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202016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标题《父亲和树》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
B.“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
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
D.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
2.请用词语概括父亲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抗拒——(              )——(              )——难过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
4.结合本文谈谈你在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5.文章结尾处写到:“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有哪些感悟?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遇白菜记

①小区东侧,三十亩左右未沦陷于房地产大潮的土地,不知何时被隔离成几十块。篱笆墙围了,租给城里悠闲的人种菜兼消遣。于是,一畦菠菜、一畦油菜,茄子、辣椒、葱,便像油画中的静物一样出现。有种菜兼种花的,半篱蔷薇,一丛芭蕉,两畦菜,门口树一怪石,上书红色篆字菜园。石下一丛菊,金黄的花一开,便一下子点醒了秋天。菜园边散步,看到素颜素衣的白菜,像邂逅了久别的同乡,满眼亲切,另一段秋光慢慢在眼前摊开。

②大姑父是种菜把式,初秋傍晚,他持瓜铲移苗,娘用柳条筐接到我家自留地栽种。幼苗期的白菜是无邪的幼童,天真烂漫,在微凉的风里水灵灵地伸展腰身,在秋风中咯咯地笑,笑着笑着就变成了少女,转眼间又到了含羞的青春期,新生叶片向内卷曲,再也不是大大咧咧的翠绿,而是微黄。白菜有了心思,开始收心养性。母亲找来稻草绳或者红褐色的地瓜蔓,在我辅助下将白菜铺展的叶子拢起来,然后拦腰捆扎结实。老叶呵护着新叶,也护住了内心的清白,不用每天清洗菜心了,勤浇水即可。不久,白菜长成了自律自爱、丰腴结实的村姑模样。立冬,白菜修成正果,成了农人喜欢的身怀六甲的少妇。小雪节气始收白菜。母亲笑嘻嘻地摸摸这棵,掂掂那棵,选出长得结实饱满的,晾上几天。在向阳的地方挖个坑,把选好的上等白菜头朝下根朝上,掩埋起来留着过大节,先吃筛选后的中下品。

③冬天的菜盘空虚,多靠白菜填充。母亲总能把一棵白菜消费到极致,外层老叶,剁碎了拌上麸皮,给家禽,中间层的白菜叶或炒或炖,最里面的用作水饺馅。白菜根洗净和白菜帮一起切块、焯水,和煮熟的花生米、青豆合在一起,撒把盐腌起来,一两日后,一小碟白、绿、红相间的清凉小咸菜就上了桌。白菜,伴着玉米窝头、玉米萝卜粥,支撑起整个冬天的日子。

④家家办年货的日子里,母亲扒出掩埋的白菜,总要寻思一会儿,选出结实匀称、外观上等的送给几个邻舍。都是穷人,过年如过关,守望相助是母亲用白菜写给孩子们的人生教义。我是小脚的三奶奶一手看大的孩子,给早寡、无儿女的三奶奶送白菜是我义不容辞的差事。娘说,我们家在孩子窝里时,是三奶奶伸手拉了一把,她的恩德自然不是几棵白菜可以报答的。有了稀罕的,娘都让我去送。三奶奶吃白菜不用刀切,一层层扒下叶子,到最后,疙瘩根栽在浅水黑陶碗里,摆上窗台当花养。初春,白菜生发,长出茎秆,几天后开出米兰一样淡雅的小花,成了三奶奶屋里的岁月清供。有人夸花好,三奶奶就说玲儿她娘种的白菜好。小孩子去看花,一人分得几粒花生和干枣,围桌而坐,满脸沟壑的三奶奶便教我们唱歌谣:月亮奶奶,好吃白菜,吃了白菜,没了病灾。现在想来,也颇有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的韵致。白菜里的感恩,白菜花里的感激,多少年后,我终是懂了。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谁都有过无数次的困顿,在困顿中变得柔韧,便是成长。二十五年前的冬天,婆婆查出肺癌。我怀孕六个月,既要上班又要独自料理饮食起居。当时的乡下,没有暖气,没有家用电器,也没有超市买菜。丈夫给我备下十几棵白菜,几斤骨头熬一锅骨头汤后,陪婆婆住进了医院。下班,顶着一头暮色从学校回到空荡荡的农家大院,立马插好门闩,在恐惧和劳累中捅开煤炉取暖,然后做饭。舀一勺骨头汤,撕几片白菜叶,一小把粉条,在锅里慢慢炖出一碗白菜。袅袅菜香氤氲在冉冉升起的热气里,软绵绵的疲倦中,与腹中的孩子私语,静听时光嘀嗒嘀嗒走进黑夜。那个冬天,一日三餐,几乎顿顿吃白菜。虽然吃厌了,但也感谢白菜伴我成长。我想起种白菜时母亲的坚持,想起一生艰辛的三奶奶孤独岁月里的坚持,一粒一粒光阴之沙的磨砺正让我慢慢长成她们,剥开不断袭来的黑夜的恐惧和孤单,我窥到了生活的内核。

⑥西风里,又见活色生香的白菜,其色、其气、其圆润之姿,历历在目,给了我回到田园老家的错觉。忽然,清瘦儒雅、两鬓染霜的菜园主人出现,相貌似是闻名小城的那位画家。颇有艺术气质的菜园主人,一瞬间让我想到齐白石。白石老人也出身贫苦,也得过白菜的济,笔下一幅幅雅俗共赏的白菜图,每棵白菜都泛着生活气息。去年上网课学画时,还知道了忻东旺,他也爱画白菜,超写实的笔下,一棵棵白菜逼真至极,连叶子上的虫洞都看得清清楚楚。难怪油画大师冷军如此评判:忻东旺的白菜,无可挑剔,天下第一。草木有本心,人与草木彼此看见,有了心中的喜欢,才会有相通相感,有性灵的呼应吧?白菜,养育了世道人心,启迪了艺术哲思,可谓下得厨房,上得厅堂白菜,又与百财谐音,有人把玉石雕琢成玉白菜,寄托着遇百财的愿望。一件艺术品白菜,成了在商言商的求财者心目中吉祥的图腾,虽然不无市侩气,却合世道人心。

⑦岁月的风雨带走了很多东西,再也回不来,而关于白菜的记忆却如此清晰,种白菜的日子仿佛就是昨天,而我已迈进五十五岁的门槛,回头望,手里除了一把年纪,也没什么货真价实的东西。那日揽镜再薅白发,他说:别把自己当玫瑰花了,还是踏踏实实做棵白菜吧。望着镜中的自己,我扑哧笑了。清汤寡淡的模样还真像一棵霜后的白菜。按照万物有灵的说法,我说不定真是白菜转世:没有辣椒的老辣,没有芫荽的异香,更没有洋葱的神秘莫测,引人层层去剥,直到泪眼婆娑。

⑧不知不觉踱到水边,水寒风静,青山隐隐。黛溪湖,静默与我对视,水波澹澹,倒影娉婷,如一株水草。岸上路灯亮了,上岸返回,灯下自己的影子,朴拙敦实,如一棵白菜。

我问西风,水草和白菜,哪个是我?西风说,再往前走两步看看

(取材于王慧玲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了三奶奶屋里的岁月清供                           清供:供观赏的摆设
B.与腹中的孩子私语                                        私语:低声地说话
C.又见活色生香的白菜                                  活色生香:香气浓郁
D.清汤寡淡的模样还真像一棵霜后的白菜       清汤寡淡:长相平凡普通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散步菜园看到久违的白菜,从而引出有关白菜的回忆。
B.第②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白菜的成长过程。
C.第③段“母亲总能把一棵白菜消费到极致”写出了生活的节俭与清贫。
D.人们喜爱白菜是因为白菜和“百财”谐音,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3.第⑥段由菜园的主人想到画家齐白石、忻东旺,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2023-01-07更新 | 1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深处的乡愁

陈新

春节一过,正月十五就快到了。但在我老家四川南充,正月十四同样重要,这个日子是“蛴蟆节”。

“十四夜,送蛴蟆,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蛴蝶节”里,往昔童声清脆送走疾病与忧愁的声音依然鲜活,昨日多愁善感的雨,还淅浙沥沥地落在做着美梦的少年的天空,然而倏忽间一梦醒来,雨声已在中年茫然地嘀哒。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过年,我不可抑止地思念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我父亲。

父亲是南充市大通镇土生土长的人,曾经的他为了改变穷潦倒的生活状态而走进军营。尔后,又为了一点可怜的辞职费用,用于拯救我那正饥寒交迫的祖父母以及婶婶叔叔,而无奈地用脚步书写一曲归去来辞。

大通,这座自明至清有过淡淡驿站风光的小镇,寂寥地横呈在地貌平平的红丘陵中,被贫瘠和鄙陋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父亲的根虽然在这里,但当他从成都军区的大院里辞职回到这方曾生他养他的土地时,却又像跌落蓝天孤飞的鸿鹄般落寞。在那个年代。父母亲是我们公社少有见过大世面的人,但很快,贫困交加、饥肠辘辘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色调。劳作在尘土飞扬的农活中,父亲这位在军营里锻造出铮铮意志的汉子,内心却装满着对我母亲的愧疚:他愧疚自己不能拋开贫困对家庭的羁绊,不能驱散疾病对母亲的折磨。

母亲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时辰首次踏上川北这一隅陌生的土地的,我已无法了解。我却能想象,一脚踏上这片孤寂的土地,她一定是那么茕茕子立,但心中装着爱情的她,应该是没有叹息和徘徊的。既然来了,便笃定坚守。虽然始终如一地勤劳,但贫瘠的土地回报他们的只有布衣粗服,食不果腹。

母亲,这朵来自城市的娇花,曾经甜蜜烂漫的理想在艰辛的生活中渐渐破灭,积劳成疾因为没钱给我母亲治病,也期盼着家里能够改善生活状态,于是在那些年的春节里,每逢正月十四的夜晚,父亲都会叫我们手举竹篙火把去送“蛴蟆”,并一路高唱:

十四夜,送蛴蟆,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蛴蟆蛴蟆你莫叫,

我们送你很热闹。

蛴蟆蛴蟆你莫喊,

我们大家都勇敢。

蛴蟆蛴蟆你快跑,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年年十四夜,年年蛴蟆节,父亲都督促我们去践行这个原始的传统,并期冀我们家健康吉祥进入温饱。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大把光亮消逝的,除了绵长清脆的童声,还有这种年复一年的朴素愿望。

最终,母亲的生命时针,停摆在了她49岁那一年。

虽然,此后“蛴蟆节”能送走“瘟神”疾病的传说我已不再信,但只要我在大通过年,我仍会在正月十四夜这天加入到乡亲们送蛴蟆“瘟神”的阵营中去。

我知道,我随着火把传递的,已经不再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迷信,而是故乡春节的传统和美好愿景。

“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改变一切。”余华说。

2015年5月的一天,癌症无情地夺走了父亲对世间的眷恋和对后辈子孙的牵挂,他往生天堂,追随我的母亲而去了。

……

回望过去,已经泛黄的画卷是那么美好而又揪心。都市拥挤不堪的繁华和喧嚣,却难以驱散我内心对故乡不绝如缕的思念,曾经晨昏相伴的故乡,浓缩了我的割舍不去的留恋,也留存了令我既温馨又怆然的记忆。如今,得知故乡的文化单位致力于弘扬几近湮灭的“蛤蟆节”,让我欣喜地觉得,隐约的时间和那暗淡悠久的村庄,蓦然间多了一些连接外面世界的情感。

我并非年年春节都回到大通,在正月十四的夜晚,举着竹篙做成的火把,去到田畴地垄高唱:“十四夜,送蛴蟆,送给吊楼子吃酸醪糟……”我自责地想,是不是因为我让虔诚打了折扣,便折了父亲的天寿,且留给了我沉重的悲伤?

不得而知。

但愿今年的“蛴蟆节”,能在家乡人们的火把游走中,送走与我血脉相连的哀愁。


【注】“蛴蟆节”“正月十四送蛴蟆(蛤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节日,是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线句子既有对昨夜雨声的刻画,也抒发了作者由童年、少年忽而到了中年的感慨,为下文的叙述蓄势。
B.文章叙述童年家庭的贫穷以及母亲因无钱治病而早逝,照应了父亲的愧疚,也暗扣了标题中的“乡愁”。
C.那些年父亲叫我们送瘟神“蛴蟆”,这是他在无法解决家庭贫困和驱赶母亲病痛情况下的一种精神寄托。
D.文章引用余华充满哲思的语录,蕴含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悟,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父亲去世的叙述。
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脉络、情感态度和思想意蕴。
2020-01-16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歌飞过绿崖

徐鲁

淡淡的晨雾渐渐消散,伴着一阵阵朗朗笑语,韩燕来召集过来帮忙采秋茶的小嫂子们,一个个像仙姑下凡一般,①驾着飘绕的晨雾,袅袅娜娜,络绎而来

茶山的主人阿通伯,喜得合不拢嘴,笑着对骑着自行车赶过来的驻村干部、工作队队长韩燕来说:“韩书记哟,你请来的采茶工,个个赛过仙姑,怕尽是挑长得好看的要咯!”

“阿通伯,必须的啊!”燕来也乐得“就汤下面”,笑着说,“给你这个老模范家的茶山请帮手,哪敢马虎?怎么样,您老还满意吧?个个都是‘仙女级’的。”

“要得,要得,怕是全枫林镇的仙女,都叫你给请来咯。”

“待会儿,人家茶叶公司的人过来一看,哇,这道秋茶,都是仙女们纤纤玉手采摘下来的,还好意思跟你压价吗?”

“有道理,有道理!”②阿通伯喜得脸像绽开了的茶花

阿通伯家这片茶园,从屋后的山脚,一圈一圈地往山高头环绕,形成了一层一层的茶梯,一直环绕到了最高处的山包和崖尖。越往上去,越是云雾缭绕,一圈圈,一团团,一朵朵,一层层……满山满崖,青翠欲滴。有经验的种茶人都晓得,山崖高,云雾多,要日光有日光,要雨露有雨露,所以,市里那家茶叶公司派来的收茶师傅,一眼就看中了这座茶山,把每一道春茶和秋茶都给“包”了下来。

“阿通伯,这是你家的茶园,不过恐怕你不一定晓得这座山的海拔高度,还有这里的常年平均气温吧?”韩燕来笑着给我,也给茶园的主人阿通伯介绍说,“不瞒你们说,我在这里驻队,对这一带的每座茶山和橘园,都做了一些‘功课’。要搞乡村振兴,要带着乡亲们把幕阜山区建设好,不做这些基本功课,不行啊!”

“韩书记,你说来我听听,我也给阿通伯详细地记一下。”③我赶紧打开了采访本子

“这片高山茶园,海拔在500到700米以上,常年平均气温15C。哪怕到了夏天,别的地方炎热得不得了,我们这里,平均气温也只有28.2C;秋冬季节呢,哪怕是最冷的12月份前后,平均气温也在2C左右,可以说,春秋气温凉爽温和得很啊!”

“这里每年平均无霜期,有210天至220天;平均初霜日,也就是第一次下霜的时间,基本都在11月初;终霜日呢,就是最后一次下霜的日子,大致在3月底。这种独特的气候,保障了山岭上有充足的雾气、霜露的滋养,加上一定的海拔高度,日光照射也充足,所以非常适合小叶茶树的生长……”

“韩书记,你的功课做得真细!”阿通伯由衷地赞叹。

“这是必须的。要热爱家乡、改变家乡,首先得熟悉这片水土嘛!光有地势、气温、日照、降水这些条件,还不足以让这座茶园长势这么好。”燕来又笑着说道,“阿通伯,你是一位老下田人了,你说不说得出来,踩在我们脚下的这些泥土,具体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点?④这个我也特意找市里的土壤专家给化验了一下。咱们幕阜山区的土壤,学名叫‘黄棕壤’,‘黄棕壤’又分普通黄棕壤和山地黄棕壤。”

“那我们这里就是山地黄棕壞吧?”

“对头咯。山地黄棕壤的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角闪片麻岩,土壤厚度能达到1.5米以上,而且山地黄棕壤的有机元素含量高,土壤肥力和水土、空气的通透性,比一般的土壤都要好。所以说,我们的脚下是一片宝贵的土地,如果我们不好好守护它、耕耘它,能对得起它吗?”

燕来的话听来真是提气。阿通伯点着头说:“韩书记,有你带着乡亲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你放心,我听你的。”

燕来笑着说:“阿通伯,不是听我的,我们都听党中央、听习总书记的!”

也许是采茶采得有点热了,这时候,有的茶姑脱下了当工作服用的罩褂,只穿着薄薄的毛衫或秋衫,一个个看上去要多俊俏有多俊俏,要多精神有多精神。茶姑们的明眸皓齿,闪亮在茶梯深处;茶姑们的红衫绿褂,闪现在淡淡的白雾里;一串串银铃儿般清亮的笑声也像露珠、像珍珠一样,撒在了青翠的茶树间。不一会儿,从云雾缭绕的深处,从回响着银铃般笑声的绿崖那边,从那些不停地移动着的桃红色、粉红色和淡绿色的春衫之间,传来了声调婉转、响遏流云的山歌声:二月采茶春芽新,采完春芽绣手巾,两边绣上茶花树,中间绣上种茶人,望过一春又一春。

“一听就知道,这是洋港那边的赶五句子,美得很呀!”我笑着对燕来和阿通伯说。

“是呀,枫林这里,以前被人称作山歌和采茶戏的‘戏窝子’。可惜了,如今这个好名声被辜负了。”阿通伯回答道。

“韩同志,你肩上的担子很重哟,应该想法子,早点把这个好名声恢复过来!”我望着燕来,目光里带着几分期许,说,“乡村振兴,先得振兴文化,不是吗?”

“是呀,搞扶贫的时候,我们就常把先扶‘志’和先扶‘智’挂在口头上,这个道理我能不懂?这个志向的‘志’和智慧的‘智’,说到底,不就是文化吗?要把山歌唱起来,把采茶戏唱起来,而且还要唱得更红火些,没有年轻人,怎能振兴呢?所以,还得赶紧栽好满山的茶树,把早些年一茬一茬飞出去的那些山雀子、鹧鸪、画眉鸟,再吸引回来啊!”

这样说着的时候,从远处那一层高过一层的茶梯深处,从一团揉着一团的云里雾里,又飘过来一串歌声:煮得青茶敬贵客,喝了鲜茶谢鲜茶。茶在云崖雾里长,柴是月中桂树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描写,采取视听结合的手法,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为小说人物韩燕来、阿通伯的出场作铺垫。
B.“一眼就看中了这座茶山”这句话,不仅表现出了茶叶的优质,更突出了收茶师傅的专业。
C.阿通伯十分钦佩韩燕来如下工作:掌握高山茶园海拔高度的数据,掌握高山茶园气候的数据,请专家化验幕阜山区的土壤。
D.枫林镇曾经具有深厚的山歌、采茶戏文化,然而这种文化如今逐渐流失,对此,韩燕来、阿通伯、“我”均有遗憾。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驾着飘绕的晨雾”既照应“仙姑”的身份,又突出幕阜山区的自然特征。
B.句子②运用比拟手法表现了阿通伯的喜悦,因为今年他的“秋茶”可能会卖出好价钱。
C.句子③中的“我”,是小说情节的推动者,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见证者、记录者。
D.句子④通过“特意”一词,写出了韩燕来尽心负责、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3.本文人物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4.小说标题“山歌飞过绿崖”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对此简要分析。
2023-10-17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