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7 题号:193655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 兰 花 香

于艳丽

老吴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和远处已经返青的大地,总是觉得火车开得忒慢了些。他忍了几忍,还是没忍住,叫来乘务员道:“丫头,你能不能跟你们司机师傅说一声,让他开快些?”

乘务员一脸模式化的笑容,说:“大爷,火车已经很快了,您感受不到吗?”

邻座一个和老吴相熟些的人打趣道:“老爷子,您以为火车是火箭呢?一眨眼就到家了。不要土包啦,火车不比你家的牛车快?”

老吴本来就语迟,被邻座抢白一顿,不再言语,局促地正了正身体,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

火车停到火车站,老吴和相熟的人匆匆道了别,便急忙走出站台。回家要去长途客运站坐大巴车,但老吴已经在火车上想好了,下火车就打出租车回家,多少钱也得打。离家不过是一个星期的光景,可老吴觉得像是过了一辈子。

老吴钻进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了老吴一眼,问:“您去哪?”

“于家庄。”

“于家庄?”司机重复了一遍。

“对,于家庄,盐山乡于家庄。”

“老爷子,”司机一只手搭在方向盘上,回过头来看他说,“您知道从火车站到于家庄得多少钱?”

“我没和你谈钱,你快点送我回家,多少钱我都给你!”

司机摇着头笑了,却也不好再说什么,转过身子,车子稳稳地滑出站前停车场,沿着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向于家庄驶去。

老吴下了出租车,已是黄昏时分。他惶急地走进院子,晚春的暖风穿堂而过,带来屋里米兰花扑鼻的香气,几天来,旅途劳顿的疲惫似乎都融化在弥漫的花香里了。

“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

一张俊美的少女的脸从窗里闪过。随后,穿着红色运动服,扎着马尾辫的素素从屋里奔出来。

素素激动地喊:“吴爷爷,您回来啦!”

“嗯嗯,素素在呐。”老吴欣慰地看着这个孩子,唯一的儿子吴天参军后留在部队,家里多亏着她和一帮年轻人照顾。他一边应着素素的问候,一边三步并作两步跨进屋子。

“他娘,我回来了。”

屋里被叫作米兰的女人歪靠在枕头上,气息微弱,如一盏将熄的烛火,却在老吴进门的瞬间拼尽全力爆出一星火花,她睁开眼睛看着老吴,想说什么却似乎酝酿不出合适的气力。老吴看懂了她的心思,忙道:“看到了,都看到了。”

老吴的话让女人闭上了眼睛,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落在女人散在枕边的白发上。

“莫哭莫哭!”老吴急忙劝慰道,“我把你养的那盆米兰按你的意思栽到了他的墓旁。你不晓得,那盆花开得多香,扫墓的人都说,还没到墓地就闻到花香了。还有,你让我说的话,我也都对他说了。”

女人还是哭出了声,虽然声音微弱,但这丝丝缕缕的哭声更让人觉得心痛。   

“哎呀,你看你,还病着,哭啥哩?你看我给你带啥回来了。”老吴小心翼翼从小包里拎出一个黄绸布口袋,女人认得,这是老吴走之前她亲手缝制的,虽说她连捏针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但她还是拒绝了素素要替她缝袋子的请求,花了几个时辰,一针一线,缝好了这个袋子,甚至故意在针脚里压进一根自己的白发。

老吴将装得满满的袋子递给她,不消说,她就知道袋子里装的是啥,她紧紧地将布袋搂在怀里,枯瘦的前胸剧烈地起伏着。

站在一边的素素知道,吴奶奶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老吴回家一个星期后,米兰去世了。

埋葬米兰的时候,老吴郑重其事地把黄绸布袋拿来,大家看见,老吴从黄绸布口袋里倒出一抔黄土,将黄土覆在米兰的棺盖上。

回来参加母亲葬礼的吴天,从志愿者素素那里知道,那抔黄土是钟国英坟冢上的,是父亲为钟国英扫墓时带回来的。

钟国英是米兰以前的爱人,于1952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节选自于艳丽小说《米兰花香》)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车上在被人抢白后,老吴“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可看出他对包里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坟冢上的一抔黄土的珍视。
B.“歪靠在枕头上”“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两处描写,和“如一盏将熄的烛火”这一句,形象地表现了米兰的虚弱。
C.小说详细地交代了米兰缝袋子这一情节,非常感人,我们能从米兰的针针线线中体会到米兰对作为革命烈士的以前的爱人的真挚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D.吴天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交代了吴天参军的事,既交代了志愿者爱心行动的原因,也暗示了烈士奉献精神传承的主题,第二次出场,文章借以补足情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短,但容量丰富、主题厚重。有些人物形象寥寥几笔,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志愿者素素,她的时尚靓丽和老吴的质朴木讷两相对比,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
B.老吴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小说一直到最后才交代,这样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也在暗示袋子里有不同寻常的东西,值得珍视,从而突出了主题。
C.“‘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不易觉察的颤音”体现了老吴的感伤和对米兰的悲悯。
D.小说最后一段点出了钟国英的身份,与前文的相关内容照应,让人了解了事件的缘由,使小说情节合情合理,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小说首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标题“米兰花香”有哪些含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1·湖南郴州·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牛天赐传(节选)

老舍

天赐在四月才找到了先生。这位先生姓赵,大学毕业,好念书,会作诗,没事作,挺穷。赵先生在学校里教过几次书都失败了,他管不住学生。他的脑袋不知怎长的,整个像头洋葱,头顶上立着几根毛儿,他可是很会教天赐。他和天赐说开了:你爱念什么就念什么,不明白的问;不问也没关系。天赐很乐意这么办。每天有一课叫做思想,师生相对无语,各自想着心事。想完了就讨论,想不出就拉倒。天赐想改造十六里铺,先修一条马路,赵先生给补上:马路两边得有树和流水。天赐很佩服赵老师,问他一切的问题,老师都有的说。天赐念小说,老师敢情能背《红楼梦》!爸要来查看,天赐就练字,老师教他写魏碑。爸走了,师生就研究林黛玉的性格与习惯。老师会说:你闭上眼想想看!一闭上眼,天赐很会想象,他看见了黛玉!他很想找蜜蜂(天赐的订婚对象)去;蜜蜂可是不会黛玉那样呢!大概世界上没有第二个黛玉了,除非再想出一个来。他想,他拿笔瞎写,有一天写了篇蜜蜂,赵老师很夸奖,叫他再去看她,回来再写。他找了她去。蜜蜂已长成个大姑娘,脸似乎长了些,也不光着脚,黑眼珠还是那么黑,可是黑得不能明白了。她走路非常的轻巧,大脚片不擦地似的。天赐不敢多看她,她不是先前那样自然了,她会笑出点什么意思来。天赐回来了,皱着稀眉毛想:假如蜜蜂的嘴再小一点,鼻子再长出一分,然后配上那俩黑眼珠?那一定更好看。蜜蜂得光着脚,在河岸上,绿阴凉底下,不出声的轻走!好了,他就这么写了一篇。赵老师说:这就对了,这就是文学,你明白了没有?可是你没写出个主点来,‘蜜蜂’哪儿最好?当然是那对眼,黑的,怎个黑法?他等着天赐自己想。

黑得像——墨!

老师摇头。

黑得像——夜里!

老师拍了桌子:河岸上,绿阴凉下,眼黑得像夜里!天赐你行了,你比我高!你猜我想象什么?像两颗黑珠子。珠子是死的呀,夜会动会流,流到不知道多远,是不是?天赐明白了,他也学着作诗,没人管他,他自己会用功。他什么都细心的看,而后去想。他管四虎子太太叫月牙太太,因为她的嘴歪;虎爷差点恼了他。虎爷说天下的歪嘴要算他的太太第一,天赐说月牙也只有一个,于是他们照旧是好朋友。

爸很怀疑赵老师到底教了些什么乱七八糟。他和老师谈,老师夸奖天赐有天才。爸不懂。老师拿出天赐的文章来,爸才相信天赐的书没白念,有一篇文章用了六张红格子纸!爸没看说的是什么,数了数字数,够一千五百字!一千多字!这简直是作论了!赵老师笑了:有三年的工夫,他什么也会作了!

爸信服了赵老师,也替儿子骄傲。逢人必说天赐会作论。天赐也很高兴,遇上爸叫他作点事的时候,他会说:别,别乱了我的心思,正在这儿作论!

跟赵先生一年多,天赐在文字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写得也怪秀气。爸的铺子的春联都由他写,伙计们向他伸大拇指,他怪害羞的挺得意。

爸承认赵先生是好老师;可是在另一方面,他发现了:书房中的书籍增多了,但是短了别的东西。桌上的磁瓶,铜墨盒什么的都不见了,天赐使着个小粗碟子当砚台。爸追问四虎子,虎爷不知道。问天赐,天赐笑了。老师没钱买书或别的东西,便拿起点东西去卖掉。

为什么不跟我要钱呢?爸胡涂了。

赵先生说了,屋里东西多,显着乱得慌!

可那是我的东西!爸倒不在乎那点东西,他不喜欢这个办法。

卖了你的东西和向你要钱还不是一样?天赐完全投降了赵老师。

在我的门口卖东西?!这太丢人了,爸以为。常卖着点,老师说,好忘不了穷;穷而后工!天赐非常的得意:前天,我把皮鞋卖了,卖了一块半钱;我请老师吃了顿小馆,老师很喜欢!

你是我的儿子,还是他的儿子?爸的脸沉下来。什么都可以马虎,可不是这么个马虎法,这是诚心教坏!

天赐没回答出什么来,他晓得爸的规矩,但是赵老师的办法更有意思。这能使他假装穷,而穷得又不像乳母纪妈家那样。这是卖了皮鞋去吃小饭馆。就是赵老师的穷,虽是真的,也非常的好玩。赵老师会卖了铜墨盒买本小书,而后再卖了书买烟卷。由爸与十六里铺,他明白了钱的厉害;由赵老师,他得到个反抗钱的办法,故意和钱开玩笑。钱自然还是好东西,可是老师的方法使钱会失去点骄傲,该买书的偏买了香烟,用鼻子向钱哼几声!肚子饿了就卖棉袍,身上冷就去偷煤,多添点火,老师有办法,而且挺快活。

爸受不了这个:好吗,先生还偷东西,教给孩子卖皮鞋?我只懂得买,不准卖!爸非辞赵先生不可。纪妈以为爸是对的,他们偷煤,而且把没点完的洋蜡放在地上喂老鼠!

天赐舍不得老师,而且决定反抗,他现在是十六七的小伙子了,自己很有些主张。他说话已经和大人一个声儿了,嘴上的汗毛也很重,他不能完全服从爸。他本是很喜欢整齐清洁的,因为妈妈活着的时候事事有一定的办法,可是他也爱老师的凡事没有一定,当作诗的当儿还有工夫擦桌子么?老师和他都是诗人,而爸是商人,这是很清楚的;诗人不能服从商人,也是很清楚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赵先生,使其形象立体却不扁平。他虽是个好老师,但和学生一起私卖物件,偷煤添火,德行有瑕疵。
B.赵老师每天有一课叫作“思想”,放手让天赐说,适时加以点播,还与天赐研究林黛玉的性格与习惯,这体现了赵先生教育有方。
C.赵先生引导天赐写“蜜蜂”这一情节细腻生动,从中既可看出天赐的文学灵性,也可看出赵先生是一个易使学生亲近的性情中人。
D.父亲坚决辞退赵先生,是因为赵先生坏了他家的规矩,他担心天赐被教坏,但天赐决定反抗,他认为赵先生与父亲本身就不是一类人。
2.赵老师是天赐碰到的“别样”老师,他给了天赐哪些方面的教导和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老舍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字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了“俗白精致”的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021-05-12更新 | 1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

①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②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③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借”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为避免再有无辜者被害,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

“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年12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
B.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C.小说擅长采用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其高大、正直的形象鲜明可感。
D.小说先后插叙了古籍受损的过程和“师弟”变盲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杂糅的外乡口音”暗示师兄多年来漂泊他乡,辗转多地,为保护古籍而历尽艰辛。
B.句子②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修辞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
C.句子③中“缓放”“挡回”两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具有特殊含义,表现出日本侵略者强取豪夺、明借实抢的卑劣行径。
3.小说以“完璧”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假定你是评委,请以“古典美”为关键词阐述其获奖理由。
2024-03-13更新 | 6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街吃家

刘建超

①老街人爱把食客分为三种。

②一种为吃货。吃货是最招饭铺里待见的那群人,想生意兴隆,就要有成群结队的吃货。吃货只管饭菜顺口,呼呼啦啦尽往嘴里扒拉食物,撑得肚圆胃胀,打着饱嗝方舒服。一种称吃客。吃客是店里的老主顾,熟悉大厨手艺,而大厨也知吃客口咸口酸,调剂得吃客味蕾全开。据传有位吃客跟着大厨吃了十几年炒面,大厨换主家,吃客一路相随不离不弃。一日大厨有事,就让徒弟给吃客做了炒面。炒面上桌,吃客只吃了一口就吐了,说这不是你家大厨的手艺。徒弟只好把炒面端回。大厨一笑,把炒面倒回锅里,双手抓面揉搓了几下说中了,徒弟再端上去,吃客尝一口,嗯嗯,就是这个味。还有一种人被称为吃家,被称为吃家在老街就是最高荣誉了,他们类似于在电视餐饮大赛节目中的美食家评委,会吃会做会摆活,譬如今天要给您说的费爷。

③老街很古老,九个朝代的皇帝都曾建都于此,老街人开店做生意也或多或少地滋生了些情怀,即便是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期望能调剂出古都的文化底蕴,这样显得有格调、有格局。老街吃家就能把吃文化张扬得流光溢彩。

④正是清晨匆忙时分,街上都是急匆匆奔走的人,许多人手里拿着早点,边走边吃。费爷一身休闲唐装,脚踏千层底布鞋,背着手,仰着头,平稳走在老街青石板路上。

⑤熟人打招呼,费爷,您老去哪啊?费爷头不低,步不停,喝汤。您老今儿个是去哪家喝汤?大石桥火街羊肉汤。

⑥火街羊肉汤?才开张的铺子啊。您这“老吃家”去给新铺子捧场?

⑦费爷微微笑着,不再回话,踏上大石桥。

⑧老街有句谚语:吃喝不用瞅,只管跟着吃家走。费爷的身后就跟随了一群吃货。

⑨生在古城,食在老街。外地人来老街吃个热闹,老街人却是要吃门道的。

⑩在古城开个汤铺不难,难的是在老街开个汤铺子。老街人喝汤都喝成精怪了,嘴巴刁钻认熟欺生,爱追老店铺,不太凑新店铺的热闹。你若开个新汤铺子,如果没老街吃家的光顾,三五年也别想在老街兴起。啶,还就这么邪。

⑩费爷是老街公认的“老吃家”。老街洋洋十里,上百家的饭铺,他都能给你数叨一遍。费爷对老店铺的饮食文化故事更是如数家珍。在老街,吃着佳肴,听着吃家给你数叨着店铺的趣闻轶事,那才算得上 享受。

⑩费爷站在铺子前,并不急着进店,背着手看着店门上方的牌匾。

⑩费爷自言自语道,火街羊肉汤这几个字撇捺放纵,笔画粗重,尤其这火字,夸大捺脚,雄健足可扛鼎。颜黄融化合度,磅礴大气。不必见款就知是老街写家高德位的风格,定是高德位的后人高满堂所书,

⑩火街羊肉汤的老板叫袁成,四十开外的豫西汉子,憨厚豪爽。老板袁成迎出店外,拱手作揖连连点头称是。

⑩费爷进店坐下,一碗羊汤,不放盐,不放辣,两个火烧。随着费爷一同进店的人也附和着,一碗羊汤,不放盐,不放辣,两个火烧。

⑩费爷说,火街,又叫双龙街。诞生了宋太祖赵国胤、宋太宗赵光义两位天子。据传太祖诞生时,赤 光照耀,满街通红,故名火街。

⑩咱们老街人的生活习俗就是从宋朝那会儿延续下来的。羊汤也是太祖太宗的喜好,火街的羊肉汤可是强势了上千年了呀。

⑩羊汤端上,费爷端起碗先嗅了嗅,嘴贴着碗沿轻啜一口,懂行的都知道,老街人喝羊汤是喝甜汤的,这个甜就是不放盐、淡的意思。

⑩熬羊骨头汤你也达到七八成了,费爷说。上好的羊汤,羊,要当天宰杀,羊骨砸断铺在锅底,再将成坨的羊肉羊杂铺在羊骨之上,放入自家的香料秘方,一锅汤烧开,中途不能再兑水,慢炖八个小时以上,这叫原汤原味。

⑩费爷又夹起一片羊肉,眯着眼看看,放入口中慢嚼,说,羊是当地改良品种的绵羊,远闻清香,近 闻不膻,肉质鲜嫩,味美清口。

④费爷有滋有味地又喝了几口汤,说,添汤,双份辣。

②吃货也跟着喊,添汤,双份辣。火烧一掰四牙儿,泡入红油汤中,呼呼啦啦满屋人喝得热汗淋漓,大呼过瘾。

④费爷说,这汤稍显不足的是你用的葱花是外地大葱,应该用本地南关小香葱,压膻气,入味快,不粘牙。

④袁老板点头称是。

④袁老板的妻子,望着费爷的背影,说,费爷帮着咱开这汤馆,咱这汤真有费爷说的那么好?

④袁老板看着腿有残疾的妻子,想着家里卧床不起的儿子,没接话,只望向外面。太阳已升上了丽景门,老街,就笼罩在温润的阳光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对老街食客中的三种类型做了介绍,为后文吃家费爷的出场做了铺垫。
B.费爷对袁成熬的羊汤进行了品味和鉴定,虽发现汤有不足处,但仍加以了高度肯定。
C.文中叙述了老街一位吃客的故事,旨在通过吃客行为来强化其所占的历史地位。
D.文中运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手法对费爷进行了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
2.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刘建超的“老街”系列小小说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4-01-07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