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200797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报。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脏话在嘴上,执勤巡逻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因为远,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早早地走完这零点一平方公里,到机房换下报务员,让他们都去看电视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等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不会有什么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再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电慰问。急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听不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这儿更小,离大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但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时,这台电视机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上以来,北京发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唰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班长点名“不得人心”,看似闲笔,却巧妙地写出了守岛战士的抵触心理,为下文写老兵发牢骚做了铺垫。
B.“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指的是战士们期待慰问电报能到来;“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指的是战士们听完电报仍意犹未尽。
C.“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既交代事实,又隐含着战士们在得知慰问电报发给了白砂岛后的复杂心理。
D.小说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把守岛生活写得细致动人,投射出坚毅,内敛着激情,蕴藏着感动,歌颂了战士献身海疆的崇高精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月亮又“大”又“圆”,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出静谧祥和的氛围,反衬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B.小说两次补叙,一是通过班长还是新兵时的经历,补叙慰问电报的由来;二是补叙白砂岛上个月驻兵的情况,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C.小说语言铿锵有力,段落都比较短小,甚至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形成参差错落之美,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D.小说以“电报”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情节安排上采取延宕和突转等手法,增添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3.请结合情节发展,简要分析班长在未能收到电报后心理变化的主要过程。
4.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你认为这样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

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①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③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12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
B.小说插叙古籍受损的过程、补叙“师弟”变盲的经历,这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C.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D.小说以“完璧”为标题,不仅意味着被损坏的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也意味着师兄弟二人的误会即将化解。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
B.句子②中“缓放”“挡回”两处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看重,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
C.句子③运用短句和动作描写,写出在面对战乱和日本人的觊觎时,“他”守护古籍所经历的困难与艰辛。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师弟认为日本人是想要借书一观,故而与师兄发生争执。
3.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形象鲜明可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师弟”的形象。
4.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评委评价本文具有“古典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古典美”。
7日内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绿夜(节选)

张承志

①到达锡林高勒大草原那天,他没有见到小奥云娜。在她赶着牛车从敖包山北的亲戚家回来以前,他想象着那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八年后的模样。他心里在悄悄呼唤着她。小奥云娜,回来吧,你快活飞舞的破衣衫,你让人心疼的小酒涡!骑在我的马背上来吧,我的黑眼睛的小天使,我明净的小河

②第二天,一个穿着蓝布袍子的少女从牛车上下来了。她把蓬松的长发低垂在沾满油污、奶渍和稀牛粪的蓝布袍上,不声不响地从他身旁走过,躲到嫂子背后。她没有羊角似的翘小辫,没有两个酒涡。她皮肤粗糙,眼神冷淡。她甚至没有亲热地喊他一声阿哈——哥哥。他慌了。他从提包里掏出塑料袋,那是妻子跑遍全城买来的尼龙衫。玫瑰红上游着几道雪白的浪。他的手在抖。“奥云娜,”他唤道,“啾——这是给你的。”声音也在抖。他没有叫她“小奥云娜”。这不是那个“小”女孩了。少女接了过来,低着头走开了。他感到此刻妻子、侉乙己都在盯着自己的脊背。这是他的小诗、他干旱心田中的绿洲、他青春往事的象征、他的小奥云娜么?

③生活露出平凡单调的骨架。草原褪尽了如梦的轻纱。穿上玫瑰红的尼龙衫又套上蓝布袍子的少女不会再是梳羊角辫的小奥云娜、小天使和欢乐的小河了。她满不在乎地用捧过牛粪的手挤着玫瑰红和雪白上的虱子。她躲在门外听着老门德和她母亲议论着娶她当儿媳妇的话。她抓起勺子和靴子朝哭个不停的弟弟扔去。她把满脸盆面粉拼成面条。她摔倒一米高的肥羊,骑在上面撕下滑腻的夏毛。她用大眼睛好奇地直盯着她在八岁时曾经那样留恋过的兄长。她若有所思,又猛然一甩辫子走开。就像老奶奶一样拖着长调,在没有月光和星星的黑夜里吓狼。她像每一个蒙古女人一样,睡在门外的勒勒车上,盖着一块条毡守夜。她淋着细雨,踏着泥泞,她长高了,她成熟了。她粗糙的脸庞上留着两块冬天的冻疤。小河、小溪、小泉奏出的明快儿歌已经逝而不返,浑浊的内陆河水正在干旱的大草原上无声地流。

④过了几天,半醉的瘸会计乔洛来到毡包里。他斜着醉眼,冷冷地盯了他一眼,然后栽倒在毡子上。他开始对奥云娜说出一些难听的秽语。乔洛嘎声笑着,把碗里的酒泼在奥云娜的赤脚上。奥云娜躲闪着,咯咯笑着,又给他添着酒。她鼓舞了这醉鬼。于是乔洛借着酒劲,拖着瘸腿凑过去。而奥云娜却似乎十分快乐,她咯咯的笑声更清脆了。

⑤他的心在剧烈地急跳。他抑制着怒火。他逼视着乔洛。这不是可以谅解的强悍的驯马手,这是一个阴沉的、五十来岁的丑恶瘸子。是讲蒙语的侉乙己。他突然恶心。想吐,他掩开小门冲到了包外。他又感到那首小诗淹没在侉乙己恶毒的舌头唤起的痛苦之中。他在民族印刷厂有个熟人叫乌·巴雅尔,“嗨,蒙古人嘛!”乌·巴雅尔说。“你过去问一声好,他们就杀一只羊。”事实可没有这么简单。而对青春的记忆却比这简单。在岁月冲刷了很久之后,它留存下来,留在记忆里,像一个梦。可为什么又有瘸子乔洛、侉乙己呢?他们专门消灭这些梦。

⑥后来,他看着奥云娜扶着这醉鬼走过去。在棚车那儿,奥云娜热心地把瘸子扶上马。她走回来时惊奇地望了他一眼。他斜靠着毡壁,看着姑娘从他身旁匆匆走过。哦,奥云娜,难道我们之间也没有了那种亲近和纯净的语言么?那为你写的诗句,难道竟溅不起你心上的一点波浪么?

⑦奥云娜从山脚赶来一群乳牛。她敏捷地把牛一头头拴在车上。随即又从箱车里舀出一盆面粉。她飞快地提来一桶水。她揉好了不成形状的馒头,然后用蓝袍子前襟兜来一兜牛粪。炉火熊熊烧起来了。可是最小的弟弟在哭。她塞给弟弟一个染成红色的羊拐骨,然后拍着他,哼着催眠曲。她斟上一碗热奶茶,加上一勺黄油。她走了过来。“阿哈,喝茶啦。”她的声音平静自然。他抬起头,奥云娜黑黑的眼睛正凝视着他。他接过碗来。奥云娜添上燃料,然后走到那排乳牛跟前。她单膝跪在牛腿下的泥泞里。“嗤——嗤——”,白色的奶浆喷射到木桶里。就在这时,太阳沉入了敖包山。乌云和白云都变幻了色彩。一派金红从山顶的云霞中朝这儿斜斜投来,镀红了一条狭长的草原和这座毡包。奥云娜成了一个披着红霞的、不认识的美丽姑娘。

⑧哦,岁月不会为你而停止流逝,小奥云娜也不会为你而永远是八岁。她也正迎面走向自己的人生,在生活的长流中浮沉。执拗地醒着去寻找逝去的梦是件可怕的事。因为在现实中追求梦境就是使梦破灭。

⑨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开始更深地理解了奥云娜。现实比乌·巴雅尔介绍的真实,又比他自己想象的复杂而合理。侉乙己错了。他自己也错了。只有奥云娜是对的。她比谁都更早地、既不声张又不感叹地走进了生活。她更累、更苦、更艰难。冲刷她的风沙污流更黑、更脏、更粗暴和难以躲避。然而她却给人们以热茶和食物,给夕阳西下的草原以美丽的红衣少女。为什么要打搅她,也折磨自己呢?

⑩他的心平静了,呼吸均匀了,眼神柔和了。晚上,他香甜地睡着了。被大白菜、蜂窝煤和简易楼下轰鸣的噪音折磨得太累的肉体和他的神经、感情一起,正在这广袤的草原和如水的绿夜里得到休息。这夜的纯净的绿色,流进了他的心。他感到这颗心从来没有这样湿润、温柔、丰富和充满着活力。他惬意地裹紧身上的毯子。他的呼吸和夜草原上牧草的潮声和谐地溶在一起。

这时,那极远极远的绿夜深处,亮起了一颗星。

(有删改)

【注】“他”曾经发表过一首关于小奥云娜的小诗,在诗中将其称作一条欢快的“小河”。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后,奥云娜再次出现在“他”面前,态度十分冷淡,这让“他”感到慌乱,并对小奥云娜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B.小说对侉乙己这个人物着墨并不多,但从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其十分厌恶,侉乙已是“他”青春记忆的破坏者。
C.看到奥云娜对乔洛的调笑并不抗拒,“他”内心十分愤怒,也意识到现在的草原受到世俗的浸染,已不同于以往的纯净。
D.“他”意识到与复杂的生活比起来,一直执拗寻找的梦过于脆弱。于是,“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奥云娜并且反思了自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把“草原”作为特定的叙事、抒情背景,串联起“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展现了一种不同于喧嚣都市的生活方式。
B.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将“他”的经历与奥云娜的成长全面地展现出来,更加凸显“他”对生活真谛的理解。
C.“绿夜”这个意象具有深层的意蕴,它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一块净地,能够调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给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
D.小说多处通过类似“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来展现“他”的心理活动,思维起伏跳跃,节奏舒缓有致,从而凸显出诗性抒情结构。
3.回草原寻“梦”的过程中,“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诗化小说,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语言方面的典型特点。
2023-12-04更新 | 1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 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
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2.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
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
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光辉的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
3.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
4.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2023-03-04更新 | 2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