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3 题号:192785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园票友

聂鑫森

云晴晴二十八岁,是古城国华京剧团的当家花旦。她的名声不仅在古城很响,南方的许多城市,称之为“云党”的票友也是多乎哉。她有戏剧学校“坐科”的专业功底,后来又带职读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班,锦上添花,功夫更加了不得。

云晴睛学的是“程派”,不但扮相俏丽,而且唱、念、做、打都有绝活。她会唱的戏很多,《锁麟囊》《玉狮坠》《春闺梦》《文姬归汉》……每一出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票友们依照惯例,把她称为“云老板”。特别是那些网上的粉丝,在她的网站上跟帖时,更是一口一个“云老板”地叫得挺欢。云晴睛不喜欢“云老板”这个称呼,总感到有点男性化的色彩。她至今还待字闺中,连男朋友都没有哩,一个“老”字岂不让她觉得未老先衰了。可她不能申辩,票友有这份热情不容易。

每晚唱完戏,不管是在外地还是本地,吃过夜宵后,云晴睛都会打开手提电脑,看看票友对她的演出有什么评价,那真是一种幸福。她敏感地发现,只要在本地演出,就会有一位叫“梨园之友”的票友,发帖时从不称她为“云老板”,而称她为“云睛睛女史”。女史者,有学识之女性也。从行文的古雅看,应该是个男性,而且有一把子年纪了。她也曾想和他见个面,但对方说:“票友千万,我不过此中一员。君若一一会见,岂不空耗时光!”

她把“梨园之友”的帖子一一下载珍存,时常阅读,几乎都能背下来。他评价她的唱腔:“忽而高如鹤唳,哀厉凄绝。忽而细如游丝,幽怨呜咽。忽而悬崖急湍,忽而徐折经回。欲学君之行腔既难,如君之如此顿挫合拍,讲究四声更不易。”当然也有批评,那晚她演《锁麟囊》饰薛湘灵,因白天被硬拉着去参加一个同学的聚会,耽误了休息,嗓子有些吃力。“梨园之友”的帖子说:“唱腔中似有倦意,丹田之气提升不足,有几处该往高走,君却平曳,以技巧掩之,一般人难察,但我却深以为憾。”

这样诚笃而懂戏的票友,不是知己是什么?当年梅兰芳之遇齐如山,程砚秋之遇罗瘦公,至今都传为佳话。可惜,她与他是遇而不见,一“网”相隔,同居一城却似远隔千里。

这个春季多雨,一连下了四十多天,城里到处潮乎乎的,而隶属于古城的邻县,闹起了水灾,很多的村子被淹,而且还时常发生泥石流,报纸、电视上触目都是抗洪救灾的报道。

国华京剧团从外地演出归来,当夜,云晴睛就见到了“梨园之友”的信件:

云晴晴女史:

春安。得悉贵团载誉而归,辛苦了。连日大雨,乡间灾重,房摧屋塌,桥断路毁,田园而成泽国。古城市民,无不日夜萦系于怀,伸出援助之手。我以票友之名义,恳请以君之号召力,联络同仁义演赈灾。我将随市政府之救灾指挥部奔赴灾区。君之义演,我虽不能亲睹,但会让家人前往助阵。谢谢。

此致

演出成功!

梨园之友云

晴晴看完,眼睛都湿了。随即打电话给团里的负责人和各位同事,大家异口同声说“义不容辞”。

第二天上午,古城各处贴满了救灾义演的海报:国华京剧团义演五晚,都是云晴晴主演的程派名剧,每票百元,全部款项捐赠灾区。

这五晚呀,按照云晴晴的安排,全体演员都提前化好妆、穿好戏服,站在剧院门口,迎接前来看戏的观众。在主要演员的面前,设有捐款箱。不少观众虽已买票,在进门时还会慷慨地把钱投入箱中。云晴晴确实有人缘,她面前的捐款箱投钱是最多的,她不停地说:“谢啦,谢谢您啦。”

云晴晴的演出,场场精彩。观众既奉献了爱心,也过足了戏瘾。卸了妆,草草用过夜宵,云晴晴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网站上的帖子。

“梨园之友”果然不在剧场。她想:他此刻在做什么呢?帮助灾民转移?发放救灾的钱、物?还是在通宵开会?

五晚的义演结束了。

云晴晴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钟才起床,她真的累狠了。

父母亲上班去了。床头柜上放着一份《古城晨报》,肯定是母亲买菜时捎带买回来的。云晴晴看见在头版正中间,有昨晚她演出的大幅剧照。而头条消息的粗黑标题,立即吸引住了她的目光:“暴雨中转移众乡亲,泥石流吞噬八勇士。”她飞快地读完全文,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这牺牲的八个人,都是乡镇干部和驻镇扶贫点的成员!

晚上,云晴晴又打开电脑,“梨园之友”的亲属给她发来了信件:

晴晴女史:

你好。在我发这封信时,“梨园之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牺牲前的两个小时,曾打手机来嘱咐我抽暇给你发封信,感谢你和你们的义演。我每晚领着孩子都去了剧院,你的演出真是太好了,相信你会成为“程派”最优秀的传人。我想我以后应该经常去看你的戏,也做一个够格的“梨园之友”。再见了。

此致

敬礼!

“梨园之友”的亲属

几天后,在悲壮的追悼大会场里,哀乐低回,云晴睛泪眼模糊,凝视着八位烈士的巨幅遗像。她听说,他们都喜欢京戏,那么,谁是“梨园之友”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云晴晴名声响、票友多、功底深,与后文写她义演时的号召力相照应。
B.云晴晴下载并珍存“梨园之友”的帖子,说明她谦虚好学,视“梨园之友”为知己。
C.“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写出了云晴晴获知“梨园之友”因救灾而牺牲时的伤心。
D.小说以“谁是“梨园之友’呢”的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拓宽了小说艺术空间。
2.关于文中引用的两封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之友”的信既是对云晴晴义演的倡议,也是对前文所写抗洪救灾报道的补充。
B.“梨园之友”在抗洪救灾时给云晴晴写信,说明他不仅懂她的戏,也相信她的人品。
C.“梨园之友”亲属的信与前封信相照应,使“梨园之友”抗洪救灾的故事更趋完整。
D.“梨园之友”亲属要做够格的“梨园之友”,表达出本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
3.“梨园之友”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在叙事方面特色鲜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火柴论斤卖

韩羽

两辆骡子大车和一位推着自行车的老客,一前一后进了院子。老客面生,可那大车拉的货一瞧便知,是火柴。不用问,是从济南来的。

老客进了柜房,我赶紧打洗脸水,泡茶。那老客仅和掌柜打个招呼,屁股没挨椅子又匆匆走出来,亲自指点卸车。以前的老客对此从不事必躬亲的。直待两车火柴堆满库房的整整一间屋、锁上库房门、打发了拉脚的大车,这才踱回柜房洗脸、喝茶、抽烟。

这时市面上正缺火柴,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就赶来了成群结伙的商贩。可老客发话了:先不卖。

第三天,老客招呼伙计们帮忙倒腾火柴,篓篓亲自过目,一顿饭工夫,火柴从北间倒腾到了南间。

老客愣了神。

“我给大伙作揖了,再辛苦辛苦倒腾一下。”于是一篓篓又从南间倒腾到了北间。

老客傻了眼,倏地流下了汗珠子。

“我的祖奶奶,要是找不着了,可坑死我了!”

问他是什么,说是“十滴年”。

我问二伙计,什么是“十滴年”?

二伙计说:“是西药,好家伙,可厉害了,只要放一点儿在舌头尖上,立刻小命玩儿完。”

我说:“谁试过?”

他说:“谁他奶奶的敢试,听人说的。”

我问:“要这个干啥?”

他说:“嘿,这药贵老鼻子啦,配麻醉药离它不行。西边山里的八路军急等着用哩。”

二掌柜说:“别扯淡了,快想法找吧。可也是,你也不弄个记号。”

老客哭丧着脸说:“记号是弄了,可不敢弄得太显眼,要是给查住了,我有几个脑袋!你去齐河的黄河渡口瞧瞧,那国民党的卡子是闹着玩儿的?”

二掌柜打起哈哈:“你这药也真够‘神’的,先是和国民党‘藏迷糊’,这回又是和你‘藏迷糊’。”

你看我,我看你,一筹莫展,只好锁上库房,依旧是不卖火柴。

第四天,只好豁出去了:一篓篓、一包包、一盒盒统统拆开,来个古人所谓的“犁庭扫穴”。一声令下,发一声喊,我们大剪子一抡,咔嚓咔嚓,地地道道的“势如破竹”,那方方整整的竹篾篓子立即四分五裂。那纸包、纸盒更不堪一击,两手一掰,摧枯拉朽。真有些像李逵劫法场,不分青红皂白抡着板斧一路砍去的劲头。快哉快哉!想当初西楚霸王火烧阿房宫大概也如此兴奋吧?人,莫非天生有破坏欲?

火柴集成小堆,小堆堆成大垛。竹篾、竹叶、包装纸、火柴盒的残骸横七竖八狼藉遍地。“十滴年”像《琵琶行》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商人妇,终于从一个火柴盒里蹦了出来。老客抢起手指粗的小瓶也蹦了起来,脸笑得像花朵儿:“学徒的小哥,去馆子里叫桌菜, 今晚我请客。”

这“十滴年”也真会捉弄人,一会儿让人丧魂失魄,一会儿让人欣喜若狂;一会儿急得要上吊,一会儿乐得像是捡了个天大的便宜,纵使是自家捡的自家的便宜。而且连货栈里的局外人也捎带着闹了个人仰马翻。

第五天,老客发了话:卖火柴。

可是火柴成了柴秸垛,怎么卖?

打那以后好多天,也算是临清街上的一个景观:货摊上摆着的火柴,是用线捆成把,一把火柴搭配一个破火柴盒。

文本二:

韩老1931年出生在鲁西北的乡间,小学毕业,种过地,当过学徒,一口地道的鲁西北方言,朴实得如同邻居家老大爷一样,但他熟知三坟五典,经史子集,俚俗传说,民间戏曲……才思泉涌,妙语连珠,诙谐风趣。韩老以其耄耋之年,仍能够保持敏锐镇密的思维,旺盛的创作力,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他的文章寓人生哲理于平淡的叙事中,从庸常生活中发现美,在冗杂历史中发现真,如信手拈来,唾手可得,却惜墨如金,三言两语中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螺蛳壳中做道场,杯水中起风波,不疾不徐,从容淡定。

细读他的文章,虽不乏俚语俗语,却严谨整饬。韩老在文字的推敲锤炼上是积极审慎的,他常年订阅《咬文嚼字》,为的是自己读书写字时不犯错误。

韩老的文章俭省也是出了名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几百字的小文章,却也词浅意深、跌宕生姿。但是简练是由丰富而来的,韩老阅读之丰富,生活之丰富,全都隐匿在那一篇篇文章背后。

世上没有什么天才,大都是靠着后天的不断地努力积累,把别人游乐嬉戏的时间都用在了自己感兴趣的事上。“不像人家科班出身的都系统地读书,我读书都是兴趣,翻到什么看什么。虽然不深钻,但会琢磨琢磨,考虑考虑。尤其写文章,不能瞎说八道,凭着印象随便写。有时候自己反复地认识,就深入一些。”

韩老能够恰到好处的运用好“机趣”,韩老通过机趣在与读者较量,如自己所言,每次动笔之前,总是把读者作为假想敌,一则要严谨,不能让读者挑出毛病,再则就是与读者斗智斗勇。于是,在看似轻松的文字中,读者不自觉的被韩老所“虏获”,惊美之余,拍腿叫绝。

(节选自孟彦君《韩羽印象》,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二伙计的对话,不仅交代了老客出现种种反常举动的原因,而且介绍了“十滴年”,引出了“十滴年”的特殊用场。
B.老客将“十滴年”隐藏在火柴盒里,但又不敢把标记“弄得太显眼”,可以看出国民党对药品封锁之严,也暗示了八路军革命斗争之艰苦。
C.小说通过“我”的视角和感受来描写撕拆火柴盒的场面,表现了全货栈上下寻找“十滴年”急切与焦灼的心情。
D.“十滴年”从火柴盒里“蹦”了出来,老客也“蹦”了起来,两个“蹦”字增强了画面感,也突出了老客找到“十滴年”后的兴奋。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使用了“仅”“匆匆”“亲自”“直待”“才”等词语,意在表现老客行事利落谨慎,也为下文寻找“十滴年”埋下伏笔。
B.小说通篇以时间为叙述顺序,以火柴卖与不卖为线索,故事清晰连贯,结构紧凑自然,便于读者理解。
C.文中方言俯拾皆是,如“贵老鼻子啦”“藏迷糊”,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更有人间烟火味,值得玩味。
D.小说以临清街上的一个景观收尾,展现了一幅淳朴又充满谐趣的民俗风情画,完善了故事结局,化解了故事的紧张惊险,余韵无穷。
3.结合文本二,谈谈韩羽为什么能创作出文本一这样的经典小说。
4.文本二中提到韩羽的文章“词浅意深、跌宕生姿”,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4-03-24更新 | 3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腰楚王

陈敏

楚国的军队旌旗招展,在滚动的尘烟中徐徐推进。囚禁着陈、蔡两国国君及其王族的囚车列着长龙一般的队伍隆隆地向楚国的国都驶来。

楚灵王坐在雄伟的章花台上,丝竹之音不绝于耳,轻歌曼舞萦绕左右。他斜倚白玉砌成的栏杆,捋了捋唇上的两撇美须,抬头望天,轻轻地启动了两片薄薄的嘴唇:苍天不负我也!灵王走到银波大镜跟前,挺胸收腹,端详自己灵活的身躯,对身边的一个细腰王妃问道:爱妃看本王身段如何?

美极了,我王一向气宇非凡,今天更是玉树临风啊!细腰王妃细细甜甜的嗓音听得楚王如沐春风。

本王今天将大会诸侯,举行得胜之师的凯旋仪式,本王高兴啊。来,起鼓,且让本王和你们共舞一曲《天上人间》吧!

乐声响起,如行云流水,灵王在舞女环绕的庭台中心翻旋如飞,恰似游龙戏凤。

一曲舞毕,忽报各国诸侯已齐聚台下,等候召见。

细腰王妃轻轻地拭去灵王额头上渗出的一层细汗。灵王缓步登上镶金的宝座。

哈哈哈!灵王跷起长长的下巴,转身环顾各国诸侯,说道:列位看我楚国将士如何?果真是能征善战之士吧!我大楚将士多来自江河湖海,善于搏击风浪,身手灵活,四肢矫健,完全不像你们中原大汉,肥硕粗鄙,行动不便。看!我的楚国将军伍奢、启疆、弃疾,个个都是狼腰猿臂的壮士,人人可敌万军。哈哈哈!来,为我无敌的楚国将士们先干一杯。灵王一边干杯,一边示意伴舞。一时铜鼓、铃铛之音乍起,一列列细腰粉黛袅袅而出,婀娜多姿地摇动身肢。灵王和诸侯们在楚国艳舞的香风吹拂下,开怀畅饮了起来。醉意朦胧中宫人来报:越王常寿过姗姗来迟。肥胖的越国国君终于攀上章华台,他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地向灵王道歉。

灵王轻蔑地瞥了一眼常寿过肥硕的大肚子,半晌才说:你肥胖如猪,一定是猪行而来,本王本不该怪你。不过,我们的庆会也快要结束了,要是不想和陈侯、蔡侯同列的话你还是先行而去吧!猪嘛,就得爬着出!灵王的话引起诸侯们迎合的肆意大笑,喘着粗气的常寿过血涌如潮,眼睛里滴出了两滴殷红的血。他只得伏下肥硕的身躯,爬出章华大殿。

灵王导演的这出戏,着实让各国诸侯和众位文武大臣惊出一头冷汗,个个不由自主地摸起了自己的脸、头和肚子,那些肚子稍微凸出的人下意识地做起了深呼吸,企图让肚子看起来稍小一些。

自章华台会盟以后,楚灵王被推举为盟主,主持仲裁各国战和事宜。于是他安排精锐之师开始攻打东方的吴国。

一日,宫里闲来无事,灵王下令做了一面大镜安置在宫殿外,他颁布了一条举凡今后,用仕以腰肥者罢黜的新旨意。于是宫廷内外掀起了一场罢肥运动,肥胖的官员一律罢免。稍微有点发胖迹象的大臣开始千方百计地实施减肥,拼命地使自己的腰身变细。人们不约而同地节制饮食,强迫自己一天只吃一顿饭或者只喝水不吃饭,为此经常饿得头昏眼花,有的人在小便时掉进厕所活活淹死,有的需要扶住墙壁才能站起身来;还有的大臣更摸出了一套减肥绝招……尽管他们挖空心思地实施减肥以投灵王所好,可楚国王宫里十之八九的大臣还是被罢免了。一番番的折腾之后,楚国上下所有机构里都是清一色的窈窕男女,只是个个面黄肌瘦,弱不禁风。

一天忽有快马来报:20万楚军主力在吴国东南遭到十面伏击,已经全军覆没。沉浸在歌舞声中的灵王一时惊诧不已。他匆忙组装了一支10万人的蜂腰部队赶赴前线。可是,越王常寿过伙同那些因为肥胖而被罢免的王族们闯进皇宫,占领了楚国的都城。

灵王的饿殍之师很快就被兵强马壮的吴军彻底击溃。灵王落荒而逃。

衣衫褴褛的灵王逃到故臣申亥的故乡鄢都。

是夜,刚刚出浴的灵王换上申亥呈上来的衣服,他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之后依窗而立。

窗外,月明星稀,灵王看见江流沙滩和荒山莽岭之间,满是晃动的火把。火把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楚灵王一时分不清哪里是天空,哪里是江河。

灵王正要问及,门外忽然卷进一股冷风,但见越王常寿过手持宝剑冲了过来,身后站着两排袒胸露腹的肥硕壮士。

灵王轻蔑地扫视了一眼满堂的彪形大汉,习惯性地紧了紧腰带问:申亥,再看看,本王腰身尚灵活否?”“我王身似蛟龙,动若疾风矣。申亥声泪俱下地说。申亥,意欲观王舞乎?申亥已泣不成声。

常寿过逼近秀骨玉肌的灵王,未等灵王扭动身姿,便将锋利的柳叶剑一挥,楚王的细腰片刻就成了两段。

江风吹过,火苗歪斜,常寿过仔细查看剑刃,竟无一滴血迹沾在上面。

(原文有删改)

[注]楚王好细腰出自《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从前,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1.关于文中楚灵王与诸侯会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盟中楚灵王提议“为我无敌的楚国将士们先干一杯”,体现了他胜利后的高傲自满。
B.先详写了楚灵王会盟的盛况,再略写其遇害的过程,先扬后抑,繁简对比,详略得当。
C.楚灵王羞辱越王引起诸侯肆意大笑,又使他们惊出冷汗,意在表现文中看客群体丑态。
D.文中对越王常寿过的描写形象生动,细致入微,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2.“细腰”是写作着力点,围绕这一着力点楚灵王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本文体现了郭沫若提出的“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3-07-01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引

聂鑫森

正是江南三月,天阴阴的,细雨霏霏。

市中医院名医池北鸥,乘出租车,直奔副市长的家。

副市长杜心宇的妻子清早打电话来说,请池北鸥老先生务必出个急诊,并会派车来接。池北鸥说:不必派车,我自个儿来!

杜心宇管的是城市基本建设,修环城公路,开辟沿江风光带,建花园式社区,保护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他的成绩有目共睹。杜心宇为官清廉,池北鸥没听过老百姓对这位副市长有什么非议。不过,杜心宇不大注意身体,饮食起居不规律,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头上白发丛生,脸上满是疲惫之色。

在中医院,池北鸥擅长治疗心脏病及其他内科疾病,下方奇妙,救治了不少患者。杜心宇信奉中医,自然成了池北鸥的病人。每次来看病,杜心宇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的百米之外,而后一个人步行而来,这一点让池北鸥很称意。

每次看完病后,杜心宇也不着急走,总要和池北鸥说说闲话。杜心宇在大学是学中文的,读了不少书,恰好池北鸥古文底子深厚,又精于书法和古玩鉴赏,两人非常投缘。这回,杜夫人请池北鸥上门出诊,定是杜心宇病得不轻,无法下床走动。

池北鸥提着小药箱,刚走下车,杜夫人就撑着一把伞迎了上来,说:池先生,辛苦您了。老杜他偶感风寒,又发高烧,又说胡话,出了一身虚汗,只好劳您大驾了。

池北鸥说:别急,别急,我保他无事。

小院里杜鹃花开得闹喳喳的,有猩红、粉红、素白、淡黄各种颜色,一丛丛,一簇簇。

杜心宇果然躺在床上,盖着一床棉被。蜡黄的脸,满头的汗,眼睛闭着,嘴里含糊地说着胡话。床头柜上,摆着一只青花山水笔筒。池北鸥眼睛一亮,这分明是清雍正时期的东西,他家祖上就传下了一个类似的笔筒,随手就能卖几十万元。再认真扫了几眼,池北鸥马上断定这是个仿品,是刻意做旧的。

池北鸥摸了摸杜心宇的额头,很烫,体温该有四十度。他摆上小迎枕,为杜心宇切脉,敛声屏气,眼半闭,如老僧入定。切过脉,池北鸥半晌无言。这症状似乎与心脏病无关,偶感风寒自是外加条件,但按理不应是这个样子啊。他站起来,说:杜夫人,借一步到客厅说话。

杜夫人着急了,问:老杜怎么啦?

池北鸥径直走向客厅。

杜夫人,心宇这些日子有什么东西念念不忘吗?

杜夫人想了一下,说:只有那个床头柜上的瓷笔筒,是我一个远房堂弟送给老杜的。

你堂弟又是从哪里得来的?

他说是从古董商那里买的,没花多少钱。

池北鸥点点头,又问:他为什么突然之间送这个笔筒呢?

听老杜说,我这个堂弟中了个建设廉租房社区的标,这本是件好事,可办手续时却不顺利,老杜觉得这是政策允许的范围,就帮堂弟打了几个电话,把该办的手续办了。过了些日子,堂弟就送了这个笔筒来。老杜一回家,就捧着这个笔筒看,一会儿皱眉一会儿笑。这东西好吗?

池北鸥淡然一笑,说:还……不错。心想:这古董商,肯定装神弄鬼哄外行,要了个大价钱,而杜心宇也只是对古董略知皮毛,把这个笔筒当成真东西了,虽是亲戚间的馈赠,作为一个领导,收之则心有恐惧,退之又怕冷淡了亲情。

池先生,你……好像很为难,老杜的病……

不,心宇之病,自然可医,你不必担心。这个笔筒呢,我要用它作一味药引,不知你们舍得否?

杜夫人说:这有什么舍不得呢?

那就好。你将笔筒打碎,用碎瓷片熬出一大碗水。然后,我开个方子,你们按方抓了药来,再用碎瓷片熬出的水煎药。服第一剂后,心宇立马会清醒过来。

池北鸥坐到桌子边,从药箱里取出铜墨盒、毛笔、处方笺,然后认真地写起来:药引:疑似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碎片。正方……末了,又写了一小段话: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而且一式写了两张。

一张抓药用,一张留给心宇吧。服药后,有什么反应,你们可打电话来。

池北鸥看着处方笺,拈须而笑。他写的是行书,源自宋代的黄庭坚体,行气贯通,笔画之间顾盼生姿,堪称书法精品。他更惬意的是这一味药引,古人未有此例!从病理看,杜心宇身体原本虚弱,又夹带寒邪,无法用补,加之外感风寒,虚汗淋漓,又不能攻,所以,只是开了些比较平和的药。关键是药引,要让病人受大惊而心疼,继而大喜,发出一身真正的透汗,然后再下另外的方子,方可奏效。

晚上九点钟的时候,池北鸥正在自家书房的灯下,摩挲着自己那个祖传的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电话铃忽然响了。

是杜心宇打来的。

池先生,谢谢您白天上门,我迷迷糊糊的,也没向您道个谢,对不起啊。

池北鸥微微一笑,说:我用府上的那个笔筒做了药引,你觉得如何?

好得很啊,听内人一说,又看了处方,那一身猛汗把我浇醒了,心动则生邪念、妄念,那才是真正的病根。这张处方,我准备拿去托裱装框,挂在办公室里,时时拜读,引以为戒。明日,我再来中医院当面致谢,并请先生再切脉医心!

池北鸥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副市长杜心宇每次到医院看病,“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的百米之外”“一个人步行而来”,体现了他的低调和谦逊,不要求特殊待遇。
B.小说写杜心宇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脸上满是疲惫之色,暗示他是一个工作狂,只顾工作,不会自我调节,以致积劳成疾。
C.池北鸥通过切脉问询判明杜心宇病在生理,又在心理,他身体原本虚弱,又夹带寒邪,加上接受赠礼心生恐惧,终于卧床不起。
D.池北鸥要以疑似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碎片作为药引,意在让杜心宇受大惊而后大喜,发出一身透汗,然后配合药物进行治疗。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药引”二字,直接涉及小说的核心情节,即名医池北鸥以特殊的药引为杜心宇治病,也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整体上采用了顺叙的方法,从出诊写到效果初见,局部采用插叙,用以交代杜心宇的为人,以及池杜两人过去的交往。
C.杜心宇小院里盛开的杜鹃花富有活力,小说以此暗示了池北鸥当时心情愉悦,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主题,耐人寻味。
D.池北鸥马上断定别人送给杜心宇的笔筒是赝品这一情节,与前文叙述他“精于古玩鉴赏”、后文他“摩挲着自己那个笔筒”相照应。
3.小说以池北鸥的哈哈大笑结束,这笑声具有怎样的意蕴?请作简要分析。
4.“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4-03-27更新 | 1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