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3 题号:2021738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碾压甲骨的车轮(节选)

迟子建

丈夫近年去龙王塘赏樱归来,总要找茬儿和我大吵一架。

平素进店都是推门而入的他,这天却强盗似的踹门进来,也不管这门店是我们租的,对它并无话语权。他一身樱花香、满脸戾气地穿过一楼餐厅时,海鲜小厨的主人瞥见他,会大声吆喝一声“贵哥回来了”。与其说是与他招呼,莫如说是给在阁楼上的我通风报信。

通常我正给顾客拍着照片,他怒气冲冲地上来后,也不管外人在场,对我吹胡子瞪眼的,不是嫌我一脸褶子还穿樱花似的银粉衣裳扮嫩,就是讥讽我这水桶腰与樱花树的小蛮腰没得比,再不就嘟囔我洒了香水,吐出的气也没樱花清香。总之他与樱花幽会完,这灿烂的花朵不知怎的成了第三者,如定时炸弹埋在他心间,见我就爆炸。一般顾客在旁,我不好发作,由他撒泼。我敛声屏气调整焦距,对准顾客,相当于对准钱袋子,快门声就是点钞声,我们的生计靠它维持着。

丈夫是土生土长的旅顺人,我是苏州人,我们结婚十四年,儿子十二岁了。十年前,公公因贪腐双规,一年后被判了十五年有期徒刑,违法违纪所得悉数没收,包括他为我们在旅顺购置的海景别墅,那曾是我们的婚房,儿子的出生地。

①一夜间我们一无所有,真是应了父亲说的,不该你享受的千万别沾,会遭灾的。

我家境一般,父亲是苏州某区供排水公司的管道维修工,母亲在我高考那年病故。父亲很快娶了个比他小一旬的在汤圆店打工的河南姑娘。婚后他们生下儿子,父亲为此乐开了花,他在污水横流的地下管网作业时,常哼着歌。别人调侃他时,②他说别以为好声音都在天上,地下的老鼠也有金嗓子。

我当年考上的是河北一所二本院校,毕业后考研和考公务员均不中,吃饭立马成了问题,因为家里在我大学毕业后,不再给我一分钱。我先是应聘到石家庄一家行业报纸当记者,之后入职天津一家待遇不错的海运企业做宣传工作。薪资加奖金,支付房租和日常开销,绰绰有余。

我就是在天津认识丈夫的,他来我们企业洽谈合作,我负责接待。他大我两岁,黑瘦黑瘦的;心形脸,尖下巴,小眼睛,胡子拉碴,衣着朴素,说话平卷舌不分,烟不离手,但滴酒不沾。他食量很大,也不挑食,亲切随和。因为事先知道他的家世,我对他的低调谦逊颇有好感。他与我们签订完合作协议,回旅顺的前夜,老总在豪华酒楼宴请他,但他对金盘银盏里的食物很漠然,没怎么动筷子。我送他回酒店时,他说没吃饱,要不一起去海河边吃大排档海鲜?我说当然好了,我请你。那天晚上,他对我说,你一个人在天津怪不容易的,要是你不嫌弃我这狗模样,就跟我去旅顺,做我老婆吧!我那时为着可怜的自尊心,还故作矜持地说我考虑一下,没有即刻答应他。

他离津后,我满脑子都是他的影子,心想万一他遇见一个比我做饭还好的女孩,这个名叫李贵的男人的主权,就不属于我了。③我有领土受到威胁的危机感,赶紧打点行装飞过去。

李贵来机场接我时,把家门钥匙交我手上,说公司还有点急事要处理,先不陪我了,晚上回家一起吃饭。李贵带给我的见面礼虽也姹紫嫣红的,但不是鲜花,而是满满一后备厢的食材。

我和他在一起的第一天就进入角色,扎起围裙进了厨房,自甘做起了全职太太。

公公和婆婆对李贵的选择并不满意,嫌我模样中等,家境一般,不是名校毕业,还没个正式工作,不明白他看上我啥了。双方家长中唯一肯定我婚姻的是继母,她和父亲来旅顺参加我婚礼,一见着海景别墅的婚房,就“啧啧”叫着,说这是神仙住的地方呐,④这下德宝可有指靠了,你阔了,不能不管你弟,你和他可是一个爹!

当主婚人宣布婚礼开始,我挽着父亲的胳膊步向富丽堂皇的典礼现场时,父亲的胳膊在剧烈颤抖,而当他把我交给贵哥的那刻,更是泪如雨下。参加婚礼的人都说他这是舍不得女儿出嫁,只有我知道,他是因悲哀。

父亲一到旅顺,看见我的奢华婚房和我那镶嵌着珍珠的婚纱,就一直皱眉头,婚礼前夜,他把我叫到一旁,说这个婚能不能不结?我说那怎么行,我和贵哥交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有感情基础,他是个忠诚可靠的人。父亲忧心忡忡地说他觉得我们拥有的这一切,来路不干净;一旦他家出事儿,我会跟着遭殃。

父亲没给我送上祝福,反倒是诅咒,我气急败坏地说,要说钱的来路不干净,你挣的那几吊才是呢。哪个地下管网见得着光、哪个不是臭烘烘的?亏你还能唱得出歌!生活在地狱,却觉在天堂,真是不知好日子是什么滋味!

父亲怔怔地看了我半晌,凄凉地叫了一声“桂枝”,那是我生母的名字,不再说什么。

在互联网时代,当年公公出事,父亲第一时间就知晓了。正式消息发布的次日凌晨,彻夜无眠的我正给儿子换裤子,有人按门铃,打开门一看,竟是父亲。他坐了一夜火车,蓝布工装满是污渍,蓬头垢面,满眼是泪。他颤着声说孩子别怕,有爸在呢,我一头扑到他怀里哭起来。父亲的怀抱就像地下管网的入口,散发着难闻的气味,那是混合着汗味、臭脚丫子和劣质烟草的气味,但那个瞬间我明白,它们是洁净的味道。

父亲让我跟他回苏州,说那里气候好,商路广,随便干点啥都饿不着。当时李贵也被带走配合案子调查。我最终没跟父亲回苏州,三个月后李贵出来,我们搬完家,依然在一块,过起平凡的生活。

(选自《收获》2023年第4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丈夫近年去龙王塘赏樱归来后总要找茬儿和“我”大吵一架,由此切入“我”和丈夫的故事。
B.“我”一般看顾客在旁,会任由丈夫撒泼,丈夫抓住“我”这一心理,每次故意趁外人在场,对“我”吹胡子瞪眼。
C.“我”毕业后考研和考公务员均不中,面临着生存问题,直到入职天津一家海运企业后,生活状况才渐渐好转。
D.公公和婆婆注重儿媳妇的相貌、出身、学历、工作,对“我”并不满意,但这也没能阻挡“我”进入他们家的脚步。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B.句子②是父亲面对别人调侃时的回应,表现出他二婚后获得儿子的愉悦心情。
C.句子③中的“危机感”,来源于出现了一个更会做饭的女孩,“我”担心李贵娶她。
D.句子④中的“指靠”,是继母认为“我”嫁人高门,住海景别墅,能帮助娘家弟弟。
3.父亲来旅顺参加“我”的婚礼,期间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4.迟子建曾说:“我的作品中,总有一缕星光(温暖)跳荡,只是它的底色还是苍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先生

赵威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薄幕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汲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大先生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其木匠形象,颇能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不平凡经历的叙述。
B.文中写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精明能干,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好艺人的契机。
C.第⑨段写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心满意足”的原因,既有落魄时有人帮助,手艺能得到大家认可,教书受村人尊重;也有能享受退休待遇,还能回报村人,为学校做善事。
D.大先生嘴笨,不善言辞,自认理儿多却越讲越糊涂,不受孩子们待见。作者笔下的大先生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属于插叙,交待了大先生来我们村的过程,突出了他的身份和特殊手艺。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对大先生的描写;同时又丰富了人物,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三次写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贯穿情节发展;既突出了他的感恩之心和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助于凸显主题。
C.大先生为什么逃难到村里,家里又是什么境况,小说没写,大先生也没说。这使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阅读效果。
D.小说中的“我”,既是大先生半生的见证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又侧面衬托了大先生的人格与博学;同时,“我”还起到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作用。
3.第②段画线部分,刻画出了大先生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4.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4-06-27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喀布尔人

泰戈尔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就在我书桌旁,靠近我脚边坐下来,用手轻轻地敲着自己的膝盖玩。

我正在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间敏妮说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她开始大声地叫他。“哎!”我想,“他要进来了,我这第十七章永远写不完了!”就在这时候,那个喀有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这孩子。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赶紧跑到妈妈那里去躲起来了。她稀里糊涂地认为这大个子背着的口袋里也许有两三个和她一样的孩子。这时那小贩已经走进门里,微笑着和我招呼。

当时我想既然已经把他叫进来了,我就停下来买一点东西。我买了点东西,开始和他谈到俄国人、英国人和边疆政策。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银角子①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我发现,喀布尔人用干果和葡萄干这种有力的贿赂,把这孩子当初的恐怖克服了,现在这两人已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的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那些秋天的早晨,正是古代的帝王出去东征西讨的季节,我却在加尔各答我的小角落里。我从来也不走动,心灵却在世界上漫游。看到这个喀布尔人,我立刻神游于光秃秃的山峰之下。我似乎看见那连绵不断的、驮着货物的骆驼,一队队裹着头布的商人,有的带着古怪的武器,有的带着长矛,从山上向着平原走来。

我似乎看见——但是正在这时,敏妮的母亲就要来打扰,她央求我“留心那个人。”我总是笑一笑,想把她的恐惧慢慢地去掉。但是她就会很严肃地向我提一些严重的问题:小孩从来没有被拐走过么?在喀布尔不是真的有奴隶制度么?

因为这样的事没有根据,那么不让这个人到我们家里来似乎是不对的,所以他们的亲密友谊就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每年一月中旬,拉曼,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当敏妮笑着跑进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的时候,年纪相差得这么远的这两个朋友,沉浸在他们的往日的笑声和玩笑里,我也就觉得放心了。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在盛怒之下,这犯人正在乱骂他的仇人。忽然间,在我房子的凉台上,我的小敏妮出现了,照样地喊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拉曼四头看她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有夹着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到关于那只象的问题。

因为蓄意谋杀,拉曼被判了几年的徒刑。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连我的快活的敏妮,也把她的老朋友忘了。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早晨是晴朗的。雨后的空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阳光就像纯金一般灿烂,连加尔各答小巷里肮脏的砖墙,都被照映得发出美丽的光辉。打一清早,喜事的喇叭就吹奏起来,每一个节拍都使我心跳。拍拉卑②的悲调仿佛在加深着我别离在即的痛苦。

我的敏妮今晚就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院子里,要用竹竿把布篷撑起来;每一间屋子和走廊里要挂上叮叮当当的吊灯。我正坐在书房里,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带着口袋。但是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拉曼?”我问他。“昨天晚上,”他说,“我从监狱里放出来了。”

这些话听起来很刺耳。“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他立刻转身往外走,但是走到门口,他迟疑了一会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工夫?”他相信敏妮还是像从前那个样子。他以为她会像往常那样向他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他又想象他们会和往日一样地在一起说笑。事实上,为着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来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和葡萄,好好地用纸包着,这些东西是他从一个老乡那里弄来的,因为他自己的一点点本钱已经用光了。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递送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说到这里,他伸手到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一张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这个印迹总在他的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婚礼的喇叭吹起来了,温煦的秋天的阳光倾泻在我们周围。拉曼坐在这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光秃秃的群山。

我拿出一张钞票来,给了他,说:“回到你的家乡,你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因为送了这份礼,在婚礼的排场上我必须节省一些。我不能用我原来想用的电灯,也不能请军乐队,但是我觉得这婚筵格外有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和她的独生女儿重逢了。

【注】①银角子,一种印度货币名。②拍拉卑,一种印度音乐出调名。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敏妮对喀布尔人由好奇到害怕再到信任的心理变化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展现了她单纯天真的天性。
B.拉曼把银角子“不在意地接了过去”,最后又给了敏妮,是因为他把对女儿的情感投射到了敏妮身上,认为给果子与买卖无关。
C.“我”的妻子对这个喀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害怕孩子被他拐走了,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这说明妻子是一个多疑的人。
D.“我”是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我”给拉曼钱让他回国与女儿团聚,说明“我”理解他的情感,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的开端,拉曼第一次见到敏妮,就对她很感兴趣。这个悬念的谜底,与拉曼的人生遭遇有关,也影响了故事的结局。
B.拉曼的口袋作为一个重要的细节,标志着他的职业、本钱乃至命运的变化,也标志着他和敏妮之间友谊发展的情况。
C.本文的情节并不离奇,但故事仍有波澜,临近结尾情节出人意料,转而快速收尾,留下想象空间。
D.全文以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进行叙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也便于“我”抒发情感,并容易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3.本文在刻画拉曼时,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展现拉曼的情感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图画和音乐是文学的两个主要助手。图画赋予感情以形式,音乐赋予感情以活力。”请分析《喀布尔人》中图画与音乐元素是如何运用的。
2023-04-28更新 | 1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镰

莫言

那个手持左镰蹲在树林子里割草的少年名叫田奎,是田千亩唯一的儿子,也是我二哥的同班同学。我二哥考上了中学,田奎的学习本来比我二哥好,但他不上学了,每天割草。

村子里有很多孩子割草。放学之后,我也割草。我们割了草送到生产队的饲养棚里。十斤草换一个工分。

我天生不是割草的料儿。我姐姐一天能割一百多斤,挣十几个工分。有一天我只割了一斤草。当我把那一斤草提到饲养棚时,在场的人大乐。饲养员赵大叔用食指挑着我那一斤草,说:你真是个劳模儿!——从此我有一个外号劳模儿

晚饭时,全家人聚在一起批评劳模儿

我爷爷说:想不到我们家还能出‘劳模儿’,你割的是灵芝草吧?

我爹说:你坐在地上,用脚丫子夹,一下午也不止夹一斤草吧?!

我娘说:你到底干什么去了?

我姐姐说:肯定是偷瓜摸枣去了。

我哭着说:我跑了一下午,到处找草,但是没有草……

我姐姐说:明天你跟着我,不许乱跑。

但我不愿意跟我姐姐去割草,我愿意去找田奎。

田奎永远在那片树林子里活动。树林子里有几十个坟墓,他就在那些坟墓间转来转去。坟墓上生长着一些低矮枯黄的茅草,还有菅草。田奎蹲着,有时也弯着腰站着,用那张左镰像给坟墓以剃头一样耐心地割。我们割草,都是右手挥镰,左手将割下来的草抓在手里。他用左手挥镰,因没有右手,右胳膊上绑着一个铁钩子。他用铁钩子将割下来的草拢在一起。我感觉到他那个铁钩了比我的手还灵便。我也曾尝试用他的左镰割草,但感觉非常别扭。我问田奎:你从小就用左手吗?

他说:刚上学时,我拿笔都用左手,左手写得快,右手写得慢。

我二哥说你学习很好。

也不是很好。

你为什么不考中学呢?

他用右手的铁钩子指指前面一座坟墓,低声道:那座坟里有一条大蛇。

多大?我恐惧地用手摸头发。因为传说蛇一见儿童就会数头发,只要让它把头发数清,魂就被它勾走了,因此,遇到蛇必须迅速将头发弄乱。

想看看吗?

我犹豫着,但还是跟着他向那座坟墓走去。

那座坟慕上有几个拳头大的洞眼,他指指其中一个。

我屏住呼吸,摸着头发,凑近那个洞眼。起初看不清,渐渐地看清了。那里边确有一条茶碗般粗的大蛇。黑皮白纹。看不到整体,只看到部分。我感到周身冰凉,悄悄地退下来,一直退到离这座坟墓很远的地方才敢与他说话。

你一个人天天在这里,不怕吗?

自从我爹剁掉了我的手,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使我回忆起那个炎热的下午,那时候田奎还是一个双手健全的少年。

我们聚集在村南的池塘边上,衣服挂在树上,我们光着屁股戏水、摸鱼。

池塘里生长着蒲草、芦苇,我们在里边钻来钻去。突然有人喊:喜子来了!

喜子是我们村刘老三的独生儿子,是个傻子。

喜子一丝不挂,朝着池塘这边跑来了。他的妹妹拿着他的衣服,跟在后边追。

我确实记不清到底是谁先喊了一声:打啊,挖泥打傻瓜啊!

我们从池塘里挖起黑色的淤泥,对着喜子投去。

有一团泥巴打在了喜子的胸膛上。他没有躲避,还是傻哈哈地笑着。

我们感到很开心,嘻嘻哈哈地笑起来。

喜子的妹妹欢子拿着喜子的衣服赶上来。她挡在喜子面前。有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胸膛。她哭了。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个傻瓜!

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头,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傻瓜,他什么都不懂……

欢子用身体掩护着喜子,身上中了很多泥巴。她哭着骂起来:你们欺负一个傻瓜,老天爷会打雷劈了你们的……

也许是惧怕老天爷惩罚,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累了,大家突然停了手,有的喊叫着,有的不出声,钻到蒲草和芦苇中。

当天晚上,我们还在院子里吃饭的时候,刘老三怒冲冲地撞进来,带着哭腔说:我刘老三,前辈子一定是干过缺德事儿,生了个儿子是傻瓜……可你们打个傻瓜干什么?欢子都给你们跪下了,你们还不住手……

我父亲抄起板凳对着我们没头没脸地砸下来。

我爷爷说:过来,给你们三大伯跪下!

我们赶紧跪在地上。我二哥哭着说:三大伯,你饶了我们吧,我们错了,不是我们领的头……

是谁领的头?!父亲停下手中的板凳,厉声问,是谁领的头?!

是田奎……我二哥说。

父亲用板凳重重地敲了我一下,厉声逼问:你说,是谁领的头?!

田奎……我说。

如果你们敢撒谎,父亲说,我就割掉你们的舌头!

没有撒谎……我二哥说。

老三哥,我父亲提着凳子说,我教子无方,向您赔罪……

兄弟,刘老三道,咱们两家是生死的交情,这点事儿不算什么。只是田奎为什么要挑这个头?他家是地主,俺家是贫农,这不差,但斗争他爷爷老田元时,如果不是俺爹站出来做保人,老田元就被拉出去毙了,这不是恩将仇报吗?不行,我得去田家问个明白!

刘老三怒冲冲地走了……

很多年后,村子里的媒婆袁春花,要把寡居在家的欢子介绍给田奎。那时,她的爹刘老三和她的哥喜子都死了。她先是嫁给铁匠小韩,小韩死后她改嫁给老三,老三死后,她就带着孩子回来了。袁春花说:人们都说欢子是克夫命,没人敢要她了。你敢不敢要啊?

田奎说: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对田奎手持左镰割草的情形进行描写,他右胳膊上绑一个钩子拢草的细节让人触目惊心,那个钩子把田奎的创痛永远地固定了下来。
B.小说语言简练而生动,欢子不顾一切挡在傻哥哥前面,身上泥巴由“一团”到“很多”,欢子由哭喊到哭骂,体现出她的无助和愤怒,也暗示“我们”的冷酷无情。
C.小说运用了“留白”与“造境”的手法,没有叙述田奎失去右手的详细过程,使故事显得不那么残忍,保持了平实朴素的韵味。
D.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用寥寥几笔安排了田奎与欢子成为眷属,简笔的手法让故事有了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效果,令人感慨万分。
2.小说中田奎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3-09-19更新 | 1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