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195912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

深夜时分,在一条小路上,老梁领着杨晓冬政委在快步走着。老梁穿一身青色粗布棉衣,腰间系着红色牛皮带,上面斜插着金鸡圆眼大机头的盒子炮,棉衣瘦得裹身,两个袖口挽得挺紧,加上他那矫健而轻快的步伐,使人感到他是个手脚利索头脑灵活的人,打起仗来准是把好手。

当他刚要横跨过路的时候,听见有人喊叫:

站住!

你是什么人?老梁反问时,发现前面村头路口趴下五六个人。他像狸猫般一个箭步蹿到旁一棵树背后,趁势拔出腰间的手枪。

浑小子,这是东亭镇!

听到东亭镇,老梁知道来的必是一帮特务。于是怒火涌上心头:龟孙子们,你们眼瞎,耳朵也聋。没听说过姓梁的神枪手?

你是武工队的梁队长!为首的发慌了。

不要耍蛮,我们有一个班,你占不了便宜。另一个特务壮着胆子说,偷偷抬头看梁队长。

梁队长,今天狭路相逢,可是碰巧的。依我说,咱们两方便好不好?为首的人又说。

那你们必须赶快退回去,今天通夜不许出门!

特务们夹着尾巴走了。

这一段谈话,杨政委听得十分清楚。心里暗想:只当他是个普通的警卫交通员,想不到他在敌人面前还这么大的声威呢。

杨政委站在屋檐下,等着老梁去找向导。不久,老梁把个伪保长押了过来。

出村不远,就看到封锁沟。伪保长迈上沟沿,指着深不见底的封锁沟说:两丈多深,哪能过呢,插翅也飞不过去。

杨政委走过来,想对伪保长做说服工作。

梁队长做了个制止的手势,扭转头说:爬沟、过楼任你挑,出了差错,这第一颗子弹是给你准备的。

伪保长便改说炮楼附近沟浅,也能通行,就怕被敌人发觉。梁队长叫他领路奔炮楼走。

接近炮楼处,果然沟浅,且有行人踏践的小路。这时可以清楚地看到炮楼里的挂灯。伪保长发抖的声音说:楼上正打牌,趁这机会,你们快过吧!

梁队长根本不理睬,助杨政委过路后返身扒住沟沿,亮开嗓门喊:伪军们听着!你们还当看门狗呀?赶快低头认罪,要再执迷不悟,留心武工队的神枪。话音未了,他举枪啪的一声,那盏明亮的挂灯给打灭了,黑暗的炮楼上吓得死一般寂静。

他们从北面进了村。西高坡上有矮矮的三间土房。老梁很熟悉地搬开两个秫秸捆,敲击着门。敲到第三遍时,门开了,一个头发蓬松的女人,把他们让进去。梁队长领先朝里走,到屋之后,摸出火柴,点亮灯,然后拉下条棉被,叫杨政委上去暖和一会儿。杨政委刚躺下,眼睛就睁不开了。朦胧之际,听到外有说话的声音。他竭力尖起耳朵,听到下面的对话:

我在这儿休息一天,行不行?

不行!女人说得挺干脆。

那你可得早些过路去呀。

急什么!等我把这位首长送到内线以后再说。

孩子能带过去吗?放在这边没人照管哪!

这些问题上你少操点心。拿着个男子大汉,偏这么婆婆妈妈蝎蝎螫螫的。

杨政委奇怪了。琢磨着,他们进屋来了。梁队长发现杨政委没睡觉,并给他介绍这位女同志,说她的名字叫金环。杨政委说自己叫杨晓冬,见她年纪不过廿四五岁,面色微黄,身材纤瘦,但是隐藏着一股子泼辣和傲气。金环知道客人的身份之后,很大方地同他说话,说她家里只有她们母女两人,没有多余地方,希望首长不要见外。并说这地方已近敌区,可以放下头睡。万一敌人来查,她笑着说:你就说是俺孩子的爸爸。听到这句话,客人有点犹豫。梁队长看到他的神情,解释说:都是自己的同志,没说的。杨政委冻得还在发僵的手,被梁队长攥得麻酥酥的。

……

轻微的拉风箱声,把杨晓冬从梦中惊醒了。他轻轻起身,隔着半撩起的门帘,看到灶门吐出的烟火。火光映照下,女主人比昨天鲜气多了。凸鼻梁,长型脸,脸上擦了一层白粉,再不显微黄。眼睛比昨天更加明亮。上身穿的是灰薄袄,下身是藏青裤,脚下穿的是白夹鞋。处处显得洒脱干练。杨晓冬急于要同这位闻名未见的肖部长会面,草草吃了早餐,就催金环出发。金环说:别忙,先向你交代清楚。比政治,我服从你;走路进城,你得听我的。杨晓冬应从了。今天正逢四九大集。照金环的意见,杨晓冬换好便服,抱着小离儿;金环提着小包,打扮成夫妻走亲模样。沿着集镇大道,两小时以后,走到了河头镇的东寨口。

寨口蹲着两个冻狗似的伪军。行至跟前,冻狗拿枪挡住金环,调皮地问她往哪儿去。金环说是回娘家去。伪军用猥亵的腔调指着杨晓冬,问她:是一对吗?金环脸一沉,说:谁家没有男婚女嫁的。说着,拿出自己的良民证来。伪军们放他们进入寨口。

喧哗嘈杂,似乎要把村镇架空似的。杨晓冬蹲在一家棚子旁边,等待金环。中午时分,金环从人群里钻出来,朝杨晓冬点点头。后者跟着她,穿街过巷,走到一所僻静的宅院里。金环说:肖部长前天已经走了。他给你留下一封信。

信上写着:

晓冬,我亲爱的老战友:昨晚,接到平原区党委来信,要我参加一个紧急会议,因而只能笔谈了。

我俩一别九年,为寻找搞地下工作的社会力量,我查看干部档案,无意中,发现了你的名字,多么高兴啊!这项工作,你是最好的人选。当即发电报请示。军区党委批准了。党要求你,立刻以失业市民的身份,打入到敌占区去。外线由梁队长援助你,金环负责外线交通员。内线力量有高氏。给他们作联系的人叫银环。你就依靠这些力量,去同省城全部敌特人员作战。今天,你是携带着革命种子去拓荒。革命种子播在沦陷区人民的心里,必然要开花结果。

杨晓冬急忙翻到最后一页,看到签字处写的是:老战友肖峰。

(节选自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直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在深夜时分,体现了情况之紧急、任务之隐秘。
B.在遇特务与见金环时,以杨晓东的视角表现老梁的不同性格,这使得人物丰满真实。
C.“特务们夹着尾巴走了”采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务们仓皇狼狈的逃跑情状。
D.文本主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凸显小说的主题。
2.对小说中金环这一人物相关情节的描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队长与杨晓东前后催促金环早些出发,金环分别用“急什么”“别忙”来答复,显示出她与二人的亲疏关系,也表现出她的沉着冷静。
B.面临敌人可能来查的突发情况,金环“笑着”主动提出让杨晓东假扮“孩子的爸爸”,客人的“犹豫”更凸显金环识大体、顾大局的品格。
C.面对伪军盘查,金环沉脸说“谁家没有男婚女配”,《党费》中,面对抓捕,黄新大喊“程同志,往西跑啊”,二人都机敏对敌,把谎撒得理直气壮。
D.水生嫂编着席,白洋淀的优美风光衬托出其温柔体贴,金环在火光映照下,“比昨天鲜气多了”,“脸上擦了一层白粉”,更体现她的洒脱干练。
3.小说最后写了信的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4.《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节选部分是如何处理叙事节奏?这样处理有何效果?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活在天上

毕飞宇

①蚕婆婆在这个悲伤的夜间开始追忆断桥镇养蚕的日子。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每一个蚕季最后的几天总是难熬的,一到夜深人静,这个世界上最喧闹的只剩下来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的桑叶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茎了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孩子们开始向麦秸秆或菜籽秆上爬去。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它们会昂起头,像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既像晓通人事,又像懵懂无知,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神情与你对视。蚕婆婆每一次都要被这样的对视所感动,被爬行的感触是那样地切肤,附带滋生出一种很异样的温存。

②一到夜间蚕婆婆就会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蚕婆婆看久了就会感受到一种揪心的空洞,一种无从说起的空洞这种空洞被夜的黑色放大了,有点漫无边际。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

③日子一过了谷雨连着下了几天的小雨,水汽大了,站在二十九层的阳台上,就像是在天上,再也看不见地面了。站了一阵子,感觉到大楼在不停地往天上钻,真的是云里雾里。蚕婆婆对自己说一定得回乡下,和天上的云活在一起总不是事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

④蚕婆婆再也没有料到儿子给她带回来两盒东西。蚕婆婆定了定神,发现盒底黑糊糊的,像爬了一层蚂蚁。她发现那些黑色小颗粒一个个蠕动起来了,有了爬行的迹象。它们是蚕,是黑色的蚕苗。蚕婆婆的胸口咕嘟一声就跳出了一颗大太阳。另一只盒子里塞满了来叶芽。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蚕婆婆捧着两只纸盒,眼里汪着泪,嗫嗫嚅嚅地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⑤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就此生龙活虎了起来。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蔑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

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她抚弄着蚕,和它们拉家常,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家乡话。蚕婆婆的唠叨涉及了她这一辈子的全部内容,没有时间顺序,没有逻辑关联,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

⑦蚕仔的身体一转白就开始飞快地成长了。所用的筋匾一天比一天多,所占的面积一天比一天大。阳台和整个客厅差不多都占满了。

离春蚕上山还有四五天了,大儿子突然要飞一趟东北。蚕婆婆一个人在家,心情很不错。她打开了一扇窗,在窗户底下仔细慈爱地打量她的蚕宝宝。快上山的桑蚕身子开始笨重了,显得又大又长。蚕婆婆从蚕床上挑了五只最大的桑蚕,让它们爬在自己的胳膊上。蚕婆婆指着它们,自语说你是老大,你是老二……蚕婆婆逗弄着来蚕,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重新怀了一遍,重新分娩了一遍,重新哺育了一遍仿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了眼前。

而意外事件说发生就发生了,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关死了。蚕婆婆握着钱包,十分慌乱地扒在门上,拍了十几下,蚕婆婆失声叫道儿,儿,给你妈开开门!

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身边堆的全是打蔫的桑叶和康师傅方便面。母亲面色如土,头发散乱。

儿子打开门,蚕婆婆随即就跟过来了。蚕婆婆走到蚕床边,蚕婆婆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蚕床都空空荡荡,所有的桑蚕都不翼而飞。

蚕婆婆喘着大气,在二十九层楼的高空神经质地呼喊蚕!我的蚕呢!

大儿子仰起了头,雪白的墙面上正开始着许多秘密。墙体与墙体的拐角全部结上了蚕茧。不仅是墙,就连桌椅、百叶窗、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与影碟、酒杯、茶具,一句话,只要有拐角或容积,可供结茧的地方全部结上了蚕茧然而,毕竟少三四天的桑叶,毕竟还不到时候,桑蚕的丝很不充分,没有一个茧子是完成的、结实的,用指头一摁就是一个凹坑。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桑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蚕婆婆合起双手,紧抿了双唇蚕婆婆说罪过,罪过噢,还没有吃饱呢,——它们一个都没吃饱呢!

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围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被自己束之高阁。

(选自毕飞宇《中国短经典•唱西皮二黄的一朵》)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断桥镇是蚕婆婆昔日生活的地方,在断桥镇,蚕婆婆生活自在,养蚕得心应手,拉扯大了孩子。
B.新时代大厦二十九樱是蚕婆婆现在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蚕婆婆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天上,很不适应。
C.蚕婆婆不适应现代生活,与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关系,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D.小说善于描摹物象表现情境,文中的排风扇、百叶窗、影碟机等物品构成了现代生活情境。
2.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节中,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句中的蚕”,寄托了蚕婆篓对断桥镇养蚕生活的割舍不断的深情。
B.第③节中,“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句中的“雾”和“云”形象地表现出蚕婆婆此时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状态。
C.第⑥节中,“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句,用愉快、伤心这两种情绪代表了蚕婆婆的生活内容,用词凝练,却也凸显了生活的滋味,让人唏嘘。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充满韵味,表现出断桥镇生活的充实、诗意和浪漫,让人不禁对断桥镇充满向往。
3.文章一开始就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蚕婆婆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小说中“蚕”有怎样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8-07更新 | 1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捕鼠[注]

迟子建

入冬以来,哈尔滨也落了几场雪。不过都是小打小闹的,没怎么存住。①而昨夜的雪,却是大动干戈,把哈尔滨杀得白茫茫的。街边的榆树,本来还命悬一线似的,将三两片枯叶当金币一样吊着,大雪这个天贼一来,它们立刻吓软了腿,哆嗦着坠地了。而野地里那些筷子般长的瑟缩的荒草,再想打悲秋这张牌,也是不可能的了,过膝的大雪生生把它们的幽怨埋住了。大雪后的哈尔滨是什么样子呢?如果在乌鸦眼里,一定是三张刚出锅的面饼。埠头区那张大些,新城区的中不溜儿,而傅家甸稍小一些。②不过最小的这张面饼,像是撒了黑芝麻。因为大雪过后,一个令人惊恐的消息传遍了这里;鼠疫来了。人们无法安生呆在屋子里,纷纷抄着袖子走向街头,一探究竟。

傅家甸成立了防疫卫生局,在各区域内下派卫生医士和巡警,发现此类病者,一律厉行隔离。同时号召大家捕捉老鼠,切断疫源。

听说官府为了鼓励百姓灭鼠,捉一只老鼠,奖励铜钱五分。金兰想自己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和黄猫捉老鼠,挣一分是一分。她在客栈的各个角落下了捕鼠夹,然后把黄猫圈在灶房,让它一意捕鼠。黄猫已经习惯了捉到老鼠就把它消灭掉。可如今吃掉老鼠,等于吃掉了钱,金兰不许。她一旦从门缝觑见黄猫捉住老鼠,就赶紧冲进去将其夺下。黄猫愤怒地竖起胡子,喵喵叫着,不明白为什么该吃的东西,却突然不让吃了。

黄猫有了抵触情绪,捕鼠就没有热情了。金兰晚上睡觉,能听见灶房的老鼠竈竈宰窜地响了。早晨起来,不是发现竹篮的干粮被糟蹋了大半,就是看见案板上的肉被啃得面目皆非。而且老鼠故意气她似的,将米粒似的黑屎遗留在灶台上。一想起它们享用了一夜的珍馐美味后,清晨鼓着圆溜溜的肚子回窝睡觉了,金兰就为猫的怠工大为恼火。她捉住黄猫,掐它的脖子,想着吓唬吓唬它,它就不敢对横行的老鼠袖手旁观了。哪想到她教训黄猫的时候,被推门而至的翟役生撞见了。

做太监的,在人群中,还是觉得孤单吧,他们特别喜欢养猫养狗做个伴,翟役生也不例外。他初来傅家甸时,怀中抱着的,就是一只雪白的猫。白猫懒于捉老鼠,被翟役生养得肥嘟嘟的,娘娘一样供着。有一日它享用鱼骨,一不小心,粗大的鱼骨竟然卡在喉咙,只一会儿的工夫,就断气了。没了心爱的白猫,翟役生就把心思转移到黄猫身上,每次回到客栈,只要带了吃的,总先喂给它。

翟役生见黄猫被金兰掐得四爪乱蹬,以为金兰要置它于死地,照着她的背就是一拳。金兰一个趔趄,黄猫就此脱身。

“我再晚回来一步,你是不是要吃猫肉了?”翟役生扯着公鸭嗓大叫。

“吃猫肉了又怎的?”金兰说,“我不让它吃耗子,它还来脾气了,不捉了!这两天耗子在灶房造反了,你就一点没听到?”

“你不让它吃,你吃?”翟役生不平地说。

金兰说:“再怎么的,我也不会吃那玩意儿呀,没听说死耗子如今能换钱么?”

翟役生说:“换什么钱啊,都是瞎传。你出去看看,家家抓的死耗子,都扔外面了。你要是有本事换成钱,不用在家和猫争嘴,街上捡去吧!”

翟役生虽然个子不高,但他的手和脚,却出奇的大,也出奇的灵巧。他不但会糊灯笼,还会给自己补袜子。金兰对翟役生为什么出宫,一直心存疑虑。她也问过他,在里面呆着有吃,有喝,何苦出来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翟役生只说他想家,就出来了。再问他在里面是做什么的,③翟役生只回一句:“嗨,做这个的,不都是伺候人吗?”再无第二句话。按照金兰的揣测,翟役生极有可能犯了什么错,受了刑罚才被赶出来。他右腿断过,留有伤疤。在金兰想来,那条腿绝不会像翟役生说的那样,是在门槛跌折的,而是被人打断的。但凡雨雪的前夜,翟役生总能准确预报,因为他那条伤腿会疼。

夜里,金兰正睡着,忽然听到有老鼠的动静。她想,灶台下只有一个红萝卜,就啃去吧。可令金兰没有想到的是,当她忍不住,要进厨房看时,却发现翟役生已到那里,④只见他忽然抽出手,纵身扑向灶台,眨眼间,老鼠已被他罩在掌下。他纵身捕鼠的姿态,简直就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猫!当翟役生炫耀地将那只还吱吱叫着的灰老鼠提起来的时候,金兰惊异不已地说:“真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

翟役生冲口而出:“好几年不干这个了,没想到一逮还能逮住!早年我……话没说完,翟役生打了个深深的寒战,扔下老鼠,叹了口气,“啪”地打了自己一巴掌,哭丧着脸说:“怎么还记着这本事呢!”那只死里逃生的老鼠落地后,还有点发蒙,它哆嗦了几下,这才开溜。它这一去,估计是不会再回到人的世界了。

金兰呆住了,其实翟役生捕鼠的那一刻,她已然明白,他在宫里过着怎样的日子。金兰没说什么,她从缸里舀了一盆清水,端到他面前,怜惜地说:“洗手吧,以后再也不用干这个了。”翟役生垂手站着,没碰清水,金兰便又催促了一遍:“洗手吧。”谁知翟役生忽然夺过那盆水,“哗”地一下,朝她头上泼来,然后将铁盆“咣当”一声摔在地上。金兰气坏了,她一边骂翟役生不识抬举,一边用力将他扳倒在地,一脚接着一脚踹他。金兰没有想到,翟役生的身子竟是这般懈松,她的脚,就像踹在棉花包上。

(有删改)

[注]选自长篇小说《白雪乌鸦》,小说反映的是清末(1910)哈尔滨发生鼠疫时的社会生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意味丰富,既指金兰和猫捕鼠,也指翟役生的特殊技能及其在宫内的差事,还指鼠疫之下民众捕鼠防疫的行为。
B.从死老鼠“都扔外面了”可以推测,官府在鼠疫发生时采取的号召捕鼠、隔离病患等一系列措施,并不能遏制鼠疫的传播。
C.翟役生供养白猫,又为了救黄猫而与金兰吵架,说明他对猫感情深厚,这不仅因为他孤单,还与他在宫中的遭遇有很大关系。
D.翟役生是因为在宫中犯错误被打断腿赶出宫的,他不愿意让金兰知道这段往事,于是就谎称自己是“想家”才出宫的。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中“大动干戈”“杀”赋予“雪”以人的行为,突出了哈尔滨的雪之大,寒气逼人。
B.句②中“面饼”上“撒了黑芝麻"不仅比喻形象,而且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C.句③中翟役生只回金兰一句话,并且语焉不详,这为人物加上了浓浓的神秘色彩。
D.句④中“抽”“纵”“扑”“罩”四个动作一气呵成,突出了翟役生捕鼠的敏捷娴熟。
3.翟役生捕鼠的情节虽然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4.小说最后两段翟役生有两处看似反常的表现,意蕴深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12-07更新 | 10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2020-05-18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