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192957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画龟

袁良才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名满天下,万金难求。

石埭小城龟壳斋主人吴忌则擅长画龟,痴心画龟,他的龟图也极见功夫,近年声誉日隆,求画者甚众,价码一路看涨呢。

吴忌画龟,先养龟。他在龟壳斋后院专门请人挖了一个一丈见方卵石垒岸的龟趣池,高价购来各个品种的乌龟放养池中,池内置石多块,且散种莲花,好不精致玲珑!日中群龟爬上池石横七竖八晒暖,穷形尽相,正是吴忌观龟揣摩之时,偶尔竟有一两只龟,不知怎么爬到了荷盖上睡懒觉呢!吴忌触景生情,口占一诗:千年龟,轻如灰,水托荷叶叶托龟。只缘心中无一物,岂为躯壳反成累。每每眯细着眼若痴若醉,不知日影之西斜,直到乌龟扑通扑通跌入水中,他才顿醒如出梦中。

当然,吴忌养龟,从不卖龟吃龟,而是为了敬龟画龟。众人不解,或问之笑之,大千世界,万物纷繁,什么不好画,偏要画龟?岂不知乌龟王八在世俗文化中贬义多多!吴忌仰脖大笑,笑毕,作肃色曰,大谬不然也!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乃吉祥神圣之物,象征长寿庄重。曹孟德作《龟虽寿》,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已成为千古名句。古人用龟甲占卜吉凶,亦用作货币。古人取名亦多用此字,取其美好寓意,如深得唐玄宗赏识的宫廷乐师李龟年,晚唐农学家、文学家陆龟蒙等。就连古时候的纪念碑、功德碑、御碑都是用龟形石做底座呢,谓之龟趺。旁征博引,让质疑者不仅茅塞顿开,拨云见日,而且大长学问。

吴忌画龟前,皆净手焚香,以示敬诚。他画龟,无不取奇数,或单只,或三只、五只、七只、九只。吴忌自有自己的说道,按照阴阳五行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奇数为变,可求新日进,永无止境,永葆生机。偶数为满,为定,满则溢,定则僵,僵而朽,朽则死矣!不管是单龟图还是群龟图,莫不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仿佛一只只都是水淋淋刚从龟池中捉出来的。

最让吴忌引以为豪的是,香港回归祖国时,他画了一张巨幅《九九归统图》,画面上姿态各异的龟刚好九十九只,寓意香港历经九十九年沧桑终于重回祖国怀抱,此画笔酣墨饱,大气磅礴,一举夺得全国美展金奖。自此,媒体界、评论界渐渐有人把吴忌画龟与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相提并论了。吴忌则不知是得意还是谦虚地一笑置之:吴某不才,附骥尾而已!

吴忌没有正经单位,实际上就是个开画店的,以卖画为生。但他卖画却有些怪讲究,一不卖当官的,二不卖为富不仁的奸商。此外,任是至交真亲,白白相送?更是免谈!

有人透露出个中奥秘,吴忌只要在每届全国美展中拿个金奖、银奖,就够他快活几年的!也有人背后说他的坏话、风凉话,狂妄!作秀!无非是想居为奇货,自抬身价罢了!

独生子在局机关奋斗了二十多年,连个小副科都不是。儿媳在一个偏远山乡小学任教,十八年调不回县城里,天天吵着要和老公离婚,说他俩的前途命运在公爹眼里,竟抵不上他纸上的一只乌龟金贵!闹到后来,小两口扬言要和吴忌断绝父子关系。

名画家有啥子用?你摆谱,人家更摆谱!毕竟咱在人家一亩三分地上呀!妻子天天数落、埋怨他,骂他迂夫子,画画画呆了,一点能耐没有,真是个缩头乌龟呢!

但奇怪的是,吴忌学起黛玉焚稿,竟将所有画作付之一炬,宣布从此封笔,开起了书画装裱店。好在这个他懂,虽然挣的是辛苦钱,但养家没有问题。都说吴忌是个怪人,怪得邪乎。

吴忌只顾忙着他的装裱活计,不言不语,似乎什么都没听见。

文本二

荒诞艺术,主要是艺术家通过扭曲、变形、夸张等手法创造出来的,决定了其独特的审美品格,可以给人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它把丑的对立和不和谐进一步推向了极度。它对世界丑陋的一面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经过种种努力而依旧成为绝望后的伤感与颓废,通过各种非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人们现在可以普遍感受到的艺术审美中的荒诞。荒诞的美学特性表现为反传统、反理性、反形式,是指将正常当作反常,而又将反常视为正常。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叙述吴忌擅长画龟且声誉日隆,求画者甚众。这并非闲笔,而是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充足铺垫。
B.吴忌画龟,先养龟。他对龟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痴迷,让他得到了人生的乐趣,也领悟到生活哲理。
C.因为“龟”与“归”谐音,寓意美好,所以香港回归时,吴忌画的巨幅《九九归统图》夺得全国美展金奖。
D.小说喜怒哀乐的故事情节皆因龟而起,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龟把故事娓娓道来,使小说的结构严谨。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开头,目的是和吴忌的龟作对比,从而表明吴忌画龟的成就。
B.吴忌为自己的画室取名龟壳斋,而不叫龟斋,可见龟壳引发了他的思索,让他思考现实。
C.文中引用了大量中华文化的事例来表明龟的文化意义,虽让质疑者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但也有调侃、讽刺之意。
D.文本一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卡夫卡《变形记》都属于荒诞小说,都有对现实的批判,所用手法相同。
3.小说中吴忌口占一诗,对诗句你如何理解?
4.结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请简析文本一中所表现出来的荒诞色彩。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萧红

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王亚明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开她。关于她的手,但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她父亲来看她时,她向父亲要了一双手套。

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只要有一点光亮的地方,我常遇到过她。

暑假以后,她又来了。有人在说:“怎么!在家住了一个暑假,她的手又黑了呢?那不是和铁一样了吗?”秋季以后,宿舍搬家的那天,我才真正注意到这铁手。我似乎已经睡着了,但能听到隔壁在吵叫着:“我不要她,我不和她并床……”

有一个星期日,宿舍里面空朗朗的,我就大声读着《屠场》中女工马利亚昏倒在雪地上的那段我一面看着窗外的雪地一面读着,觉得很感动。王亚明站在我的背后,我一点也不知道。

“你有什么看过的书,也借给我一本,下雪天气,实在沉闷,本地又没有亲戚,上街又没有什么买的,又要花车钱……”

“你父亲很久不来看你了吗?”我以为她是想家了。

“哪能来!火车钱,一来回就是两元多……再说家里也没有人……”

我就把《屠场》放在她的手上,因为我已经读过了。

她笑着,开始研究着那书的封面。等她走出去时,我听到,在过道里,她也学着我把那书开头的第一句读得很响。

不记得是哪一天,也许又是什么假日,总之,宿舍是空朗朗的,一直到月亮已经照上窗子,全宿舍依然被剩在寂静中。我听到床头上有沙沙的声音,好像什么人在我的床头摸索着,我仰过头去,在月光下我看到了是王亚明的黑手,并且把我借给她的那本书放在我的旁边。

我问她:“看得有趣吗?好吗?”

起初,她并不回答我,后来她把脸孔用手掩住,她的头发也像在抖着似的,说:

“好。”

我听她的声音也像在抖着,于是我坐了起来。她却逃开了,用着那和头发一样颜色的手横在脸上。

“马利亚,真像有这个人一样,她倒在雪地上,我想她没有死吧!她不会死吧……那医生知道她是没有钱的人,就不给她看病……呵呵!”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我也去请过医生,我母亲生病的时候,你看那医生他来吗?他先向我要马车钱,我说钱在家里,先坐车来吧!人要不行了……他站在院心问我:‘你家是干什么的?你家开染缸房吗?’不知为什么,一告诉他是开染缸房的,他就拉开门进屋去了……我等他,他没有出来,我又去敲门,他在门里面说:‘不能去看这病你回去吧!’我回来了……”她又擦了擦眼睛才说下去,“从这时候我就照顾着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爹爹染黑的和蓝的,姐姐染红的……姐姐定亲的那年,上冬的时候,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我们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唉呀!那杀人的手!’从这起,爹爹就说不许某个人专染红的,某个人专染蓝的。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也都和我一样。”

“你的妹妹没有读书?”

“没有,我将来教她们,可是我也不知道我读得好不好,读不好连妹妹都对不起……染一匹布多不过三毛钱……一个月能有几匹布来染呢?衣裳每件一毛钱,又不论大小,送来染的都是大衣裳居多……去掉火柴钱,去掉颜料钱……我的学费……把他们在家吃咸盐的钱都给我拿来啦……我哪能不用心念书,我哪能?”她又去摸触那本书。

我想,她的眼泪比我的同情高贵得多。

不到放寒假时,王亚明在一天的早晨,整理着手提箱和零碎,她的行李已经束得很紧,立在墙根的地方。

并没有人和她去告别,也没有人和她说一声再见。鸟雀刚出巢的时候,她的父亲来了。停在楼梯口,他放下肩上背来的大毡靴,他用围着脖子的白毛巾掳去胡须上的冰溜:

“你落了榜吗?你……”冰溜在楼梯上溶成小小的水珠。

“没有,还没考试,校长告诉我,说我不用考啦,不能及格的……”

她的父亲站在楼梯口,把脸向着墙壁,腰间挂着的白手巾动也不动。

行李拖到楼梯口了,王亚明又去提着手提箱,抱着面盆和一些零碎,她把大手套还给她的父亲。

“我不要,你戴吧!”她父亲的毡靴一移动就在地板上压了几个泥圈圈。

“穿上毡靴吧!书没念好,别再冻掉了两只脚。”她的父亲把两只靴子相连的皮条解开。靴子一直掩过了她的膝盖,她和一个赶马车的人一样,头部也用白色的绒布包起。

“再来,把书回家好好读读再来。呵……呵。”不知道她向谁在说着。当她又提起了手提箱,她问她的父亲:

“叫来的马车就在门外吗?”

“马车,什么马车?走着上站吧……我背着行李……”

因为是早晨,来围观的同学们很少。王亚明就在轻微的笑声里边戴起了手套。出了木栅门,他们就向着远方,向着迷漫着朝阳的方向走去。

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强。我一直看到那远处的雪地刺痛了我的眼睛。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学们把王亚明当作“怪物”,远离她,但这没有阻止她利用许多时间勤奋学习;她只是成绩不好,被校长劝阻考试。
B.王亚明家境并不富有,父亲很久没有来看她,一是因为火车价钱高舍不得坐,二是因为家里的事情脱不开身。
C.父亲没有叫马车来接王亚明,而是要她跟着自己“走着上站”,显示出他对孩子没有读好书心有不满,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冷漠。
D.小说写“我”愿意与王亚明交流并把书借给她,结尾写雪地刺痛了“我”的眼,都表现出“我”的心地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我”与王亚明的对话,很自然地交代了王亚明贫苦的身世,从中也表现出王亚明对家庭的责任担当。
B.王亚明要离开的时候,作者用“围观”来形容此时她的同学,这样写是在表现王亚明处在一种受歧视的环境中。
C.王亚明终于离开了那个充满歧视的环境,结尾那段对雪地明亮景色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在烘托人物此时明朗的心情。
D.小说以细腻的笔触,以女学生的视角叙写了年轻的生命被排斥的事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3.王亚明在读完小说《屠场》后,“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请结合文本分析王亚明“笑中带泪”的缘由。
4.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小说是如何以“手”来统摄全文的。
2023-07-09更新 | 10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乐颂

陈毓

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每年清明前, 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了。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看见我们那么欢喜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一顿,又一顿。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安静、快乐、知足。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不定了。

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消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从口出,那么的自然而然,如万物生。蓝的天,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简单却镌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惯,会着急。你小住几天合适。

“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

“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

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大妈停住针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

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

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

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

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

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到这唱歌的队伍里来,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弯转绵延,生生不止。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

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坐正身子,端庄而歌。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恍惚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

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谦卑B.浮躁C.镌永D.摇曳
2.下死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个“赐”字,既表现“我”对婆婆和亲戚们的喜欢,又写出了“我”能成为这大家庭成员的幸福感。
B.作者用简练笔墨写大妈辛酸的过往,也不惜笔墨写她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C.小说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自然地补叙了大妈的身世,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叙述不致于板滞。
D.小说写出了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3.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
4.简要概括“大妈”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5.小说以“我”所唱的民歌结尾,有什么作用?
2020-05-10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题。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有删改)
1.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祁茂顺的手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B.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来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C.作者以欣赏的笔触描写祁茂顺的高超技艺,表达对旧民俗的留恋;叙述火葬、钢筋水泥楼房,也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
D.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
E.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尤其最后一句“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让读者难以琢磨,也引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
2016-11-18更新 | 1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