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2 题号:1973000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请结合其中的两次进行分析,并说明这样写的效果。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运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打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者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吉。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霍乱发生时没有一点预兆,而恶劣天气描写不就是预兆吗?两者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B.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家内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
C.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有人说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但没有证据证明其他防疫人员也像顺口溜那样。
D.小说写闻达在霍乱发生时能从容不迫地列叙八条意见,表现闻达沉稳、专业和很高的医学水平。
2.小说开头写闻达每天都要写他永远写不完的报告,有哪些用意?
3.小说有多次写恶劣天象,多次写闻达的一双不同的鞋,试联系必修下某篇小说,分析小说为什么都会有这样安排。
2022-07-02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热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是在昆明呆着喔?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黄昏以后,直至深夜;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壁虱药!虼蚤药!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卖杨梅——!”“玉麦粑粑——!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为包谷,苗人叫玉麦),下一点盐,蒸熟(蒸出后粑粑上还明显地保留着拍制时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成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入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蹈,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总是騕騕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字不走鼻音,饼子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妈已经先去了。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昆明街头各种吆喝声的描写开篇,既从听觉角度营造了一幅昆明生活风俗画,也通过对“同行”的描写,为后文卖糕饼孩子出场作铺垫。
B.卖“化风丹”的男子让他的家乡——贵州遵义板桥在昆明家喻户晓,但他却不愿意回家乡,作者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男子这种行为的不理解。
C.作者通过描写马的颜色、情态,突出了卖糕饼孩子看马时的专注,表现孩子的童真童趣,而调侃把糕饼卖给马,是以幽默来减轻叙事中的酸楚感。
D.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观察是汪曾祺文学创作的一贯视角,作者抓住“街头吆喝声”这一个“点”,生动细致地呈现出城市生活平静、琐碎的一个“面”。
2.卖糕饼孩子结尾的一声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与前文几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作家刘心武第一次看这篇小说时,说:“为什么这样短的小说用这样大的题目?”刘心武琢磨后,说:“是得用这样大的题目。”你认为这个题目是否合适?谈谈你的理解。
2023-02-23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1)第二天,妈妈要三三送鸡子到砦子里去,三三不说什么,只摇头。妈妈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只好亲自送去。母亲走后,三三一个人在碾坊里玩,玩厌了又到潭边去看白鸭,看了一会鸭子,等候母亲还不回来……心里老不自在,回到碾坊里去。

(2)但是过了一会,母亲可仍然回来了。回到碾坊一脸的笑,跨着脚如一个男子神气,坐到小凳上,告给三三如何见到那先生,那先生如何要她坐到那个用粗布做成的软椅子上去,又说到城里人说的三三为何不念书,城里女人全念书。又说到……

(3)三三正因为等了母亲半天,十分不高兴,如今听到母亲说到的话,莫名其妙,不愿意再听,所以不让母亲说完就走了。走到外边站到溪岸旁,望着清清的溪水,记起从前有人告诉她的话,说这水流下去,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了。她这时候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但如果当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同时还有,她很想母亲永远和她在一处,她才能够安安静静地睡觉。

(4)母亲看不到三三,站在碾坊门前喊着:“三三,三,天气热,你脸上晒出油了,不要远走,快回来!”

(5)三三一面走回来,一面就自己轻轻地说:“三三不回来了!”

(6)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朦朦胧胧便睡着了。

(7)她还似乎看到母亲包了白帕子,拿着扫帚追赶碾盘,绕屋打着圈儿,就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

(8)只听到说:“三三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出来?”

(9)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站在门边打望,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去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

(10)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诉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

(11)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地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于己的行为。因为听到说这些话,又不能嗾人走开,又不能自己走开,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

(12)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

(13)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

(14)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鸦蛋吧。”

(15)管事先生于是又说:“你不卖行吗,你舍不得鸡蛋为我做人情,你想想,妈妈以后写庚帖,还少得了管事先生吗?”

(16)那城里人于是又说:“向小气的人要什么鸡蛋,不如算了吧。”

(17)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

(18)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地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

(19)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管事先生露出一个光光的头在水面,那城里人则长长的头发,缠在贴近水面的柳树根上,情景十分有趣。

(20)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

(21)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

(22)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母亲似乎是在灶房煮午饭,因为听到三三梦里说话,才赶出来的。

(23)见三三醒了,摇着她问:“三三,三三,你同谁吵闹。”

(24)三三定了一会儿神,望妈妈笑着,什么也不说。

(25)妈妈说:“起来看看,我今天为你焖芋头吃。你去照照镜子,脸睡得一片红!”虽然照到母亲说的,去照了镜子,还是一句话不说。人虽早清醒,还记得梦里一切的情景,到后来又想起母亲说的同谁吵闹的话,才反去问母亲,究竟听到吵闹些什么话。妈妈自然是不注意这些的,所以说听不分明,三三也就不再问什么了。

(26)直到吃饭时,妈妈还说到脸上睡得发红,所以三三就告给老人家先前做了些什么梦,母亲听来笑了半天。

1931年

(有删改)

【注】①“那先生”即下文中的“城里人”。因为养病,“城里人”来到了位于湘西一角的杨家堡,结识了三三,并引起了少女三三的朦胧情感。②庚帖: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的帖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三的母亲从城里回来后告诉三三城里女人是全念书的,立即就激发了三三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B.三三“不让母亲把话说完就走了”只是因为她要表达对母亲把她一个人留在家中看守碾坊的不满。
C.三三想和“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一起流去,表明三三的单纯和天真。
D.第5段划线句子表明三三在和母亲赌气,反映了三三既向往城市生活又舍不得母亲的矛盾心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讲述了少女情窦初开的故事。作者采用淡化情节、散文化的表达,既契合所讲述故事的特点,同时又增加了作品的诗意之美。
B.本文运用梦境展示主人公微妙心理。三三入梦时“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中看到的“瘦人”就是她的意中人。
C.在梦中三三看到城里人用烟杆钓鱼,落水后头发缠在柳树根上。这些荒诞情节既符合梦境的特征,也体现了三三心理的日渐成熟。
D.本文通过清溪、水车、碾坊、鱼、鸭子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不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也反衬出都市生活的庸俗。
3.本文多次写到三三“脸红”的细节,请分析这一细节的用意。
4.沈从文曾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5-02更新 | 2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