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32 题号:199229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城子的骆驼客

王尚桐

天山北麓、准格尔盆地东南缘,有座小城叫奇台,老奇台人习惯称古城子。古城子虽小,但它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一座旱码头。旧时,东来西往,商贾云集,物物交换买卖,繁荣富庶,有句顺口溜:进了古城子,跌倒拾银子繁荣富裕的古城离不了驼运,也更离不了辛劳的骆驼客,骆驼客也叫脚夫”“驼户。丝绸之路也变成了驼运商道,驼户口中称官道

那日,几位好友相邀去古城子旅游。租了几峰骆驼,去将军戈壁探秘魔鬼城,观赏变幻无穷的海市蜃楼。骆驼客小麻三十多岁,留着板寸,皮肤黝黑,身板精壮而利索,用新疆话夸他:帅帅的一个儿子娃娃

小麻一声吆喝,骆驼齐齐跪在地下,两个耸立的驼峰间搭着一条鲜艳的花毡,我们一行上了骆驼,小麻轻抖缰绳,骆驼依次乖乖站了起来,牵着骆驼走向戈壁。看蓝天白云,听驼铃声声,感觉刺激而又惬意,能够把强悍的骆驼训练的如似绵羊般温驯,我们对骆驼客佩服得五体投地,话头子很稠的小麻牵着骆驼,也牵出了祖孙三代骆驼客的故事……

小麻的爷爷老麻,16岁离开老家甘肃民勤,进入驼队,来到古城子成了一位骆驼客。凭着他的勤劳能干,第一年就赚了一峰骆驼,几年打拼下来,共赚了六峰骆驼。他自立门户,组建驼队,自当驼户头,开启了一条艰难的驼运之路。

老麻作为驼户头,操心的事多了去了。走什么路线?在什么地方打尖歇脚?怎样应付哨卡税卡?老麻心中都要一一有数。春秋天凉,常常白天放驼,夜晚赶路。有时为了赶路,错过腰站,露宿戈壁荒漠,也是常有的事。

夜幕四合,戈壁风吹。卸下驼背上的货物,让骆驼歇歇,他们也坐下来,喝口水,抽口烟。燃起一堆篝火,煮一大锅揪面片,又吃又喝,驱走一天的饥渴。睡觉了,骆驼卧在外圈,人与货物内圈,人望骆驼,骆驼望人,互相对望。篝火燃尽,扯上破皮袄,呷一口古城老烧子,紧傍在骆驼旁,望着满天星斗,想着家中妻儿老小,心儿就像猫抓般难受,久久不能入眠……如果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人们的向往,对于骆驼客来说就是妄想。如果能平安到家,那就是菩萨保佑烧高香,最担心土匪拦路吓死人,抢走骆驼打伤了人,讨饭到家门,身无半分文

骆驼对于驼户们来说,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漫漫驼运路,骆驼朝夕相伴,它们也成了驼户们的心尖尖。

夏季到了,驼队的休整期也开始了,俗称坐场。把骆驼当娃儿养的驼户们,把骆驼牵到水草肥美的低洼地,给骆驼下火调肚子。经过三个月的精心调养,骆驼头头驼峰高耸,膘肥体壮。还要请来铁匠,给驼蹄钉好皮掌,保护驼掌。

三个月的休整期结束了,一年一度的驼运开始了,驼户们的黄金季节也开始了,这叫起场。按旧俗,黄道吉日已选好,宰羊摆酒设香案,祭祀天地,行大礼,保佑驼队一路平安。千峰骆驼走古城,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地滚来,那驼队如移动的山峦,从古城街上排山倒海地穿过,在鞭炮锣鼓声中,驼队告别亲人商号,在亲人的嘱托和烟尘中踏上了漫漫长路。谁也不知道远方会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或许是沉甸甸的银子,或许是血光刀影,也或许是一场恶疾将他们变成戈壁上的一堆白骨。

天亮了,解放了。新疆军区招募驼工,修筑新藏公路。老麻积极响应,牵着他的骆驼远赴南疆叶城,为筑路工运送物资。正逢七月,驼队行走在界山达坂,突遇暴雨,泥石流滚滚而下,冲走了老麻,也冲走了他的驼队。

老麻走了,儿子大麻接过了缰绳,成了第二代骆驼客。古城成立骆驼运输合作社,骆驼折价归公,集体所有,大麻成了一位拿工资的骆驼客。每日驮煤拉菜,服务于古城子居民。每逢秋冬,拉着骆驼为边防军运送物资,日子也算过得舒坦。随着公路运输的迅速发展,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驼运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改革开放,有文化懂管理的小麻成了最后一代骆驼客。退休在家的老父亲在东戈壁建起了养驼场,卖驼毛、驼绒,尤其驼奶异军突起,成了养生保健最佳饮品。驼奶片摆在了各家超市的货架上,供不应求。

每逢旅游旺季到来,古城格外热闹。这时小麻一定要换上导游马甲,亲自牵着骆驼,为游客讲述古城子的掌故,骆驼客的传奇往事。他说,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找回当骆驼客的感觉。

不知不觉骆驼载着我们进了古城,夕阳晚照,为古城涂上了一层迷人的金色。小麻说:"③浪趟古城子,吃顿刀把子。”入乡随俗,晚餐就吃刀把子。所谓刀把子,就是用当地面粉蒸的方形馒头,又白又喧,一个足有半斤多,咬一口,有劲道,耐嚼劲,满口麦香。再配一盘羊娃子过油肉,攒劲!抿一口古城老窖,不辣嗓子不上头,绵绵地顺到肚子里。不一会儿,心窝子腾起一把火,全身发热,激出了一层薄汗,就像骆驼客一样,一天的乏气儿全解了。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城奇台因其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座旱码头,土地面积虽小,驼运却很发达,这里商贾云集,历来繁华富庶。
B.每年驮运开始的时候,按照习俗,驼户们要选黄道吉日,宰羊摆酒设香案,还要祭天地,行大礼,这主要体现了驼户们迷信的一面。
C.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驼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作为一种有地域和时代特征的运输方式,它的“谢幕”让作者产生了淡淡的忧伤。
D.改革开放以后,大麻建起了养驼场,生产了很多与骆驼有关的产品,这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也看出了大麻顺应潮流。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展示了小麻家三代骆驼客的人生经历,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时间跨度虽大,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地滚来,那驼队如移动的山峦……”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主要体现了边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也体现了驼队的规模之大,气势之足。
C.“夕阳晚照,为古城涂上了一层迷人的金色”,同是自然环境,此处的“夕阳晚照”与前文的“戈壁风吹”不同,此处体现了古城的静谧与美好,祥和而唯美。
D.本文由现实的“古城子之旅”开始,最后又回到了这次旅程,首尾照应,结构特点上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完全相同。
3.“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汉语口头韵文,请从文中划线的句中选择一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在“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电影《骆驼客》力压群雄,获得“最佳电视电影奖”。电影《骆驼客》主要讲述了民国年间新疆东篱一带的骆驼客支援边区政府的故事,他们克服恶劣环境,靠骆驼客的射箭和摔跤技能,打败了哈密政府快枪队的阻拦和追杀,最后把货物运送到陕甘宁边区。文本和电影一样,展示了当今时代所需的“骆驼客”精神,请结合文本阐释“骆驼客”精神的内涵。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⑥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⑨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⑩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⑪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⑫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⑬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1.作者开篇先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安排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结尾处“永恒的光明”“另一种永恒的光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老妇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的理解?
2022-05-05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的秋天

陈年喜

我曾在北京稀稀疏疏地生活过两年时间,在顺义区李天路,在朝阳区管庄至金盏乡温榆河的漫长城郊线上,度过了两个秋天。对于一个已入中年的生命来说,这也是时间与命运的双重刻痕。

2015年夏天的某个下午,天气异常燥热,我百无聊赖地坐在老家门前的核桃树下纳凉。这是一棵衰老的核桃树,已多年很少结果,但枝叶在夏季里依然茂盛。头顶的树杈上有一只蝉,它叫一阵,停一阵,毫无规律地停停歇歇。这时,突然接到来自北京的陌生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姑娘,在确认了身份后,她告诉我,她们团队受四川卫视之托,将制作一档大型诗歌文化节目,邀请我参与创作录制,有酬。

半个月前,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我刚接受了颈椎手术。十六年的矿山爆破生涯,漂泊、爆破、机器、潮湿、地热与寒冷,像一只奔跑的容器。金属矿石经过我的手,水一样漫出洞口,漫向大工业时代,没想到它们其中的某块,在炼石成钢后又折返回来,以精致的合金形式给我以回报。此时,我戴着颈托,疼痛沉重,希望与绝望游走于身体的每一个晨昏。孩子在镇中学读书,爱人每天在庄稼林里忙碌,家庭的收入戛然而止,除了接受邀请,我还能干什么呢?虽然面对的将是一个巨大、陌生得让人害怕的城市与题目。

节目正式录制时,已经是庄稼遍熟的深秋时节,我到北京那天,是农历九月十八。

如果以长安街为中心,顺义区李天路离北京中心还很远,这里是靠近首都机场的城郊。所有的参赛选手都被安排住在这里的一家宾馆里,这里成为此后我们一群人生活、进出的大本营。以后去往录制节目现场时,无数次经过最近的某个公交站,无数次看到匆匆进出的人流、车辆,聚合离分。北京的秋天显然比商洛山在色谱上深一度。马路边长长的两排杨树,叶子正在赶赴深黄,有风无风,都会落下一阵子。北京的底色是灰蒙蒙的,天地一色,甚至包括人群和建筑,而金黄的杨树,为它们添上了一抹亮色。

节目的内容是诗人创作诗歌,由搭档的歌手谱曲演唱,同台竞演,优胜末汰。每期六组,加上一个闯擂组,也就是七组人马竞秀。我的搭档是上海人,他早已成名演唱江湖。

这是一个苦闷的深秋,除了苦闷于永远无法满意的创作,更苦闷于孤独。虽然我已有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经验,对于适合谱曲和演唱的诗歌形式与内容却是陌生的,这是一个新的、巨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每首作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没有半点儿从头再来的余地。毕竟是比赛,谁也不愿被比下去。

我开始了广泛地聆听,从美声到摇滚,从京剧到昆曲,汪峰、杨宏基、于魁智、董湘昆,一首一首地听。总之,每创作出一首诗歌,都要听一百多首歌曲与戏曲,希望从中找到启示与灵感,希望在竞演中给人以惊艳。后来证明,这仅是我个人的设想,个人的一厢情愿。因为谱什么样的曲,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决定权在另一个人身上。

我的搭档很忙,在他经纪人的策划安排下,全国各地飞,一场演出接着一场。我们无法见面和交流,他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演唱会上。有时候到了录音棚开录,他还迟迟赶不到。我像在进行一场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单独应试。

秋天越来越深了,每天早晨,杨树叶子在地上都是密密一层。翻过燕山长城的北风吹过来,驱赶着它们。飞驰的车轮从它们身上轧过,它们像浪一样荡起落下,又依然完好,汽车产生巨大的风速,仅仅使它们分开又合拢。每天清洁工的扫帚把它们归拢、堆积起来,拉走。

我习惯一个人在宾馆外的马路上走。长长的沥青道路,大部分时间空寂无人。不知它们哪里来,哪里终,感觉它们永无尽头。我知道,它们通向繁华,也通向衰落,通向过去,也通向未知的明日。真是奇怪,节目中我所有的诗歌竟都是秋天的主题,秋天的孤独,秋天的哀愁,命运在秋天的来路与去处。

我经历过长白山的秋天,喀什叶尔羌河流的秋天,北漠包头的秋天,唯独对北京的秋天记忆最深,也常常被它震撼。北京的秋天是宏大的,有一种无法说出的气象,它宏大到无边无际,小到河边的一株草,大到天上的云,它们是浑然的、同步的,那么纯粹,又似乎独立于时间之外,充满了无形的力道,像一驾古老的马车,从天边碾轧过来。它与这片土地数千年金戈铁马的沧桑同色调、同重量,也同速度。总是让人感觉它的色彩、它的命运,就是整个北方的历史与命运。北京的秋天几乎没有雨,每天都是晴天,没有霾的时候,天空也蓝得通透。

我喜欢北京的落日,在远远的天边,它慢慢向北方的山尖落下去,那余晖异常纯冽,比它在东方升起时要壮烈得多。它们落下去了,把一缕缕余焰留存在云彩的边上。这块土地上,多少历史云烟,多少王朝与梦想曾经如此不甘地谢幕过?

我与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诗人,从秋天一直竞演到冬季结束。他们的名字和身世我差不多都忘了,像我写下的那十四首歌词。

他们大概也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说自己在北京“稀稀疏疏”地生活过两年是“时间与命运的双重刻痕”,引出下文,行文严谨。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具有暗示作用,核桃树、蝉的形象暗示着事情的发生,同时也烘托了自己的心情。
C.“我的搭档很忙”,经常“全国各地飞”,作者明褒暗贬,对“搭档”的我行我素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D.作者对“北京的秋天”记忆最深,是因为他在这里一路过关斩将,竞演取胜,创造了艺术上的辉煌。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很好地体现了“我百无聊赖”的心理,也照应了下文自己接受手术的内容。
B.“以精致的合金形式给我以回报”,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讲述自己遭遇病痛的不幸,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乐观积极的艺术形象。
C.“有酬”独立成句具有强调意味,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俗气和敢于自我剖白的可贵精神,使文章内容显得更真实。
D.与郁达夫《故都的秋》纯乎描写北平秋景相比,本文写北京秋天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将更多的笔墨用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上。
3.“我”为什么要写“北京的秋天”?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4.有评论者认为陈年喜常会将诗行嵌入叙述,让诗与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22更新 | 2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路和短句

沈念

山寨的冬天,到了晚上,风会变得旋转且呼啸起来。他醒来,被风声的尖锐震住,感觉房子变成了一条船,在无边的风暴中跌跌撞撞,直到睡意再次袭来,绷紧的身体松软了许多,他又悠悠滑滑,坠入父亲做过的那个荒唐梦中。

父亲要把寨子对面的高山推平。那段日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要转悠到山上。父亲穿过松枝、蕨叶等遮挡的小路,取出插在后腰带上的镰刀,把那些绊路枝蔓砍个干净。父亲带上的长麻绳卷挂在腰带上,绳子打结的地方是长度标记。父亲用最笨的方法丈量着山地的长度。父亲的小本上记着测量后的数字,反复计算后,父亲自己都震惊了。如果真把山推平,能多出数千亩的田地。后来父亲都不敢细想了,好像再多想一分一秒,这个梦就要马上成真了。

一晃眼,快二十年过去,①那个村人谈论的荒唐梦,成了父亲的人生传奇。

那时他那么小,不够锄头高,他扛着家里那把磨得亮光的锄头上山,但他很快就像败阵的士兵,灰溜溜地下山了,山上布满岩石,那些岩石远比想象中要坚硬百倍千倍,几辈子也没法铲平。

父亲没事常常坐在离家不远的梨子树下发呆。“看到树,就是寨子了。”父亲跟外地人这般说。梨子树站的地方就是村里最高处,朝四面望去,山连山,高低错落,云雾从山谷游龙般升起,山寨就藏在万马归朝的群山之中。

他闲下来,就会去想父亲在树下发呆的神情,想父亲眼中的高山和低谷。

村与寨之间,山路相连,通往外面也只有一条路,旧貌陈颜浑然不觉间起着变化。父亲带着村民修这条路,已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他掰着指头算,像是算着手心小径分岔的掌纹线。

那是一条遇到雨水就会溃烂的路。坑坑洼洼,湿滑难行,进入雨雪季节,就像踏进地雷阵,随时小心掉进陷阱坑,出来一身脏泥衣。那时候,山寨家底子薄,修不起一条路。刚换的村支书是父亲,村民难以忍受着这条破路的时候,就望着他们的新支书。

父亲找乡长,但乡长说,修路的事自己想办法,乡里是绝不可能拿钱的。②他在说那个“绝”字的时候,特别加重了语气。后来听说县长要来,父亲当时心一硬,心中顿生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父亲想好了,村支书不当了也没什么了不起,这条路必须要对村民有个交代。那天,乡干部都集中在小礼堂开会。县长一行人走出礼堂,③看到父亲站在空阔的院子里,独独的一个人,站得笔直,一动不动,风吹动着他那条退伍时留下的军绿色裤子下摆,上面沾了很多湿漉漉的泥巴印子。

“县长,我要修路。”父亲说完这句话,就一声不吭了。车从乡政府大院出发了。车厢内空气停滞,县长的表情凝重。

那条路,雨后泥泞,泥浆四翻,像是一群不懂耕作的人踩过的水田。龙县长刚迈了几步,鞋和裤子都沾满了淤泥,问走在前面的父亲:“你们平时一直走这条路?”

父亲说,祖祖辈辈。

有个干部嘟囔了一声,这条路走不进去吧?

龙县长扭头说:“车开不到的地方,脚可以走,村民能走出来,我们就能走进去。”随行的几个干部噤声了,加快步子跟上去。龙县长说:“是该修条好点的路了,人不能让一根眉毛把眼睛遮了。”他对跟来的那群人说,我们走一次是一次,但山寨的老百姓,是要年年走、月月走、天天走。

修路是三个月后启动的,财政困难,资金缺口大,父亲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分成凿石组、运输组、铺路组,就地取材,用钢钎砸碎山石,手锤打得叮叮响,火花四溅。大家吃在工地上,饭菜从家里带,坚持了三个月,拉出了一条三米多宽的新路。父亲又想了个主意,把那些钎开的薄石块,条形块状的,带回村里垒了水渠的护坡。路在原来路基上拓宽,要占用一个村民家的一块地,他的大嘴老婆硬是不让施工队动工。没办法,父亲一咬牙,拿出自家那块山上的水田换。村人都知道,那块水田日照充沛,水量充足,产量是同面积的两倍。村民说父亲犯傻,但又从内心里敬佩父亲。

几年前,他大学毕业,突然改变了想法,回来当上了大学生村官,又参与到山路新扩的建设中。父亲换地修路的故事,被村里的老人搬出来讲给年轻人听。那条儿时长长的山路,很快变了模样,变成了一条更平更宽的柏油新路。

④俯瞰之下,黑得发亮、飘带似的山路,来往的车辆,和时光一起延展。山寨的变迁,如同一本厚厚的书,风吹开一页沉重的过去,又画出一页开阔的未来。而今山路两旁是农家乐、民宿和古朴的民居,是清越的山风和厚厚的绿荫。我是走在这条山间的路上,听他讲起父亲和路的故事。年过七旬的父亲,每天的习惯还是坐在梨子树下,看着从路上进出的人们。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早已辨识不清那些熟悉的面孔,也早忘记了自己与长路的往事。老人回复那些打招呼的人,每一句话都比以前的更短。那些短句,像一粒粒小石子,从长路上叮叮铃铃滚落,被一道道山的褶痕收留,被沧海桑田的时光收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他做梦,梦到了父亲想修路的事情,自然引出了父亲不辞辛劳,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移山修路的事情。
B.“父亲没事常常坐在离家不远的梨子树下发呆”这一细节既体现了父亲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也为后文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病埋下伏笔。
C.文章所写事情的时间跨度有几十年,但并不凌乱,通过聚焦修路一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极具时代感与现实感。
D.父亲将自己的好地换给别人,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将薄石块用于垒水渠护坡,表明他是一心为公、有智慧和有号召力的人。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用“荒唐梦”和“人生传奇”做对比,有力地体现了父亲修路的贡献与成就。
B.句子②刻画了乡长不作为的负面形象,引出了后文对父亲到小礼堂找龙县长的叙写。
C.句子③通过父亲的动作描写来体现父亲的军人风貌及要为村里修路的坚定决心。
D.句子④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变化,表达了对父亲和村民们的赞美之情。
3.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内涵?请简要分析。
4.文中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4-04-15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