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195346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这是天山深处的一个矿区,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满山的砾石在西部烈日的灼烤下,散发出铁锈的气味。这儿属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集结到了这里。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跟随着父母上了山。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我们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

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他以前是一个大学教授,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老师。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

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课上,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收复新疆的故事,还有左公柳的故事,当然还讲到了胡杨树……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想到了山下胜利渠边的一棵孤独的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胡老师的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同学们面面相觑,都有些内疚,也许我们的要求有些过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吗?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就有了结果。那应该是春天,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消息树,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没有夏天的雄壮和秋天的美丽。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

从此,我们开始每天关注着胡杨树的消息,我们盼望着它能发出嫩芽,长叶,然后一树绿荫,到了秋天一树金黄。可是,都万物生长了,它那原本似是而非的萌芽还没一点变化,更不用说生叶了。

一直到夏天,胡杨树还不见绿荫。胡老师说,人挪活,树挪死呀,越是大的树越不容易挪活。那一次,胡老师让我们围绕胡杨树站好,他教会了我们一首诗,是当时课本上没有的,说是给胡杨树精神鼓励。在他的引领下,我们面对胡杨树诵咏: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胡老师再一次给我们上作文课时,他让我们写一写眼前的胡杨树。他启发我们,不要再纠结胡杨树是否发芽、长叶的问题,因为胡杨树是一种伟大的树,它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胡老师还说,胡杨树即便死了,也会在我们山前耸立千年。

胡老师的这段话让我们震撼。这时候,开山的炮声又响了,有石头落在了我们的屋顶,犹如战鼓。听到房顶的咚咚声,大家都会心一笑,齐声背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就在大家认为三而竭时,只听的一声,第四下来了,声音巨大而又沉闷。我们眼前的讲台灰尘四起,有女生吓得尖叫。灰尘散去,我们发现胡老师躺在地上,鲜血从讲台上流了下来……

一块碗口大的飞石击穿教室的屋顶,直击胡老师的头部,老师死在讲台上。

胡老师后来被埋在胜利渠边那个巨大的胡杨树坑里。下葬那天我们围着那个树坑走了一圈又一圈。我们没有哭,感觉胡老师也没有死,他变成了一枚巨大的胡杨树种子。那种子会发芽、长叶,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胡老师死后,我们发现那些似是而非的树芽完全枯萎了,胡杨树也死了。我们没有忘记那棵死去的胡杨树,那是故乡树,我们坚信它死后一千年不倒。细枝已经被风掳去,胡杨树只剩下粗壮的枝干,像一尊神秘的树雕。像正在给我们上课的胡老师,被取走了一层石头的平滑如砥的山坡像一块巨大的黑板。胡老师正指着黑板给我们讲解那段《诗经》。

我们也没忘记去胜利渠边看望胡老师。让我们惊喜的是,在胡老师的孤坟边真的长出了一棵胡杨树。我们围成一圈坐在树下,回忆胡老师,背诵那段《诗经》。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选自2021年第3期《收获》,有删改)

1.下列对胡老师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细节描写表现了胡老师的风趣和在恶劣环境中的从容。
B.“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语言描写很好地塑造了胡老师善于启发和引导、富有教学艺术的师者形象。
C.“胡老师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体现了胡老师对孩子们生存状况的无奈与不忍。
D.胡老师为孩子们讲左宗棠收复新疆及左公柳、胡杨树的故事,既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也展现了他的精神境界。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写出了孩子们求学环境的艰苦,也为后文飞石击穿教室的屋顶埋下伏笔。
B.“似是而非的树芽”寄托着希望,胡老师死后,树芽枯萎了,胡杨树也死了,象征着希望的破灭和生命的脆弱。
C.小说结尾对胡杨树和山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了胡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景,虚实结合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意蕴。
D.小说围绕“人和树”的关系,讲述了“盼树”“移树”“救树”“恋树”的故事,儿童视角的应用使叙述自然、有童趣。
3.小说两次引用《诗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有评论认为,《山前该有一棵树》蕴含了“人生如树”的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捧角

聂鑫森

湘楚市是座千年古城,又因水路交通便利,工商百业繁荣,常住人口赫赫达数十万之众。

古城的票社有多少?不知道。票社是时聚时散的民间组织,又无须去民政部门登记,不过是一群玩伴罢了。但此中人数多、声势大,常得到名角亲临指点演技的票社,人们还是耳熟能详的,比如风云票社。

风云票社聚集的是一群京剧票友,追捧的是京剧团的谭派老生宫商羽。只要有宫商羽的戏码,票友们就会互相吆喝着买票进场,然后是一个“好”接一个“好”地叫得声嘶力竭,宫商羽不管如何都会打起精神来唱、念、做、打,直到剧终。因此,有人讥讽风云票社是疯子票社。社长雷宏生听了哈哈大笑,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也是疯子,这才相配。”

岁月流逝,雷宏生年届古稀了。宫商羽从十八岁唱红,已是花甲之人,该退休了,便向剧团领导递交了退休申请报告。雷宏生听说后,立马领着几个人去拜访宫商羽,苦苦劝阻。

“宫老板,你功夫扎实,还可以唱个十年八年的,你不能冷了戏迷的心。”

“雷爷,我感谢各位多年来的呵护。我自感年岁不饶人,嗓子有时就吃力,只是你们看不出。《四郎探母》中‘坐宫’一折,我唱‘叫小番’的嘎调要翻上去就不容易了,心里犯怯。”

“宫老板,你放心唱,我们在台下观场哩,武捧和文捧都不弱。我想,剧团领导也不会让你退休,那会影响票房收入的!”

宫商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初夏时节,古城忽然沸腾起来。

从北京和沈阳,邀请来两个京剧团,加上本地的这个京剧团,在雨湖大剧院轮番演出谭派老生戏,采用了一个新办法,先由三方拟定谭派名剧的戏码,各书于小纸条上,捏成小团子,摸到什么戏码就演出什么戏码。

宫商羽摸到的纸团子上,写的是《四郎探母》,而且是第一场演出。

雷宏生欣喜欲狂。《四郎探母》宫商羽几年不唱了,他们要好好过一回戏瘾!对于捧角,雷宏生胸有成竹。其一是动员本社成员多买票,要分坐几个区域的位子,每个区域集中坐十几二十个人;其二是在什么关键处叫“好”,不是瞎叫乱喊,声音要齐整要有韵味,这叫武捧。雷宏生看熟了宫商羽的戏,知道何处会出彩,但他特意交代,“叫小番”嘎调往上翻时,在“小”字出口时就要齐声喊“好”,声音要洪亮,要连续不断。至于文捧,票社中有多个笔杆子,商老板演出前一天,先写文章发到微信群,介绍他的粉墨春秋,有什么绝活,得过什么奖,还要配上照片;当晚演出结束,马上写观后感的文章和诗词发微信群,趁热打铁,让舆论先声夺人。

雷宏生特意打电话给宫商羽:“宫老板,你就铆足劲登台吧,湘楚城的戏迷们会为你摇旗呐喊,你尽可放心!”

这一晚的《四郎探母》,果然光彩照人。主角宫商羽如明月当空,光华四射;配角表现不俗,如群星拱月,相映生辉。风云票社的票友们,分坐于各个区域,叫“好”声此起彼伏,如波涛相逐,惊天动地。

当饰杨四郎的宫商羽在“坐宫”一折中唱道:“一见公主盗令箭,不由本宫喜心间。扭转头来叫番……”在“小”字刚出口时,坐在正中头排的雷宏生便放开喉咙大喊一声“好——哇唔!”这是他与大家预约的信号,于是剧院各个区域也跟着叫起“好”来。原来“小”字后的“番”字,要笔直地喷射上去升至高位,称之为立音,但在一片叫“好”声中,谁还听得出来?更何况雷宏生的叫“好”,是最正宗的,“好”字带腔儿,字头、字腹、字尾一处都不缺,“好——哇唔”,提的是口丹田气,韵味足,懂行的观众又为他的叫“好”而叫“好”,这场面真是八面威风!

第二晚和第三晚的戏码,是北京和沈阳的两位老生,分别主演《失空斩》和《李陵碑》,到底是名角,都各有高招,让戏迷们得到了最大的愉悦。

第二轮演出时,宫商羽忽然病了,由他的学生、三十岁的谭派老生毕敬宫替代他出演《定军山》中的黄忠。雷宏生有些遗憾,但带领风云票社的老少爷们,视同宫商羽登台献、艺,武捧和文捧照样做得严丝合缝,毕敬宫到底是出自名师门下,扮相俊雅,唱、念、做、打,颇有乃师风范,是个有出息的角儿。

为期一个月的谭派戏集中展演,在戏迷的狂欢声中落下了帷幕。

宫商羽写了一封致谢信,发在风云票社的微信群里。他说:第一晚演《四郎探母》,唱“叫小番”的那个“番”字,其实没有唱上去,是年纪大了嗓子不争气。你们用叫“好”声为我遮掩过去,旁人不知,我却有自知之明。我相信今后,你们会满怀爱心地呵护毕敬宫这一辈青年演员!

雷宏生读信后,满眼含泪,禁不住大喊了一声:“好——哇唔!”


文本二:

民国九年,由张玉林等发起,常州成立第一个京剧票社“声声社”。“五卅”惨案后,在振兴游艺场义演,收入交上海学生后援会。全国各地京剧票友及常州在南京、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工作的票友共数百人来常聚会。于3月8日起在常州大戏院联合公演6场,称一时之盛。此外,还有青风、龙吟、友声等票社。

(摘编自《京剧艺术在常州的辉煌历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地域特色为缘起,为人物活动营造了宏大壮阔的自然环境,再抽丝剥茧,渐渐引出票友和名角的悠悠往事。
B.小说融入了戏剧文化,如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唱词中高腔等,宫商羽这一艺名也暗含古代音律的有关知识。
C.“《四郎探母》宫商羽几年不唱了”这一句看似不经意的交代,为后文宫商羽没唱上去埋伏笔,呼应了前文中他的陈述。
D.当文本行文到官商羽唱戏到立音时,雷宏生引领一众票友叫好,小说由此进入高潮,既鲜明地点题,也耐人寻味。
2.下列与两则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票社类似于今天的粉丝后援团,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弘扬戏曲艺术,为后继乏人的传统舞台培养和推荐后备力量。
B.三个京剧团在一起打擂,本着切磋技巧的初衷,抽签定戏码的方式使这种暗地里的竞争变得火药味十足,吊足戏迷胃口。
C.文捧和武捧各有其门道,捧角的意义只是为了过一回戏瘾,有韵味的武捧,夸饰的文捧,都成为戏迷们乐此不疲的行动。
D.宫商羽在二轮演出时推出弟子毕敬宫,激流中勇退,体现了德艺双馨的老一辈艺术家珍重艺术、奖掖新人的崇高风范。
3.小说的主人公是宫商羽还是雷宏生?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4.“好——哇唔”在小说中三次出现,请分析各处表达的意义。
2022-01-06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思

铁凝

①老画家站在房中央,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

②画油画要内框,就像绣花要绷子一样。每逢这时,画家总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改画国画。国画,铺张宣纸就可运笔。可每逢构思成熟,画家还是绞尽脑汁搜寻做内框的材料。

③这张方形桌面刚够画框宽度,长度从哪儿出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

④有人敲门,走进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

⑤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说明身份和来意。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师长是中学同学,后来,一个从军,一个学画,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文化大革命”才失掉联系。现在丁副师长要离休,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青年是在父亲来之前特意赶来看房的。

⑥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陪他看看。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青年从随身带来的一只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麻线捆着的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家知道包里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儿。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青年又从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事文学创作,将来的工作单位是本市文联。这是近作,请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

⑦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好,回来好好聊聊。”

⑧“要不要叫出租汽车?”青年问。

⑨“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

⑩青年有些失望,因为他所在单位——市美协就有汽车。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

⑪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公共汽车。青年仔细打量着父亲这位旧友。他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青年设想,假如他和他素不相识,会把他猜成什么人。

⑫终点站到了,路边那幢幢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先跳下车,径直向楼群走去。

⑬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属于他家的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再三表示,房内设备还不甚齐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尽管提出来。

⑭青年在前面走,老画家紧跟上来。青年推开门,一股清香的油漆味儿迎面扑来。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按常规,这房间应属于主人,主人自然是青年的父亲。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些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

⑮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带木地板的房间造少了。”空旷的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

⑯没人回答,青年这才发现,老画家不在身边。

⑰也许他来过又退了出去,也许他根本就没进南三栋二号。它还不如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对老画家的吸引力更大。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那里面还有笔直的木条。两三厘米宽厚,长度绝不短于1.5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一个警卫迎上来喊住他。

⑱“哎,老大爷,你怎么随便拿木头?”“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孩子般的微笑。

⑲“木头能画画?”

⑳“不是用木头画,是做画框离不了木头。”老人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又尽量想减轻些。

㉑“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哪个单位的?”

㉒“美协。”

㉓“证件。”

㉔老人在上衣口袋里摸索着,真摸出个小本子,可惜那是通讯录。警卫冲着老人微笑着,老人还是在遍身搜索,但终未找到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㉕“你怎么进来的?”警卫进一步问。

㉖“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证明。”老人兴奋地指着三栋二号。

㉗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三楼二栋时,他却闪回身子,躲开楼下的指点。

㉘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为了修一张破桌子……退一步说,就算真为了钉画框吧,靠这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富有弹性的步子,更加感慨起来。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中国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

㉙楼下的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三栋二号。

㉚一楼,二楼,没人。

㉛画家主动先走出三栋二号。他觉得,已没必要到他认为不方便的那些地方去寻找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油画内框的尺寸,又写老画家“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为下文老画家寻找合适的画框作铺垫。
B.“奔”“抽”等动作描写传神地刻画出老画家的职业敏感和喜出望外,照应上文他绞尽脑汁搜寻钉画框材料的叙述。
C.警卫与老画家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其中“再短也是国家的呀”等话语表现了警卫对老画家的不理解、不尊重。
D.小说用心理描写收束全篇,含蓄地表明老画家对青年的态度,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2.关于文中青年躲闪,不为“偷”了木条的老画家“作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反问句表达了青年不想给老画家作证,并对老画家充满鄙视的态度。
B.青年觉得老画家灵魂“猥琐”,他“感慨万端”,体现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
C.青年躲起来而不愿给老画家作证的行为,凸显出了他的做人态度和风格。
D.作品中对青年得意地构思小说的描写,意在反讽其“构思”毫无艺术价值。
3.小说中的老画家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在讲述故事时,通篇使用对比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3-01-15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妇联会主任

丁玲

就在这闷热的中午,趁着歇晌的空闲,顾涌的儿媳妇跑回娘家找她嫂嫂董桂花去了。嫂嫂住在村西头的一间土房里,用高粱秆隔了一个院子出来,院里还有一株葡萄,房小院窄,可是倒收拾得干干净净,明明亮亮。董桂花也刚送饭回来,正在灶头洗碗筷。小姑站在她旁边喘气,用神秘的眼光望着窗子外边。

你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么?董桂花一手拉着她姑娘,两人便都踅过身来挤着靠在门边。唉,我劝过你哥,你看他拉下了十石粮食的窟窿去买了五亩葡萄园子,唉,早知道就不该买那些地。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她心里不知想哪一头的好,好像这消息可以使她得着什么似的,同时又怕失去了什么。她在铅丝上拉下了一条破毛巾,揩了揩脸上的汗,坐在一张矮凳上,打算再从头来仔细思索。

她不知一时从哪里想起,她姑娘也没有时间和她研究,匆忙的又赶回去了。她关心她的兄嫂,他们除了这所小院和新买的五亩地以外,就只剩一屁股的债。而嫂嫂又成了村干部,他们把她拉出来当了妇联会主任,这在她看来,也很倒霉。

姑娘走了后,她仍旧坐在矮的小凳上,望着院子里的天空。天空上一丝云彩也没有,是一块干净的蓝色。她感觉到也许有风暴要来,终有一天暖水屯又要闹腾起来,人们又像发了疯一样。她回忆着去年,今年春上,那个时候她是多么辛苦啊!她一家一家的去找,男人们都在骂妇女落后,可是妇女呢,总说咱知不道嘛!咱听不精密。开会的时候,谁也不张口,不出拳头。她也不懂什么,可是不得不站在台阶上喊,叫。现在呢,现在又要闹起来了——她正要仔细的再去想一想的时候,妇女识字班的上课钟当当的响了起来。她立即站起,梳了一下头发,用夹子牢牢夹住,把身上穿的那破蓝布衫也脱了,换了一件新做的白洋布衫,锅里的碗也顾不上再洗,带关了门,扣上一把锁,匆匆的便朝识字班走去了。

识字班设在许有武家里的大厅上,人越来越多,到处都叽叽喳喳。吃奶的孩子也抱着来了,她们又要哄孩子。后来黑妮也来了,黑妮是她们的教员。她一到识字班,于是她们就开始识字了。也有人在后边悄悄的谈些别的。董桂花呢,她孤独的坐在一旁,她要告诉她们一些什么的欲望消失了。她一个一个的去找寻,她才发现还留在班上识字的,坚持下来了的一半都是家里比较富裕的人,那些穷的根本就无法来,即使硬动员来了,敷衍几天便又留在家里,或者到地里去了,并且说这才像户人家。只有这些无忧无愁的年轻的媳妇们和姑娘们,欢喜识字班,她们一天来两三个钟头,识三四个字,她们脱出了家庭的羁绊和沉闷,到这热闹地方来,她们彼此交换着一些邻舍的新闻,彼此戏谑,轻松的度过一个春天,而夏天又快完了。这时只有董桂花这妇联会主任一人是显然的同她的群众有了区别,她第一次吃惊自己是如何的不相宜的坐在这里。她虽然还不算苍老,不算憔悴,却很粗糙枯干,她虽然也很会应付,可是却多么的缺乏兴致呵!

她陡的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不懂得她为的是什么?这些年轻女人并不需要她,也不一定瞧得起她,而她却每天耽误三个钟头坐在这里。从前张裕民告诉她说妇女要抱成团体才能翻身,要识字才能讲平等,家才能像户人家,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呢?她再看看那些人,她们并不需要翻身,也从没有要什么平等。她自己呢,也是一样,她和李之祥是贫贱夫妻,他们也很安于贫贱,尤其是多少次濒于饿死的她,有现在的日子,也就该满意了,当然他们并不能满足,他们还有希望,他们欠了十石粮食的债,他们还需要一点点财富,如今她坐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唉,张裕民吹得多好,他硬把她拉到这妇联会来,他老说为穷人做事,为穷人做事。

丰,丰是丰富的丰,丰富就是多,就是有多余的意思。衣,就是咱们穿的衣服。现在衣服没得多,不丰富,将来会多余的……。黑妮用手指着黑板,从她的嘴唇上发出带着银质的声音。

识字班结束了,董桂花站了起来,走出了院子,走进了巷子。

巷子里没有什么人来往,一两只狗吐着舌头趴在那里。

【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选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黑妮是识字班的一位教员,识字班的学员都是普通的年轻妇女,她们有的是为了识字,有的是为了摆脱家庭羁绊和沉闷。
B.小说描写董桂花到识字班去,用“换了一件新做的白洋布衫……”,而不用“新换了一件白洋布衫……”,突出了她对此事的重视。
C.小说反复写董桂花对现时生活的满意,同时写了要追求一点点财富,这些生动地反映了土改运动初步胜利后暖水屯部分人的面貌。
D.小说主要讲述了“妇联会主任”董桂花的故事,同时又通过董桂花的眼睛和内心独白写出了一群人中的有信念、会做工作的张裕民。
2.小说第四段运用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多次出现“像户人家”,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
2021-11-30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