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8 题号:201227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辕马

   

这次回乡,听说了一个诡异事件,就是死去多年的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又复活了。每天半夜的时候,都会听见黄岗梁上有鞭子响。在月明之夜,还可以看见王大鞭子赶着大车,在山路上快速奔驰。三匹稍子马跑在前面,驾辕的还是他的那匹老辕马。老辕马的脖子上仍然挂着铜铃,阵阵铃声听得清清楚楚。

讲述者言之凿凿,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这天夜里,我便求人做伴,开车前往黄岗梁上一探究竟。那天夜里恰好有月亮,我把手机的电充得足足的,一心要录一段视频,引爆朋友圈。

黄岗梁,是我们村后的一座大山,翻过山便是草原。①山路特别长,也特别陡,弯弯曲曲。即便是现在开着小汽车,也要爬行二十分钟。当年,王大鞭子和他的老辕马,就每天往返在这条路上。他们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黄岗梁上。

那时的王大鞭子和老辕马都很年轻,在我们少年眼中,他们的身上满是神秘光环。王大鞭子的身材并不高,但是他手里的鞭杆和鞭绳却特别长。据说王大鞭子的鞭子打得特别准,如果拉套的稍子马捣乱,他啪的一鞭子过去,不偏不倚,保准打在它的耳根子上。这是马全身最疼痛的地方,多么烈倔的马,都经不起他这一鞭子,它会疼得全身发抖,立刻变得老老实实。但是王大鞭子却从来没有打过他的辕马。这匹辕马一直跟着王大鞭子,给他的车驾辕。它身材高大,力气超群,上坡拉套,下山坐坡,没有一匹马赶得上它。而且它性格温和,充满智慧,能够及时准确领会主人的意图。就算是王大鞭子有时在车上睡着了,它也能够自己驾着大车前行,躲避过往车辆。

这些还不算奇,最奇的是那年它曾经在黄岗梁上冒死救过王大鞭子一命。

据王大鞭子自己回忆说,那是个风雪天气,他赶着大车从黄岗梁上下来。坡陡路滑,车上拉的是盐,属于重车。一路上,他不敢坐车,一手持鞭,一手紧紧抓住车闸把手,就那么步行走在老辕马身边。老辕马呢,更是抖擞精神,两条后腿不断往后坐,用整个身体稳住千斤车辆。人马一心,大车慢慢前行。当走到一个隘口的时候,路边树丛里突然窜出几只狼来,扑向前面的稍子马。人和马同时一惊。王大鞭子立刻放开车闸把手,抡起鞭子打狼。这王大鞭子真不是白叫的,一鞭子一个,把那几只狼抽得连滚带爬。但是这时稍子马却乱了套,拉车狂奔。尽管老辕马拼命后坐,但是因为王大鞭子放开了车闸,大车瞬间失去了控制,轰隆隆顺着山道飞速下滑。王大鞭子丢了鞭子,奔跑着去拉车闸,却不料被车撞倒,眼看葬身车轮之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老辕马拼死回头,一口叼住了王大鞭子的衣服,就那么拖着他,又驾着大车,一路滑到了坡底,避免了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事后王大鞭子给老辕马又磕头又作揖,感谢它的救命之恩。

后来王大鞭子和老辕马都老了。生产队分家的时候,人们生生把大车拆开分掉了,还有人要杀老辕马。这时王大鞭子上前抱住老辕马的脖子说:谁要杀它,就先杀了我。结果他什么都没要,就要了老辕马。

那些年,在县城工作的我经常回村探亲。每次回去,几乎都会看见王大鞭子在山坡上放他的老辕马。一人一马,人抽烟,马吃草,好像是一幅风景画。于是每次都特意走过去,和他聊一会儿天。

在我的印象里,王大鞭子一直都在发牢骚。他咒骂的对象,总是一些基层官员,说上面的经都是好经,硬是让下面的“歪嘴和尚”给念歪了。他咒骂的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热点不断更新。比如他去世之前,骂得最厉害的是毁坏山林、破坏生态,他说:再这么整下去,老子往后连个放马的地方都没有了。在他吐沫横飞“控诉”的时候,老辕马总是停止吃草,站在一旁静静地听,有时候还打着响鼻,好像表示赞同。

王大鞭子和老辕马的死,还真的与毁林建房有关。以前黄岗梁山上山下,到处都草木葱茏,后来这里发现了铁矿,人们蜂拥开采,房地产开发商也随即而至,围绕铁矿到处建房。大片山林草地被毁,许多山头成了和尚头。王大鞭子只好去更远的地方放马。那天,他不知怎么掉进一个探矿的废坑里,摔断了腿,出不来了。老辕马急了,就跑回村里去找人。可是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老辕马嘶鸣刨地,甚至用嘴去扯他们的衣角,他们却弄不懂它的意思。最后,老辕马只好又跑回去,自己跳进坑里去救主人。结果,他们双双被困死在里面。被人们找到后,王大鞭子和老辕马被一起葬在这黄岗梁上……那么,他们现在跑出来,想干什么呢?

回忆之间,我的车子已经爬上了黄岗梁山顶。③月光下的黄岗梁,一片静谧安详,大小山头和沟壑都在沉睡,夏风里飘来野花和青草的幽香。但是矿区那边,灯光乱射,机器轰鸣,可以感觉到正有巨口在向这里一点点逼近。

时间已经到了午夜,我们的注意力,立刻全都集中到了那若隐若现的山路上。谁也不说话,屏息静气等待着神秘幽灵的出现。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但是山路上却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动静。又等了一个小时,当我带着被欺骗的感觉,准备开车返回的时候,我的耳边,却清晰地听到了一声马嘶,接着,又是一声清脆的鞭响,啊!王大鞭子,老辕马!我的目光探照灯一样循声看去,同时举起了手机,按下了拍摄键,但是没有,山路上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而且更令我沮丧的是,同来的人竟然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听见。

我们只好驱车下山。我把车子开得很慢很慢,借着明亮的车灯,我搜索着每一寸路面。④我多么希望,王大鞭子和老辕马,真的能突然出现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辕马》讲述了“我”夜访黄岗梁,希望录得老辕马和王大鞭子的魅影,最后不得而归的故事。
B.生产队分家时,有人要杀老辕马,王大鞭子护马的行为充分展现了他重情重义、善良悲悯的性格特点。
C.王大鞭子因山林被毁影响到他放马而义愤填膺,老辕马在一旁打着响鼻赞同王大鞭子的“控诉”。
D.老辕马拼死救主,最后双双殒命于人类废弃的矿坑,使小说充满了悲剧意味。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对黄岗梁山路的描写,交代了王大鞭子和老辕马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后文老辕马雪天救主的情节做铺垫。
B.句子②变换故事讲述者身份,既将老辕马雪天救主的情节讲得绘声绘色,又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C.句子③中月下黄岗梁的幽静环境和矿区的喧器场景形成对比,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破坏和侵蚀。
D.句子④中“我”希望王大鞭子和老辕马真能出现,只是“要录一段视频,引爆朋友圈”,首尾相呼,结构严谨。
3.这篇小说富有传奇色彩。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这篇小说的传奇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有人评价小说中的王大鞭子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存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意味深长”之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

张铁匠

贾平凹

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儿子是个笨家伙。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夹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嘛!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论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火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而西头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峪里别村的那些同学也都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嘛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到第四年,一件都没卖出去,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说游客要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久,儿子又订新货了,说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木头长廊,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自己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一脚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吱吱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有删改)

文本二:

虽然贾平凹说,“农村的这场变革,严格地说,还正在进行,一切还未有定规,而未有定规的形势下硬定规出人物,那只能导致产生新的框式,落入新的俗套。”但是,在这些作品中还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这一种模式就是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革与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的冲突。

(节选自汪政《论贾平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石坡村牛和狗的生存状态,后文则写村子里牛和狗都没有了,可以看出石坡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B.小说中对于新打造铁具的具体罗列,既表现出张铁匠的高超技艺,又表现出作者对于农村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的了解。
C.“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这一情节表现出张铁匠对手艺的自信,同时期待获得他人的称赞。
D.文中张铁匠的儿子从小就是个笨家伙,因此张铁匠经常骂儿子,表现出张铁匠对儿子的不满,气恼他不能子承父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特点表现为表述口语化: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人物的特点,
B.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石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营造了和谐宁静的氛围。
C.“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而蚊子似的”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灵动逼真。
D.小说的结尾写张铁匠站起来往远处看,看到弯处是镇街,表明他面对城市化的无力感,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3.文中多次提到铁匠铺的敲打声和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提到“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请结合文本一来理解“两组人物”并简要分析。
2023-03-10更新 | 2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欲栽大木柱长天

黄晖

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

教室里,杨昌济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

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

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

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

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

很好。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

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戊戌君子中的谭嗣同那样的人。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易永畦同学。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

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

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

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

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是,老师。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

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他看看桌上的姓名,认真打量了毛泽东一眼,问:你的志向是什么?

毛泽东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不知道?在全班同学的窃窃私语中,杨昌济皱起眉头,问: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怎么会没有一点想法呢?难道你从来就没有想过?

我想过,经常想。可是,我找不到答案。毛泽东望着老师,他的目光清澈如水,他的话显然出自真心。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君亦在求索之中么?”“求学即求索。

杨昌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你坐下吧。”“老师,毛泽东刚坐下,却又像是想起了什么,站起来问,能不能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志向是什么?

他的大胆实在有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同学们不禁一愣,杨昌济也有些意外地回过身来。他望着毛泽东的眼睛,那双眼睛平静却隐隐地含着让人必须面对的刚毅。一片静默中,杨昌济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了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

自闭桃源称太古

欲栽大木柱长天

一片肃穆中,杨昌济用极为平和但却坚定的语调说:昌济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材,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强自立的天空,则吾愿足矣。

一片寂静之中,周世钊、刘俊卿带头鼓起掌来,掌声立即响成了一片。只有毛泽东仍站在那里,望着老师,没有鼓掌。杨昌济挥手止住掌声:毛泽东同学,今天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要求你马上回答,但有一件事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五年后,当你迈出一师校门时,我想听到你回答我。能答应吗?

毛泽东还在揣度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志向,想着能说出眼前这十四个字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着什么是他眼里的桃源、太古、大木、长天……时至今日,他辗转上过好几所学校,见过数十位老师,却没有谁说过如此让他深思的话。毛泽东看着老师正凝望着自己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我答应您,老师。

下午,杨家小院里,杨开慧正在送爸爸出门。她一边翻看着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一边问爸爸:他真的就什么也没说?文章写得这么好,怎么会没有理想呢?这个学生真怪啊。

是的,他什么也没说。杨昌济风趣地解释道,当然他没说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而是不肯轻言—有时候,鸿鹄,也要岁月磨炼方成的。

爸,你怎么知道他就有鸿鹄之志?说不定是燕雀之志呢?开慧和爸爸开起了玩笑。

不会的。杨昌济肯定地回答。为什么?就因为文章写得好吗?

杨昌济已经出了院门,又回过身来意味深长地说:不光是文章。还有那双眼睛,明亮、有神—坚定!那不是一般年轻人能有的目光。由目可视其心,那样的目光,必定心存高远。

爸,你什么时候变成看相先生了?

爸爸可不会看相,杨昌济微微一笑,表情反倒严肃了,爸爸看的,是那股精气神。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五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修身课,杨昌济选择了“立志”的话题,他认为这是人修身的第一要务。
B.小说设置的场景很小,甚至在叙事过程中淡化了空间环境,这样更有助于将笔力集中在人物描写上。
C.由文中的细节看,杨昌济对刘俊卿的回答不太满意,但对毛泽东的关注让他不想多费口舌去纠正。
D.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富于个性化;尤其杨昌济先生的语言,文白互见,既典雅厚重又不失亲切随和。
2.关于杨家父女在小院中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杨开慧和父亲之间轻松融洽的聊天氛围可知,这是一个开明而温暖的家庭,父女俩无话不谈。
B.杨昌济父女之间的对话,侧面展现了一个富有才华、个性突出、有胸怀抱负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C.杨昌济通过对毛泽东的眼睛和精气神的观察,断定他心存高远,杨开慧对父亲的话不是十分认同。
D.面对杨开慧对毛泽东是否有鸿鹄之志的疑问,杨昌济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认可。
3.“大轴”是一个戏曲名词,指一台戏的最后一出,这一出一定会由剧团中最棒的角儿担任主演。毛泽东的出场就有“大轴”的意味,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4.“欲栽大木柱长天”是杨昌济在教书育人上的抱负和追求,小说中杨昌济是怎样践行这句话的?
2023-07-01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攻城

郑俊甫

“窃符救赵”的故事你听说过吧?那好,不用自我介绍了,咱就接着往下讲。唉,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无非就是一个逃亡公子的落魄故事。如果不是秦国大杀四方,兵临城下,我这辈子就打算埋骨他乡了。又是窃符将兵,又是锤杀晋鄙,实在没脸再回去。

但是秦国的铁蹄要踏到我的庙堂了,魏王在那边苦苦相求,形势迫人,我只能吃把回头草,为国尽忠。仗着战国四公子的头衔,号召力还是有的,佩大将军印,将五国联军,摧城拔寨,势如破竹。

秦军败了。

我的大军一路杀到秦国的管城,遇到了麻烦。镇守管城的将军骁勇善战,三军用命,围攻数日,一点儿进展都没有。眼见着粮草就要耗尽,军心开始决堤般涣散,我急得团团转,又无计可施。一天,派去打探消息的兵士回报说:“守卫管城的将军,是魏国人。他的父亲缩高就住在安陵。”

我欣喜若狂。安陵是魏国的属国,魏国人以忠孝治天下,“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能不亡。”这下,攻破管城指日可待。我忙派人去见安陵君,没别的意思,就是让他把缩高带过来,为我所用。我愿意授给缩高五大夫的军职,并让他担任持节尉。

派去的人很快回来了,垂头丧气。一问才知道,安陵君不愿意。安陵君说了:“我们虽然名义上是个国家,但是领土很小,又在魏国的荫庇之下,没有什么军队。老百姓自食其力,国家无为而治,谁也不用听谁的。”我明白了,安陵君的意思,老百姓不听他的,这事他管不了。

真是个老狐狸,我在心里暗暗骂了一句。就是不想唱白脸呗,生怕丢了他那顶“仁义国王”的帽子。既然如此,那就让他派个人,给我们带带路,劝说缩高的工作,我们自己来做。

没多久,派出去的人又回来了,脸色比上次还要难看。“见到缩高了吗?”我问。

“见到了。”使者哭丧着脸说,“安陵君倒是派人带我们去了缩高的住地。可是,缩高不答应。”

“为什么?”我想不明白,“我不是答应授给他高官厚禄了吗?”

“是呀,这些我都转告了。”使者摊着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可是,他说,‘信陵君之所以这么看重我,无非是想让我做两件事,要么劝儿子弃城投降,要么让我带兵进攻管城。这两件事,我哪一件也做不了。没错,他是我的儿子,但他更是秦国的臣子,如果让他尽孝,放弃守城,那他就担上了不忠的恶名;如果他忠于职守,不听我的,又会担上不孝的骂名。让儿子不忠或者不孝,我不想做这样的选择。带兵进攻管城?父亲攻打儿子,我们都将成为天下的笑柄。恐怕信陵君也不喜欢这样的人吧?所以,我不能听命。’”

老实说,我当时真是气昏了头,以至于都没有听完使者的话。我记得自己还拍了桌子,骂了娘。你想想,大敌当前,国都要亡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跟我在这儿逞口舌之能,讲什么忠孝名节,不是找死吗?

但我不能跟缩高生气,他一个小人物,不配。我把一腔怒火撒到了安陵君身上。于是派使者去找安陵君,我要让他知道,安陵是魏国的安陵,现在攻不下管城,秦国的军队就会反戈一击,这样一来,魏国危矣。

“如果他还是不肯听命呢?”使者小心翼翼地征求我的意见。

“他还是不肯的话,我将调动十万大军开赴安陵城下!”我握着佩剑,目露凶光。管城攻不下,攻下一个小小的安陵,不在话下吧?

使者第三次返回的时候,我的心彻底凉了。外面秋风萧瑟,残云飞渡,使者像是被这鬼天气缠住了一样,脚步踟蹰,怯怯着不敢进我的大帐。我吼了一声,他才小心地迈进来,沮丧地说:“安陵君拒绝了。”

“他怎么说?”我强压怒火。

使者的喉头滚动了几下,低着头不敢看我的眼睛:“安陵君说,像举城投降和临阵脱逃这样的罪行,是安陵的法度所不容的。即便是遇上了国家大赦,也不能赦免这样的人。现在您要求他违背安陵的法度,强行让缩高去做悖逆之事,他说……”

“他说什么?”我怒目相向。

“他说,这样的事情,他纵然去死,也不能执行。”使者不安地盯着我的手,生怕我按捺不住拔出剑来。

我当时确实想拔出剑来,可是,拔出来又能怎么样呢?去砍安陵君,还是缩高?谁都不能。攻城不下,迁怒他人,这种让天下人耻笑的傻事,我不会去做的。

那就只能另谋他策。他策还没有想出来,就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缩高自刎了。缩高是在听到安陵君的话后,担心自己的固执会给安陵国带来灾难,于是杀身成仁。

我的心瞬间堕入一潭泥淖,艰于喘息。我要的是缩高为我所用,不是要他的命。事情传出去,世人又该如何看我?门客安慰道:“缩高目光短浅,为了父子虚名,罔顾国家大义,不值得同情。”

我长叹一声:“都说‘窃符救赵’是我一生的传奇,可没有礼贤下士,哪来的侯赢朱亥舍命相助?现在,为了一座城池,我却乱了心智,做了小人。真是罪过呀!”

言罢,身着缟素,避住厢房,再不出门。

(有删改)

文本二: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趋势。它依据历史事实,但又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它可以作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但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应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它的写作不仅应有历史资料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可以为后人提供某种借鉴,为现实生活服务。这种服务是通过读者的审美欣赏了解历史,并对历史进行反思,得到某种认识上和美学上的启示,正确地认识和总结历史。

(节选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背景,“窃符救赵”之后,信陵君却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魏国。
B.“军心开始决堤般涣散”运用比喻,体现出攻城的困境;“团团转”则写出了信陵君着急的神态。
C.守卫管城的将军是魏国人,其父缩高在魏国的属国,信陵君亲自前往进见安陵君,想要招揽缩高。
D.“外面秋风萧瑟,残云飞渡”,营造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衬托出信陵君被拒后内心的悲伤、绝望。
2.下列对文本一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认为安陵君狡猾,他觉得安陵君是为了“仁义国王”的名声才拒绝自己的请求。
B.缩高不为利益所诱,坚持原则。缩高既不想劝儿子弃城投降,也不愿带兵进攻管城,所以拒绝接受信陵君授予的高官厚禄。
C.“我握着剑,目露凶光”,既体现了信陵君因为缩高而感到恼羞成怒,又体现了信陵君想迫使安陵君听命的决心。
D.门客认为缩高日光短浅,信陵君对此表示认同,同时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自己不应乱心智、做小人。
3.文本一运用第一人称再现信陵君“窃符救赵”后的故事,有何妙处?
4.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文本二中历史小说的特征的?请简要分析。
2023-06-05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