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语段 > 标点符号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2 题号:195351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意境——意图(主旨),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而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提到木叶我们就会想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飘荡,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     ),人生不易,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诗歌欣赏,起始点是意象,着眼点是意境,落脚点是意图。灵魂则在于联想,因此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决于这种联想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的语言形象是,它的暗示性是,因此诗歌只有形神兼备,才会境界全出,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反过来说,我们只有抓住了诗歌的形和神,才能更深入地领略诗歌美的精神要义,从而触摸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歌艺术的神圣殿堂。

1.请问画横线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请问括号处所缺的成语应为“世事无常”还是“岁月不居”?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请你结合文段关于联想在诗歌鉴赏中作用的论述,分析《红烛》中意象的“形”与“神”。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姐姐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给你!”
B.“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C.“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2020-11-13更新 | 69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茵,校舍十分简朴,但是______。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______。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       )。

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但是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______,俯仰苍茫,别饶野趣。我记得有一次郁达夫特来访问,央我陪他到圆明园去______遗迹,除了那一堆石头什么也看不见了,所谓“万园之园”是四时美景只好参考后人画图于想象中得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干二净   当之无愧 历历可辨 悼念
B.一尘不染   当之无愧 历历可见 凭吊
C.一干二净   无可厚非 历历可见 悼念
D.一尘不染   无可厚非 历历可辨 凭吊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磨了不知多少黄昏B.不知多少黄昏消耗了
C.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D.黄昏不知消磨了多少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万园之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仰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D.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事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2022-06-11更新 | 95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天,赵曼丽独自在操场一角哭泣,王婷婷连忙跑过去问怎么回事。
B.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的子孙。
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查,眼下买房要慎重。
D.有人认为: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可能发生心理异常,心理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2016-11-18更新 | 1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