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198107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耕耘

曹春雷

宝山走进院里时,老奎正蹲在堂屋门前的石阶上,稀里呼噜喝面条,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

“爹,那事您考虑得咋样了?”宝山站在柿子树下,远远地问。

“啥事?”老奎没抬头,鼓囊着嘴,专注于他的面条。

“就是那块地的事啊。别人家都签了,就剩您没签。”

“别人家签了我也不签。我就剩这块地了,以后我上哪儿种地去?”老奎抬起头,停下忙碌的嘴,气气地抛出这么一句话。

“爹,您干嘛非要种地呢? 您看,现在咱们村发展得多好,引来好几个厂子,村里的男人妇女都进厂上班,一个月能拿不少钱。 这些厂一年也给村里不少钱。村里有钱了,啥事都好办。”

老奎将饭碗放在身旁的石阶上,抹了把嘴。儿子说的没错,如今村里人出了家门就能上班。就连他,也在一家厂子里看大门,工资不算低。村里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150元钱。宝山干村主任这几年,村子确实发展得挺不错。

“爹啊,这次引来的是草帽厂,不污染,别的村子都抢这个项目,因为老板是我同学的同学,我抢来了。建成后,效益肯定不错,咱村的人都能跟着沾光。”

看到老奎不言语,宝山又说:“我是村主任,咱村就您不支持工作。您说,下一届村主任选举,您还打算继续让我干不?”

老奎还是不言语,掏出烟来,点上。吐出的烟圈,袅袅升起来。屋檐下的一只麻雀扑棱一下,穿越其中一个烟圈,飞出了院子。

宝山站在那里,看着一个个烟圈在空中扩散。

一支烟抽完,老奎闷闷地说:“我签。”

宝山顿时喜眉笑眼起来。走近老奎,从怀里掏出软包烟,抽出一颗,给老奎。

老奎不接,站起来,到牛栏前,看牛。牛卧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反刍。

老奎对牛说:“老黑啊,好好吃,过了晌午,咱去西洼犁地。”

老黑没搭腔。 背后的宝山却说话了:“爹啊,您刚才都说答应签了,咋这会儿又说去犁地呢?”

老奎扭过头来,梗着脖子:“我晚上签,没签之前,地还是我的。我愿咋样就咋样。”

宝山知道爹的脾气,不敢再说,转过身,溜溜地出了院门。

老奎进了牛栏,蹲下来,抚摸牛。牛毛不光滑,肋骨鲜明地凸着。老奎说:“老了,老黑啊,你和我一样老了。”停顿了一会儿,老奎又说:“老黑啊,可我心里觉着没老,你觉着呢?”

老黑扭过头来,看他。从老黑的眼里,老奎看到了自己皱纹纵横的脸。

相对无言。很长时间后,老奎拍拍老黑的背,说:“这事咱就这么定了啊,下午去犁地。” 说完后,站起来,去库房,拾掇盖满了灰尘的犁具。

老黑是村里最后一头牛了。好几年前,就是最后一头牛了。

现在,他要带着这最后一头牛,披挂上阵。

吃过饭后,老奎用推车推着犁具,牵着老黑,一前一后出了院门。老黑很久没出院门了,走得慢慢吞吞。

一路上,很多人都和老奎打招呼,说:“您这是咋啦?都啥年代了,还牵着牛去犁地?再说,那地不是都租出去了么?”

老奎却只是笑笑,并不答话。

终于到了地边。老奎放下车,将犁具卸下来,放开老黑,让它自己找青草去。这时的太阳,已挪到西边去,将老奎和老黑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袋烟后,终于要下地了。老黑套上了犁具,老奎扶着。“驾!”老奎喊了。老黑缓缓地迈开步子。

两趟过后,老奎拄着犁具,喘粗气。 老黑也张大了嘴,喘粗气。老奎说:“老伙计啊,再坚持一会儿。你知道吗? 犁完这块地,咱俩就正式从田里退休了。”

老黑轻轻地甩了甩尾巴,算是回应。

西边的太阳越来越矮,脸越来越红,像是缀上了个秤砣,斜斜地、缓慢地往下坠。

老奎的脸,和夕阳的脸差不多红。汗流浃背。他喘粗气的声音,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

偌大的田野,一个人,一头牛,都披了夕阳的红。

只剩下最后一趟了。

老奎两腿打战。老牛也是,有些站不稳了。 老奎喊:“加把劲,老黑,最后一趟了。”

终于到头了。老奎斜依着望,摇晃了几下才站稳。老牛四条腿在打颤。

老奎喊:“老黑——”老黑回过头来。老奎看见,老黑的眼角慢慢凝聚了一滴泪。这滴泪缓缓落下去,砸疼了大地。

(选自《短篇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宝山从不同角度苦苦劝说父亲,最后老奎极不情愿地答应签字,这表明老奎内心有一种强烈的保护耕地和环境的意识。
B.儿子对犁地表示奇怪,老奎梗着脖子驳斥,其他人表示奇怪,老奎则笑而不答,运用映衬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C.文中写人和牛喘粗气的声音“重叠在一起,越来越沉重,像两个老旧的风箱”,兼用比拟和比喻,凸显了人和牛的疲惫衰老。
D.小说中主人公老奎老了、牛老了以及夕阳西下的画面共同写出了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间接反映了农村人逐渐脱离农业生产的现状。
2.老牛“老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请作具体分析。
3.在小说主人公老奎身上,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告示

赵晏彪

快来看呀,有人贴告示了……

消息像是长了腿脚,迅速跑遍了小区的大小角落。

和平社区有个小花园,小区居民每天早晚都在这里锻炼身体,所以居委会便在这小花园中的明显位置,设立了一个告示栏。平日里都是居委会有什么信息了,贴个告示告知大家,比如,组织出游啊,社区便利店有特价菜和水果啊。当然凡事都是刚开始时热闹,时间一长,这告示就渐渐失去了作用。

就在人们渐渐将告示栏淡忘的时候,一张告示却让小区里炸开了锅。

告示栏前,人越聚越多,有人大声念着:亲爱的小区住户:我将咱们社区的8个猫窝(我考察了几天)进行了重新打理,以后我会每天早上和傍晚给猫喂猫粮和水,不再让这些猫因为没有食物吃而偷吃人家的东西;请大家监督好我,如有疏漏之处,敬请指出。请大家不要虐待小动物,您如果不喜欢小动物,尽管不理睬它们就行了,动物再小也是有生命的,请善待它们吧。马大姐叩首。

告示下面有一张照片,是一张被人剥了的猫皮的照片。

太残忍了。

谁这么缺德呀?

一点爱心都没有。

大家议论纷纷。

奔奔奶奶4号楼的楼长,她知道内情,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就在上个礼拜,一天傍晚马大姐从4号楼下经过,突然有人从楼上扔下一块东西,的一声掉在她的面前,吓得马大姐心脏都快跳出来了。马大姐朝楼上望了望,然后走过去想看看扔下来的是什么东西。马大姐不看则已,一看,吓得差点坐在地上!原来竟然是一张血淋淋的猫皮,而且是刚刚剥完的猫皮。马大姐径直找到了楼长奔奔奶奶奔奔奶奶一听气愤不已,就带着马大姐挨家挨户地问这是谁扔的。到了42号房,敲开门,出来一位年轻女子,一问,是她家男人干的。这家是小区的租户,马大姐问他们为什么要把猫活剥了,青年男人挤过来说:猫把我老婆刚给孩子买的鱼吃了,既然猫吃了我的鱼,那我就杀了它,这样扯平了。

马大姐和奔奔奶奶说了一大堆道理,人不能和动物一样,人要有爱心,要爱护动物”“这是野猫,吃了你们的鱼,是猫不对,但既然吃了鱼,你把它轰走就完了,没有必要非活剥它的皮呀,多残忍呀……

青年男人说:是不是欺负我们外地人呀?不就是一只野猫吗?说着把门一撞。

马大姐和奔奔奶奶说不过这一家人,只好悻悻地走了。这才有了马大姐贴告示的一幕。

这马大姐真是热心肠。她从超市里买猫粮和水,每天早晚两次放在猫窝里。马大姐说,既然猫饿了会吃人家的东西,咱们给猫喂饱了,它们不就不去偷吃人家的东西了?这不就避免了杀猫剥皮的事儿了啊?

‘奔奔奶奶’,您说马大姐这一天要花多少钱呀,这猫粮可贵了。她是什么来头呀,这么有钱?

哪有什么来头呀,就是普通的小学老师,马大姐的丈夫前几年去世了。她无儿无女,现在一个人生活,退休工资7000块左右,这算算啊,一个月大约花一大半给猫狗了,她家里还收留了十几只被人打残的猫和狗,马大姐人心肠特别好,最见不得伤害小动物。

几年过去了,小区里再也没有发生过流浪动物被虐待的事情,居民们出来遛弯也不用担心被猫抓狗咬了,大家没事聚在一起时都夸马大姐。在马大姐的带领下,小区好多人也都喜欢上了小动物,就连那户租户见了流浪小猫小狗也不会再啐上一口,踢上一脚。

当然了,社区里也没有人再贴告示了,渐渐地大家又将告示栏淡忘了。

一天一大早,社区里又有人疯传开了,快来看呀,马大姐又贴告示了……

消息一经传开,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小花园跑去,都想看看马大姐又有啥事了。

居民中不乏有文化的人,念着告示:各位和平社区的男女老少,我已经患癌症一年了,医生说我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所以我必须料理后事了。我本无儿无女,没有牵挂,但家里那11只猫,5条狗和社区里的8个猫窝让我放心不下。现欲求一爱心人士接手我的工作,照料这些猫狗。我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15号楼1单元202室,存款58万,如有人答应照顾这些猫狗,房子的使用权归他,58万存款作为购买照顾猫狗的费用。如果该爱心人士不能再照料这些猫狗,请继续寻找下一位爱心人士,并将房子居住权和所剩费用转交。如有人接手,完成交接工作后,贴告示告知大家。以上事项请求居委会监督执行。如果能有人接手,我死而瞑目。马大姐。

一石激起千层浪。告示在社区内外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晚报都进行了报道。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小花园里天天有人来看有没有新告示出现。

一个月过去了,告示栏里还是没有变化。有人说,是不是马大姐反悔了;也有人说,可能没有人愿意接手这麻烦活儿;还有人说,说不定,现在小区的爱心人士不少……

就在人们的关注度渐渐降低的时候,新的告示突然贴出来了,小区里又沸腾了……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消息像是长了腿脚……”一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马大姐贴告示的消息的传播速度和引起的巨大轰动。
B.小说塑造马大姐的形象时,采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了马大姐的言行,又通过他人之口从侧面对她进行介绍。
C.小说的结尾具有开放性,事情结局的不确定性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加了主题的多样性,也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
D.小说所有内容围绕告示展开,告示是全文的线索和重要道具,小说通过它展现了马大姐高大的人物形象,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马大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她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引人人胜,不断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2022-02-26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林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属于有限视角叙事,使读者更亲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想法。
B.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画线部分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C.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其中遇到梁山泊两个喽啰起到了舒缓情节的作用,喽啰的问话引发林冲的回忆和对王伦看法的表述。最终林冲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D.小说具有意识流特点,描写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林冲内心被压抑的农民阶级的觉醒意识,同时也使其对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思考。
2.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2022-12-08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馍

路遥

吃过早饭不久,通往县城的公路上已出现了熙熙攘攘去赶集的庄稼人:担柴挑菜的,吆猪牵羊的,提蛋抱鸡的,拉驴推车的;秤匠、鞋匠、铁匠、木匠、石匠、篾匠、毡匠、箍锅匠、泥瓦匠……都纷纷向县城涌去了。

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现在跟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父母亲那么大年纪都还整天为生活苦熬苦累,他一个年轻轻后生,怎好意思一股劲呆下吃闲饭呢?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安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天啊,他怎能喊出声来!“可是,”他想,“如果我不叫卖,谁知道我提这蒸馍是干啥哩?”

他朝公路两头望了望。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咽了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

靠在大马河桥的石栏杆上,他猛然想起:要是碰上县城的同学怎么办?现在折回去吗?“不,”他想,“我既然来了,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到集上去!”

当他路过汽车站候车室外面的马路时,脸刷一下白了:他猛然看见黄亚萍和张克南正站在候车室门口。他俩显然也看见了他,已很快走到面前了,他只好伸出空着的那只手和克南握了握。他俩问他提个篮子干啥去呀?他即兴说去城南一个亲戚家里走一趟。

黄亚萍热情地对他说:“加林,你进步真大呀!我看见你在地区报上发表的那几篇散文啦!真不简单!文笔很优美,我都在笔记本上抄了好几段呢!”

“你还在马店教书吗?”克南问。

他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说:“被大队书记的儿子换下来了,现在已经回队当了社员。”

黄亚萍立刻焦虑地说:“那你学习和写文章的时间更少了!”

“时间更多了!不是有个诗人写诗说:‘我们用镢头在大地上写下了无数的诗行’吗?”他的幽默把他俩逗笑了。

“你还在副食公司当保管吗?”加林问克南。

“不。前不久刚调到副食门市上。”

“高升了!当了门市部主任!不过,前面还有个副字!”亚萍不以为然地撇了一下嘴。

“要买什么烟酒一类的东西,你来,我尽量给你想办法。我这人没其它能耐,就能办这么些具体事。唉,现在乡下人买一点东西真难!”

高加林稍有点不客气地说:“要买我想其它办法,不敢给老同学添麻烦!”

张克南真有点受不了了,正好车站广播员让旅客排队买票,克南马上和他握了手先走了。亚萍犹豫了一下说:“你下午要有空,上我们广播站来坐坐嘛!你毕业后,进县城从不来找我们拉拉话。还是那个样子,脾气真犟!……你知道,我也爱好文学,但这几年当个广播员,光练了嘴皮子,连一篇小小的东西都写不成。你一定来!”

她的邀请是真诚的,高加林不知为什么,心里感到很不舒服。那时候,黄亚萍在班上更接近他。他对亚萍说:“有空我会来的。你快去送克南吧,我走了。”

黄亚萍的脸刷一下红了,说:“我不是去送他的!我来车站接一个老家来的亲戚……”

高加林向她很礼貌地点点头,便转身向街上走去。他一边走,一边为他和亚萍各自撒的谎好笑,忍不住自言自语:“去接你的‘亲戚’吧,我也得看我的‘亲戚’去了……”

高加林很快从人群中挤过,向南关的交易市场走去。这时候,满城的高音喇叭里传来了黄亚萍预报节目的声音。亚萍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变得更庄重更柔和。加林想到克南此刻也许正在长途汽车上悠闲观赏着风光;黄亚萍正坐在播音室里高雅地念着广播稿……而他,却在这尘土飞扬的市场上为卖馍受屈受辱,心里顿时翻起了一股苦涩的味道。

……太阳远远向西边倾斜过去了,加林只好决定提篮子回家去。篮子里的白馍一个没少。

走到大马河桥上时,突然看见他们村的巧珍立在桥头上,手里拿块红手帕扇脸。巧珍看见他,推着自行车主动走过来了——等于把他堵在了路上。

“加林,你是不是卖馍去了?”巧珍脸红扑扑的,看来有点紧张。她用手帕揩着脸上沁出的汗珠,说:“我来赶集,一点事也没……加林,我看见你进了县文化馆,我知道你一个馍也没卖掉!……你怕丢人!你干脆把馍给我,我给你卖去!”

巧珍说着,劈手来拿他的篮子。高加林闷头闷脑地还没反应过来,巧珍已把篮子夺走了。她撇下车子,提着篮子返身向街道上走去了。高加林望着她远去的苗条的背影,不知如何是好。他两只手在桥栏杆上摸来搓去。

巧珍把一篮子蒸馍给姨姨家放下,折转身就起身。她姨和她姨夫硬拉住让她吃饭,她坚决地拒绝了。她几乎是跑着向大马河桥上赶去。当加林终于看见巧珍提着篮子小跑着向他走来时,他认定她没有把馍卖掉——这其间的时间太短了!巧珍来到他面前,把一卷钱塞到他手里说:“你点点,一毛五一个,看对不对?”

高加林惊讶地看了看她胳膊上的空篮子,接过钱塞在口袋里。停了半天,才说:“巧珍,你真能行!”

刘巧珍听了加林的这句表扬话,高兴得满脸光彩,甚至眼睛里都水汪汪的。加林伸出手,说:“把篮子给我,你赶快骑车回去,太阳要落了。”巧珍没给他,反而把篮子往她的自行车前把上一挂,说:“咱们一块走!”

和同村的一个女子骑一辆车子回家,让庄前村后的人看见了,实在不美气。但他又找不出理由拒绝巧珍的提议。就这样,他俩相跟着起身了,出了桥头,向西一拐,上了大马河川道的简易公路向高家村走去。

太阳刚刚落山,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桔黄色的光芒,川两边大山浓重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川道,空气也显得凉森森的了。大马河两岸所有的高秆作物现在都在出穗吐缨。玉米、高粱、谷子,长得齐楚楚的,都已冒过了人头。各种豆类作物都在开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来。富丽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高加林和刘巧珍在绿色甬道中走着,路两边的庄稼把他们和外面的世界隔开,造成了一种神秘的境界。

(选自路遥的《人生》,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加林看到乡亲们都去赶集,他也想通过卖馍来体验人生的苦辣酸甜,但他明显还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所以出声叫卖让他有一种屈辱感。
B.张克南遇见了高加林后提出要买烟酒找他办,本来是想帮老同学的,但一句“乡下人”戳中了高加林的痛点,黄亚萍也意识到了两人话不投机。
C.高加林卖馍一天连一个馍都没卖出去,这种畏葸不前怕丢人的性格不太适合做教师,这可能是他从教师身份被转回为公社社员的原因之一。
D.高加林不愿和巧珍同骑一辆自行车,做过教师的人还有封建思想,但因巧珍刚帮他卖了馍,又不好拒绝,这暴露出性格中逆来顺受的一面。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线索,顺叙与补叙、插叙相结合来讲述高加林进县城卖馍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人生悲欢。
B.作者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刻画主人公出来卖馍时的窘迫,显示了高超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C.巧珍主动去帮高加林卖馍,“他两只手在桥栏杆上摸来搓去”,这处细节描写流露出高加林内心的不知所措,尴尬中又隐含着期待。
D.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又富有地域特色,既很好地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又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
3.小说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折射出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有人说,《人生》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幅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世界和人生长卷,它给我们带来了最深刻的思考、最原始的感动。结合文本探究你所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思考”和“最原始的感动”。
2023-12-28更新 | 3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