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195759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灯影

张炜

直到现在,古登州一带还有一个村子叫灯影。但这个村子是否就是过去那个得而复失的地方,人们还说不准。近一二百年来的变化之速,真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从古登州府往西直到屺姆岛、三山岛,现在都成了人烟最稠密的地区。而不足一百年前这里只是荒野,二百年前则是莽莽苍苍的林子。

那时候这里的人走夜路,如果到了荒凉地方,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就是前边遥远处出现一处闪烁的灯影。有人就在挨近了荒郊的一点儿光亮时,才发现这是一处瓜棚,柱子上挂了一盏灯笼,有人坐在灯影里,问他话只字不答,赶路人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这人一回头把赶路人吓个半死。原来黑影里坐的是一头老狼,刚刚吃了一个人,正坐在那里舔嘴巴呢。类似的警示故事很多,一半是口耳相传的野趣,一半是当时的真实经历。时过境迁,现在这一带入夜常常是灯火辉煌,早就没有黑夜中星星点点的光亮了。现在所忧虑的只是太热闹了,是人气过盛,除了人什么都没有了。

就在这样的村落里,曾有一位顽皮少年,他像大多数野孩子一样好奇、聪明却不喜读书,愿意冒险,越是家长禁止的事情越是要尝试一番。他多次在夜间独自一人跑到野外,总想遇到一两桩怪事。有一次他真的在野外瓜棚那儿见到了悬挂的灯笼,也真的发现了垂头反坐的人。就像传说中那样,他伸手往那人后背一拍,结果却大失所望:转回头来的是一个上年纪的看瓜人。对方看清了是个孩子,立刻叫出了他的小名。这使他觉得实在无趣。离开瓜棚又往更深的林子里走,这在一般人是绝对不敢的,因为一旦迷路麻烦就大了。

经过了多次冒险,这个孩子胆子更大了。有一次他不知走了多远,感觉就快听到海浪声了,前面还是黑漆漆一片林子。突然他看到了树隙里有一两点灯影在闪烁,心上立刻怦怦乱跳,有不可抑制的兴奋涌出来。随着往前,那灯影竟扩大开来,渐渐显出了街道的形状,原来是一个藏在林子深处的小小村庄!这一下他就放开步子往里闯了。

进了小村,马上有些比他还小的孩子围上来看,一个个毛头毛脑分外好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叫什么等等。他们告诉他这个小小的村子叫灯影。他和他们玩儿得高兴,又跳又叫,玩儿捉迷藏之类,累了就随他们进小茅屋吃各种果子。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野果,一大堆摆满了桌子。这些野果甜得很,结果他一口气吃得肚子都圆了。左右小孩子有男有女,扯上他的手跑到街上,还让他去一个地方打秋千,看另一些有奇才异能的孩子在大树梢上蹿跳。他惊得合不上嘴,因为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午夜过了,村里的老人扯着他的手,让另几个孩子把他送出林子,叮嘱他对谁也不要告诉这个灯影,要不就来不成了。

他心里揣了个秘密,到后来每隔几天就到林子深处找这个小村子。他走熟了路,为了不再迷失,就在沿途做了一些记号。这个叫灯影的小村成了他的乐园。他在这儿有吃不完的好东西,比如果子、野蜜;还有看不完的趣事,比如连年迈的白发婆婆高兴了也会扔下拐杖,灵活无比地翻起跟头或跃上树梢。他把自己村里才有的一些玩儿法教给他们,比如踢毽子等等。这个小村从老人到小孩都喜欢他。

这样过了半年,让小孩子愁闷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家里人要送他去很远的一个镇子上学,那里有一户亲戚。这是不能逃脱的事,他只好找一个夜晚到灯影告别了。小村的人也舍不得他,都说你只要不忘路,过多久来都行,这儿会一直等着你。

这个孩子上了外地的学堂,中间只回过一两次村子,也去灯影欢聚过一次。又是几年过去,他长大了,聪明过人,没费劲儿就考中了功名。上任后忙于应酬,一连多年后才有空回了一趟老家。因为身在官场,一时忘了灯影,可是一回村子就想起了它,于是就打听起这个村子。村里人摇头,从老到少竟没有一个人知道附近还有这么个村庄。他觉得奇怪极了。

这天,他实在忍不住,就脱了官服,按照小时候牢牢记住的路径往林子深处来了。他料定一定会找得到,因为一个村子既然落成了,哪能轻易挪动呢?可惜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直到天黑,把记忆中的那一带找了个遍,就是没有小村的影子。就在他失望至极往回走的路上,也许是有什么在怜惜他吧,一抬头竟看见了影影绰绰的光亮。他嘴里说着就是这儿了,赶紧奔了过去,到了近前只见一个老人坐在那儿吸烟。他当时并没想别的,没觉得一个老人坐在荒野里吸烟有多么不正常,只脱口问:灯影在哪儿?

老人把烟嘴抽出来,说:它还在原来的地方。他说:那怪了,我怎么就是找不见呢?老人说:灯影的人厌弃官人,躲着你。他惊讶说:怪了,我脱了官服啊。老人哼了一声说:这也没用,灯影的人鼻子尖,他们远远一嗅就知道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说现在的灯影村是否就是过去那个得而复失的地方,人们还说不准,这种模糊不定的说法大概源于民间的口耳相传。
B.警示故事中的“灯影”令人畏惧,少年见到“灯影”却压抑不住兴奋,这种勇于冒险的性格和异乎常人的兴致帮助他发现了灯影村。
C.小说有意把从前的“灯影村”灯影闪烁与现在“灯影村”的灯火辉煌放在一起来写,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厌弃。
D.少年在灯影村的经历,有吃不完的好东西,还有看不完的趣事等,让我们联想到陶渊明笔下那个美好的桃花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头反坐”的看瓜人、“坐在荒野里吸烟”的老人都只是次要角色,却都起到渲染故事的神秘气氛、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B.小说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塑造“少年”这一形象。年少时勇敢天真,成人之后身在官场,忙于应酬,忘了灯影村。
C.小说中的“灯影村”具有象征意义,小说中的少年形象也不仅仅是故事中的人物,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因而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D.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法同中有异,都表现“迷失”的主题,与武陵人背弃约定不同,少年背弃了自我而最终失去了灯影村。
3.小说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会想尽办法让故事情节千折百回,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这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摇摆。《失灯影》中有多次情节的摇摆,请简析《失灯影》情节的多次摇摆转折。
4.《失灯影》体现了张炜小说既厚实又轻灵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嘴不停

铁凝

①临近春节的酒店,到底比往常显得亢奋。散客已经不多了,年终的各类会议开始在这里爆满。包老太太也是这酒店的来客之一,她来参加一个表彰会。本来,春节近了,能不出门的人就不愿意出门了。况且包老太太年逾七十,丈夫户老先生还躺在医院里。可是,包老太太来了。

②这样,乘坐了三个小时火车的包老太太走进酒店,神采奕奕的包老太太找到自己的房间,正摸索着去开门廊灯,就听“噼”的一声台灯亮了,原来桌前坐着一个人,这人压着嗓子叫了一声“包老师”。

③包老太太走到桌前,借着台灯一看,原来是小刘啊,从前跟她学过化妆的,后来到省里发展,现在自己开了服装公司,在当地个体私营企业主里,也算得上一号人物呢。小刘说话,用的是气声,受了这气声的传染,包老太太便也压着嗓子与小刘寒暄,但这种竭力控制音量的语言方式让包老太太很别扭,特务接头对暗号似的。桌前的小刘看出包老太太的疑惑,她说这张床上睡着她女儿,女儿学校已经放假,不愿一个人在家,就跟了她到会上来住,女儿3岁那年丈夫就和她离了婚,从那时到现在,她们娘儿俩一天都没有分开过。

④小刘这番话缓解了包老太太心里的不痛快,她最听不得别人的苦事,特别是离婚一类的事。她就没有离过婚,在经营家庭的技术上,她可算个成功者。成功的包老太太现在与有着不成功婚姻经历的小刘母女住在了一起,最初的不痛快感终于因小刘婚姻的失败而调转了方向,她变得放松了踏实了。

⑤包老太太向小刘透露说,其实户老先生从三十岁起就向她提出过离婚。包老太太敢把这种消息透露给小刘,并非她的一不小心,相反,这是她经历了半生风雨之后的心中有数,捍卫婚姻大功告成之后的胸有成竹。她敢说起户老先生曾经提出过离婚,就说明她已确定眼下的户老先生再也不会向她提出离婚。那时候,户老先生三十岁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户老先生的职业不比她低,也决不比她高,他供职于当地一所大学的总务处。有一天,他平白无故地就对她说,我想跟你谈谈,我想和你离婚。

⑥时年三十岁的包老太太,虽已生育了两个孩子,可依旧娇小玲珑,眉黑唇红,她有哪点配不上一个大学总务处的一般职员呢。若论社会表现和治家能力,包老太太还略胜一筹。户老先生从年轻起就体弱多病,肝炎,肺炎,胸膜炎,气管炎……一年有三个月住在医院里,这样的一位先生,有什么资格向包老太太提出离婚呢。可是户老先生提出了,包老太太也听见了。包老太太想,他这是不爱她了。那么,她爱他吗?或者她也说不上爱他,她爱的是自己的婚姻本身。谁想动摇她的婚姻,她便决不示弱。于是,在沉默了一个小时之后,包老太太对户老先生说,她不能同意户老先生的想法,因为,因为户老先生对她太好了,那千百样的好啊,足够她两辈子受用。假如现在他们离婚,可叫她到哪儿去寻找这么好的好人呢!

⑦这样的开场白,倒是让户老先生没有料到。包老太太却不按常规,她从另一条道上来了,她把他说成了一块香饽饽。她说到他对她的关心,他对她的体贴,他对她的体贴加关心或者关心加体贴。包老太太小嘴不停地历数着属于户老先生的那些“莫须有的美名”,也不知是在夸他还是在臊他。可是,这“美名”的力量是既突然又密不透风,噎得人喘不过气,他一时就不知道该从哪儿下嘴了,包老太太初战告捷。

⑧床头灯下的小刘,被包老太太的讲述弄得越发没了睡意,只觉得对面床上的这位老太太实在不简单,就这么一下子,一辈子都牢靠了。包老太太说,她四十年间最怕听见的一句话就是户老先生对她说“我想跟你谈谈”,但她也积累了一点经验,每回听他说到“我想跟你谈谈”,她就立刻拿话把下半句挡回去。

⑨小刘又作感叹了:把一个人喉咙里的一句话扼杀四十多年,那该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多么坚韧的神经。可见包老太太这两样全不缺少。三十岁那次的谈判若说是即兴的救急,三十岁之后的所有抵挡便可称作是持久的战略了。包老太太用多于常人几千倍的话语灭了户老先生一条小小的喉咙。她的那些话,像机关枪,像迫击炮,像年节的响鞭,像春日的花骨朵,像漫天的鹅毛雪片,像感伤的沥沥秋雨,像老娘儿们的饶舌,像小姑娘的俏皮……都是些好言好语,美哉善哉!她不仅把它们滔滔滚滚奉献给户老先生本人,她还把它们传递给所有与他有关的人,再由那些有关的人传递给他本人。

⑩这时候,包老太太的手机响了,那边传来哪个子女的声音,告诉她说户老先生又一次大面积心梗,很危险。当晚包老太太就直奔了火车站。户老先生就在包老太太那天深夜回家途中悄然离世。包老太太在用洗洁精刷洗他临终前一直使用的一只搪瓷口杯时,她觉出杯底有点略手。包老太太将杯子翻个底朝上,只见杯底上贴着一小块橡皮膏——护士输液时固定针头的橡皮膏吧,橡皮膏上有一行圆珠笔小字:我想和你离婚。

惊愣之中的包老太太再也想不出有什么词汇能够形容她此刻的心情,这耸人听闻的六个字仿佛死者从另一个世界给她的来函,又像是那人对她一生“护婚”的最后报答。想必,书写这“来函”,实施这“报答”,同样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神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包老太太撇下病房中的丈夫,神采奕奕地参加年终表彰会,从中可以看出她已萌生了离婚的念头。
B.当得知小刘离婚,独自一人带女儿生活时,包老太太充满怜悯之心,她想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帮助小刘得到更好的婚姻。
C.年轻时的包老太太外在样貌不错,她的社会表现、治家能力也都胜过户老先生,因此作者认为户老先生不应该提出离婚。
D.三十岁的包老太太面对婚姻危机,她不哭不闹,而是另辟蹊径,靠自己的一张小嘴夺得了婚姻保卫战的初次胜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常常插入议论,使读者从小说情节的叙述中暂时脱离出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B.“包老太太便也压着嗓子与小刘寒暄”,这一动作描写真实生动,表现了包老太太时刻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C.小说第⑧段通过小刘的视角观察包老太太,包老太太靠着自己的小嘴就有了牢靠的婚姻,小刘很是钦佩她。
D.小说尽管对户老先生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但我们可以从包老太太的言语中感受到户老先生在婚姻中并不幸福。
3.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4.小说结尾出人意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1-12-18更新 | 1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暖心面

侯发山

连日来,山西汾河上游连续暴雨,致下游水位猛涨,山西运城新绛县城汪洋一片。停水、停电、停气,道路被淹,交通受阻……一时间,当地居民的生活都成了问题。大多居民已被转移出去,只有少部分,跟老张一样,因多种原因被滞留家中,等待着奇迹发生。

这天中午,瓢泼的大雨变成了牛毛似的细雨,路上的积水慢慢退了。家里存的粮食、蔬菜已经消耗殆尽。老张决定出门看看,采购一些可以糊口的东西。走至楼下,看到他家的小面馆前还堆着一人多高的沙袋。因为暴雨,已经歇业一周了。损失几千元,还不算店里被淹的物资。值得庆幸的是,人都平安无事。他之所以没有跟家人一起走,就是因为牵挂着他家的小面馆。

街上惨不忍睹,一片狼藉,到处是泥泞和杂物。不少志愿者和武警官兵,在清理着道路。他们双眼布满血丝,一个个穿着雨衣,跟泥猴似的。看得出,他们也相当疲惫,只怕是白天黑夜连轴转呢。

街上那些店铺跟他家的面馆一样,也都关门歇业。老张踅摸到县城边上的时候,发现一个简易的塑料棚子,下边支着一口锅,冒着腾腾的热气,像是临时卖饭的摊子。老张抽了抽鼻子,在那潮湿近乎腐烂的气味中似乎还夹杂着一股浓郁的饭香。他像饿狼遇到骨头一般两眼放光,他已经两天没有正经吃过一顿饭了。

大锅里的水沸腾着,白乎乎的,像是老汤。一个中年男人,四十岁左右,挽起袖子,在案板上卖力地揉着面。一个跟他年龄相仿的女人,蹲在地上择菜,确切地说,是在剥葱……两个人做得很认真、专心,没有察觉到老张的光临。

你们也做刀削面?老张熟络地问道。人不亲行亲嘛,他家的小面馆就是经营刀削面的。

大叔,我们做烩面。中年男人抬起头,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上的汗。

多、多少钱一碗?老张小心翼翼地问道。说实话,他真担心中年男人漫天要价。话又说回来,就是天价也得吃,命比啥都重要。

大叔,不要钱。来一碗?中年男人笑眯眯地回答。

不要钱?老张愣了一下。

真的,不要钱。中年男人还是一脸佛似的笑。

在老张看来,中年男人的微笑里布下了陷阱。这时,走过来一个小交警。老张像遇到救星似的迎过去。

小交警怔了一下:大爷,怎么啦?

他、他们不要钱。老张说。

小交警明白过来,笑了,说:大爷,他们是河南洛阳的赵师傅夫妇,昨晚开车带着三四百斤肉和面来的,还是我给带的路。他们一到这里,顾不上休息,就开始扯烩面了。来吃的人都是免费的……您没看到?

顺着小交警的手势,老张看到摊位的柱子上挂着一个简易的牌子,写着暖心面三个潇洒的大字。

赵师傅的面不错,可惜我的字不咋样。小交警不好意思地说。

忽听的一声,不远处有一辆车的前轮掉进了窨井。小交警闻声跑了过去。

老张的嘴唇嚅动着,想给赵师傅解释,又不知说什么才好。

赵师傅笑笑,也没多说,开始拉烩面坯子。烩面坯子有一作长,赵师傅先是抖动双手慢慢往两边拉,同时上下抖动,抖动的幅度越来越大,最高时超过头顶,下落时几乎要贴着地面。时而舞动双手,扯起的烩面在身后飞一圈再回来……动作轻松、娴熟,像是在玩花样杂技。等到烩面坯子变得跟纸一样薄,赵师傅停止表演,把烩面坯子丢进滚锅里。那边,赵师傅的爱人已经准备好粉条、海带丝、黄豆芽,伺机往锅里放……等到烩面盛进碗里,在上面撒三四片熟羊肉,捏一撮葱花和芫荽,顿时,一碗色香味俱佳的羊肉烩面算是做成了。

老张一边吃一边不住地赞叹。中,真中!比刀削面好吃。他说的是真心话,也可能是几天没有吃到热乎饭的缘故。

连续四天,老张都是在赵师傅这里吃的烩面。他家的面馆已经开门,儿子媳妇他们忙着清淤、消毒,怕是需要一段时日才能营业。到了第五天,老张没有见到赵师傅夫妇,摊位上冷冷清清的。

老张不免有些失望。那个在不远处执勤的小交警过来了,说:大爷,赵师傅带来的物资用完了,连夜赶回洛阳,说要再拉一车。

……老张张了张嘴,心里又打出了问号:怕是不会来了吧?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瞧,他们来了。顺着小交警的手势,老张看到,一辆豫C牌照的汽车开过来了,车厢上飘扬着一条红色的横幅:

携手共,风同舟。

看着这个横幅,老张的眼睛比点了眼药水还舒服。他当即做出一个决定,他家的小面馆重新开张时要换一个名字,就请那个小交警来写。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洪涝灾情、山西运城新绛县城人们艰难生活为写作背景,为下文“吃烩面”等情节蓄势,并留足了写作空间。
B.小说中,老张看到,上面写着“携手共‘晋’,风‘豫’同舟”的红色横幅在车厢上飘扬,感慨万千,心灵受到震动。
C.老张连续四天都是在赵师傅那里吃免费的烩面。到了第五天,没有见到赵师傅夫妇,“不免有些失望”,原因是吃不到免费的面了
D.老张家的小面馆重新开张时要换一个名字,可能会叫“暖心面(馆)”“爱心面(馆)”“晋豫面(馆)”,或“同舟面(馆)”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和主要人物,总领全文并与小说的结尾相呼应。
B.赵师傅夫妇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传统美德颇具感染力。
C.小交警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但是这一人物的存在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结尾虽然没有明说老张的决定,但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人物内心的变化,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3.小说为什么把赵师傅夫妇做烩面的过程写得如此详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老张吃烩面的整个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2023-09-23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
有钱无钱
钱百万姓钱名百万。钱百万姓钱却没有钱,钱百万的钱只能看不能用。钱百万的钱不是假钞,不是冥钱,是货真价实的钱币,只是不能流通罢了——钱百万的钱,全是古钱。人称钱百万是古庙镇一怪:乃钱币爱好者也。
每天,钱百万都不忘把那些收集的钱币拿出来反反复复地摩挲欣赏,组合排列,辨识鉴定,乐此不疲。
钱百万的钱币使小镇人大开眼界,其中有空首布、有齐刀、有秦半两、有汉代厌胜钱、有永安五铢、有开元大钱、有北宋铁母、有太平天国珍钱,更多的是清代的钱币,真可谓洋洋大观。
钱百万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还不够他每月搜罗两三个钱币。钱百万唯有从牙缝里抠,平素鱼肉几乎是不进门的,常常素菜一碟、白饭一碗,自得其乐。
幸好早先这些古钱币在小镇人心目中并不金贵,半送半卖给钱百万的。
近年开放了,小镇人渐渐明白:这些古钱币其实老值钱呢。因而再不肯轻易售之于钱百万
渐渐有了专做古钱生意的,在小镇上收了贩到市里、省城里。古钱价被越抬越高。
钱百万开始望钱兴叹。看中的,爱不释手的,却无钱购之。钱百万先后发现了圜钱、饼钱、永乐钱异品等,看得钱百万心儿痒痒,又恨恨不已。
钱钱钱,我钱百万姓钱名百万,拥钱“百万”想集几枚喜之爱之的古钱却阮囊羞涩,这钱币岂不是不集还罢,越集越气。
那些发了的大款,仿佛洞察了钱百万的心理,三天两日有人上门来拜访钱百万,意欲高价收购钱百万的古钱珍藏。头几次来的,无不被钱百万骂了个狗血喷头。
后几次来的,钱百万快人快语:“免开尊口”。
再后来上门的,钱百万傲然不理。
来人不急不躁,只叙家常,不谈钱币。
说起来钱百万家也真可怜,屋里摆设像开阶级教育展览,除了钱币别无它物。
来人很诚恳地说:“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些钱币是能吃是能用,还是能带到棺材里?苦了一辈子,没享半点清福,怨不怨?凭你的经济实力,再想觅个看得上眼的古钱币比登天还难,与其空守着,还要吊心提胆别人来偷来骗,倒不如趁早出手,也免操了那种种的心思,乐得眼不见心不烦。一个人安享天年,强似现今这般千倍百倍呢……”
钱百万颔首不语,心海涟漪微漾。
钱百万经不住车轮大战式的劝说,再说对集珍稀古币已不敢奢望,终于狠狠心:出手。说句笑话,钱百万多年来一直在做“钱奴”——为“钱”奔忙,为“钱”辛苦。如今算是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了,试试驱使、奴役金钱,不知啥滋味?
钱百万真正有了钱后,搬进了古庙镇新建的公寓。家像个家了,也告别了青菜萝卜家常菜,酱瓜酱茄就泡饭的清苦日子。
安逸得比死还难过的日子钱百万不久就厌了腻了。想想,整天无所事事,那日子如何打发。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恍恍惚惚,怅然若失,这种日子无聊透顶。
钱百万终于受不住古钱的诱惑,又悄悄地开始收集古钱币。只是比之以前集钱币要难上十倍百倍。钱百万又忙碌了起来,他一枚一枚地觅,一枚一枚地集,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他固执地搬回了原来的老屋,又吃起了酱瓜酱茄……
有人说他:憨棺材!钱百万只当没听见,活得有滋有味。
1.根据小说内容,概括钱百万的形象特点。
2.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
3.联系上下文,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表现了深刻的主题,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
2016-11-18更新 | 7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