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1 题号:19361980

本次读书沙龙的主题是“觉醒年代”,高二乙班的同学挑选了下面这篇小说在读书沙龙上进行分享。请你和他们就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讨论,完成小题。

赵家大少爷

赵长春

赵家米铺赵老板最后悔的一件事是让少爷去南阳读书。

那时候,“米铺”的牌子已经换成“米行”。檀木板,寸厚,油黑;字洒金,黄澄澄,灿亮。看着这些,赵老板觉得家里得有个正经的读书人了,就下了狠心,让大少爷去南阳读书。

当年,袁店镇还没有谁家敢送孩子去南阳读书,去县上读书的就很少。码头上,赵老板再三叮咛,大少爷频频点头。船远去了,赵老板还一直盯着水流去的方向。

两年后的秋天,大少爷忽然归来。长衫,眼镜,一把油布雨伞,脸上少了读书前的学生味儿,眉宇间多了分英气。与往常站在柜台前算账相比,大少爷回来后多是昼伏夜出,挨家串户,所讲述的不再是米的成色、米的区别,而是男女平等、土地平均、抗日救国、财富归劳苦大众……不厌其烦。

大少爷有些变化,但袁店镇上下的人还认得他,知道他是从南阳念书回来的赵家米行大少爷。不过,对他的言行举止,大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陌生。

接着,大少爷又做了一件事,在袁店镇上下引起了一场轰动:他瞒着赵老板偷偷卖掉了河边的几亩好地,请人打了几十张书桌,又买回来《开明囚语课本》《算学》,就在赵氏祠堂办夜校,免费教男生女生识字,学地理、历史。男女生同校,很新鲜。人们说:“大少爷读书多了,喝洋墨水多了,犯晕了。”袁镇长也这样说时,他的女儿极力为大少爷辩护:“这是开民智。”

如此热闹了一阵子后,来看热闹的人少了,大教室换成了小教室,汽灯换成了煤油灯。灯下,几个人,年轻男女,和大少爷一起看书,低声地讨论什么。有人来,大少爷就教黑板上的生字,领读课文:“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看花。”

就像突然从南阳回来一样,半年后,大少爷又突然从小镇上消失了。走前,他解除了与袁镇长女儿的婚约,断绝了与赵老板的父子关系。

赵大少爷如此做派的明显后果有两个:赵老板头发一片花白:袁镇长的女儿脸色苍白。

袁店镇上的人们最后一次见到赵家大少爷,是在三四年以后的又一个秋天的夜晚。那个傍晚月亮升得很早,月色朦胧,裕隆茂布行的老板正要关门,看见一个背油纸伞、穿长衫的青年从店外走过,走向通往袁店河畔的竹林。虽然看见的只是一个背影,但裕隆茂老板断定是赵家大少爷。

第二天一早,袁店镇的大街小巷,出现了不少标语。人们一处一处地瞧,目光互相交流。袁镇长带着镇公所的团丁来了,驱赶着众人,揭下红红绿绿的标语。国民党县党部也来了人,拥向赵家米行。赵老板拿出了父子断绝关系的书约,一脸的老泪。人群的后面,袁镇长女儿倚着一棵大槐树,抚着微鼓的肚子,口唇喃喃有词。袁镇长骑在马上,侧眼看着女儿,阴着脸。

几天过后的一个晚上,镇上人刚要入睡,几声枪响传来。一群投靠了日伪的“红枪队”的人,手执红枪,紧追着一位戴眼镜穿长衫的青年,往山上跑……约后半夜,忽然从竹林里传出了一阵恐怖的打骂声、凄厉的叫喊,杂着大少爷“你们还是不是中国人”的质问。慢慢地,这些声音就低下去了,好像有人被捂了口鼻……夜静了下来,只听见,风呼呼,水哗哗。

早上,有人到竹林里去看。几株粗大的竹子下,一副碎裂的眼镜,一件长衫血迹斑斑,被撕裂成几条:地上淤着几摊血,半干;草丛里、竹竿上迸溅着星星点点的血迹、肉块。——这是“红枪队”的杀人手法:将几株竹子压弯后,顶梢绑在一起:再将人绑在竹梢中心,然后,砍断绳子——呼!

赵家大少爷就这样走了。

赵家大少爷走的那个晚上,赵老板被袁镇长早早地请到县城喝酒去了,还有镇上另外几家大商行的老板。

那个晚上,袁镇长的女儿心里忽然地疼。她脚步蹒跚地挪动身子,想找丈夫问询一下竹林里的喧嚣。

可是,早早出去的丈夫一直没有回来。直到第二天早上,回来的他,眼睛布满血丝,瞅着她,嘿嘿地笑,目光停留在她惨白的脸上……

几十年过去了。1985年,袁家老宅翻修。在袁镇长密藏的一个铁箱子里,袁镇长的女儿发现了一本书中央的一页纸——赵家大少爷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

她一下子哭了,泪流满面!

(选自《百花园》2021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家庭变故为线索,串联起赵家大少爷自南阳读书回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小说结构清晰,故事主题集中。
B.小说通篇采用正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小说用“风呼呼”“水哗哗”等叠词突出了赵大少爷遇害之后竹林的寂静环境,给人一种惶恐惊惧之后的平复之感。
D.小说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表现了赵大少爷牺牲的惨烈情状,突显了赵大少爷的英勇不屈和汉奸刽子手的凶残恶毒。
2.从文中画横线句中可以读出什么?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袁镇长的女儿发现了赵家大少爷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一下子哭了,泪流满面,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先生

贾平凹

茶棚沟取名于沟里有家卖茶的。这家人姓许,卖了两辈人的茶。其实那不是茶,是从山上采的一种叫猫眼翠的草,再加上胎菊、甘草、决明子熬出的汤,生津止渴,祛湿利尿。到了第三辈,出了一位中医,那一年老屋大梁上生出灵芝,茶是不卖了,给人看病,四十几岁便声名隆起,人称许先生。

茶棚沟距沟外的三岔镇三十里,镇政府让许先生去镇上开铺坐诊,许先生不愿意去,村里人也不愿意许先生去。镇上人甚至县上人有了疑难杂症都到茶棚沟村子来。来的人多了,村里二十户每家都是客舍,村主任就负责给患者挂号,分配着这家住两个人,那家住三个人。

许先生到了六十岁时不再亲自上山采药,这些人家的女人们经营客舍,而男人们全成了药农,但也分工明确,有专门挖丹参、当归、黄芪、茯苓的,有专门饲养飞鼠收五灵子的,有专门背了绳索在崖上采石斛、灵芝和独叶草的。药草挖采来了,卖给许先生。

许先生号脉是一绝,一搭手就能说出病在哪儿,病人拿出在县医院做过的仪器检查单,和检查的结果相同。病人说:你是神啊!许先生说:我摸了半天才知道你的病,仪器一照就清楚了。病人说:可我花了那么多钱呢,在县医院没治好呀,你救救我!许先生就对症下药,药量都不大,一日一服,五服一疗程。

病人在客舍住下,服药三个疗程或五个疗程,大多是病好了,临走时要给许先生磕头。许先生说:病是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是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是治了也不好。不让磕头,说可以去植一棵树。

社会杂乱,难以做到出入无疾。患癌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发现就是晚期的,去了县医院甚至出山去了省医院,凡是被告知回去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死马要当活马医,就又到茶棚沟找许先生。许先生对这些病人都用一种药,同时发给两只塑料桶。服药后,一只桶是盛了山泉水不停地喝,然后不停地在另一只桶里吐或泻。病人上吐下泻得呼天抢地,或许就软瘫在床上奄奄一息,或许就眼睛发亮,脸上退了灰气。能渡过了第一关,软瘫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再服一种药,眼睛发亮,脸上退了灰气的又再服另一种药,差不多十个疗程过后,该死的就死了,能活着的就身轻体健。

县上一位交通局局长来治疗了三个疗程,头一疗程结束,还批了款要扩建进沟的路,第三个疗程没完,人却死了。局长的儿子认为许先生的泻药太猛,导致了父亲去世,愤愤不平,向县卫生局上告,说是茶棚沟人发财致富,集体草菅人命,并且还附了一张当年死在茶棚沟十二个病人的明细表。县卫生局曾九次来人调查,八次被病人和病人家属围住村子不让进。最后一次是进去了,经过十天详细查证,认为许先生的医疗方案没有问题,药草没有问题,所有人家的客舍也没有问题。风波算是过去了,茶棚沟又恢复了往常的景象。

又过了五年,村子前后已经绿树成林,林中百鸟鸣叫,春夏秋冬都有花开,许先生家大梁的灵芝也有了盆子大,而许先生自己却病了。他病得不轻,但医不自治,浑身疼痛不止,关节里犹如无数的虫蚁在咬噬。六月初三入伏那天,许先生晚上吃过饭,对人说:把灵芝摘下来吧。大家以为摘下灵芝要炮制药呀,许先生却叫唤起村主任,村主任赶了来,他交给村主任一个瓷罐儿,说罐子里有钱,村口应该搭个棚了,把灵芝就挂在棚里。到了半夜,三间老屋起了火,等人们发现时火大得已不能救,整个屋顶塌了,四堵墙全部朝里倒下,许先生就死在了火里,埋在了墙土下。

许先生一死,带走了病痛,带走了委屈,也带走了茶棚沟人的一部分。茶棚沟不再有病人来,所有的客舍全废,没有了收入。村主任从瓷罐里取出一万元,这算他的积蓄,还有一个纸条,写着祖传的茶配方。

村口是新建了茶棚又开始卖茶,但过往的行人太少了,茶一直要卖到日落。这一天,村主任在茶棚里看着日头渐渐落去,忽然醒悟:日落日还在天上啊!开始重新谋划起茶棚沟的未来。第二年冬季,茶棚沟联合县里一家制药厂就生产出了健字牌的“茶棚冲剂”,在市场上销售。

(选自《人民文学》2022年第2期《秦岭记》,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家前两辈人都是以卖茶为生,许先生弃卖茶而从医,在山村给人治病,说明许先生具有济世爱民的胸怀。
B.许先生不愿意应政府之邀去三岔镇上开铺坐诊,是他的精明谨慎之处,因为他最知道自己的底细。
C.许先生未能治愈所有病人,印证了文中“治了也不好”的说法,也说明医学探索之路漫长而曲折。
D.局长的儿子为了泄愤将许先生告上卫生局,调查结果证明这是一场闹剧,对许先生造成伤害,他的死“带走了委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所叙人物故事跨度长达几十年,行文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的特点,开枝散叶有余,凝练集中欠缺。
B.作品善于通过侧面叙述对主人公进行烘托,如村里人不愿让他去镇上坐诊,调查组前来调查,八至而不得入。
C.小说通过一个偏远山村的变化映照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势,以小见大,凝聚了丰富的时代和历史的底蕴。
D.传统文化中灵芝具有吉祥如意、富贵美好等寓意,这篇小说中的关于灵芝的细节设计也具有象征意义。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许先生这一形象的特点。
4.小说中“日落日还在天上”,在不同层面有不同涵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11-30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在沪上闲居了半年,因为失业,我的寓所迁移了三处,最后在贫民窟里,寻了一间小小的房间。我所租的是梯子口头的一间小房,因为外间的住者要从我的房里出入,所以我的每月的房租要比外间的便宜几角小洋。

与间壁的同寓者的第一次相遇,是在搬来的那天午后。等她走上了梯子,我才站起来对她点了点头说:“对不起,我是今朝才搬来的,以后要请你照应。”

她听了我这话,也并不回答,一双漆黑的大眼,对我深深地看了一眼,就走上她的门口去开了锁,进房去了。

她每天上工和下工回来,总见我呆呆的坐在那堆书上。大约她的好奇心被我那痴不痴呆不呆的态度挑动了罢,有一天她到了我的身边忽而停住了脚,看了我一眼,吞吞吐吐好像怕什么似的问我说:“你天天在这里看的是什么书?”

我听了她的话,反而脸上涨红了。因为我天天呆坐在那里,面前虽则有几本外国书摊着,其实我的脑筋昏乱得很,就是一行一句也看不进去。听了她这一问,我含含糊糊的回答说:“我并不在看书,不过什么也不做呆坐在这里,样子一定不好看,所以把这几本书摊放着的。”

她听了这话,又深深的看了我一眼,作了一种不了解的形容,依旧的走到她的房里去了。那几天里,我也曾译过几首英法的小诗,于晚上大家睡熟的时候,不声不响的出去投邮,寄投给各新开的书局。

有一天,我也是坐在那里,她手里拿了两包用纸包好的物件走了上来,放了一包在我的书桌上说:“这一包是葡萄浆的面包,请你收藏着,明天好吃的。另外我还有一包香蕉买在这里,请你到我房里来一道吃罢!”

我替她拿住了纸包,她就开了门邀我进她的房里去。住了这十几天,她好像已经信用我是一个忠厚的人的样子。我对她说:“我们本来住在一处,何必这样的客气。”

“我并不客气,但是你每天当我回来的时候,总站起来让我,我却觉得对不起得很。”

我问她说:“你在工厂里做的是什么工作?”

“是包纸烟的。”

“一天做几个钟头工?”

“早晨七点钟起,晚上六点钟止,中午休息一个钟头,每天一共要做十个钟头的工。少做一点钟就要扣钱的。”

“扣多少钱?”

“每月九块钱,所以是三块钱十天,三分大洋一个钟头。”

“饭钱多少?”

“四块钱一月。”

“这样算起来,每月一个钟头也不休息,除了饭钱,可省下五块钱来。够你付房钱买衣服的么?”

“哪里够呢!并且那管理人又……我……我所以非常恨工厂的。”

我看看她那一种切齿怨恨的样子,就不愿意再说下去。向四边一看,觉得她的房里也有些灰黑了,我站起来道了谢,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里。我从她自家的口里知道她姓陈,名叫二妹,是苏州东乡人,她父亲也是纸烟工厂的工人,去年秋天死了。

天气好像变了。我每年在春夏之交要发的精神衰弱的重症,遇了这样的气候,就要使我变成半狂。所以我这几天到了晚上,也常常走出去散步去。当这样的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将明的时候才回家里,一睡直可睡到第二天的日中。二妹这几天来,不晓是什么原因,我觉得她对我的态度,又回到从前初见面的时候的疑惧状态去了。

一天午后我听见楼底下有人在催着说:“挂号信!”我把信取来一看,原来我前回寄去的一篇德文短篇的译稿,已经在某杂志上发表了,信中寄来的是五元钱的一张汇票。

第二天我取了钱,想起那天二妹送我的面包香蕉等物,我就寻着了一家卖糖食的店,进去买了一块钱巧格力、香蕉糖、鸡蛋糕等杂食。

二妹回来了,她默默的坐在我的半高的由书叠成的桌上,吃了几颗巧格力,对我看了几眼,好像是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

“你有什么话说?”

她又沉默了一会,便断断续续的问我说:“我……我……早想问你了,这几天晚上,你每晚在外边,可在与坏人作伙友么?”

我听了她这话,倒吃了一惊,她好像在疑我天天晚上在外面与小窃恶棍混在一块。她看我呆了不答,便以为我的行为真的被她看破了,所以就柔柔和和的连续着说:

“你何苦要吃这样好的东西?你可知道这事情是靠不住的。万一被人家捉了去,你还有什么面目做人。过去的事情不必去说它,以后我请你改过了罢……”

她讲到了这里,忽而落了几滴眼泪。我静静儿的想了一会,等她的神经镇静下去之后,就把原因说了一遍。她听了我这一番辩解,颊上忽而起了两点红晕,把眼睛低下去看着桌子上,好像是怕羞似的说:“噢,我错怪你了,我错怪你了。请你不要多心,我本来是没有歹意的。”

我对她微微的笑了一笑,说:“夜也深了,你该去睡了罢!明天你还要上工去的呢!”

她听了我这话,就站了起来,很喜欢地回到她的房里去睡了。

她去之后,我又换上了白天脱下的那件破棉袍子,走出外面去散步去。

贫民窟里的人已经睡眠静了。对面的洋楼里,还有几家点着了红绿的电灯,一二声清脆的歌音,从静寂的深夜的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

1923年7月15日

(有删改)


[注]郁达夫曾这样叙述过其创作的起因:半年来,因为失业,我的天天做梦的脑里,又添了许多经验。以己例人,我知道世界上不少悲哀的男女,我的这几篇小说,只想在贫民窟、破庙中去寻那些可怜的读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陈二妹初次打招呼,她的反应体现出她的戒备心理,也表现了陈二妹冷漠的一面。
B.陈二妹主动问“我”看什么书,既体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表明二人的关系有所改变。
C.陈二妹有关烟厂的描述,虽着墨不多,但表现了她命运的艰辛与不幸,及其内心深处可贵的反抗意识。
D.因为陈二妹送给“我”面包、香蕉等物,于是“我”请她吃了几颗巧格力,这使得陈二妹开始怀疑“我”与坏人在一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男女主人公社会身份反差较大,却“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人物关系设置极具艺术张力。
B.小说注重心理描写,如文中画横线处,表露出对“二妹”怀疑“我”天天晚上在外面与小窃恶棍混在一块的不满。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与当时正处于困顿中的郁达夫高度吻合,作品呈现出自叙传风格。
D.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心境,同时富有象征和抒情意味,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3.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巧妙设伏,层层推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我”和陈二妹各自的生活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05-08更新 | 1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债

亚明

二婶家欠了多少债,谁也说不清。但二婶却是要拼命了。开春,她向外出打工的邻居租了地,加上自家的,一共种了三十亩。消息传开后,不少人对二婶说:“你一个女人家种这么多地,种不过来,欠的钱也不急用,你慢慢还就是。”二婶说:“俺生来就是受罪命,吃点苦怕什么?”

二婶早出晚归,准备化肥、种子和拌种农药。过了几天,二婶跑到地里,把秸秆堆到地边,准备粉碎了撒到田里。西北风呼呼刮着,粉尘一个劲地往脸上扑,她抱着秸秆往地边走,头巾被吹起来,两眼吹得流泪。

紧接着,她叫来拖拉机手三小耕地,告诉三小:“机耕费要欠段时间,但不要怕,二婶一定会还你的。”

三小一听眼圈就红了,说二婶:“二叔活着时,手把手教我开拖拉机,我不要你的钱。”

二婶说:“钱肯定要收的,二婶不欠人钱!”

二婶挎个粪篾萝,顺着地龙撒化肥,她走得很快,化肥像雪花一样飘落。三小开着拖拉机,轰着油门,一股股青烟喷向空中。

过了两天,二婶让三小开着拖拉机播种。二婶紧跟着,鞋子深深陷进土里,两眼紧盯着播种机,发现下种口被堵,立即喊停,然后跪在地上,扒开陇土,清理堵口的叶子和根茬。

下种后,二婶又从县城买回了白菜籽和萝卜籽,怀抱一卷地膜,人们才知道二婶还要种菜。

这时,村里人都说这二婶不要命了。种菜最苦最累,要育苗、移栽、打药、砍菜,还要卖菜。一个女人家,还有两个小孩子,能忙过来?再说砍菜时晨风凉、露水大,人在地里裤子全是湿的,冒湿砍菜,通身透凉,不少人得了风湿病。劳力多,也有个替换,二婶家就她一个劳力。村里又有人来劝她,她平静地说:“谢谢你们,我主意已定,你们不用劝了。”

二婶选好地方,把熟土挖出来,把生土拍了畦龙,再回填熟土,撒有机肥,把畦内土壤整平。二婶拉了水桶车去拉水。水桶车是小平车上搁了个大柴油桶,在桶上开个喇叭口,桶前下方焊一截放水管。二婶从村里接好水,把木盖盖上,然后拉着车走。水咣当咣当响,地里路不平,咣当声更大,有水珠从木盖的缝隙溅出来,落到她身上。上一道坡,她两脚蹬着一小步一小步、一寸一寸挪。到了地里,二婶把水放到苗畦里。待水渗入土中,开始撒籽,又薄薄地撒了一层细土,盖上地膜,四边拉展、压实。

苗,育得像模像样。该通风通风,该浇水浇水,该蹲苗蹲苗,苗全又壮实。移苗时,她先是自己个人干,后来实在忙不过来就叫娘家人来帮忙,起早贪黑干了半月。

二婶一天忙到晚忙,两个孩子也懂事,上五年级的妮儿帮一年级的弟弟小蛋,小蛋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两个孩子给二婶减轻了不少负担。

白菜种上后,风调雨顺,长势很好,三个月就长成了。二婶雇人砍菜,让三小帮忙拉到市场上。

刚卖菜几天,二婶带着二道贩子收菜。村人说:“这女人可真不要命了。家务、种地、卖菜、收购,一个女人家能干过来?”可是没人劝她,知道她定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二婶骑着摩托到处跑,有时晚上两三点才回家,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干活。有几次收菜回家已是深夜,她要走三十多里山路,小路阴森,冷风刺骨,她咬着牙往前走。一个月过去了,她不但卖了自己的菜,还帮着卖了附近村里村民的菜,挣了一笔辛苦费。

卖完菜,该收秋了,她又起早搭黑开镰收割,干了两个多月。

立冬上冻,村人说,这下二婶该歇了。可没过几天,二婶在学校揽了帮厨的营生。

五年后的春节,二婶把村干部、三小和几个亲戚叫来吃饭。二婶说,他爸死时对我说:“咱不欠人钱!”说到这里,二婶流出了泪,接着又拱手朝天动情地说:“妮儿她爸,你就安息吧,咱欠的十多万元我还清了!”

满桌的亲戚朋友眼里都噙上了泪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是理解作品的关键,“二婶家欠了多少债,谁也说不清”交代了二婶欠债之多和“拼命”的原因;“拼命”一词领起下文。
B.作品以二婶准备还债为开端,以二婶拼命劳动挣钱还债为发展,以二婶请客为高潮和结局,情节虽然简单,却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
C.作品抓住二婶辛勤劳动、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挣钱还债的关键细节着力描写,从多个角度塑造了二婶这一典型形象,表现了主题。
D.“亲戚朋友眼里都噙上了泪花”是被二婶高尚情操感动的结果,作品以此作结,突出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伟大,给人余味无穷的感觉。
2.作品中的二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作品以“还债”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2022-04-18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