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1 题号:201726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山为证

叶仲健

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

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

绊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一般人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

绊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拦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在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

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

青山横南北?

绿水绕西东!

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

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的臂膀说:好样的!

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被寄养在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一回撞见一伙巡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

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

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从父亲口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在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

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当地的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绊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

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谈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娃,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

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的那一刻,苍老的声音追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壳!

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壳?

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困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

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串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哪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坐着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左手按住我手背,右手拍拍我的臂膀,你爹,好样的!

回到老厝,我翻箱倒柜,那枚弹壳却怎么也找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放牛娃人小却灵活,别人得走“半天”的山路,放牛娃却“只消个把钟头”便能到达目的地。
B.听说已退休的市公安局副局长名叫王青山时,“我”的内心又燃起了能找到证人的新的希望。
C.“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
D.辞别之时,王青山老人告诉“我”弹壳的事,说明他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人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
B.小说围绕“我”为给父亲认定身份而寻找证人一事展开,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有吸引力。
C.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
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故事中他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更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3.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
4.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这是阜平东南一个小村庄。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那时我们很注意民运工作。由我去组织民校识字班,有男子组,有妇女组。且说妇女组,组织得很顺利,第一天开学就全到齐,规规矩矩,直到散学才走。可是第二天就都抱了孩子来,第三天就在课堂上纳起鞋底,捻起线来。

识字班的课程第一是唱歌,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笑声和歌声浮了起来。就是在识字班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吴召儿。

十一月,鬼子开始“扫荡”了。我当了一个小组长,奉命向山里转移,村长给我们分配了向导,指示了打游击的地势。别的组都集合起来出发了,我们的向导老不来。听说敌人已经到了平阳,到这个时候,就是大声呼喊也不容许。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不见,回头又跑出来,才在山坡上一家门口遇见他,一个女孩子跟着他跑出来。这个女孩子就是吴召儿。她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解释。“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我赶紧下去带队伍。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

“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

神仙山也叫大黑山,是阜平最高最险的山峰,靠这一带山坡,沟里满是枣树,枣叶黄了,飘落着,树尖上还留着不少的枣儿,经过风霜,红得越发鲜艳。吴召儿一只手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红枣送给我。

“你吃枣儿!”她说,“你们跟着我,有个好处。”

“有什么好处?”我笑着问。

“保险不会叫你们挨饿。”

“你能够保这个险?”我也笑着问,“你口袋里能装多少红枣,二百斤吗?”

“我们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她说。

“就怕找不到吃喝呢!”我说。

“到处是吃喝!”她说,“你看前头树上那颗枣儿多么大!”

我抬头一望,她飞起一块石头,那颗枣儿就落在前面地下了。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捡起那颗枣儿,放到嘴里去,“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在这个时候,一顿倭瓜,也是一种鼓励。这鼓励还包括:到了那里,我们就有个住处,有个地方躺一躺,有个老乡亲切地和我们说说话。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一望这座山,我们的腿都软了,这山高得怕人,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等我爬到山半腰,实在走不动,找见一块平放的石头,就倒了下来,她把红枣送到我嘴里说:“吃点东西就有劲了。谁知道你们这样不行!”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钻过了扁豆架、倭瓜棚,她尖声娇气叫醒了姑。一开门,就有一股暖气,扑到我们身上来,人家刚一让我们上炕,有好几个已经爬上去躺下来了。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饭很快端上来,吃过了香的、甜的、热的倭瓜,我们都有了精神,热炕一直热到我们的心里。吴召儿和她姑睡在锅台上,姑侄俩说不完的话。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从此,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上有一块平石,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

战斗开始了,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       )吴召儿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的游击组在山沟里埋伏。
B.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埋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
C.各村的游击组在山沟里埋伏,一路不断响枪。
D.埋伏在山沟里的各村游击组,一路不断响枪。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女们参加识字班,最初“规规矩矩”,但随后就“抱了孩子来”“纳鞋底”等等,体现妇女们与“我”的关系变得随和。
B.吴召儿姑姑给战士们煮倭瓜饭,让战士们睡炕上而自己睡在锅台上,这些都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之间浓密亲厚的鱼水深情。
C.文中与“枣树”“枣儿”相关的文字,既体现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又以经历风霜的红色,象征昂扬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
D.“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写出从山顶向下眺望时极不真切的感觉,体现“我们”等待战斗打响的紧张情绪。
3.下列对本文与《荷花淀》(孙犁)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叙述视角上,《吴召儿》用“我”的男性视角,《荷花淀》用“水生嫂”的女性视角,因而描写的场景也不同,前者刚健,后者柔美。
B.文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与《荷花淀》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表现两个女主人公不同个性的美感。
C.文中把跳跃的吴召儿比作“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荷花淀》写隐藏的水生“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两者一动一静,皆生动有趣。
D.与《荷花淀》中夏日荷塘、富有水乡特色的战斗不同,《吴召儿》中的战斗则更多地带有山地战的特点,如高处放哨,山区打游击等。
4.文中多次写到吴召儿的笑,请据此概括吴召儿的形象特点。
5.孙犁在行文过程中做到了张弛有度,使读者的情绪随着情节的推进而起伏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
2023-02-06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杏花开了。台儿庄大捷。

程长顺的生意完全没了希望。日本人把全城所有的广播收音机都没收了去,而后勒令每一个院子要买一架日本造的,四个灯的,只能收本市与冀东的收音机。冠家首先遵命,昼夜的开着机器,翼东的播音节目比北平的迟一个多钟头,所以一直到夜里十二点,冠家还锣鼓喧天的响着。六号院里,小文安了一架,专为听广播京戏。这两架机器的响声,前后夹攻着祁家,吵得瑞宣时常的咒骂。瑞宣决定不买,幸而白巡长好说话,没有强迫他。

“我说崔少奶奶,”老太太的眼睛眨巴眨巴的,好像心中有许多妙计似的,“别院里都有了响动,咱们也不能老耗着呀!我想,咱们好歹也得弄一架那会响的东西,别教日本人挑出咱们的错儿来呀!”

小崔太太没从正面回答,而扯了扯到处露着棉花的破袄,低着头说:“天快热起来,棉衣可是脱不下来,真愁死人!”是的,夹衣比收音机重要多了。马老太太叹了口气,回到屋中和长顺商议。

长顺呜囔着鼻子,没有好气。“咱们的买卖吹啦,还得自己买一架收音机?真是的!日本人来调查,我跟他们讲讲理!”

“他们也得讲理呀!他们讲理不就都好了吗?长顺,我养你这么大,不容易,你可别给我招灾惹祸呀!”

长顺很坚决,一定不去买。为应付外婆,他时常开开他的留声机。可长顺不能一天到晚老听留声机。

他开始去串门子。程长顺找到了瑞宣。对瑞宣,他早就想亲近。可是,看瑞宣的文文雅雅的样子,他有点自惭形秽,不敢往前。有一天,瑞宣在门口看大槐树上的两只喜鹊,他搭讪着走过去打招呼。长顺的语声呜囔的特别的厉害,手脚都没地方放。瑞宣看出来他的局促不安与求知的恳切,告诉他可以随便来,不必客气。这样,他才敢放胆的到祁家来。

瑞宣愿意有个人时常来谈一谈。年前,在南京陷落的时节,他的心中变成一片黑暗。那时候,他至多也不过能说:反正中日的事情永远完不了;败了,再打就是了!及至他听到政府继续抗战的宣言,他不再悲观了。他常常跟自己说:“只要打,就有出路!”他看清楚,一个具有爱和平的美德的民族,敢放胆的去打断手足上的锁镣,它就必能刚毅起来。他还愁什么呢?看见山的,谁还肯玩几块小石卵呢?皮袍的有无,过年不过,都是些小石子,他已经看到了大山。

北平已没了钱财,没了教育,没了思想!但是,瑞宣的心中反倒比前几个月痛快多了。他并不是因看惯了日本人和他们的横行霸道而变成麻木不仁,而是看到了光明的那一面。台儿庄的胜利使他的坚定变成为一种信仰。西长安街的大气球又升起来,北平的广播电台与报纸一齐宣传日本的胜利。瑞宣却独自相信国军的胜利。他无法去高声的呼喊,告诉人们不要相信敌人的假消息。他无法来放起一个大气球,扯开我们胜利的旗帜。他只能自己心中高兴,给由冠家传来的广播声音一个轻蔑的微笑。

虽然如此,他心中可是觉得憋闷。他极想和谁谈一谈。长顺儿来得正好。长顺年轻,虽然自幼儿就受外婆的严格管教,可是年轻人到底有一股不能被外婆消灭净尽的热气。他喜欢听瑞宣的谈话。瑞宣的话使他兴奋,心中发热,眼睛放亮。他最喜欢听瑞宣说:“中国一定不会亡!”

长顺听了瑞宣的话,也想对别人说。他当然不敢和外婆说。可是,不久他就露了破绽。听到自己的外孙滔滔不绝的发表对时局的意见,马老太太马上害怕起来:长顺是在祁家学“坏”了!

在瑞宣这方面,他并没料到长顺会把他的话吸收得那么快,而且使长顺的内心里发生了变动。有一天,他扭捏了半天,而后说出一句话来:“祁先生!我从军去好不好?”

瑞宣半天没能回出话来。他没料到自己的闲话会在这个青年的心中发生了这么大的效果。他忽然发现了一个事实:知识不多的人反倒容易有深厚的情感。他也想到,有知识的人,像他自己,反倒前怕狼后怕虎的不敢勇往直前。他正这样思索,长顺又说了话:

“我想明白了:就是日本人不勒令家家安收音机,我还可以天天有生意做,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国要是亡了,几张留声机片还能救了我的命吗?我很舍不得外婆,可是我能老为外婆活着吗?人家那些打仗的,谁又没有家,没有老人呢?人家肯为国家卖命,我就也应当去打仗!是不是?祁先生!”

瑞宣还是回不出话来。在他的理智上,他知道每一个中国人都该为保存自己的祖坟与文化而去战斗。可是,在感情上,他老先去想每个人的困难。但他又不能拦阻长顺,正如同他不能拦阻老三逃出北平那样。

“祁先生,你看我去当步兵好,还是炮兵好?”长顺呜呜囔囔的又发了问,“我愿意做炮兵!你看,对准了敌人的大队,轰隆一炮,一死一大片,有多么好呢!”他说得是那么天真,那么热诚,连他的呜囔的声音似乎都很悦耳。

瑞宣不能再楞着。笑了一笑,他说:“再等一等,等咱们都详细的想过了再谈吧!”他的话是那么没有力量,没有决断,没有意义,他的口中好像有许多锯末子似的。

长顺走了以后,瑞宣开始低声的责备自己:“你呀,瑞宣,永远成不了事!你的心不狠,永远不肯教别人受委屈吃亏,可是你今天眼前的敌人却比毒蛇猛兽还狠毒着多少倍!为一个老太婆的可怜,你就不肯教一个有志的青年去从军!”

责备完了自己,他想起来:这是没有用处的,长顺必定不久就会再来问他的。他怎么回答呢?

(有删改)

【注】①小崔太太,为人忠厚,丈夫死后迫于生活改嫁程长顺。②祁瑞全,祁老太爷的三孙子,学生,后逃离北平城加入地下党工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对白巡长着墨极少,但“好说话”三字却可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虚与委蛇地应付差事的老江湖。
B.因日本人勒令每个院子要买一架日本造的收音机,使得长顺家的留声机滞销,这激发了长顺参军抗日的决心。
C.祁瑞宣因台儿庄大捷而坚定了中国不会亡的信念,并未因看惯了日本人和他们的横行霸道而变得麻木不仁。
D.小说生动刻画了冠家、小文和马老太太等北平沦陷区部分普通民众的群像,表现了他们积极亲日的奴婢态度。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杏花开了。台儿庄大捷开头,既描写了自然景物,又交代了社会背景,自然引出下面故事的展开。
B.“……响声,前后夹攻着祁家”这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冠家等住户甘当顺民的可鄙,与瑞宣的态度形成对比。
C.小崔太太说棉衣“脱不下来”,巧妙地回绝了马老太太买日本人收音机的要求,表达了不向日本人屈服的决心。
D.“看见山的,谁还肯玩几块小石卵呢”用借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祁瑞宣心中家庭琐事与家国大事的轻重之分。
3.文中是如何塑造祁瑞宣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程长顺如果再来问是否从军的话,祁瑞宣会怎样回答呢?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021-12-18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雏

林斤澜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①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十岁。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了,还透着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不光是了,还透着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

化学。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

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
B.老师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
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专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
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使人感慨。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特点。
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运用人物语言,展现出农村老百姓对文中的老师的不屑与不理解。
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的老师如今的状态,表现出他现如今的变化之大。
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表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
3.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给读者以“奇崛”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怪异·执着·时代;乙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伤痛。请任选其中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的思路。
2023-12-17更新 | 1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