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4 题号:192792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广贤

我接到除奸令时,太阳刚露半张脸,天边的赤霞让我想到了流血。难道我这朵花要在十八岁这一年凋落吗?

打粉成漂亮的小媳妇,我挎着篮子,快步来到了古渡边。放好搓衣板,持了持怦怦跳的胸口,让自己进入了洗衣状态。

一对野鸭子幸福地游来游去,丝毫没有预感到即将来临的危险。我抓把泥投过去,把它们吓飞了。我真怕待会儿狗子们的子弹伤到了它们。

也就在这一刻,我的眼前浮现出了龙腾师哥刚毅的面庞。若有他暗中配合,该有多好。师傅哇,当初你为啥不让师哥和我一块儿下山呢?你非说他练的是笨重钢叉,除了叉鱼一无所用。嘿,真是个老顽固!

太阳慢慢升起,血色渐渐凝去。一只小船孤零零地漂荡在岸边,未看到摆渡人的身影。

内线报告,今天伪军司令张八要回古渡镇为其父亲庆寿,这个爱耀武扬威的汉奸头子,天没亮就带着一个手枪队,乘着一艘机动船往家赶了。

从县城到渡口四十余里,算算这个时辰也该到了。

就在我焦急张望的当儿,忽听扑通一声水响,惊然扭头,只见不远处一棵柳树下现出一个巨大的涟漪,许久方才消散。还好,未见异常。我长吁了口气。天哪,这该是一条多么大的鱼呀。

不久,上游传来了机动船的轰鸣。我下意识地摸向了腰间的飞镖。只有镇定,才能确保一镖致命。来前,队长对我千叮咛万嘱咐。

目标还没到跟前,紧张个啥?真没出息!想想被张八残害的百姓,还有不少因他而牺牲的战友,你区区一条小命又算得了啥?

轰鸣声越来越近,看清了,船上站满了手握寿礼盒子的黑狗子,足有四十来个。我抑制着忐忑,若无其事地洗着衣服,眼角的余光时刻没敢离开船上。其实这会儿飞镖已被我藏在了手里,只等着目标出现了。张八是个瘦麻秆,常在县城游击的我早就认清了他。

机动船紧挨着摆渡小船靠了岸。

司令,有个漂亮小娘们在这儿洗衣服。一黑狗子喊。

快让老子瞧瞧。有人应答。

我做出收拾衣服要走的样子。张八站到了船头。为麻痹他,我套起了近乎:哟,是八哥回来了。果然那双狗眼里放出了笑嘻嘻的光芒。

就在我握镖的右手暗中发力的时候,哪料船头忽地钻出半条赤身,紧接着嗖地飞起一物,张八应声栽进了水中。事发突然,待我回过神来,发现一连串的漩涡朝着下游方向去了。黑狗子们想起向水里放枪时,对岸响起了接应我的枪声。我趁机飞奔上岸,躲到了一棵大柳树后。我怕他们救走张八,向下船者发去了飞镖。接连倒下几个后,黑狗子们没敢恋战,丢下他们的司令,掉过船头逃走了。

张八死了,可让他喉穿命毙的并非我的飞镖,而是一把眼熟的钢叉!谁会有这般精准功夫?我立马想起了方才远处的那声水响,继而想到了师哥龙腾,急忙划起那条摆渡小船,顺流找了二十余里,并没发现什么尸首。我这才放下心来。

得到队长允许,我提着那把钢叉上了山。问明来意,师傅指着屋角的叉说:龙儿私自下山已有月余,走时并未带叉。我傻了眼。

莫菲……我又想到了摆渡人。你想,吃这碗饭的,哪有缺岗的道理?有没有这种可能:此人恨透了张八,得知他这日回家,口噙芦苇管,提前埋伏在了自己船下?可是一见到那人,我立马失望了:他的鱼叉就在船里。

后来,我又走访了这一带所有的靠叉鱼谋生的汉子,结果都是摇头否认。

难道这是一把神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留在古渡镇当了名小学教师,后来又带着钢叉进了古渡抗战纪念馆工作,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找到或者等来那位暗中帮了我的英雄。我不言放弃,因为我始终怀疑着一个人。只要他还在人世,迟早会现身。谁知从十八岁起整整找了七十二年,依然未见他的踪影。师哥呀,你到底去了哪里……

祖母九十岁那年,给我讲完她的故事,带着那难以释怀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某日,一位言称捐赠革命遗物的耄耋老人,带着把钢叉,由其儿子推着轮椅,来到了抗战纪念馆。他告诉我,他大哥当新四军时,用这把钢叉叉死过数不清的鬼子与汉奸。我肃然起敬,忙问其兄尊姓大名。老人颤抖着手递给了我一张尚能辨认字迹的烈士证书。

龙腾?!我惊诧莫名,眼泪瞬间奔涌而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祖母去执行危险的除奸任务时,开始也有胆怯的心理,但对汉奸的嫉恨让她克服了这种心理。
B.小说中的祖母年轻时曾经和师哥龙腾一起在山上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祖母善于发飞镖,师哥善于使用钢叉。
C.为了能够找到神叉的主人,即帮助祖母的英雄,祖母费尽心思,多方打听,并为此去了古渡抗战纪念馆工作。
D.祖母未找到神叉主人而抱憾离世,这对“我”触动很大,为实现祖母遗愿,“我”毅然去了抗战纪念馆上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处对天边赤霞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在早上,同时也烘托了人物惨淡的心境。
B.小说第八段对巨大涟漪的叙写,看似是不经意之笔,实则是作者有心为之,为下文神叉除奸情节做铺垫。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并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人以亲切感。
D.小说叙述了祖母与一把神叉的故事,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3.小说以“神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小说分析文中“祖母”的形象特点。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怀石投江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声声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深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节选自《屈原传》,有删改)

材料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白马不断用前蹄刨栏厩,对草料闻也不闻,伸舌舔主人手背,两眼混浊的泪水,可见白马是很通人性的。
B.屈原准备好后,见女儿睡得正香,嘴角还挂着浅浅的微笑,他一阵酸楚,热泪涌出,可见他对亲人也是无限留恋。
C.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将陆离长剑挂在腰间,表明屈原此时已下定决心。
D.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都非常痛心,不断地和他打招呼,询长问短,就是怕屈原选择自杀。
2.关于文中“屈原投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和问候中,可见屈原是深得民心的。
B.老渔父的话道出楚国面临的艰难处境,这更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踱至崖边,见秦兵已渡过扬子江并长驱直入,心彻底绝望了。
D.屈原最后一跳,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无力挽救国运的无奈选择。
3.文章中出现了屈原女儿小媭的形象,小说设置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4.材料一中出现了“渔翁”“老渔父”的形象,材料二中也出现了“渔父”,他们和屈原的对话差别很大,在你看来,哪个材料在这一形象的设置上文学效果更好?
2023-04-29更新 | 1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胆量(节选)

徐贵祥

桑秋天的排长一当就是九年。

别的没啥毛病,还是因为胆小。对上,除了敢在当年的副连长后来的团参谋长面前发发牢骚,其余的表现均是唯唯诺诺。胆小也有胆小的优点,不惹事,没有磨皮蹭痒的花花点子,当然胆小还是弊多,大事交给他总是让人放心不下,更别指望他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

直到九年后部队调防到了边境线,上级考虑,桑秋天的排座实在不能再当下去了,再当下去就不像话了,这才把他提到了连长。

和平时期的边境,没啥大仗,偶有摩擦,小打小闲过过枪瘾而已。但是炮击始终热闹,两家都在锻炼部队。对方依仗地形优势,常常将小炮推到炮团眼皮底下惹是生非。沙子不大,但钻进眼里硌人,春节前团里拟了一个方案,决定派出前进观察所,潜进深山密林,弄清对方小炮的游击阵地,将其痛打一顿,大家好安稳地过个年。

参谋长将桑秋天叫到团指挥所,把方案大致情况介绍了一遍,然后说:反复考虑,这个任务对专业技能要求高,找不出合适的人选。

桑秋天低头抽烟,态度很不明朗。

有个人倒是定点很准,图上作业全师有名,可是,那家伙是属猪大肠子的,撑不直。参谋长又说,目光在桑秋天的脸上晃了两圈。

桑秋天依然不吭声,眼睛东张西望。窗外刮了一阵微风,杨树叶子哗哗地响。

参谋长憋不住了,问:桑秋天你写请战书了吗?

没有。这一次,桑秋天回答得干脆。

桑秋天,你去把镜子拿来。

干什么?桑秋天抬起头来,稀里糊涂地反问

拿来照照你的脸,看看你现在像个什么样子。当个连长窝窝囊囊的,成天一副阴死阳活的熊样子,肠子没有个伸直的时候。天塌下来了,你怕不怕?

桑秋天翻了翻眼皮,又低下头玩弄手中的半截烟。

几乎所有的干部都写了请战书决心书,有人还写了血书。你丢不丢人?

写那玩意儿干啥,牛皮吹破了缝不上。桑秋天一甩脑袋,振振有词。

你呀你……参谋长哭笑不得,你放屁都怕砸脚后跟……别忘了,咱们可都是在‘钢七连’淬过火的。

桑秋天瞅了瞅参谋长,然后又夺下眼皮:参谋长,有话你就直说了吧。

这不是明摆着吗,参谋长站起身,手捏红蓝铅笔敲了敲桌面,开设前观是件抢手的任务,别人打破头来争。参谋长抽出一摞文稿扔在桑秋天的面前,翻来覆去找不见你的大名,这分明是往咱们‘钢七连’脸上抹大粪嘛!

桑秋天向文稿扫了一眼,满脸不屑的神气:做样子给人看的,上级咋决定我咋服从。

那好,参谋长扔了一支烟过来,自己也点燃一支,这个任务交给你。

桑秋天的脸色顿时灰下来,耷下脑袋,手指痉挛地搓揉着那根香烟,直到把它搓成一根柔软的面条儿。金黄色的烟丝从桑秋天的指间流出,颤颤抖抖地落在地上。

桑秋天心惊肉跳地带领四名测地兵和两名计算兵,趁夜暗雾浓钻进距驻地九公里的榔岈山,潜伏四天四夜,终于摸准了对方的三个游击炮阵地。表尺和射向都是桑秋天本人计算并亲自下达的,而且还负责观察修正炸点。

电台启用不久,就被对方侦听出位置。就在炮战打得最热闹的当口,两个排的兵力把他们包围在榔岈山东侧的1879高地。

桑秋天在向1879高地转移的途中受了伤,腿上挨了一枪,估计是碎了髌骨,得有人架着走,架到1879高地顶上,便又迅速展开作业,指示修正炸点。间瞄(间接瞄准)射击开始后,后方的阵地就成了瞎子,校正延伸火力捕捉目标就全听桑秋天的了。

几名战士是桑秋天用手枪逼走的。战士们起先不走,抱着桑秋天大哭大嚷要死死在一起,桑秋天横竖挣脱不开,急得高喊:你们这是想把我送上军事法庭啦,任务没完成我不能离开,你们留在这里没用,赶紧回去带人来接我……那几个战士死不松手,抬胳膊拽腿硬是要把桑秋天往山下运……桑秋天掏出手枪将枪口搁在太阳穴上,悲悲壮壮地吼了一嗓子:你们再不走,老子就抠火!

兵们只好撒了。他们抢占一个制高点,向包国上来的敌军实施压制射击,掩护桑秋天作业。

桑秋天终于没再回来,又坚持了二十多分钟,指示打掉对方的最后一个炮阵地,然后靠在一棵树上,对电台吼了一声:关机,我要炸电台了!

据前去营救的一名排长说,桑秋天在电台上捆了四颗手榴弹,等人家拥上来抓俘虏抢电台的时候,他才突然将弦扯断。

参谋长给桑秋天的爹拍了份电报,老爷子很快就赶到了,硬硬朗朗地登上了海拔两千一百六十米的云雾峰,去年那片刚刚平静的战场。老爷子心平气和地问起部队的伤亡情况,参谋长回答说只亡一人,就是桑秋天。随行的人都不吭声,都在等待老爷子捶胸顿足地哭一场。

老爷子坚决不哭,垂着两臂如同塑像一般挺着庞然的身躯,花白浓密的头发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

他举起望远镜又看了一会儿,看得很细。遥远的天穹、湛蓝的天空、雪白软绵的云絮……目光终于落在那座嶙峋挺拔的山峰上。老爷子放下了望远镜,转过身来、沉默半晌,颤颤巍巍地落下两颗巨大的老泪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桑秋天“排长一当就是九年”,设置悬念,进而引出桑秋天胆小懦弱的性格,与小说的结局形成对照和反差。
B.文中有关参谋长和桑秋天的对话描写,有利于进一步展现桑秋天的人物形象,同时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紧凑自然。
C.文中参谋长之所以将此次任务交给桑秋天,不仅是因为他相信桑秋天有能力完成此次任务,更是希望借此锻炼他的“胆量”。
D.本文围绕题目“胆量”来展开,映射到桑秋天身上,他的前后表现却不相同,引发读者对“胆量”的内涵的深入思考,深化了主题。
2.小说结尾为何要安排老爷子登上云雾峰这一情节?请简要分析。
3.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的人物形象,人性更真实、更复杂、更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请结合你对圆形人物的理解,谈谈桑秋天这一形象。
2023-05-26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马

郑俊甫

窑镇东南有一方地,跑马场大小,四周围以木桩。空地里也到处是木桩,一根根杵在那儿,极似兵戎相见的战场。窑镇人称这块地为“牲畜行”,也就是交易牲畜的场所。说是“牲畜行”,其实圈建数十年来,里面交易的多为马匹,所以当地人常唤作“马行”。

“马行”逢三六九吉日开集,开集时,十里八乡的马贩子便云集于此,极是热闹。“马行”里的交易,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靠的是“中间人”撮合。

一般成功一桩买卖,双方都要付给“中间人”一些佣金。“中间人”吃了买方吃卖方,看似潇洒,其实不然。要做一个上得台面的“中间人”,起码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诚信,看到什么说什么,既不看人下菜碟,也不暗收好处打诳欺瞒。二是能耐,这能耐便是相马,一匹马往跟前一站,一看二摸三遛弯,看是看牙口,摸是摸膘情,遛是遛役力。可别小瞧了这三招,没有几年的工夫是学不来的。

窑二就是做“中间人”的。在窑镇马行,窑二的名头极是响亮,不管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一进马行,当头便是一句,窑二在不?似乎找着了窑二,卖马便卖得心安,买马便买得理得。

窑二入行十年,相马无数,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例退马事件,这让窑二的头上罩上了一层无形的光环。窑二也不拿架,人极随和,往往逢了集开了市,便左手托一紫砂壶,右手摇一雕花扇,迈着碎步,边走边眯上眼“呲溜”一口,然后咂咂嘴,哼出一段字正腔圆的京腔来,神仙一般。

这日逢九,照例是马行开市的日子。一大早,马行偌大的场子里就热闹起来,一根根木桩上拴满了各式各样的马。买主,卖主,手一袖,便蹲在那儿等。等谁?窑二。

窑二来了,边走边哼。左手泥壶,右手纸扇,八字须,瓜皮帽,长袍马褂,干净利落。不时地有人站起来,喝上一声好,然后问一句,窑二爷,来了您?窑二笑着点点头,答一声,来啦。接着哼。

进了马行,虽说没有交易,窑二也不闲着,人围着拴在木桩上的一匹匹马,来来回回地看。看着,看着,窑二的脚就在一匹马前顿住了。是匹枣红马,毛色纯正整齐,浑身缎子般发亮。窑二围着那匹马连转了三圈,叹了一声,好马!

窑二相马从不轻易夸马,看窑二的神态,这马绝非等闲了。立时就有打算买马的人聚了来,把窑二团团围住。人群里有一个胖子开了腔,窑二爷,这匹马当真是好马?窑二眯着眼答,您当我是闹着玩的?胖子瞅了瞅那匹马,摇一摇头,说瘦了点儿。窑二上下打量了胖子一回,应道,驮货爬坡颠山道,您可见过胖子走得下来的?人群哄地笑了起来。窑二一摆手,说,对不住,只是打个比方,没有嘲笑您的意思。胖子也笑,胖子说,冲了窑二爷这句话,这马我要了。

接下来就是商量价钱了。卖马的人是个瘦子,一胖一瘦分别跟窑二用手势打起了哑谜。围观的人屏着息,瞪着眼,一个个盯得仔细,生怕错过了一场好戏。价码终于在窑二伸出的手势里定了下来。窑二伸出五根手指,冲着人群晃了晃,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喧哗。一般的马都是二三十块大洋成交的,好了也不过四十块大洋,这匹马居然卖到了五十块,真真破了天价。

在众人的唏嘘里,胖子很豪爽地掏出了五十五块大洋,交到窑二手里,五十块是买马的钱,五块是酬金。酬金本该是两块大洋,胖子说,难得今天买了匹好马,多谢窑二爷。

胖子兴冲冲地牵着那匹枣红马走了。

本以为此事到此结束,不想却节外生出了枝。事情出在十天之后,胖子买回的枣红马突然病了。胖子起先以为是小毛病,请了兽医来看,兽医看了几次,却诊不出毛病来,只好开了药,灌服。十多天下来,病一点儿也没有见好,却白白贴进去十多块大洋。胖子有点儿急了,本想花高价买匹好马来挣钱,谁知却成了赔钱货。

眼见马病得不行了,胖子寻到了马行,追问窑二缘由。窑二摇头,说定是您饲喂不当的事。胖子不服,想要退马。窑二说,马行有规矩马在买马人手中超了三日概不退换。如果都像您这样喂出病来就来退换,马行岂不乱了套?众人皆点头附和。

胖子见辩不过,一急之下,竟在一天夜里把自己挂在了马行的一根木桩上。

窑二听了这事,一跺脚,长叹一声,再不去马行。数日之后,窑二也一病不起。

那天,眼见窑二的身子骨不行了,窑二的老婆抹着泪坐在床头,望望窑二,又望望得了怪病倾家荡产也治不好的儿子,凄切道,都怪我,不该出了这等馊主意,逼你牵了自家的马去骗人啊。窑二摇头,幽幽地说,不怪你,怪我自己,一个七尺男儿竟不能养活妻儿,却要靠这等手段害人害己,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啊!

言毕,两行浊泪爬上了面颊。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相马”为线索,结合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视角独特,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表现力强,发人深思。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展开叙述,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全貌和各色人等的本来面貌,灵活自由,不受拘束。
C.小说多处运用侧面描写,如写到了马行的人对窑二的信任,表现了窑二相马技术的高超。
D.小说语言简洁质朴,散淡平静,如小说在结尾才道出事情的原委,使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风格特点。
2.窑二得知胖子死讯后,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郑俊甫的作品风格为“他笔下的文字,生满根须,牢牢抓着故乡土地最茁壮的两条根:一个是善,一个是情。”请你结合本文加以理解。
2022-10-01更新 | 2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