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200500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

风雨不知何时已经停息,黎明晨光正在慢慢照亮人间。

现在列车正在护路的绿荫里飞驶。秦震走进车厢,立刻看到一幅动人景象:车厢里坐满了人,有的躺着吹口琴,有的从上面垂下两条腿哼歌曲,更多的人挤在敞开的窗口上。他们都还是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更何况这又是身赴疆场呢?对他们来说,一切一切望在眼里,都觉得特别新鲜,特别惬意。

没有人注意秦震的到来,秦震站在那儿从他们身上回味着自己的青年时代。

父亲、母亲都是老同盟会会员。他在学校里读书,他热爱哲学,更喜欢地理、历史,因为从那里面他多少次为丧权辱国之耻而悲痛欲绝,为精忠报国之志而愤然拍案。只要一想到“东亚病夫”“东方睡狮”,他就热血沸腾,满面通红。1925年,大革命的旋风终于把他卷了进去,他毅然决然地从湖南到广东,投身黄埔军校。从那以后,他走上了一条在血水中跋涉,在山川大地上风餐露宿,在炮火中前进的道路。

而现今,当他一投身到这一群充满生动活泼的青春朝气的青年人中来,他那久已消逝的青春一下又回升到他的眉宇之间。

他放开喉咙,压倒轰轰的列车声,说道:“同志们好啊!从你们一登上火车,你们就算踏上战场了,怎么样,有什么感想呀?”

车厢里起了一阵骚动,人们纷纷站起来,想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这位老军人,而这个老军人也就迈着小步走入他们当中,在木板钉成的硬座上坐下。他的周围立刻围满人,连行李架上也探下头来,一丛丛笑脸,一丛丛笑眼。秦震高兴地问刚才俯身在膝盖头上写什么的青年:“你在写什么呀?”

这个青年蓦地红着脸站起来,展开两手想要分辩。人群中间,却早有几个声音替他回答:“这是我们的诗人。”

秦震仔细端详着这个戴眼镜的青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让我们结识一下吧!”

那青年腼腆地说:“我叫黎明。”

秦震把手往膝盖头一拍说:“好,你的名字就很有诗意嘛!”

黎明一扬头,正要说什么,忽然人群中又推出一个女青年,这是一个个头不高,圆圆面孔,脸颊像苹果一样红艳的女青年。她毫无怯意。大家喊叫着:“这是我们的歌手,我们乐队第一小提琴手……”她却把手向老军人伸去,自报姓名说:“我叫李天歌……”

秦震握住她的手忙说:“连天都唱歌,这又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呀!”

谁料人群中却有一个女青年勇敢地反问秦震:“你爱诗吗?”

“我年轻时也爱过诗,那时我崇拜《女神》……你们读过《凤凰涅槃》没有?我还记得几句:光明便是你,光明便是我!光明便是‘他’,光明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

一阵热烈的鼓掌声,一阵尖锐的喊叫声。于是,这个指挥千军万马的老军人,和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便意气相投了。车厢里像充满天蒙蒙亮时鸟雀的噪声一样,争着喊:“我喜欢闻一多的《死水》。”“我喜欢臧克家的《罪恶的黑手》。”一个女青年挣红脸抢着说:“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我喜欢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另一个男青年闪露出稚嫩的面容带着与这面容不相称的庄严神情说:“我们是战士,我喜欢田间的《给战斗者》,我们需要这样擂鼓的诗人。”

正在这时,黄参谋从人群中挤过来:“报告首长,重要消息!”

秦震连忙掏出老花镜,迅速扫视了一遍黄参谋递过来的消息,立即高声说道:“同志们!让我念给你们听听:

新华社南京二十四日十时电   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三日夜十二时由下关经把江门开入南京。”

他的话声刚刚落地,整个车厢哗的一声立刻沸腾起来。欢呼声、鼓掌声、踏脚声一下压倒了列车的轰响,他们眼前好像看到一座牢门砸碎,一座残暴地吸吮人鲜血、吞噬人生命的黑暗堡垒轰然崩塌了,粉碎了。

解放南京这事引起了他心中的千头万绪,他便急急忙忙从那热闹欢声中走出来。

他快走到车厢门口时,忽然回过头来:“同志们!我们要在华中前线也打一个大胜仗,那时你们这个大交响乐团得来一个大规模演出,你……哦,黎明!还有李天歌!好好准备吧!”

黎明却不以为然地把脖颈一挺说:“我们是来打仗的,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战士,我们要在黎明的国土上洒上一滴鲜血。我们要吹起冲锋的号角,但不是舞台上的演奏。”

大家在一阵热闹的笑声里说:“首长,你看,他又作诗了。”

秦震笑容可掬,春风满面地说:“很好嘛,但作的是英雄的诗,我们整个民族将成为一个大合唱队,演出新世界的黎明序曲。”

他招了招手,推开门走了出去。他不能不为之昂扬振奋,但他知道更需要的是冷静地思考。当他走出车厢时听到青年们已经放声歌唱,还有拉小提琴的,吹口琴的。“让他们领略一下胜利的欢乐吧!多可爱的青年人,我们会在前线再见。”

他转过身吩咐黄参谋:“一刻不停地收听华东新闻!”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列车上的青年有吹口琴的、哼歌曲的、望窗外的,他们第一次出远门,在感到新鲜惬意时也有身赴疆场的迷惘。
B.文中写秦震回顾他过去的革命生涯,交代了他的出身,突出了他青年时代的革命追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李天歌朝气蓬勃、勇敢无畏,她不仅主动和老军人秦震握手,自报家门,还反问秦震是否爱诗。
D.文中写战争既有直接的场面描写,也有通过简述秦震以前的经历和现在与青年赶赴前线来暗示战争的情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出现“黎明”一词,中间是实指名叫“黎明”的青年,而开头和结尾都是虚指,象征美好光明的未来。
B.“车厢里像充满天蒙蒙亮时鸟雀的噪声一样”,将青年的叫喊声比作鸟雀的噪声,凸显了列车里人多且杂乱。
C.文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描写刻画了黎明这一青年诗人的形象,表现出他腼腆、勇敢的特点。
D.解放南京好似“牢门砸碎”“黑暗堡垒轰然崩塌了”,运用比喻突出了反动统治的罪恶,表达了胜利的喜悦。
3.文中提及《凤凰涅槃》《死水》《罪恶的黑手》《给战斗者》等诗作,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4.评论家范冰戈说“本文成功地塑造了秦震这个‘立体’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开的声音

高学升

田间的苘麻花开了,金灿灿的十分好看。打瓦村的村民老季本想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但他现在再也没有这份心情——老季已经两无没有吃喝,他萌生了绝食的念头——“好人都死掉了,咱这个瞎子,还活在这世上干什么?”卓冬婷因公殉职的消息对老季打击很大,他满脑子都装着那个女孩。

几年前,老季的两只眼害病,成了瞎子,家里只剩下一个十几岁的孙子小旺跟着老季过日子,日子过得很艰难。

那天,他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打理苘麻。打瓦村的田地种不出好粮食,倒是盛产苘麻,村前村后遍野都是。苘麻打理利落,会有人到村里收购去制麻。老季的家庭收入,就寄托在几亩苘麻上。“大爷,您这是在侍弄苘麻?”村主任大成带着一个女孩走过来,女孩和老季打招呼,她甜甜的声音让老季感受到一股青春活力。

“二叔,这是县里下来的干部,来咱们打瓦村扶贫,她选了你家结对搞帮扶,你就叫她卓科长。”“大爷,可别叫什么科长,我大号叫卓冬婷,您喊小卓或者冬婷就行!”

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因为刚到田间去,泥巴覆到膝盖。“哦,好咧,好咧!”老季努力睁大眼睛,但他什么也看不见,身上刚增添的几分力量又跑掉了。老季重重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家的情况太难,先前几任负责帮扶他的干部,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女孩听到老季一声叹息,脸色凝重。“主任,您先走吧,我留下来帮大爷打理苘麻.”

打瓦村位置偏僻,四面环水,外出都靠轮渡。卓冬婷在打瓦村住下来,很快走遍了全村所有住户一包括老季家在内,每家的锅门向哪个方向,她都清楚地记在心里。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上门送物资。老季边打理苘麻边和她闲聊,“姑娘,你从城里到咱打瓦村受苦,生活可习惯?”“大爷,看您说的,我才在村里呆多长时间?要说受苦,苦了的是你们哩!”卓冬婷坐到老季对面的凳子上给他当下手,在卓冬婷的鼓励下,老季对生活又重新充满信心。“二叔,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没想到这苘麻还有大用!卓科长帮助咱们联系一家制药公司,光你家每年就能增收一万多块。”村主任大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制药公司签完协议,挨家登门相告。打瓦村的村民很快知道,苘麻不仅是制麻的好原料,而且也可入药解毒祛风。

第二年,苘麻花开的时节到了,老季的一心情变得开朗。“小旺,快领咱去看苘麻花。”小旺对老季的话有当诧异:“爷爷,您说什么?…‘冬婷姑娘说,咱的眼睛不方便,但耳朵好使,一定能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在盛开的苘麻花旁边,传出了祖孙俩的欢声笑语。卓冬婷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

自打卓冬婷来到打瓦村,老季的开心事一件接着一件。“大爷,医生的话您也听到了,换上眼角膜,您完全可以重见光明,”卓冬婷说服老季,带他到省城的医院检查眼睛,医生说,只要费用准备齐了,手术随时可以做。卓冬婷听了医生的话很高兴,老季却又是重重叹了口气。“姑娘,眼瞎怕什么?咱可以用耳朵听花开。”卓冬婷明白老季担心巨额手术费用,她安慰说:“大爷,医生说的费用,并不是天文数字。除了合作医疗应该报销一部分,我会为您争取上级大病救助资金,还会为您在网上筹款。”老季的脸上再次露出开心的笑容。打瓦村的面貌改变很大。村里修上了平坦宽阔的公路,只缺河面上再架一座桥,打瓦村的发展瓶颈就能打破。正在老季和全村村民幸福地憧憬之时,没想到,一则噩耗传来,让他们心痛如刀割。为了选准修桥位置,卓冬婷亲自下水测试水深,不幸溺水身亡。“二叔,你不吃不喝作贱身体,自己解脱容易,可丢下小旺他怎么办?”得知老季绝食,大成登门劝导。“咱走了才不给小旺添累,现在政策好,还会让他饿死?”大成见劝说无效,出门沉思片刻,又返回去编了几句话骗老季。“二叔,你听说卓科长出事不假,可你不要太难过,她目前只是受了伤,还在住院抢救呢,还是先吃点饭要紧!”“咱不信,你欺负咱眼瞎。”在大成哀求下,老季终于断断续续开始吃饭,

这天,老季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搓麻绳,大成又带着个女孩走过来。“哦,大成,是不是冬婷姑娘来了?原来你真的没有讲假话!”大成正要搭话,只听老季突然改口说:“哦,还是不对,这脚步声不像是冬婷。”

“大爷,您说得对,我既是冬婷又不是冬婷,我叫郭早春。冬婷姐殉职后,为了纪念她,县里成立冬婷志愿者工作队,她没有完成的遗愿,由我来接替她,”不久,郭早春来到老季家。“大爷,经过冬婷姐前期努力,现在时机成熟,我来接您去给眼睛做手术。”“不去,咱都是快死的人,还费这钱干什么?”“二叔,村东头河面上的大桥已经破土动工,难道你不想亲眼看一看?还有宽阔的马路,还有即将投产的苘麻原材料加工厂,这些可都是卓科长拿性命和付出的心血换来的!”郭早春和大成不停相劝,老季这才答应去做手术。

苘麻花又开了。经过苘麻地,老季突然停下脚步,竖起了耳朵。“早春姑娘,咱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哩。”郭早春心疼地打量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老季无心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并绝食,主要原因是卓冬婷的去世让他失去依靠,对生活失去信心。
B.小说多次写到老季的心理变化,这样写既丰富了其人物形象,也反映出了卓冬婷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
C.老季接受卓冬婷的建议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说明他已经对卓冬婷充满信任,这也让卓冬婷感到欣慰。
D.郭早春接替卓冬婷完成其遗愿。“冬婷”“早春”相承,含有冬去春来之意,象征扶贫工作前景美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通过打瓦村前后面貌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卓冬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卓冬婷的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这一细节,刻画了她不怕脏、累的形象。
C.小说首尾呼应,构思缜密。由老季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写起,以他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结尾,结构严谨。
D.小说语言精致典雅,蕴含感人力量。如“郭早春心疼地打量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3.小说三次写到了苘麻花开,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在内容表达方面有何作用。
2021-05-07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变色鸟

王苟

县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江明,退居二线时主动让贤,把美协副主席田宏扶到了美协主席的位置上。

田宏是江明看着成长的。田宏从小喜欢绘画,尤其对牡丹情有独钟。大学毕业后,田宏被分配到文化局工作,业余时间坚持作画,经常拿着画作请江明指教。江明看田宏是个可塑之才,就引荐他加入县美术家协会。美协有啥活动,江明都给田宏通知。田宏也乐意参加,风里来雨里去的,从没有一句怨言。

田宏三天两头往江明的家里跑,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不过年不过节的,就提着时令水果。田宏的嘴像涂了蜜,说话特别甜。见到江明,公共场合,田宏叫江主席,私下里叫江老师。见到江明的老婆桂莲,就师娘、师娘叫个不停,叫得桂莲心花怒放,直夸田宏人品好,有眼色,重情义。江明也觉得田宏人不错,一步一步,将田宏从美协理事、副秘书长、秘书长,提到了美协副主席。

“江主席,朝霞市美协副主席耿淑春是牡丹画名家,我想拜他为师,请您给引荐一下。”有一次,田宏拿幅新作请江明指教时,毕恭毕敬地说。

“行呀,”江明不假思索地点了点头,“你的牡丹画形象逼真,但缺少灵动和神韵,应该好好向耿主席学习。过几天,咱们美协组织会员上凤凰沟写生,到时我邀请耿主席参加。”

那天在凤凰沟写生,田宏跟在耿淑春身后,帮忙背行李,摆画架,夹宣纸,调颜色,服务热情,周到细致。中午吃饭时,江明特意安排,让田宏给耿淑春敬酒,并不厌其烦地介绍:“耿主席,这是我县美协副主席田宏,也是你的铁杆粉丝,想跟你学画牡丹,你就收下这个学生吧。”

“好,好,好。”耿淑春接过田宏双手敬来的一杯酒,兴奋地连续说了三个“好”字,“有你江主席推荐,田宏这个学生,我就收下了。”

当上县美协主席后,田宏经常组织会员到基层采风写生,忙得不可开交。江明眼下时间充足,就在家里静心作画,很少参加美协活动。转眼到了中秋节,桂莲洗罢锅,解下围裙,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拿着遥控器,正在看央视节目,心不在焉地说,好久没见到田宏了。

田宏,已不是过去的田宏了,他现在很忙哪。江明喝了一口茶。这才想起,真的好久没见到田宏的人了,甚至很少接到田宏的电话。正在这时,江明的手机铃声响起来,看是朝霞市美协副主席耿淑春的号码,赶忙接通:“耿主席,你好。”

“江主席,咱们美协马上就要换届了,我想推荐田宏任美协副主席,你看行不?”

“行呀,”江明呵呵一笑,说,“多谢耿主席栽培。”

“你推荐的人,我肯定会重用。再说,田宏这人太实在,三天两头往我家里来,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不过年不过节的,就提着时令水果。公共场合,见到我,叫耿主席,私下里叫我耿老师。见到我媳妇,就师娘、师娘叫个不停。这种有情有义的人,不提拔咱心里也过意不去呀。”

果然没多久,田宏被提拔为朝霞市美协副主席。这在朝霞市八个县(市)区的美协主席中,是唯一的一个。

很快就到春节了,朝霞市举办百幅书画精品联展,规模空前。开幕式后,接着展览半个月,每天都有很多书画家前去观看。

“田主席的画,这几年进步不大。”有个参观者站在田宏的画前,指指点点。

“是呀,他的牡丹,枝叶和花朵比例失调,画面很平淡,没有视觉冲击力。搞艺术的人呀,精力有限,官职上去了,艺术水平自然而然就下降了。”有人随声附和。

正在陪外地名家参观的田宏,再也听不下去了,冲上前,气急败坏地吼道:“你们看懂这幅画了没?就瞎评论。这叫啥?这叫创新。创新,知道不?每个画家,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能提升。” 年关越来越近。江明与老婆桂莲到街市买年货,提着装有瓜子、花生、葡萄干的塑料袋子, 谈笑风生间,遇到了赶集上市的田宏。

“田宏,最近见到耿老师了吗?”江明提袋刚买的瓜子,让田宏吃。

田宏摆摆手:“没见,上周他还给我来电话,说他单位想组织职工到咱们县凤凰沟红色基地参观,让我帮忙联系。你看这个耿淑春,总是给我添麻烦。”

“你现在直呼耿淑春名字了,连耿老师都不叫?”

“啥耿老师?我俩都是朝霞市美协副主席,平起平坐。你说,现在的情形,我咋叫他老师,是他教我,还是我教他呀!”

“哦?”江明心里不由得一愣。看着眼前趾高气扬的田宏,江明突然想起大兴安岭林海有一种变色鸟,不时地变换着羽毛的颜色来伪装自己。田宏,不就是一只活脱脱的变色鸟吗?

五年后,朝霞市美协再次换届,副主席名单中,不见田宏。

(有删改)

1.关于文中田宏与耿淑春交往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宏想拜耿淑春为师,请求江明引荐,江明不仅答应,还帮田宏想办法。
B.担任市美协副主席之前,田宏对耿淑春十分尊敬,耿淑春对他也很满意。
C.田宏拜耿淑春为师后进步不大,可见耿淑春在指导田宏绘画方面不称职。
D.田宏当上市美协副主席后,对耿淑春不再尊敬,江明终于看清了田宏。
2.江明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何以“变色鸟”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12-21更新 | 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锔匠老张

白龙涛

锔匠老张是一位走乡串巷的手艺人。

锔匠老张不是一般的锔匠,除了锔锅锔盆锔大缸,还能唱戏讲新闻,豫剧曲剧越调坠子四平调,唱得那叫得劲儿,敢向县剧团的名伶叫板;老张走南闯北,天文地理,俗世八卦,凡事知晓一二,活活一个万事通

老张是个好人,见不得别人家庭分裂,大吵小吵总要上前锔一锔。也怪!阔得再凶的家庭,经他斡旋,一准能化干戈为玉帛。这也是村人乐于让他充当和事佬的原因。

因而,老张隔段时间不来,村里人都想得慌。

三叔自幼残疾,两条腿一长一短,走路颠簸,给人的感觉像走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三叔娶三婶,爷爷花干了老本儿不说,还借了一屁股外债。为此,三叔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三婶带个9岁的男娃过门,让三叔提前当了爹。一家三口办了个小型养猪场。高中毕业的三叔有知识有力气,能读懂养猪方面的书籍,也能扳倒一头三百斤重的肥猪,这让三叔一家很快就脱了贫。

腰包鼓了的三叔迷上了赌博。三婶哭劝过多次,三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一路赌来,几年积攒下的家业便输了个精光,吵架成了三叔家的家常便饭。面对三婶的喋喋不休,三叔动辄拳脚相加,直至三婶带来的男娃愤然出走,打架才骤然而歇。但三婶却铁了心要跟三叔离婚。

三叔和三婶闹得最凶的时候,老张来了。那天,他照例蹬一辆老式“凤牌自行车,后座驮了一个两头沉荆条筐,里面装满了他的全部家当——工具和乐器。一进村口,就韵味十足地吆喝了一嗓子;锔锅锔盆锔大缸——这一嗓子不打紧,不仅吆喝来村里的男女老少,还唤来了鸡鸭猫狗围着他打转儿。村里人发现老张面容倦怠,少了往日的精神头,心里就隐隐作痛,老张依旧乐呵呵地讲他的幸福事儿:

老伴的高血压又降了。

大儿子盖起了三层小楼。

小儿子大学毕业找了城里的媳妇儿。

老张的幸福事儿感染了他的听众。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他支好摊儿,升起炉灶,把各种工具哗啦倒在地上,开始工作。炉火在风箱的鼓动下呼呼燃起,把老张的脸映照得像刷了一层暖融融的金粉;老张摘掉棉帽,露出被棉帽压得温顺熨帖的头发,透出一种慈爱和沧桑的味道。

一会儿,老张面前就挤满了观众。单等老张忙完活计,热闹一番。如今生活好了,一次性使用的东西多了,锔东西的人自然就少了。今天,只有西街马奶奶兜来裂成三块的面盆。他正要忙活,三叔家里传来家什破裂的声音,还夹杂着歇斯底里的哭叫和咒骂,然后就见三婶散着头发踉踉跄跄从家里奔出来,脸上泪水恣肆流淌,血丝汇到嘴角处,脚上的一只鞋子不知丢到了哪里,三叔在后面追着。

老张皱起了眉头,停下了手里的活计。

咋回事,老张说,吃饱撑住了?

三婶连哭带骂讲述了三叔一大早起来去赌博,输了钱回来打人的经过。末了,还加了一句:不跟这个鳖孙王八犊子过了,离婚!

老张脸上像冻了一层霜,撇下众人不管不顾地忙活起来。风箱拉得呼呼作响,周围的人大气不出,感觉那声音像来自心底的某个角落。

一袋烟工夫,炉灶里那块瓦片似的生铁已鲜红欲滴,像一块凝固的火舌。只见老张将铁块夹到事先收好的铁砧上,在铁块的一头压上一块砖头,一脚踩实,手握一柄铜锉,鸬鹚捉鱼般在水桶里汲足了水,照着铁块一搓、一拉。团团白雾中,铁块便喷血般吐了一地铁谷子和铁芝麻。整个过程,老张动作娴熟,紧凑,像拉一把音律曼妙的二胡,但却无处不显露着深厚的功底。你想,一块烧成铁泥似的铁板,把它碾成颗粒,稍有迟缓,铁块就会变凉搓不动了;动作快了也不行,铁泥松软如泥,猛搓,很容易搓成一堆铁蒺藜。

把铁面儿用细筛筛过,倒掉铁谷子,留用铁芝麻,顺手在身旁的布袋里抓了一把红似砖土的细面儿,掺进铁芝麻里,倒进一坨熬煮多时的米面糊糊,掺和均匀,揉实。然后把西街马奶奶的面盆捧到面前,把裂成三块的面盆,在外侧沿裂口用铜锉开一个V型槽,然后用蘸水麻绳把面盆箍紧复原,将和成胶泥一样的铁面抹进那个“V”型槽内,在炭火上蜻蜓点水似地烤来烤去。这要掌握火候,火候过了,会出现裂缝,火候不到,不瓷实。铁泥干了,解开尼龙绳,用砂纸打磨过,面盆完好如初,找不出原先裂痕的地方。

三叔和三婶瞪大了眼,看着老张忙活。

忙完这一切,三叔急忙敬上一支烟,点火,静等老张训话;老张深吸一口烟,眼里霎时腾起一层薄雾,说,过日子跟锔盆一样,来不得半点虚,要掌握火候。

三叔鸡啄米一样点头,三婶也跟着点头。

老张又说,过几天孩子就会回家。

说完,收拾摊子,他在村人的殷切挽留中走进翻滚奔涌的晚霞里。这时,人们才发现,老张头发白了许多,背也佝偻了,老张老了。

三天后,三叔的儿子果然回来了。三叔发誓戒赌。

许久不见老张来村里了,三叔在三婶的催促下,找到了老张百里之外的家。三叔向村人打听老张,村人说老张死了,癌症。三叔不信,村人便径自引三叔和我到老张家看个究竟——两间低矮的草房,院内枯草没膝,一片颓败的景象。

三叔问:他儿子住哪?

村人诧异,一头雾水。说:老张年轻时赌博输了钱,回家把老婆打跑了,他打了一辈子光棍,没有儿子。

(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三段交代了老张既是个手艺人,又是个“万事通”“和事佬”让读者对他有了初步的印象,也为下文故事进一步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题目为“锔匠老张”,而作者却用大量笔墨介绍三叔一家,难免喧宾夺主,冲淡了主要人物形象。
C.作者很注重细节描写,“老张脸上像冻了一层霜”“风箱拉得呼呼作响”等描写,形象地反映了老张的心情。
D.老张给马奶奶锔面盆的过程写得细致真切,不仅自然展现了老张高超的技艺,也为老张借事说理,教育三叔张本。
2.请简要概括锔匠老张的形象特点。
3.小说最后写三叔寻找老张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02-10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