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奥地利 > 卡夫卡 > 《变形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98 题号:1931779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促织》中斗蛐蛐这一段我想用这个词来概括,叫推波助澜。第一是推波,第二是助澜。这个推波相当考究,蒲松龄这一次没有压,是扬,扬谁?扬别人,扬那个好事者的蟹壳青,一下子把它推到了战无不胜的地步。这等于还是抑了。请注意一下,蟹壳青这个名字很重要,人家是有名字的,是名家,成名的这只小促织呢?属于刀下不斩无名之鬼的无名之鬼。结果很简单,无名之鬼赢了,推波算是完成了。在我看来,这个推波完成的很好,不过,它可没什么可说的。为什么呢?小说写到这一步大部分作家都能完成,我真正要说的第二个,是助澜。这才是这篇小说的关键。

②我想说,人的想象有它的局限,有时候,这个局限和想象本身无关,却和一个人的勇气有关。如果一个普通的作家去写《促织》,他会怎么写呢?他会写这只促织一连斗败了好几个促织,最后,天下第一,然后呢,当然是成名完成了任务,成名的一家就此变成了土豪。如果这样写,我想说,这篇小说的批判性、社会意义一点都没有减少,小说真的完成了。

③现在的问题在这里:乔丹摆脱了所有的防守队员,一个人来到篮筐下,他是投还是扣?——投进去是两分,扣进去还是两分,从功利目的性上说,两分和两分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乔丹是这么说的:投篮和扣篮都是两分,但是,在我们眼里,扣进去是六分

我们是谁?是天之骄子,是行业里的翘楚,我们和普通的从业人员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眼里,扣进去是六分。这是不讲道理的,但是,这才是天才的逻辑。

⑤小说写到这里了,两分就在眼前,是投,还是扣?这是一个问题。这个球如果不是扣进去的,《促织》这篇小说就等于没有完成。在天才小说家的面前,小促织打败了蟹壳青,一切依然都只是推波,不是助澜。什么是澜?那只鸡才是。小说到了这里可以说峰回路转、荡气回肠了。我敢这么说,在蒲松龄决定写《促织》的时候,那只鸡已经在他的脑海里了,没有这只鸡,他不会写的。从促织到鸡,小说的逻辑和脉络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鸡的出现,故事抵达了传奇的高度,拥有了传奇的色彩。在这里,是天才的勇气战胜了天才的想象力。

⑥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是鸡?

⑦蒲松龄的选择有许多种,鸡、鸭、鹅、猪、牛、羊,也许还有老虎,狮子,狼。

如果我们一味地选择传奇性,让促织战胜了狮子,我会说,传奇性获得了最大化。但是,蒲松龄不会这样去处理,他渴望传奇,但是,依然要保证他的批判性,那就不可以离开日常。传奇到了离奇的地步,小说就失真,可信度将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所以,蒲松龄的选择一定是日常的,换句话说,他一定会在家禽或家畜当中做选择。那蒲松龄为什么没有选择家畜?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家畜和小昆虫没什么关系。那好,最后的选择就只有家禽了。我想问问大家,在家禽里头,谁对昆虫的伤害最大?谁最具有攻击性和战斗性?答案是唯一的,鸡。

⑨我说了这么多,真正想说的无非是这一条,在小说里头,即使你选择了传奇,它和日常的常识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这里头依然存在一个真实性的问题。不顾常识,一味地追求传奇,小说的味道会大受影响。你不要投篮,要扣,要六分,很好。但是,你如果不是用你的手,而是用你的脚去扣篮,观众也许会欢呼,但是,对不起,裁判不答应,两分不会给你。小说也是有裁判的,这个裁判就是美学的标准。说到底,小说就是小说,不是马戏和杂耍

⑩我们都很熟悉《堂吉诃德》,公认的说法是,小说最为精彩的一笔是堂吉诃德和风车搏斗,如果堂吉诃德挑战的不是风车,而是马车,火车,汽车,我要说,《堂吉诃德》就是一部三流的好莱坞的警匪片。同样,如果堂吉诃德挑战的是怪兽,水妖或山神,我也要说,它依然是一部三流的好莱坞的惊悚片。文学需要想象,想象需要勇气。想象和勇气自有它的遥远,但无论遥远有多遥远,遥远也有遥远的边界。

(节选自《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蒲松龄<促织>》,作者毕飞宇)

材料二:

这时飞过来一个什么东西,刚好经过身边,轻轻地滚了几滚,滚到他跟前,那是苹果;紧跟着,第二个苹果向他飞来,格里高尔由于惊呆了,他站着不动,继续逃跑已经没有用处了。因为父亲已经决定轰击他。父亲从餐具柜上的水果盆子里取满了一袋子苹果,他并不计较准确与否,只是向格里高尔一个一个地扔苹果,这些红色的小苹果像带了电一样在地上互相滚到一起,又互相撞击开来,一个扔得较轻的苹果擦着了格里高尔的背,但没有伤着他。紧接着而来的一个则打中了他的背,……他的背碰到了腐烂的苹果,苹果的霉烂点波及周围。他带着爱心和感动回忆家庭,并坚定地认为他必须从这个家里消失,这种看法的坚定性比起他妹妹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他陷入了空洞而安静的沉思。教堂已第三次敲响了晨钟,黎明开始了,他正经历着窗外破晓的时光,他的头无意识地完全地低垂,他已经鼻息奄奄了。

(节选自卡夫卡《变形记》)

1.第⑨段加点短语“马戏和杂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2.材料一最有可能是一篇(     
A.学术会议纪要
B.时事评论
C.讲座发言稿
D.作家访谈
3.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传奇情节脱离了日常,将不能保证小说的完整性。
B.唐吉坷德大战风车的情节,突出体现了小说逻辑和脉络发生质的变化。
C.从小说的美学标准来看,蒲松龄选择鸡来写是一种必然。
D.蟋蟀斗鸡的情节设置为整篇小说注入了传奇色彩。
4.材料一第③⑨节都写到了篮球比赛中的扣篮,对其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节通过写乔丹选择扣篮而非投篮,形象说明了行业翘楚和一般从业者的不同。
B.第③节乔丹的扣篮与下文蒲松龄写鸡具有相似性,都体现出了天才的逻辑。
C.第⑨节通过扣篮方式的不同选择,阐明了传奇情节不能违背美学标准的观点。
D.两处内容前呼后应,通俗易懂,使全文结构更加完整。
5.请用材料一划线句的观点,从传奇性与真实性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的精彩之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①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都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

……

②他飞快地转动脑子,思虑着这一切,而下不了下床的决心,闹钟恰好在六点三刻敲响,这时有人轻轻地敲他靠近床头这边的房门。“格里高尔,”有人喊道,那是母亲的声音,“六点三刻了,你不是要赶火车吗?”多温柔的声音!当格里高尔听到自己回答的声音时,不禁吓了一大跳,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以致听的人都不知道是否真的听明白了。格里高尔本想详细回答并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说这么一句:“是,是,母亲,谢谢,我这就起床。”由于隔着木板门,外面兴许觉察不出格里高尔声音中的这种变化,因为母亲听了他的这句话就放下心来,拖着脚步走了。可是这段简短的对话却引起了其他家人的注意,他们没想到格里高尔还在家里,于是在一扇侧门上很快听到了父亲的敲门声,敲得很轻,但用的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道,“你怎么啦?”过了片刻,他又压低声音催了一遍:“格里高尔!格里高尔!”这时在另一扇侧门上又听到妹妹的轻轻的抱怨声:“格里高尔?你不舒服?你需要点儿什么?”格里高尔朝两边回答:“我这就好。”他说话时十分注意发音,每个词之间停顿好长时间,以便消除他声音中一切引起别人注意的东西。父亲于是回到餐桌又吃他的早餐,可妹妹又轻轻地问道:“格里高尔,开门呀,我在求你呢。”格里高尔却根本就不想开门,而是庆幸自己在旅行中养成的谨慎习惯:即使在家里,夜间也要锁好所有的门。

……

③“妈妈,妈妈!”格里高尔轻轻喊道,抬头看着她。这一刹那间他完全忘记了协理,眼看着咖啡流淌,不禁张开嘴巴对着空中咂摸。母亲看到这情景又一次尖叫起来,起身往回跑,和正朝她赶来的父亲撞了个满怀。然而格里高尔此时没有时间顾及他的父母了,协理已经在楼梯上,他把下巴搁在栏杆上,最后一次回头看了一眼格里高尔。格里高尔鼓起劲往前赶了几步,以便能追上他。协理则必定预感到他要干什么,一个大步跨了好几个梯级,只听得“呼”的一声便消失不见了,可他那声惊呼还在整个楼梯间回响。遗憾的是,协理这一跑好像把事情发生以来一直都还比较镇静的父亲也弄得慌乱不堪,你看,他不亲自去追协理,或者至少不妨碍格里高尔去追,却用右手拿起协理连同大衣和帽子一起遗忘在椅子上的手杖,左手从桌上拿过一份大开面报纸,一边踩着脚,一边挥舞着手杖和报纸,把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去。格里高尔怎么恳求都不管用,也没有人听得懂他的恳求,无论他多么低声下气地不停转动着脑袋,父亲只顾踩着脚,而且越踩越厉害。那边,母亲则不顾天凉,打开一扇窗子,把身体尽量靠到外面,双手捂住脸。弄堂与楼梯间之间刮起一股强劲的穿堂风,窗帘飘了起来,桌子上的报纸沙沙作响,有几张被吹落到地上。父亲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里去。但格里高尔真还没练过退着走的功夫,他往回退时实在是非常缓慢。要是格里高尔可以转身的话,他早就在房间里了,可是他担心这样做会让父亲不耐烦,父亲手里的手杖随时都会给予他背上或脑袋上致命的一击。但他终究还是没有作别的选择,因为他惊恐地发现,在他退着走的时候,他连方向都不知怎么掌握。于是他只好一边战战兢兢地、不停地侧看着父亲,一边开始尽可能把身子转得快些,而实际上却只能转得十分缓慢。父亲或许觉察到了他的良好意图,因为他没有阻拦他的行动,而是用他手杖的一端从远处不时转动着,为他指点方向。只要父亲不发出这种不可忍受的啾啾声就好了!这啾啾声可把格里高尔搞得晕头转向。他本来已经几乎转过身来了,可他听着这啾啾声被弄糊涂了,又退回去一段。当他终于头部到达门口时,却发现,他的身子太宽了,无法径直穿过去。父亲在目前的情绪下当然也想不起打开另一扇门,让格里高尔有足够的通道进门去。他固执地一心只想着格里高尔能快快进屋去。格里高尔若要直立起身子通过门道,那就得做一系列繁杂的准备动作,父亲哪会允许他这样慢慢准备呢。相反,他大喊大叫地催促着格里高尔往前走,仿佛这里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障碍似的。现在格里高尔身后的嘈杂音再也不仅仅是父亲一个人的声音了,现在真的不是闹着玩的了,格里高尔不顾一切地往门里挤。他抬起身体的一侧,斜躺在门框里,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痕。不久他就卡在门里,靠自己再也动弹不得了,只见另一边的小腿颤抖着空悬在那里,另一侧的腿被压得疼痛不堪——此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接着,家里终于寂静了下来。

1.请写出卡夫卡的另一部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小说视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协理员跑走、父亲关门等,推进了情节发展。
B.在描写书房环境和他人反应时,小说也穿插运用了格里高尔的视角。
C.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有助读者切身体会格里高尔的悲剧遭遇并分析成因。
D.格里高尔的视角有助读者感受格里高尔被家人无情排斥的焦虑心理。
3.下列有关“变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格里高尔是“虫形人心”,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悲惨的处境已无力改变,因而不再抗争。
B.格里高尔家人是“人形虫心”,当格里高尔不能做挣钱机器时,便态度冷漠、残酷。
C.格里高尔被父亲粗暴赶回房间,此刻开始变得压抑、忧郁,以致失去自我。
D.格里高尔身上的社会性被个体性不断侵蚀、压抑,最终被物化成甲虫。
4.无论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还是蒲松龄的《促织》,都描写了人变成虫的荒诞故事,读来却让人觉得可信,因为两位作者在荒诞之中刻画了真实的细节、反映了冷酷的现实。请从这一角度结合文本作分析。
2022-04-26更新 | 4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格里高尔的眼睛接着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阴暗——可以听到雨点敲打在窗槛上的声音——他的心情也变得忧郁了。“要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那该多好。”他想。但是完全办不到,平时他习惯于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再也不能采取那样的姿态了。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他试了至少一百次,还闭上眼睛免得看到那些拼命挣扎的腿,到后来他的腰部感到一种从未体味过的隐痛,才不得不罢休。

“啊,天哪,”他想,“我怎么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呢!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他觉得肚子上有点痒,就慢慢地挪动身子,靠近床头,好让自己头抬起来更容易些;他看清了发痒的地方,那儿布满着白色的小斑点,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想用一条腿去搔一搔,可是马上又缩了回来,因为这一碰使他浑身起了一阵寒战。

他又滑下来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的。人是需要睡觉的。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比如,我有一天上午赶回旅馆登记取回定货单时,别的人才坐下来吃早餐。我若是跟我的老板也来这一手,准定当场就给开除。也许开除了倒更好一些,谁说得准呢。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那个家伙准会从写字桌后面直蹦起来!他的工作方式也真奇怪,总是那样居高临下坐在桌子上面对职员发号施令,再加上他的耳朵又偏偏重听,大家不得不走到他跟前去。但是事情也未必毫无转机;只要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也许还得五六年——可是我一定能做到。到那时我就会时来运转了。不过眼下我还是起床为妙,因为火车五点钟就要开了。”

1.为什么强调“试了至少一百次”?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工作的累人?
3.一觉醒来的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作者却用它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请从虚与实的手法上进行赏析。
2020-05-12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