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3 题号:202608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轰炸

老舍

不打退日本暴寇,我们的头上便老顶着炸弹。这是大中华空前的劫难,连天空也被敌人污辱了。我们相信的公道的青天只静静地不语,我们怎样呢?空前的劫难,空前的奋斗,这二者针锋相对;打吧,有什么别的可说呢?!只有我们的拳头会替我们说话,青天是不管事的哑巴。

七月十二日的狂炸,我是在一处防空洞里,先听见忽忽的响,渐变为嗡嗡的响,敌机已窜入武昌市上空。高射炮响了,咚咚地响成一片。机声、炮声加在一处,使人兴奋,使人胆寒,使人愤恨,使人渺茫,许多的情感集在一处,每一种感情都是那么不清楚而飘忽,仿佛最大的危险与最大的希望在相互争夺着这条生命,使人不能自主。这就是日本侵略者给我们送来的消息:活着吧,你须不怕死;死去吧,你可是很想活。一会儿,防空壕的门动了,来了一阵风,紧跟着地里边响了,墙像要走似的。咚,咚,咚,像地里有什么巨兽在翻身,咚一声,颤几颤。天上响,地下响,一切都在震颤,你无处可逃,只能听着,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也忘了一切是在哪里。你只觉得灾患从上下左右袭来,自己不死,别人也会死的。你盼着那响声离你远一些,可是你准知道这是自私。在这地动墙摇的时候,你听不到被炸地方的塌倒声,呼号声,即使离你很近,因为一切声音都被机声、弹声、炮声掩盖。你知道弹落必炸,必毁了房屋,伤了性命。心中一红一红的,在想象中看到东一片血,西一片火光,你心中看见一座速成的地狱。当你稍能透过一口气来,你的脸立刻由白而红,你恨敌人,你小看自己,你为同胞们发怒。

机声远了,你极愿由洞里出来,而又懒得动。你知道什么在外面等着你呢:最晴明的天日,与最凄惨的景象,阳光射在尸与血上,晴着天的地狱。

在我所在的洞外,急速地形成了好几座地狱。民房、铺户、防空壕,都在那巨响中被魔手击碎。瓦飞了,砖碎了,器物成了烟尘;这还都不要紧,假若那瓦上、砖上、与器物的碎屑残片上没有粘着人的骨,洒着人的血。啊!电线折断,上面挂着条小孩的发辫,和所有的器物,都在那一堆里,什么都有,什么也没有。这是轰炸。这只教你有一口气便当恨日本,去打日本。民族间的仇恨,用刀与血结起,还当以刀与血解开。这教训打到你的心的最深处,你的眼前便是地狱。

为什么我们截不住敌机呢?那富人们听到了那些惨事而略微带着一点感情说。是呀,富人们,为什么呢?假若你的钱老在身边,我们的飞机是不会生下几架小飞机来的,明白吗?

七月十九这天来得更凶。十二日那天,两枚弹距我有四丈远,我在洞里,所以只觉震动,比我远两丈的大水缸却被一寸长的一块炸片打成了两半。十九日,我躲在院外,前有土坡,后有豆架,或者比在洞里更安全些。弹落之处,最近的也距我十丈。可是,落弹时那种吱忽吱忽的呼啸,是我生平所听见过的声音中最难听的。没有听见过鬼叫,这大概就很相似了,它不能不是鬼音,因为呼召着人魂,那天死伤过千!当这种呼啸在空中乱叫的时候,机声、炮声都似乎失去了威风。整个空中仿佛紧张愤怒到极点,而到底无法抵抗住那些黑棒子的下落。那些黑棒子像溅了水花的几吨红铁的精华,挟着魔鬼的毒咒,吱忽吱忽地狂叫、奔落、粉碎,达到破坏的使命。炸弹的爆烈,重炮的怒吼,都有它们的宏壮威严;而这吱忽吱忽的响声却是奸狡轻狂,是鬼的狂笑,自天空一直笑到地上,引起无限的哭声!

吱忽吱忽,咚咚咚天上叫完,地紧跟着就翻了。这一天,七月十九的响动,比哪一回都剧烈。我是在土坡旁的豆田上。一切都是静的,绿的豆叶、长的豆角、各色的豆花,小风吹来,绿叶的微动并无声音。可是它自己响起来,土自己震颤。不久,地镇定了,天上的敌机已走远,像中了咒诅似的那么急奔。两处起了火,一远一近。猛然地想起血肉横飞的光景,朋友们的安全,同胞的苦痛,眼前的土坡,身旁的豆田,还是那么静默安闲;离十丈远,可就有妇女在狂嚎;丈夫儿女已被那吱吱的鬼叫呼摄了去,有的连块骨也没剩。

什么能打鬼子呢?几乎没有别的灵验法术,而只有加强我们空军这一条实际的办法。战争是最现实的,胆大并逃不出死伤,赤手不能拨开炸弹,哀悼伤亡的同胞并不能保险自己不死。出钱出力,把全民族的拳变为铁的,把我们的呼号变为飞机的与炸弹的响声,打退贼兵,追到三岛。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才是在牺牲中获得了最有益的教训。怕么?没一点用。不怕呢?一句空话。怕吧,不怕吧,你总得这么着:出钱或出力!除了这种实际的办法,你的情绪生活便只有恐惧,你的自私将毁灭了你自己与你的国。

轰炸完了,救护队队员的每一滴汗都是金子,他们的汗把袜子都湿透。同时,烫着飞机式——在空袭警报到租界细细烫成的——头发的女郎,与用绸手绢轻拭香汗的少年男子,又在娱乐场中以享受去救亡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遭受轰炸躲在防空洞里的时候,“我”面临着是自己死还是别人死的选择,内心颇受煎熬。
B.敌机远去时“我”极愿由洞里出来,是因为逃离了危险;又懒得动,是因为害怕敌机再次前来轰炸。
C.富人们质疑“为什么我们截不住敌机呢”,他们认为钱不在自己身边,使得飞机的数量不够。
D.文末写女郎和少年男子在娱乐场中以享受去救亡,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味道,蕴含着讽刺。
2.关于文中写七月十九日的轰炸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十九日的轰炸,从躲避地点、落弹距离和声音等与十二日那天的轰炸做了对比,突出了十九日的轰炸来得更凶猛。
B.“整个空中仿佛紧张愤怒到极点”“那些黑棒子像溅了水花的几吨红铁的精华”,运用比喻生动描写了轰炸时的情景。
C.用豆田的静反衬轰炸时“土自己震颤”,又用土坡和豆田的静默、安闲反衬血肉横飞的光景,表现了同胞的苦难。
D.表达上多用短句,节奏较快,突出了轰炸的激烈、紧张气氛,如“吱忽吱忽,咚咚咚天上叫完,地紧跟着就翻了”。
3.小说第二段在叙述时由第一人称“我”转换为第二人称“你”,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老舍在写轰炸时,充分表达了对敌机和敌人的厌恶和仇恨之情,小说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靠山(节选)

铁流

这段时间,也真是前线需要粮量最大、也最急的时候。

江苏宿迁县(现为宿迁市)大兴区姊妹团团长朱永兰接到送粮任务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她急急赶回家中,对父亲朱寿全说:爹,我们要去前线送粮食了,夜里就走,你给我把车子收拾一下。朱寿全问:远程还是短程?永兰道:得好几天的行程呢。朱寿全看看女儿道:你一个女娃能行?永兰喝了口水说:在家里我也推过车子,咋就不行?前线急需粮食,现在还分什么男女?

朱寿全知道女儿的脾气,说一不二,他张张嘴,没说出什么来。收拾好了独轮车,朱寿全突然道:我也跟你们去。永兰说:你就不用去了,中队长说人数足够了!朱寿全道:这样的天气人越多越好,我年纪四十多了,可力气还够用的。

队伍刚刚上路,天上就飘下了雨,大家都把雨布和外衣盖在粮食上。刚到睢宁地界的时候,阴沉的天空就落下了大片大片的雪花来,风很大,雪也越来越密集,漫天飞舞着。前几日的雪大都化了,泥路上只冻了表层,脚落在上面,泥水一下子就漫过了鞋子。大家开始试探着往前走,后来也管不了那么多了,都甩开了步子。下半夜,朱永兰和中队副队长高全忠带着一路人马到了张湾河,朱永兰说:你们先不要下来,我先试一试。说着提着马灯就往前走,河岸坡度很陡,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朱永兰刚走了几步,就踉跄几步,一下子滑了下去,河底里的淤泥顿时没过了她的膝盖。永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对岸,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回来。她大声说:河里没水,就是淤泥太深,我探了探,这段浅,还硬些,我在前边带路,抓紧过吧!高全忠对大家道:过了这道河,前边还有一段山路,老蒋的飞机一直盯着那地方,三天两头就炸几次。咱们过河后,都要快速跨过那段路去。他说着,就带着几个拉车的先下到了河底,大家七手八脚,才把一辆辆车子滑到了河床。

过一条并不多宽的河道竟然用去了两个多时辰。高全忠在村里当过民兵队长,这一次主要是负责安全的,他见大家都上岸,就喊道:天快亮了,大家先别松劲,抓紧过了前边那道山梁子。人们听了,顾不上歇息,又推上车子往前赶。东方已经有了一缕亮色,催得更急。大家上岸后,浑身都冻麻了,只顾上张着大口喘气了,并没有留意自己的双脚,很多人脚上的鞋子已经被淤泥拔掉了,有的剩下一只鞋子。山路上,都是些大大小小的碎石,朱永兰赤着双脚,她只觉得脚好像比之前轻快了,并不知道鞋子没了。有的人脚上的鞋子磨破了,走起路吧嗒吧嗒直响,朱永兰一面举着马灯,一面借着这节拍喊着顺口溜:同志们快点赶,不远就是收粮站,前方将士吃饱饭,才能齐心协力打老蒋!

天空突然响起了飞机的引擎声,车子大都走进了安全地带,王大强年纪大,跟在后面,高全忠接过他的车子,一边推着一边说:你快跑,跟上大家。正说着,国民党的轰炸机已经到了上空,飞机打了个盘旋后,就俯冲下来,接着从机头射出了一串串子弹,又扔下了一颗炸弹。那炸弹与空气摩擦,发出疹人的嗤嗤声。泥地太滑,车子跑不快,这时前面的人喊:快放下车子,快放下车子!高全忠舍不得放了车子,还是挣扎着往前跑,最后连人带车滑到了路边的一条沟里。飞机又投下了一颗炸弹,高全忠下意识地扑在车子上的粮食上。爆炸声过后,高全忠头部被一块弹片击中了,血流如注。朱永兰他们跑了过来,见高全忠已经不行了,嘴里冒了一股股的血,他眯着眼艰难地说:粮——食,粮食。永兰急忙道:高队长,你放心,粮食都好好的!高全忠嘴角嚅动着,点点头,闭上了眼睛。

不远就是黄庄,为了防备飞机轰炸,朱永兰带着一百多号民夫来到了这里,黄庄的乡亲们看到支前的民工,都往家里领。朱永兰让大家在房间歇息,自己和爹住进了乡亲们的牛棚。这时很多人才发现自己还光着脚,脚都肿了,血淋淋的。缓过劲来后,又是一阵阵钻心的疼。乡亲们给大家煮了姜汤,又烧了一锅锅热水洗脚,还找来了一些鞋子。

永兰向房东借了把剪子,回到牛棚对朱寿全说:爹,把你身上的马褂脱下来吧?朱寿全一时不知干什么,疑惑地看着女儿。永兰说:好几个人没鞋了,铰几块布给大家包脚,这布禁磨。朱寿全当年在澡堂里给人搓澡,一个有钱的主顾是他的常客。他每次都把主顾伺候得很受用,主顾就把自己的马褂送给了他。朱寿全一直没舍得穿,这次他怕遇上大风雪,觉得马褂压风,就带了出来。听女儿这样一说,他还有些不舍,永兰笑道:爹,等咱们解放了,别说马褂啦,就是牛褂也有的是。女儿一句话把朱寿全逗笑了,他脱下马褂道:就是不舍得也得拿出来,打老蒋的事大,这算啥?

(选自《当代》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最大”“也最急”暗示出前线粮食告急的情势,这也是百姓紧急支前送粮情节的前奏。
B.朱寿全知道女儿要去前线送粮时不仅问讯半天,还要跟着前去,只因为很疼爱自己的女儿。
C.运粮的队伍在黄庄休息,黄庄乡亲们又是煮姜汤又是烧洗脚水,突出了他们高涨的革命热情。
D.末尾安排朱寿全舍不得将马褂铰成布给大伙包脚这一情节,体现了他对马褂的喜爱,也衬托了女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序组织行文,写了朱永兰等人的一次支前送粮的事,这种叙事方式使文章脉络清晰。
B.过张湾河时,高全忠提醒乡亲们路上有一段山路是敌军飞机轰炸的重点,这为后文写他牺牲埋下了伏笔。
C.送粮路上,队伍遇上了恶劣天气,先是下雨,后是刮风下雪,这段环境描写突出了朱寿全先知先觉的形象特点。
D.小说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如朱永兰在过张湾河之前先去探路等,让朱永兰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3.文中详写高全忠牺牲的经过,有什么作用?
4.请探究本文标题“靠山”的意蕴和表达效果。
2023-07-10更新 | 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涧不能干

袁省梅

油锅说支就支起来了,火苗腾腾地舔着锅底,清亮亮的半锅油转眼也烧开了,冒着拳头大的泡泡,黄灿灿的,一朵挤着一朵,旋灭旋生,旋生旋灭,咕嘟咕嘟响。

油锅架在史家庄和张家堡中间的涧边一块空地,涧两边挤满了两个村子的人,东涧台上是史家庄的人,西涧台上是张家堡的人。人们张着干燥的起皮的嘴,挤在一起,慌乱地瞪着油锅。

史家庄和张家堡隔涧而望,涧里有一股从北山筛子崖流下的清泉,天旱天涝,泉水都不会断流。两个村子缺水,常为争这股水打得头破血流。眼下又是一个大旱年,入暑以来,三十五天没有下一滴雨,地里玉米苗宽宽的叶子都卷成了烟筒般,豆棵子也蔫了,花生秧、红薯蔓也都软软地趴到了地上,只有树上的知了精神头儿足,吱吱地没明没黑地嘶鸣。两个村子的人们都不想像以往那样,争水打得往家抬死人。可怎么分这点几水呢?谁都想多分一成。争来争去,两村的族长说得嘴上都起了水泡,才达成一致。

油锅捞铜钱!

十个铜钱,同时捞,捞几个分几成,一个不捞,一滴水也不能有。

两个村子的族长各悬赏一百个银圆,捞一个铜钱奖励十个银圆。史雷子要上去,没有奖励史雷子也会上去。老娘嗷嗷地号哭着死死拽住雷子的后背,我的娃啊,油锅出来你还有手啊。雷子老爹眼睛瞪得比铜钱还要大,大声地呵斥雷子老娘,不争馒头争口气,别说一只手一条胳膊,就是搭上命,能挣来水,也值!

史雷子不理会老爹,抓着老娘干枯的手拍拍,头也不回地走向油锅。

阳光如榔头般嘭嘭地敲打着每个人,两边的人静默着,担心和恐慌在眼里流淌。

史雷子站在油锅边,转脸向涧西的台子上找寻。史雷子看见了张家堡人群中的桑桑,史雷子的眼睛一下子比太阳还要亮,比油锅还要烫。史雷子的嘴角牵了牵,微笑如油锅上的热气,带着香甜的气息,淌向桑桑。

张家堡的人不知道史雷子的笑是给桑桑的,他们都大骂史雷子,说史雷子你张狂个啥,我们栓子肯定比你捞得多。

张栓子代表张家堡捞铜钱。张栓子是桑桑的哥哥。桑桑听着人们的骂,不吭气,担心和惊恐如乌云般渐渐笼住了眼睛。

史雷子看着油锅,槽牙咬得咔吧咔吧响。

张栓子看看史雷子,恨恨的眼睛噌噌地冒着火花。

嗵嗵嗵,十个钢钱在阳光下一闪,就像鸟儿般扑向油锅。

人们唏嘘的声息还没缓过,史雷子的手“嗵”地插进了油锅,哧——一股淡淡的青烟缭绕开来,随即,肉糊的臭味直直地撞向每个人。人们心悸地瞪着眼等待。

阳光如炸裂的豆荚噼噼啪啪炸响在人们的头顶。

时光停止了。

倏地,史雷子的手从油锅里钻了出来。张栓子看着雷子吱吱地冒着气已焦黄的手,龇着牙,脸上的肌肉惊恐地哆嗦,汗珠子一嘟噜一嘟噜騰腾地流满,身子像风中的树叶一样抖个不停。史雷子咬着槽牙,砰砰砰,十个铜钱带着长而白的哨音咕噜噜飞落地上。

史雷子老爹秃鹫般嘎嘎地笑,正要检拾起地上的铜钱,雷子闪前一步,捡起五枚,扔在张栓子的脚下,抬头看见满脸泪水的桑桑,热切切地望着他,史雷子的心甜得像灌了蜜糖,手上灼烧的疼痛也似乎减轻了许多。

族长恼火地看着史雷子:“你这是干啥啊,你这是干啥啊。”

史雷子定定地说,坏我一个人的手就行了,我不想瞅着还有人受罪。水是老天给大家伙的,不能只流给西边的地,也不能只往东边的地里流。咱们两村千年邻居,地挨地沟连沟,就不能坐下来好好商量分水吗?非得要这样流血丧命地闹腾吗?雷子说着,脸上病苦地抽搐着,举着烫伤的手,说:“若再这样下去,老天也会断了水,咱这条水涧也会成干涧的!银圆,我一个也不要。用这些银子修两条水渠,史家庄一条,张家堡一条,我们分开日子浇灌,你们说好吗?”

人们“哔哗”地拍着手。

桑桑看着雷子,笑得满脸都是亮亮的泪珠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次提到桑桑,史雷子望着桑桑笑,冒着危险油锅里捞钱,捞出之后把钱扔给了桑桑的哥哥张栓子,可以看出史雷子是为了爱情才这样做的。
B.小说开头用诗化的语言描摹了油锅里油花滚开的景象,并描绘了两村村民在油锅前的对峙,既为后文主人公把手伸进油锅里捞钱埋下了伏笔,也渲染了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
C.小说作者在环境描写时擅长用细腻的比喻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叶子都卷成了烟筒般”“阳光如榔头般嘭嘭地敲打着每个人”“阳光如炸裂的豆荚噼噼啪啪炸响在人们的头顶”。
D.小说的语言朴实生动,使用了很多极富乡土味的拟声方言,如“嗷嗷地号哭”“咬得咔吧咔吧响”“哨音咕噜噜”等,读来既亲切又形象。
2.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构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时代背景设置在民国时期,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史雷子这个人物形象,并谈一谈这个人物的对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020-08-10更新 | 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①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②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③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直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④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⑤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⑥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⑦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⑧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这些生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有的送来一些华而不实的礼物:扇子、月饼、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⑨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⑩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⑪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⑫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⑬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他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⑭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⑮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⑯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⑰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⑱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一项是(     
A.小说第③段详写王淡人钓鱼工具、钓鱼方式的独特之处,主要是为了表现他的钓鱼技术的高超。
B.小说第⑤段中提到了“急公好义”这块匾的独特,第⑫段中交代了这块匾的来历,这是一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C.小说第⑧段中写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人不付现钱且送来的东西“华而不实”,暗示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的讽刺。
D.小说中写到王淡人给汪炳治“搭背”,不但不收钱还供他吃住,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玩伴,这一情节体现王淡人念旧情、重情义的品质。
2.汪曾祺的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看似与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闲笔”,但这些“闲笔”其实是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分别结合文中三处画线的地方加以分析。
3.汪曾祺谈到自己所追求的语言风格是“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淡而有味”的理解,并做简要分析。
2021-06-07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