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0 题号:200883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鏖战

薛培政

家乡的五爷,是有名的故事篓子。每到夏日夜晚,聚集在村中老槐树下纳凉的乡亲们,便打着赤背席地而坐,将手摇蒲扇的五爷围在中间,听他讲述那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抗战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五爷是民兵队长,曾配合八路军打过日本鬼子。五爷讲的故事中,自然少不了抗战的内容。最让他自豪的是配合八路军打莲花山的那场战斗。

那是19391025日凌晨,刺耳的枪声突然就在鲁中南地区一个叫五井的镇上响起。此时,驻扎镇子上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支队指战员和镇里的群众都在睡梦之中。

骤然的枪声把支队钱钧副司令员惊醒了。从清脆的三八步枪声中,他当即做出判断,日寇突然袭击了!

故事讲到此处,五爷卖起了关子,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端起身旁那把老掉牙的紫砂壶,吸溜口茶水后问道:知道钱副司令年轻的时候是干什么的吗?十三岁就入少林寺练习武功,与那赫赫有名的许世友将军是同门师兄弟,是一个文武双全、能征善战的指挥员。

接着,便抑扬顿挫地讲述起下文。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训练有素的八路军,面对鬼子的突袭,处变不惊,临阵不乱,按照指挥员的命令,很快便集合起来投入了战斗。

枪声是从东面传来的,钱副司令三步并作两步,瞬间就赶到了镇子的东门,与先前到达的一营李营长会合,指挥部队向鬼子进行还击。

可别小看咱镇子东面的这座莲花山,那可是控制镇子的制高点。为此,八路军事先在山上安置了一个班哨和一个游动哨。谁料战斗刚打响,莲花山就被鬼子抢占了。狡猾的鬼子除了在山上对镇子进行火力压制外,还把伪军部署在北门和炮台边,妄图依靠火力的优势,齐头并进,相互策应,要对镇子里的八路军包饺子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从侦察员出镇子摸到的敌情看,来犯之敌中鬼子三四十人,伪军二千多人,大部集结在莲花山上,并携带着八二迫击炮、擦弹筒和轻重机枪。听完侦察员的报告,钱副司令在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势后,便当场定下了作战方案。

随后,钱副司令继续留在东门指挥战斗,李营长则迅速赶往北门,以机动灵活的战术,辅之以政治攻势,给伪军以猛烈攻击。同时,派出一个排悄悄出北门,向敌侧后迂回。

腹背受敌的伪军很快乱了阵脚,伪军大队长被当场击毙,在此督战的伪鲁南警备军副司令也负了重伤,伪军顿时一哄而散,抱头鼠窜了。

八路军随即向莲花山靠拢,形成了对山上鬼子的包围。

咦——那些日本鬼子可顽固了,他们借着有利地形进行顽抗。攻击开始了,八路军战士个个就像猛虎,勇猛地向山上冲去。眨眼的工夫,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乡亲们听着五爷的讲述,如身临其境。

连续的激烈战斗,战士们体力消耗大,急需要补充弹药和水等物资。我带着咱们的民兵啊,就冒着‘嗖嗖’呼啸而过的流弹和弹片,一边把弹药和水送上阵地,一边将伤员抢救下来。

八路军在后续部队的配合下,将来犯的鬼子一个不留地消灭了。当战士们满载战利品回到咱镇子上时,全镇的老百姓就像过年一样高兴,里三层外三层夹道欢呼,欢迎八路军凯旋。

乡亲们满以为故事到此就该结束了,谁料五爷忽然话锋一转道:嘿!精彩的故事还在后边呐——

战斗结束后,八路军当即组织人员将战死的鬼子尸体用木板抬到路旁,并把对抗战必胜的宣传品张贴或分散在周围,同时给驻县城的鬼子军官送去一封信,上面写道:贵军于二十五日在五井与我军激战终日,贵军官兵全部阵亡,尸体俱全,现安放在五井莲花山庙前,希接函后酌情处理。日军侵华以来,遭遇中国人民之坚决抗击。我军配合人民,持久抗战,誓死打败日军,收复失地,不达目的绝不休止……

这一仗着实把鬼子吓得不轻,直到几天后,日本人才调集来三四百人,鬼鬼祟祟来到莲花山前,漫无目标地乱放了一阵枪后,心惊胆战地搬着尸体撤回县城了。

那真叫一个痛快啊!

五爷把故事讲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乡亲们听得全神贯注、如痴如迷。末了,老槐树下传出阵阵欢快的赞叹声,为乡村的夏夜平添了几分生动。

(有删改)

文本二:

19398月份,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在五井镇驻防之后,向当地加紧扩军,很快便组织了300余人的游击队。临朐县五井镇五井西村的王学栋,就在那时参加了游击队,并成为游击队的代理队长。

今年97岁的王学栋告诉记者,由于那个时候刚成为游击队员不久,并没有真正参与五井战役,但他与其他游击队员、父老乡亲为战士们送水送饭,还送过伤药。

王学栋告诉记者,五井战役当天中午,连续的激烈战斗,战士们体力消耗太大。王学栋便与父老乡亲们商量,想给战士们送点吃的喝的。煮绿豆汤、煮鸡蛋、烧开水……虽然当时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是为了八路军战士,淳朴的乡亲们却愿意倾其所有。

(摘编自李楠《全歼日军,五井战役被誉最模范的胜利战斗》,2015831日)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五爷是“有名的故事篓子”“民兵队长”,虽寥寥几笔,却凸显了人物的立体感和五爷所讲故事的真实性。
B.钱钧从枪声“当即”判断出是日寇突袭,仔细分析敌情后“当场”定下作战方案,这两处细节描写表现他的善战。
C.莲花山是镇子的制高点,也是整篇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一线索叙写敌我双方的鏖战,以我军全歼日军告终。
D.“槐树下传出阵阵欢快的赞叹声”,这“赞叹声”既是对我军战士英勇杀敌的赞美,也是对五爷精彩讲述的肯定。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爷插叙钱钧副司令员的少年经历,既丰富了钱钧的人物形象,又舒缓了叙事的节奏,还为故事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衬托手法来塑造人物,如以乡亲们的反应来衬托五爷擅讲故事,以日军的顽固来衬托我军的刚勇。
C.小说写了五爷讲述抗战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D.与《百合花》相比,本文的语言相对平实,景物描写仅起到交代人物活动场所的作用,而故事情节更曲折完整。
3.八路军写信让日军领回战死的鬼子尸体,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
4.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写到五井战役,但写法及意图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①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②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③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④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⑤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⑥“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⑦“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⑧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⑩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⑪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⑫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找目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

⑬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⑭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亚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鸣”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⑮“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⑯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捭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⑰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⑱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⑲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⑳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B.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
C.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多了一些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
2.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的选择。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是为了凸显他擅长劳作,生存本领强。
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
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
3.本文题为“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加入,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022-09-07更新 | 3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第一个上级

马烽

去年夏天,我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副局长是我的领导。他走起路来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地迈着八字步;讲起话来总是少气无力;处理问题总是没紧没慢拖拖拉拉,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

我来的第九天夜里,山洪暴发了。接到电话,我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老田房门喊道:“老田,快起,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撑着床,支起半个身子问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我告他说在汽车路东。谁知他听完,反而躺下了,平平淡淡地说:“没甚要紧。”当时我又急又气地说道:“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他不紧不慢地说:“那更没办法!”

正在这时,小秦慌慌急急跑进来大声说:“三岔河也发洪了!”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地“呼”一下坐了起来,睁大眼睛急问道:“多大流量?”小秦说水已经漫到龙王庙背后了。老田说:“那至少有九十个。”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门村、田家庄,全体上堤。快!”

我刚打完电话,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拨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拔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电话,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地指示:要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

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堤要出问题。”在车上,我问他,两条河都发了洪水,安乐庄还决了口,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为什么就急成那个样子?他说:“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干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轩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而三岔河愈往下游坡度愈小,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

下了车,老田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奔跑着才能追得上。爬上南堤的时候,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来了。人们看到老田都站起来,乱纷纷地喊道:“知道你要来的!”“你可来了……”

到了防汛指挥所,老田满屋子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你马上去把他请来。”过了不多一会儿,有人扶着个老汉进来了,正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

没过多久,堤坝决口了。出险的地方,人声嘈杂,人们奔跑着,喊叫着,来来往往运送沙袋。老姜头指点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人填沙袋,决口慢慢在缩小。夜里三点多钟,眼看就可合龙闭气。可是,这时候水也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就连打桩的小伙子带老姜头,一下子都冲到水里去,幸好没冲走多远,就被众人七手八脚的拉上岸来。

一爬上岸,老姜头就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大家慌了,议论纷纷。这时老田像只猛虎一样转脸对老姜头吼道:“非堵住不可!你再胡说八道惑乱人心,我先把你填到水里!”

他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嘛?”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几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但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对面翟书记也挽着一串人下到河里了,挣扎着往这边移动。他们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

老姜头向堤上的人喊道:“快!抬一根长电线杆来!”老田和瞿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水里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转眼间,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

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岸上的人们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堤逐渐在增高……

黎明时候,决口终于合拢了。人们都欢呼起来,水里的人也叫喊着爬上堤岸。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老姜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

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他断断续续地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老姜头趴在他耳边大声呼唤。老田慢慢睁开眼看了看说道:“大叔,我骂你了,我……”

两个月后,老田出院了,我看见他还是那个样子:驼着背,低着头,背着手,迈着八字步。只是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老田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一九五四年秋天,雨多洪大,老田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

我远远地望着他走过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这就是我的第一个上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给各村打电话安排抗洪工作时,老田一眼都没看铺在桌上的河流渠道图,是因为他对当地河流渠道的情况了如指掌。
B.到了南堤防汛指挥所,老田发现老姜头没有在场,对老姜头缺乏责任心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于是立即派人去找老姜头。
C.人们不顾生命危险纷纷跳下水用身体去堵决口,既是被老田领头下水的行为所感动,也是出于大家对老田一贯的信任。
D.对于老田的责骂,老姜头并没有生气,而是全力帮助老田指挥群众一起堵住决口,可见他也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为中心来组织材料,“我”不仅是故事的见证者,还是故事的参与者,同时“我”还起到了衬托老田形象的作用。
B.本文后半部分关于风浪场景的描写,写出了当时洪水凶猛的危急情形,侧面表现了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抗洪抢险的决心和勇气。
C.文中画线部分补叙了老田患关节炎的情况,交代了他走路“总是……慢慢地迈着八字步”的原因,是对情节的必要补充。
D.本文人物语言富有个性特点,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突出了老田作为老干部意志坚定、勇于献身的形象。
3.小说标题“我的第一个上级”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任意三处并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7日内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蛐蛐

汪曾祺

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这玩意陕西本不出。有那么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贡到了宫里。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里正哪里去弄到蛐蛐?只有花钱买。地方上一些不务正业的混混弄到好蛐蛐,养在金丝笼里,价钱抬得很高。有的里正,挨家挨户,按人口摊派。上面要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蛐蛐难找,里正难当。

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迂,不会讲话。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工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进去了。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每天烦闷忧愁,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醒来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到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于是在蒿莱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马蜂窝。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成名得了这只救命蛐蛐,再三告诫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

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起来,远远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它!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的袖口上。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带回家里,心想拿它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

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蛐,自名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高,也没人能买得起。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噼里啪啦直响。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翘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直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己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的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咬住不放,公鸡羽毛扎撒,双脚挣蹦。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

第二天,上堂交差。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果然,都不是对手。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也败了。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进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赐给巡抚名马衣缎。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还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累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名夫妻,说不尽的欢喜。

只是他们的儿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呢?

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

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黑子说:

我是黑子。就是那只黑蛐蛐。蛐蛐就是我。我变的。

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

我爱打架。打架总要打赢。打赢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我九岁了,懂事了。

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赢,为了我爹,我妈。我拼命。蛐蛐也怕蛐蛐拼命。它们就都怕。

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

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

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赢了。

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

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

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

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节选自汪曾祺《聊斋新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宫廷好斗蛐蛐之乐写起,每年从华阴县征收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倾家荡产,为人物命运交代了社会背景。
B.衙役看成名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工夫赔尽几亩薄产,点出成名因“征蛐蛐”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C.小说以“蛐蛐”为线索,征虫—梦虫—觅虫—失虫—得虫—化虫—斗虫—献虫,主人公的命运围绕“虫”而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D.小说巧设伏笔,层层推进。成名夫妻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特别珍爱,为黑子的误毙蛐蛐作了铺垫,母亲的“你甭想活了”一语,暗扣后文的“把黑子从井里捞上来”。
2.关于文中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蟹壳青”与黑蛐蛐,从外形到战绩对比鲜明,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黑蛐蛐的善斗。
B.小伙子前后的表现形成对比,主要为了突显他自高自大、无知可笑的形象。
C.显示了小蛐蛐的超凡本事,故事达到了高潮,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
D.为下文主人公命运发生转折作铺垫,并为下文黑子“魂化蛐蛐”埋下伏笔。
3.汪曾祺的语言极具特色,请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4.小说是由蒲松龄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加官进财”的大团圆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12更新 | 4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