文合

①我是怀着十分钦敬的心情观谒这一带灌木的。

②它生长在我上班的路上,环绕着电视台大楼,蓬蓬勃勃的绿在蓝天下,云来共烟霭朦胧,日出与曙色交辉。涤风濯雨,承浴着星光与月光。刚见到它的时候是初夏。

③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像一位大师,昭示着广博的意蕴,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便名之为“哲学草”。

④哲学草的叶子是对生的,每个叶柄托起三片小叶构成一个“品”字。平滑的叶面没有叶绒,不沾染一粒尘垢;圆润的叶边没有芒刺。不染指丝缕外来之物。清廉的叶子沐浴和风慈露,汲纳天地之正气,酿成养分输给自己的母体。纤嫩的方枝棱角铮铮。不随狂风伏偃,或受暴雨拨弄。圆融的主茎向四方分披枝丫,接受八面来风;天光云影。兼收并蓄,养育得枝叶葱葱范茏,烈日下不萎黄,展露里不浅褪,和和谐谐的一个整体。是造物通于古人之心欤,抑先哲有启于大自然之点化?儒学矢向于社会和谐,主张立身以品,智圆而行方,哲学草懿范彬彬,集品、圆、方于一身,通体文章,圣意备焉。

⑤百草丰茂季节,哲学草顺承天时,自由地生长着,嫩枝渐渐伸展到楼窗护拦的半腰。面对着钢铁寄托,它毫无攀附之意。长到一定高度,便曲俯下纤腰向地面披拂,画出美丽的枝叶绿弧,在大楼四周形成一围绿瀑,蒇蕤着劲力不竭的灵动,拱天揖地,谦和地自立于大自然之中。既没有因护拦毁折而累及的零落之虞,亦无木秀风摧之忧。实方“谦受益”者也。哲学草无所恃,所以无所失;无所怙,所以无所惧。盈虚相济,忧乐不牵,俨然道家风范。

⑥草木摇落之秋,哲学草不拒天取,把一片片叶子交给西风。道劲的枝茎方圆交会,曲直相酬,款款地走进冬天,怡畅地掬霜揽雪,又是一派风度。它根部的土实实的、平平的,几处微浅的凹痕,是雨水潴留的记录。可知它的根是往土壤深处扎的,这也是它凌冬不死的原因。根本乃草木之心,草木失其根本便失其心。哲学草本一平凡草木,只缘心许大地,所以能固守一方热土。《华严经》里有一个偈子:“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个中寻到无细处,始信凡心是佛心。”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

⑦哲学草给我昭示了弥足珍贵的儒心、佛心。然而,我仍有所憾,其犹如我心仪已久的女郎。我更急于一睹她俏丽的面庞。立春刚过,冰雪洁白的裙裾还翩拂着料峭的寒风,一串串细小的黄蕊已经初点春光,皴染上枝头,没几天便绽放成灿灿的金斓。梅花快要谢了,别的花还没有开,哲学草的花就开放在这个时候,像女娲补上了天的罅隙,使大自然变得完美无缺。它的花期不长,引得众芳踏上春畴,便功成身退。又变成一带绿围。堪合天地之德、四时之序。“先天而天弗,后天而奉天时。”分明一方中国文化的玉版。

⑧有一天,学生问我:“老师,知道它的名字吗?”“哲学草。”“不对。迎春花。”“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华夏皆生,而以冀州为盛。原来,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本草纲目》载:迎春花(叶)[气味]苦涩平,无毒。[主治]肿毒恶疮。

(选自《散文》)

1.解释划横线的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
(2)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
2.本文第⑤段描写出了哲学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析。
3.哲学草其实就是迎春花,但作者却不以“迎春花”而以“哲学草”为标题,为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象征手法,叙议结合,对哲学草精神品质所进行的深刻揭示和热情赞扬实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的讴歌。
B.作者以哲学家的眼光审视哲学草,在作者笔下,哲学草特有的方枝圆茎也具备了儒、道、佛三家的哲学内涵。
C.文章说“我仍有所憾”,作者所憾的是没有看到哲学草的“花”颜。
D.文中儒心的特质是:立身以品,智圆行方;佛心的特质是:盈虚相济,秉持一心。
E.“‘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华夏皆生,而以冀州为盛。”这句话中的破折号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2024-01-18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