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2 题号:201958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酒徒

师陀

1黄昏不知从何处来,起初燃烧着这小城镇,橘红的光芒非常刺眼,渐渐沉入烟雾。黄昏是寂静的;又仿佛很不安,有什么低声骚嚷着,极诡秘的样子。那低微的声息究竟是什么呢?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去想它。情形似乎很不妙,也许要发生什么不平常的事了罢。然而还好,居民在打呵欠了,且咳嗽着,表示从无意外降临。

2在一切都照规的境况中,老人一拐一斜走来,在旅店门口下马石上坐了,等待意外的旅客,或载重的远道牛车,讨几个酒钱。他肘节支着膝盖,两手捧住斑毛茸茸的头,颤巍巍抖着。面颊浮肿,网满血丝,那极其坎坷的脸,倒像庞大而干瘪的番薯。眼是红烂了的,频频淌着泪,他不时用粗砺如石的手抹拭。夕阳悄悄照耀四周,在他沾着草屑的发与胡须丛莽中燃烧。

3“你又醉了,老朋友。”

4旅店附设饭铺的青年伙计向他走来。“还不改改?浪当到老,醉八仙哪。”

5“走,不要来缠我!”

6“那么老婆跑了呢,那才舒服!”

7伙计喃喃嘲笑着,走开了。

8老人仍毫无所动地坐着。无论弄出什么乱子,这老人见惯了,从不发生什么感应。在他觉得一切都是乏味的,只是人要这样那样罢了,有什么关系呢?他只需要沉浸在一件东西里。那是酒。

9二十年前,这条街有着非凡的热闹。那时老人尚年青,并不就叫作醉八仙,开一家旅店,乃祖宗遗荫。这少壮店主为人大量和善,豪爽好客,时常给客人以人情或钱财上方便;因之生意不同别家,特别兴隆。上自过往商客,下自江湖私贩,凡从这地面走过的人,没有不晓得“么宾店子”的;就是常出门行脚的畜牲,听见么宾这名字,也要竖起耳朵,记得他家水草新鲜香甜,不愿投宿别处。

10只是有一个缺点,太嗜酒无度了。又是爱结交三朋四友的人,整天只是醉醺醺的。可是根据祖传的习尚,豪饮倒极其光荣。这条街永远用冷眼看乡下守财奴,若么宾的人方才被拥戴。

11然而变化来了。一通火车,这条黄金的小瀑布塞绝了,聚汇七十二行的街,形同改道的河床,日益见得空阔。

12么宾将店子连招牌盘了出去,结过总账,知道还剩得有一个老婆,八岁同五岁的两个儿子。

13对于店子的倒掉,也不见怎么失望。他很信任自己,也信任别人。说是水流入海,水总还是有的,且会回来。

14但不曾回来。境况更坏下去了。

15“大地方热闹,去喝洋油啊?”

16“我,祖宗就混熟的地面,我舍不下!”

17昔日情形不时爬上心头。他眨着那总是流泪的眼睛,满饮一杯,喃喃叹息道:“多么热闹一番景象!唉!”

18事情总不大妙。愈是沉海的人,风浪愈爱打在他头上。原来离城镇不远的去处,正逢盛大集会,么宾踏着坚定的步伐,决计碰碰运气。不企图发横财,他明白,钱一多起来的人,便葫芦似的浮在水面上,人情、义气全拨到算盘珠子上了。他看不起暴发户,那班人全是看钱等于钱的角色。至于么宾,他永远把钱当成一杯酒的。

19这天他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田野竟青得迷人了;渡河时节,脚放在浅浅的水里竟那样舒服!况且又从集会喝得醉醺醺的,转来的途中,乐得眼都花了,还哼着久久不唱的小调。

20但踏进家门,又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老婆丢下两个孩子逃了,孩子又告诉他同逃的还有他一个朋友。

21他勉强拾起眼,好像极困倦了的,低低地道:

22“那是罪过的,她是个好人……她会回来……”

23然而,并不曾回来。只有时想起那拐走老婆的朋友,伸开两手,极愤慨地嚷一句:“料不到竟是一个贼……上天会看见他!……”

24星宿如水,城镇沉入梦里了。这时呼声起来了,声音短促而悲哀,久久地颤抖着,宛如旷野的夜鸟。这是么宾。他醒来了,在暗中摸索着,吆喝声这街传入那街直到找见蜷伏在街角的两个孩子。抱着他们,一个个挨次亲着,他流着泪。停一刻渐渐平静下来,觉得很害羞,用手抚摸着两个尚在梦中磕响牙的小脑袋,俯在他们脸上低声说:“现在回去了吧,唔?”

25但第二天仍旧发起酒疯,仍旧殴打了他们。

26么宾这名字被大家忘了,而他也把曾是店主的身份忘了,只有那长舌妇的卖酒婆娘因记性出众,不时还唠见私奔的女人的事。

27卖酒婆娘要算全城唯一的好人了,未免得主顾发酒疯,不惜掺入整桶的水。伊一看见老酒徒便开了叫:“哎呀,喝得直是酒糟布袋了,醉八仙老爷!你知道你的虞美人儿怎么样逃的吗,你?”

28“不要罪过……再打三两,唔?”

29浑浊的小眼睛望着酒家,簌簌把起酒壶,就嘴一饮而尽。麻疯症使他好久不用杯子了。

1936年(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化是现代小说表现十分突出的一个叙事倾向。鲁迅是它的开创者,他的《故乡》《社戏》等,既可看作小说,也不妨看作散文,是散文式的小说,小说式的散文,从中表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倾向。其后继者大有人在,郁达夫、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孙犁,以及当代小说家汪曾祺、贾平凹、铁凝等,他们的作品或含蓄隽永,或清新典雅,或质朴古拙,汇成了一条川流不息的艺术长河,其势蔚为壮观。

(节选自《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个性——散文化叙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着力于环境描写,描写出黄昏寂静、诡秘的特点,暗示着一种不平静,为主要人物么宾的出场作铺垫。
B.小说描写么宾被旅店伙计嘲笑时的心理,采用限知视角,展现了他麻木颓废的形象,引发读者对他的往事的好奇。
C.文中关于二十年前的叙述虽写得简略,但依然可以想见当年街道的热闹繁华,店主人么宾“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爽之举。
D.小说中的么宾经历了店铺倒闭、妻子离去,人生境遇每况愈下,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影响。
2.“酒”在小说中不断出现,请结合小说分析“酒”对么宾的人物形象塑造有哪些作用?
3.文本二将师陀的小说归入“散文化小说”一派,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担任生产队长的孙少安,瞒着书记田福堂,给大家伙多量了点自留地,好种点菜,有菜吃。哪想这事被田福堂知道,透露给公社。赶场天,广场上人山人海,孙少安低着头,脖子上挂着“资本主义尾巴”的黑牌子,站在主席台上,接受批斗。

批斗会散后,场也散了。

孙少安穿一件破烂的粗布小褂,外衣搭在肩头,吸着自卷的旱烟卷,独个儿在公路上往回走。他有时低倾着头;有时又把头扬起来,猛地站住,茫然地望着迷乱的星空和模糊的山峦。(1)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

他停在路边的一棵白杨树下,把烫热的脸颊贴在冰凉的树干上,两只粗糙的手抚摸着光滑的杨树皮,透过朦胧的泪眼惆怅地望着黑糊糊的远山。

公路下面,东拉河的细流发出耳语似的声响。夏夜凉爽的风从川道里吹过来,摇曳着树梢和庄稼。星星越来越繁密,像在一块巨大的青石板上缀满了银钉……孙少安在白杨树下站了一会,又开始往回走。走不多远,他就看见了双水村星星点点的灯火。

一股温暖的激流刹那间漫过了他的心间。那灯火里,有他亲爱的家——亲人们的脸庞都在他的眼前浮现出来了;有老实厚道的村民,一个个菜黄色的脸,让他心紧紧揪在一起。

他弯下腰在路边拾起一块石头,抢起胳膊,狠狠地甩向了东拉河对面的山洼上。

他匆匆把外衣穿上,也没扣钮扣,就向村子里走去。

他顺路走进一片高粱地,找了一块空地方坐下来,两只手开始麻利地卷起一支旱烟卷。

他刚抽了两口烟,就听见前面的高粱地传来一片沙沙的响声,接着,一个黑乎乎的人影向他走过来。少安仔细一瞧:竟然是父亲!

父亲走过来,在他面前怔了一下,也没言语,就在他身边坐下来,掏出自己的旱烟锅,在烟布袋里挖来挖去。“你怎到这儿来了?你怎知道我在这里呢?”少安迷惑地望着父亲。

孙玉厚半天才咄讷地说:“我就在你后头走着……我让兰香先回去了。我怕你万一想不开……”

少安鼻子一酸,竟冲动地趴在高粱地上出声地哭了。

少安听见他父亲的哭泣声,才惊慌地从地上爬起来。

父亲也哭了,他就不能再哭了。

他对父亲说:“爸爸,你不要难受。我什么事也没有!只是一时心里闷得不行,想一个人消散一会。你放心!我不会做什么出边事;我才二十三,怎么可能往绝路上走呢?再说,少平和兰香也快大了,咱俩个一定把他们的书供到头。还有,村里的事,我也想了想,我是队长,不能看着让大家一直苦下去,我打算发展集体果林,壮大点村里的经济,这个,公社和大队没阻拦的道理……你不要灰心,门里门外的大事总有我承担哩,咱们的光景会翻起来的……”

(2)孙玉厚听了儿子的一番话,哆嗦着用手掌把脸上的泪水和鼻涕揩掉,在鞋帮子上擦了擦手,嘴唇动了动,半天不出声。一锅烟的功夫过去了,父亲说:“爸爸对不起你。爸爸一辈子没本事,没把你的书供成,还叫你回来劳了动。受苦不说,你这么大了,还要在众人面前挨批斗,媳妇也没给你娶上。”

少安重新点着一支旱烟卷,对父亲说:“我挨批没啥,只要为村里人做点好事,让大家日子好过点。至于媳妇,咱慢慢碰吧。”

少安拉起父亲,说:“天不早了,咱们回吧!家里人不知怎么担心呢。”

(有删改)


【注】资本主义尾巴,指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末,土地归村集体所有,不准农民把自己种出的菜、喂养的禽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否则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东西被没收,人要挨批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让村民们有地种菜吃,孙少安瞒着书记给大家多量自留地,结果被书记透露给公社,以致孙少安在广庭大众下被批斗。
B.孙少安回家路上“有时低倾着头”“有时又把头扬起来”,脸颊贴树干,眼望远山,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烦恼和迷茫。
C.小说用流水、夜风、星星、灯火等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情感变化,“温暖的激流”写出他想到亲人和乡亲时内心充满温暖。
D.父亲自责没本事,让孙少安挨批斗,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委屈,孙少安听后安慰父亲,内心更坚定了不再让家里人担心的决心。
2.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细节描写的妙处。
(1)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
(2)孙玉厚听了儿子的一番话,哆嗦着用手掌把脸上的泪水和鼻涕揩掉,在鞋帮子上擦了擦手,嘴唇动了动,半天不出声。
3.从节选的文本看,孙少安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2-10-30更新 | 1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掌勺人

周福泉

夕阳染红了羊望镇,大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个时辰,店铺生意最红火的,还数朱怀武的朱记羊肉铺。那块门板大的金字招牌,是松木仿古雕刻匾额,古朴大气。据传,那五个字是省城一位大人物的墨宝。

这家饭铺传承祖传秘方,在古镇有了年头。朱怀武既是厨师又是老板,人称朱掌柜。他的拿手菜是爆炒肚片、红烧禽口、凉拌羊杂。羊肉汤更是一绝!朱记羊肉馆叫响运河两岸,声誉扩散鲁南十里八乡。

这年秋天,饭铺里来了一位身穿细布长衫的中年男人。只见他落座许久,不点菜,不叫酒,只是品着绿茶,静观满堂的食客。

朱掌柜看此人不俗,过来打招呼:敢问先生贵姓,可有赐教?中年男人说,李,赐教不敢当。我瞧您这羊肉七成出锅,回锅至九成才是绝佳呀。朱掌柜一听是行家,便附和道,您说得有道理,火候就在那一成上。中年男人笑了,朱老板这手艺堪称一绝响!朱掌柜刚要接话,中年男人却又道,您膝下有一独子,本应子承父业,可惜啊,贵公子学贯中西,在省城学界那是大名鼎鼎,但听闻对您这店铺不感兴趣,您苦劝多次都无果。

朱掌柜愕然,这位先生对自家状况竟是了如指掌。中年男人呵呵一笑,又说,您这百年老店,恐怕要后继无人呀!朱掌柜听到这,像鱼刺卡在了喉咙,这确实是他的心病。

中年男人说,老哥,我想盘下这款老匾,如何?朱掌柜没有搭话。中年男人抿口茶说,您可以出个高价。朱掌柜摇摇头,这不是钱的事。中年男人说,您的意思?朱掌柜抬头看着那块门板大的匾额说,这饭铺之所以生意兴隆,靠的不是钱,靠的是饭铺里有一位掌得稳炒勺的人,儿子不行,我还有徒弟呢。中年男人见他心意坚决,只好摇摇头,若有所思又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羊肉馆。

朱掌柜年事渐高,这些年,他先后招了五六个伙计,只有两个伙计入了他的眼,他有意收他俩为徒。李大顺机灵,眼勤、嘴勤,脑瓜子好使,遇事一看就透,负责面上的应酬。郭二平敦厚,手勤、脚勤,学东西扎实,但嘴讷,多呆在后厨。两个徒弟学得都很认真,在朱掌柜的调教下,炖肉、热汤都不会出半点差错。掌勺的关键时刻,朱掌柜会靠过来,拿起长勺,啪啪啪敲打三下铁锅沿,舀起六个作料盆里热好的汤汁,洒进锅里,刺啦一声后,一阵白雾腾起,肉香立刻飘散出去。

朱掌柜拿大顺、二平当亲儿子对待,兄弟俩学艺三年,不相伯仲。大顺学得快,二平学得稳,他们明里用眼观察、暗里用脑琢磨,学了师父不少真传。左邻右舍称,有这两徒弟,朱掌柜的手艺后继有人了。

朱掌柜古稀之年,众亲择日给他祝寿,省城的儿子也赶了回来。朱掌柜又邀来镇上业内三五好友,说有要事商议。亲朋好友聚齐,他亲自下厨掌勺,虽说掌勺力度略减当年,仍是颠出了天女散花般的洒脱。

众人在桌前坐齐,对朱掌柜的手艺赞不绝口。佳肴上齐,酒过三巡。朱掌柜说,岁月不饶人,这炒勺,我是掌不动了。说完,他看了儿子一眼。两人对视的瞬间,儿子收回歉疚的目光。朱掌柜叹了口气,他知道今天必须要做一个决断了,否则,这门绝活真就毁在他朱怀武的手里了。

随即,叫来大顺、二平两个徒弟立在桌旁。朱掌柜看着供奉在案上的长勺,对亲友说,不瞒各位,我这儿子是指望不上了,今天,我要把这勺子传授给俩徒弟中的一个。谁是将来的掌勺人,还需各位见证。

儿子脸色微红,垂头不语,众人见此光景都面露惋惜。大顺、二平站在师父面前,大顺面露微笑,神情激动,二平则有些紧张,手脚拘谨。

朱掌柜对俩徒弟说,香菜是汤锅必不可少的作料,都是咱后院种植的。种菜和掌勺一样,你们跟了我三年,这其中道理应该明白。俩徒弟看着朱掌柜,一脸的虔诚,频频点头。朱掌柜指着长勺说,我给你们每人十粒香菜种子,一个月之后,谁的苗多、苗壮,今后就由谁来掌勺,这块金字招牌就传给谁。

种菜如种庄稼,两个徒弟都不是外行。大顺心细,种子用水浸泡,加少许养料,种在了盆中。二平勤快,把盆土松得如案板上的白面,定时浇水施肥。

一个月过去,约定的时间一到,朱掌柜和众位长辈都到齐了。大顺献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出陶盆,只见十棵香菜苗茁壮成长,大顺的脸上写着自信,面带微笑看着师父。二平则忐忑不安地抱出一个泥盆,里面连棵苗芽也不见,他沮丧地低着头。

这时,朱掌柜却哈哈大笑起来,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他走到面红耳赤的郭二平面前,把长勺郑重地交到他手里。在场的人无不愕然。

朱掌柜并未言语,只是笑着掏出一把种子,右手捏出几粒,轻轻捻压,碎成油末,原来这种子都是熟的啊。众人看得真切,恍然大悟。

郭二平怔住了,随即泪流满面,双膝跪地,给朱掌柜连磕了三个响头。李大顺的脸却一下子红了,他深深低下头,不敢再看师父一眼……

李大顺回到家,气急败坏地对一个身穿细布长衫的中年男人说,爹,我就不该听您的主意,您给的这种子可太争气了,这是聪明啊还是糊涂啊。中年男人仰天长叹,天意呀。

夕阳染红了羊望镇。多年过去了,朱记羊肉馆的生意还是红红火火,那块古朴大气的匾额一直稳稳地挂在店门上方。

羊望镇的人说,那块金字招牌给店铺带来了福气;也有人说,那位白发苍苍的朱老板让人放心;还有人抬杠说,他不姓朱,他姓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染红了羊望镇”在小说中出现两次,开头处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结尾处营造氛围,并与开头相照应。
B.小说开头部分对中年男人盘匾情节的叙述,既写出了朱掌柜久存的心病,也为下文朱掌柜挑选饭铺掌勺人做了铺垫。
C.“不点菜,不叫酒”“抿口茶”“一步三回头”等细节,刻画出中年男人对“朱记羊肉馆”的觊觎之心由来已久。
D.小说对朱掌柜“掌勺”描写着墨不多,第一处是示范教授徒弟,第二处是寿宴时宴请好友,但均能表现其手艺精湛。
2.下列对小说“比赛种香菜确定继承人”这一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掌柜考试的题目是种香菜,除了就近取材外,也可以理解为他是在暗示徒弟,香菜是汤锅必不可少的作料,而诚实更是经营必不可少的品质。
B.朱掌柜说:“种菜和掌勺一样,你们跟了我三年,这其中道理应该明白。”两个徒弟虽然频频点头,一脸虔诚,但其实并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
C.朱掌柜哈哈大笑,一方面是笑自己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继承人,感到欣慰;一方面是笑李大顺弄巧成拙,自取其辱,表现出对虚伪品行的讽刺厌恶。
D.朱掌柜揭晓考试结果时,大顺与二平的神态形成横向对比,与上文各自的表情又构成纵向对比,在对比中体现人物个性,丰富人物形象。
3.小说在情节的设置和安排上有哪些巧妙之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不急于给读者一个结论,而是试图给读者一些启示。”本文只是淡淡地讲述故事,没有鲜明的褒贬议论,但读后却能给读者以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023-02-26更新 | 1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

沈从文

许多人,围在一个床边。床是黑木的,小的,旧的床板上面,垫褥上睡了一个男子。男子是快要死去的人了。眼睛无光,脸色惨白。

围在病人床边的,有两个女子,一个年约二十五岁,一个年纪较幼,不到十六岁。年长的是病人的妻,年幼的则是病人的妹。

年幼的女人坐到近窗处一张旧藤椅上去了,吁着气,用手掠头上的短发,在这天真的女孩心上,对人生还似乎极其茫然,她并不忘记今夜是除夕!

远远的,可以听到爆竹声音,象打仗时枪声,断断续续。

同时较近地方却有人掷骰吆喝的声音,有锣鼓笙箫的声音可以听得出。除夕应已过去,当为新正一月一日了。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气如何浓厚,一切一切人,是怎样欢乐兴奋度过了这个除夕,眼看着黑夜逃遁,迎接那一年第一天的新的光明。

似乎因为听到鸡叫,那年轻女子,又起身到窗边,把一扇窗子打开。开窗以后,外面的声音就更清楚了。且同时淡淡有煤气硝磺气在空气中混合,吹进房里。女人似乎又觉得从外吹来的风太冷,不适宜于病人,即刻又轻轻把窗关上,走到病人这边来了。

“四嫂,你去休息休息,不要紧,大概……”年长的女人这时正低了头坐在床边,用手捏病人的手。听到劝她休息,却不作声,只把头抬起,对这年轻女人勉强的笑了一笑。

邻家院子里忽然燃起了爆仗,毕毕剥剥响起来了。声音的骤来,使病人一惊,病人在不断的响声中闭了目想了一会,才从记忆上找回过去的日子,知道今天是除夕了,从除夕上又才记起一件事来,于是他把那穿中山服的男子瞅着了。

“除夕!你忘了我们说的那个……”

客人不作声。

“怎么?万里,你忘记了吗?”病人忽然眼睛有了光辉,说话声音也清朗许多了。

客人到此,目击到病人的兴奋,却冷静安详的答道:“明士,我没有忘记。凡是要办的,我们已经办了!”

“当真么?”

“我什么时候谎过朋友?”客人沉重的说,“是的,成功了。希望的已实现了。”说这话时他望到楼顶橡皮,重重的放了一口气。他将胜利的事告给病人了,但他却保留了另一件因胜利而来的牺牲。

病人非知道详细情形不行,于是这客人,便把三四点钟以前的事完完全全说了。病人是因为得到这类消息,正如同给医生打了若干针以后,忽然全身活泼,俨如顷刻霍然了。

听完了客人报告的病人,脸上透着被心火灼红的颜色,微笑的说:“万里,你做的事真空前!我看你一点不慌张,我佩服你。你还是到上海躲躲去。不过这样一来,我看你又结不成婚了。依我劝,就到上海同雷卿同住,不要那些形式了。(各处炮声入耳)听,象打枪!这些该死的人,都在祝贺这新年!明天早上他们的惊讶将把他们的欢喜讨回。……万里,你送的新年礼物太好了。你……”在附近,子母炮先是作微低声音,将小炮冲上半空,旋即在空中爆裂了,大的声音将空气荡动,病人不说话了。

女人见病人反常的清明,以为说话太多过于兴奋不相宜,故在一杯水中放了一点安眠药,数分钟后病人熟睡了。

病人安静后,一种事啮着了名叫万里的客人的心,客人矜持不语,神情惨然。年长的女人猜量必定还有别的缘故,轻轻的问:“万里,有牺牲的么?”客人点头。于是女人又问:“多少呢?”

答说:“一个。”

那年青一点的女人说:“是谁?”

客人苦笑不答。他仿佛不知道这个人名字,且仿佛自己纵知道,说来女人也不会知道,所以不说了。

女人明白牺牲的是熟人了,说:“是同你一处去的?”

“……”客人轻轻吹起哨子来了,有意回避不理会。

五妹用脚为客人吹的革命歌按拍,但过了一会又忽然问道:“万里先生,是谁牺牲了呢?”

客人又勉强的笑,且故意从桌上拈了一瓣为病人预备的橘子,送到口里去。橘子吃完后,随即又拈一瓣放到口里,说:“橘子酸,不很好吃。”

年长一点的女人,明白这牺牲者必与客人有关系了,不好再追问,即刻就把话谈到橘子上去了。客人不久又走到窗边去开窗,望到天上的大星已渐疏,知道去天亮不远了,同女人说要走,乘早要到青桥去一趟。青桥是客人的爱人雷卿所住的地方,女人以为客人是去他的朋友处告别,就说:“万里,你上海去了,就要雷卿到我这里来吧。这里不会有人注意。去就快去,说我们欢迎她来过年。”

“……”客人想说什么并不曾说出口。

五妹与雷卿,平时极其相得。

她再三嘱咐万里先生,说是非要雷卿来不行。

客人望到这小女孩天真的脸孔,惨然的笑着,点点头,答应照她希望做,就下了楼梯。女人把他送出大门,虽然一切处之镇定,到最后,同女人点头,告女人好好照料病人时,这汉子,显出一点狼狈的神气,踉踉跄跄去了。

在全城爆仗声中,黑夜终于逃遁,新正是来了。随了日光而来的消息,是城中三个警官在昨夜被人暗杀了,当场将女凶手一名捉获,这女人旋即跳河浜中淹死。女人名字是雷卿,在光明工厂做职员,是经一个同厂工人认识出来的。

作于一九二八年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明暗双线串起作品,明线写万里除夕夜探望病人明士,暗线写万里等志士除夕当日执行刺杀行动。
B.作者善于将人物内心激烈汹涌的情绪潜藏于细微的动作中,万里的吹哨子、吃橘子就都是这样的表现。
C.小说多次暗示牺牲者可能就是雷卿,小说通过客人多次的欲言又止和几次不自然的笑等细节作出了暗示。
D.重病的明士、牺牲的雷卿等典型形象的塑造,万里和雷卿的美好未来的毁灭,都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意义。
2.关于文中万里与明士交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病的明士由爆仗声想到除夕和行动,外在精神状态立刻短暂发生极大的好转,可见信仰力量之巨大。
B.明士知道消息后的兴奋激动,与万里叙述时的冷静安详形成较大反差,反映了两个革命者不同的性情。
C.明士劝万里不拘形式,到上海同雷卿同住,话语中包含了革命者应当有冲破世俗礼法勇气的意思。
D.万里沉着行动后牵挂战友,明士重病垂危不忘行动,体现了早期革命者的不怕牺牲、友爱互助的精神。
3.“五妹”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简析小说以“除夕”为题的作用。
2022-08-26更新 | 6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