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9 题号:203079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地之灯

欧阳杏蓬

①日出的时候,地里的庄稼汉们已经汗湿鬓角,头发短的,脑顶子上已经闪出了微薄亮光,背上的衣服也湿了一片,贴在后背上。东干脚的农民,不喜欢戴草帽。尤其是男人,不仅不戴草帽,汗巾也不会备一块。汗润湿了衣裳,牵扯了行动,索性脱了衣服,光着上身,什么蚊虫尘土,随便。女人讲究些,年纪大点,戴一顶黑顶黄边的棕丝斗笠,在高粱地里、玉米地里、红薯地里,忘乎所以地挥动双手。年纪轻点,顶一块带着绺子的绿花白汗巾,偶尔捋起垂在胸前的一角擦擦脸,脸上是细细密密的汗珠子。

②日落的时候,太阳像卡在了西山的平顶上。苍茫之中,一片通红,要把山顶半边天熔化。夕暮下的大地,染了一层淡黄的夕光。天上鳞状的、片状的、絮状的、肉瘤状的、不可名状的云,像烧红的铁。云间的阳光像金光,道道射出来,还没落下,在半空里就消逝殆尽,把天空的瓦蓝衬托得更为深远。夜幕苍黄,人们在地头收捡工具,不忘回头看看村庄,机耕路上、阡陌上、村口晒谷坪上,见不着一个人影。庄稼地边土坡下的田野,已经完全被山阴和暮色笼罩,绿色已经染了夜色,一潭死水般乌青。

③太阳落山,最肆无忌惮的,是蚊子。在地里干活的人受了蚊虫的侵扰,干不成活了,不甘地回头看一眼庄稼地,才轻缓地往水田方向走去。

④农民的算计,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

⑤农民的时间,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

⑥农民遵循着自然规律,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直到归土前,还在想着一年的庄稼,还一门心思扑在作物上,还一门心思想着饭碗,没有所谓的诗和远方,心头在乎的只是春播秋收和温热的一日三餐。

⑦东干脚,是农民用了几代人在南岭山区扎下的一个楔子。

⑧这个小盆地四围都是山。北面的阳明山余脉像个“人”字,左边一撇撇在了西边,像一条蛇逶迤,也像牛背脊一样平实,直接撇到了宁远县城北面的仁河,与南面九疑山的北向余脉相撞,撞出了县城那块谷地。东边的山是“人”字的那一捺,也是阳明山的余脉,直接捺到了新田的武当山。捺到几公里之外的朱家山,用一座不长寸草的岩峰做了总结之后,再往东就是适合杉木生长的黄土岭。

⑨东边的东春水,西边的西春水,隔着一片二十几里的山地,泛着波光,向着南边的阳明山余脉奔流。它们在流过这片大地之后,在南边山尾名曰“五百亩”的地方相会,之后舍掉了春水之名,成了“仁河”,继续向南汇入潇水。两河之间,村庄、水田、庄稼地、道路、阡陌交织,这片天地里的十数万人口,靠山靠水,悄悄默默,生生不息。

⑩山不巍峨,却层层叠叠。河不滔滔,却弯弯曲曲。山是那么坚硬,水是那么微弱。唯有这里的人,不屈不挠。烟火味道在天底下弥散开来,悲凉与温润交替,希望与四季纠缠。蝼蚁一般的人前赴后继,咬着牙关洒着心血,推着生活向前。

我是惧怕白天的。

白天的劳动无止无休。除了田里除草施肥耕种收割,地里也是刨挖不尽。偶尔抬起头,看到的是庄稼,是山林,空气含含糊糊得裹人,让人有种莫名的窒息感。

黄昏也不得闲。踩着暮光回家,挑着猪草,或搂着柴草。回屋,鸡鸭猫狗猪,都要伺候。点灯,在厨房、杂屋、猪圈一顿忙,鼎锅的米饭熟了,灯也搬到堂屋中间的饭桌上,一家人看向灯时,一天的事情才算清了。

男人吃完饭,会在大门口的石墩子上歇歇脚,默默然卷上一根烟,对着月亮消遣。爱喝酒的大伯父,把小酒桌搬到门口的空地上,省了灯油,趁着月光,一个人自斟自酌,一个人叹息,一个人咂摸。其他喜欢饭后闲聊的人,有的洗澡了才赶往晒谷坪,有的还轮不上洗澡,摸上一条澡帕,一边走一边挥着赶蚊子,赶向晒谷坪,来“打话平伙”(聊天)。

月光里的晒谷坪铺满月辉,柔柔的,像极了一个水波平静的池塘。人凑在晒谷坪边缘,或坐着、或蹲着,或站着,像极了蛙或鸭。闲话之后,人人皆自还家,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叽叽呱呱哇哇混在一起,像汹涌春潮般覆盖过来。

门外遍地月光。放眼望去,大地像个无边的湖面。四边的山岭,像码头,堆满了盖了篷布的货物。那些模模糊糊的村子,大大小小,像泊在湖边一动不动的船。田野中间的苦楝树,像水文标志杆。村前的石板路,像铁甲,闪着清冷的光。草丛里,蝈蝈、土狗子已经一声响一声断,要打烊了。稻田里,田埂上,青蛙偶然会叫一声,像往湖里投下了一颗石子,响了一声,没有回应,也偃旗息鼓了。

龙溪河从柳林里出来,过了桥底,在桥前的滩头铺了一滩闪闪的银光,哗哗地,奔向春水,潇湘。河水的浪花像白杨树在风里翻动着银叶子。

附近的庄稼地鬼影瞳瞳,我屋子里的那盏油灯,像鬼央眼的星星一样微弱幽远。

我像一只孤独的虫,瓢虫、椿牛,或者其它什么虫,反正,我觉得自己不是泥土里的虫,蚯蚓、土狗子之类。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这无边寂静,喜欢这浩渺月色,我喜欢星月满天——然而,今夜只有一枚椭圆的月亮。

正在我意兴阑珊时,在遥远的西南大山下的春水边上,有一盏灯,像星星落在地上。西春水在大水田边上带起一番绿意,龙一样向南进发。

月已向西。在茫然和模糊的夜里,居然还有一盏灯,像一瓣桃花一样神秘,像一个弹孔一样隐藏着故事,像一个故事一样埋伏着传奇……

但它和我一样寂寞。

春水边上的那盏灯并不能给我温暖和希望,我身后的那盏灯亦不能照亮我前行的路。在这片天地,在最含混不清的时候,总会有一盏灯,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给人一点亮光,不至于绝望。就像我们无休止的劳动,谈不上丰功伟业,但一定有创造。为一日三餐,为心有所系,为一生平安,我们愿意日复一日,不怨劳累,不怕麻烦,如一根灯芯插在大地之上。

(有删改)

【注】①欧阳杏蓬:湖南人,现居广州。文中“东干脚”是作者的故乡。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东干脚人过着规律而望不到头的生活,这是漂泊多年、与乡土渐行渐远的作者对过去的回望和检阅。
B.文章写东干脚农民的日常生活,劳作是辛苦的,时间都花在田地里,透露出一种浓浓的窒息感和绝望感。
C.作者笔下的乡土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川,更是无休止的劳动所创造出的天地,是“大地之灯”的隐喻。
D.全文语言质朴生动,句式参差错落,有写实与诗化的和谐交融,实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2.以下对“月光下的东干脚”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没月升,自卷烟的烟味,自斟自酌的身影,使月光下的东干脚自有一番微醺的生活味道。
B.作者运用比喻,写出了月光下晒谷坪的平静,衬托出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叽叽呱呱哇哇混在一起的生机。
C.月光下的大地无边寂静,作者笔下的万物姿态形象又富有趣味,萌动着生命,释放着力量。
D.月光遍地,东干脚结束了一天的艰苦、劳累,春水边上的灯亮着,寂寞却又含着一股坚韧。
3.本文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说:“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近一个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分析本文中作者和故乡之间的“意味不尽的关联”。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渺小的人生

黎戈

年初一场大雪之后,我伤心地发现:楼下已经二十岁树龄的成行的香樟树,被悉数砍掉。光秃秃的树干伸向天空,就像一个经历了杀戮的坟场。自此,我不再乐意走那条小路,也不再习惯性地抬头仰望。落叶树的表情特别丰富,在不同的季节差异很大,它们是时间最好的注脚,然而,都被砍了。养成埋头走路的新习惯之后,我倒是发现了很多杂草野花:通泉草、苦荬菜、黄鹌菜、二月兰、婆婆纳、野豌豆……甚至,我还发现了几株美丽的鸢尾。还好,在人类的扩张和砍伐之下,它们顽强地在高楼的方寸之间,默默存活着。

无意间看到一本有关插花的书,介绍的全是偏门的野花杂草,一开始,我想着借来看看图片就好,就当是读复杂的书时的调剂,换换脑子,结果读了非常喜欢。我每天都插一两种花,有牡丹、芍药,也有二月兰和紫堇,做饭用的红菜薹,出门随手捡的枯竹枝,攀爬在树上的野草莓花,甚至,有一盘春天的野菜,在被烹饪之前摆了盘。至于花器,有名家的手作、珍藏的传家之物,也有洗干净的果酱瓶子、做饭用的量杯、医用培养皿……插花不是多么高大上的事情,不过是用手边的器物和不经意间看到的植物,加上几句简洁的情境描述,来记录季节和心情,有一种俳句般的清明美感。这种朴素的平常心,对植物毫无差别心的平等相待,让人非常感动。

我喜欢的人,好像也都有一种野花杂草的气质:朴素自得、向内而生,择一事,终一生,充实地活着,被真实的生命穿过身体,发出小小的痛或快乐的声音。他们独步于思想的幽径,向深处走,一直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芳菲?【注】这样的人,看上去,是低调的,不是那种高谈阔论、慷慨陈词的智力明星。

我有次读一本书,里面讲一个海洋哺乳动物爱好者,长年漂在海上从事有关虎鲸的研究、保护工作。每天早晨,她都是在水听器里的鲸语中起床工作。儿子五岁时,身为摄影师的丈夫,因为呼吸器故障,在海底拍摄鲸鱼时遇难,此后她一个人带着孩子,继续追踪鲸鱼。没有研究经费,她就做水手,给渔民打零工挣钱;自己动手劈柴、盖房子,以节约生活开支,一直坚持到儿子长大了,他接过爸爸的相机,继续为妈妈拍鲸鱼。还有一位科学家,生活在荒芜废弃、被鸟粪染成灰白色的小岛上,忍受着烈日的暴晒和远离尘寰及现代文明的孤寂,与蓝天、大海还有海鸟相伴,耗费几十年的时间,只为研究一种鸟类。

当我们碌碌奔走于尘世,操心着房价涨跌、股市冷热时,有些人却倾尽一生的时光,不求闻达,只去关注地球上那些被漠视的生命,真好。

我很喜欢冯至的一首诗,写的是一种杂草——鼠曲草。

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野花杂草的光,就像普通人内心的光。个体在命运的裹挟之下,根本无还手之力,却依旧默然承受并保持对光明的信心,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勇气。燃尽一生,被命运烧成灰烬之后,还保有内心的光。那光,是普通人的尊严所散发出的璀璨之光。我看见无数朴实无闻,在大历史的暗处,被掩盖、淹没的小人物。

除了人,我还喜欢像野花一样,馨香自来、幽微无言的情谊。金子美玲写过一首《千屈菜》,去年好朋友过生日时,我将诗随礼物一起送给了她:

千屈菜

长在河岸上的千屈菜,

开着谁也不认识的花。

河水流了很远很远,

一直流到遥远的大海。

在很大、很大的大海里,

有一滴很小、很小的水珠,

还一直想念着,谁也不认识的千屈菜,

它是,从寂寞的千屈菜的花里,滴下的那颗泪珠。

在那本插花书里,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叫千屈菜的野花,纤小的紫色花朵,怯怯地生在细枝上。难怪它流下的是很小、很小的水珠,因为花枝的承载面小。就像我们中国人说薤上露,何易晞,薤的叶面窄,上面的露水容易干,人们用薤上露来比喻人生苦短。在这个大大、大大的世界上,小小、小小的你我,却彼此浅念。这滴微不足道的水珠,是生命的甘泉。

(摘选自黎戈《各自爱》,有删改)


【注】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题画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菜薹、枯竹枝、野草莓花、普通野菜常常是作者插花的主角,果酱瓶、量杯、培养皿是作者插花的花器,这渗透着朴素平常即美学的理念。
B.作者认为,野花杂草自带一种朴素自得、向内而生的气质,这与坚持追踪鲸鱼的海洋哺乳动物爱好者、生活在荒芜小岛上的科学家气质相近。
C.作者有意强调普通人内心的悲凉底色,并且直言在大历史的暗处,有无数被掩盖、淹没的小人物,个体在命运的裹挟之下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D.鼠曲草的谦卑、渺小、无名和它白色绒毛所显现的高贵、洁白构成了一组充满诗意的喻象,象征着普通人以及普通人所能够担当的生命力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清新别致,语言灵动,给人细密柔软的感觉,同时多用意味深长的语句,不直接抒发个人的情感,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含蓄委婉,富有情味。
B.本文开篇将树被悉数砍掉的场景比作杀戮的坟场,比喻新奇、生动,为后文低头发现杂草野花做铺垫,也暗示了作者对人类扩张与砍伐行为的批判。
C.本文引用郑燮《题画兰》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突出了作者喜欢的人拥有卓尔独立的品行、淡泊名利的心态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D.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对渺小的杂草野花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情谊、人生、社会现实的独特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虚到实,层层递进。
3.作者的思绪与感悟随着笔下的野花杂草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作简要分析。
4.作者认为人要“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但同时也认为这是“伟大的骄傲”,“渺小”和“伟大”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8-30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椿树之心

杜怀超

有些记忆,是哪怕河流也带不走的,像刺隐秘于身体内部。比如门前的那两棵椿树。

在我家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椿树,另一棵还是椿树。这完全再现了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意象,不同的是,这两棵都叫椿树的树种,从科学角度辨析,一棵叫臭椿,又叫樗;一棵叫香椿。在独木村人的眼中,它们都叫椿树,就像所有的树木一样,立于大地之上,用抡起锄头的姿势舒展枝叶,野蛮而粗糙地活着。

我清晰记得它那高大魁梧的身影,我说的是臭椿。虽然她没有芬芳馥郁的名字,枝叶气味也称得上难闻,可丝毫没有自卑、堕落或者自暴自弃,它用参天耸立、虎背熊腰的形体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雄姿。我实在想象不出,一棵树苗如何在与生俱来的缺陷中,忍受孤独寂寞,于绝境里完成自我生长,抵达雍容华贵般的胜境。到底是哪天特意栽下,还是从飞鸟的口中落生?我把疑惑抛向父亲,他用沾满泥土的手,抓了抓脑袋迷茫半天,然后咕噜出一句我也搞不懂。②父亲对它漠不关心。这也难怪,一个终日在大地上弯腰劳作的人,跟一棵木讷的树有什么分别?谁不是在莫测的天气和不变的四季里勤恳一生?父亲把目光更多地倾注在旁边那棵香椿树上。

香椿,其实也处于难以描述的尴尬境地。它固然没有刺鼻的气味,可是它有鱼鳞般的皮肤。伸手在香椿皲裂的树皮上轻轻摩挲,就会有大片干枯的树皮簌簌脱落,像是揭开一个人愈合不久的伤疤。碎片斑驳脱落,香椿完成某种涅槃与重生。

两棵椿树,声势浩大地矗立在门楣两边,村庄不远处,是守护它的长堤和昼夜不停的流水。

那棵臭椿是父亲为自己百年之后的棺木预备的。尚在壮年的父亲,把身后事提前筹划,原以为无限的时间陡然有了清晰的终点。据当地风俗,活着的人备棺木,可以添寿,属于喜事。独木村的成年男人都早早地开始谋划身后事,把生命牵系在一棵树上。我对独木村人的想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实,生命一旦与树结缘,何止百年?这是对生命长寿的祈祷与祝福,还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的通透注解?父亲选择这样一棵特立独行的臭椿,再苦再累的日子,都有了奔头。

椿树,尤其是那棵臭椿,堵在我的胸口,日日见到它,总要躲着它,绕着它,不敢再以正眼打量它。那股隐匿着神秘的气息,不禁让我想到独木村的社树。

不是所有的树都叫社树。对于独木村而言,社树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以一棵树或一户人家为起点,沿着河流的走向,开枝散叶,葱郁蓬勃,形成密集的树林和村落。以树为巢,以树为生,树木是村庄的保护神。从树叶、树枝、花朵、果实、树干到树根,有的进入灶间,化为生活资料;有的走进锅釜,成为人们口中之粮;有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产中,被制作打磨成农具。农具是连接人类与大地的脐带。

独木村的社树,一棵古老沧桑、形神磅礴的树,守卫在村子里,仿佛成为对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追溯着昔日树木成林的哲理。大地承载五谷,树木负载万物。树木是站起来的土地,它在生长一切,比如木屋、木船。农具和无垠的旷野。诗人纪伯伦说,树木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行。一棵树苗,努力靠近苍穹,长成参天大树。天空是虚,大地是实,谁不被天空的瑰丽折服?③人类固然够不着天穹,却可以以一棵树的形象,立于天地。

独木村有过许多社树,如梓树、柏树、松树、槐树、栗树;而父亲只把家门后的两棵椿树视为社树。我对椿树敬畏的方式之一,就是抱树。我个头矮,父亲经常命令我晚上临睡前,必须出门去抱一抱椿树。父亲希望椿树的高大魁梧,成功地嫁接到我身上,或把那道看不见的神灵光亮,植进我的肉身里,以此祈祷我也能像椿树一样出息。昏黄的灯光里,父亲看我抱树回来一身树皮碎末,呵斥道,又抱错了?父亲的意思是我抱了旁边的那棵结满层层疮疤的香椿树。或许父亲是教育我,要像臭椿那样顶天立地地活着,而非如香椿那样,早春一到,它就会在枝头的末端,裸展出一簇簇细嫩的叶子,成为舌尖上的诱惑。

没有人可以阻挡时代的洪流。城市化进程席卷村庄,作为独木村的最后-批搬迁者,父亲母亲即将搬走,独木村也将真正地消失。就在我们紧锣密鼓地收拾家具、农具还有锅碗瓢盆时,父亲却一下子来了脾气,不肯搬了。父亲的意思是,一根木头一根木头垒起来的家,住了几十年突然要走,心里空落落的,像掉了魂。父亲从左厢房跑到右厢房,再从右厢房跑到左厢房,来来回回多少次,凝视着满屋子的农具,满心不舍。他停在椿木棺材板旁,神情落寞,不住地唉声叹气。没有文化的父亲,在椿木棺材与生死问题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挣扎?后来,我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古时把父亲称为椿、母亲称为椿萱并茂常用来形容父母健康长寿。如此,以椿木为棺,生者,从沉重悲痛中走向轻盈;而死者,则在万物轮回里沐浴芬芳。

父亲肯定不知道关于树木的诸多涵义。我猜测他对树木的不舍,或许是人类传承下来的文化里的潜意识?以木为家,暮栖木上,城市对他来说,抵不过门前那棵椿树,这是他百年之后的安身之物,也是最后的归处。

午夜梦醒。④有风吹过,我隐约看到枝叶在远方婆娑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由“我”回忆起家门前的两棵椿树,并描写椿树的生存状态,与后文父亲对“我”的希冀相呼应。
B.臭椿虽然没有别的树那样好听的名字,但它却耐住寂寞,没有自卑,没有自暴自弃,用自己伟岸的形体展示英姿。
C.香椿虽然不臭,但有鱼鳞般的皮肤,相较于香椿,父亲更喜欢高大魁梧的臭椿,因此他的注意力更多在臭椿上。
D.古时把父亲称为“椿”,以椿为棺有一定的文化意蕴,虽然“我”的父亲并不懂这些,但他对椿树仍然充满不舍。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借用鲁迅先生的表达风格,巧妙地引出椿树,使文章增添了一丝趣味性。
B.句子②中的“漠不关心”,是指父亲这个整日在田间劳作的人无暇进行太多的思考。
C.句子③从反面形象地写出树对于人的作用,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椿树的精神意义。
D.句子④借写“我”看到的景象表达了对远方椿树的怀念之情,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3.文章标题为“椿树之心”,为何后半部分花不少笔墨写“社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椿树·父亲·出息”,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09-20更新 | 1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哺山河(节选)

徐嘉馨

娘是被一阵炒面黄灿灿的香气给搅醒的。

娘溜着耳朵,四下谛听,最终发现那奇香出自谷仓外面的世界,而非空荡荡的青缸。那声响有尺寸,有形状,八尺宽长,直角四方,是一种光溜溜、滑晶晶的手感,不由分说,娘奔着香味去了。到外头,盛大的日光照透了娘这只饿了八日的小鼠,从未见过的米山面海呼啸而来,被盛在背篓里、青缸里、水洗的白浆布桶里。

于是,娘竖着一双耳,顺着那又大又圆的香气走去,迈过了田埂,走到村西头,那里有人马,红军一个营驻扎在那里。

巨大的香气,就从那营地飘来,那里架起一口足要三人环抱的铁锅,中央金灿灿的,“唰啦啦”翻炒着的米面,腾起一气圆鼓鼓的芬芳。午后的阳光铺下来,晒得娘的睫毛软软的,如毛茸茸的蛋酥,注视着黄金海洋一般无际的打麦场。

数年以后,娘在雪山的雨棚下给我讲她的从军之路,就始于那片汪洋的麦场。

娘是童养媳,做饭和送饭是娘唯一的营生,她就在灶房里学会了如何揉面、切菜、炒辣子、摇出白花花的水豆腐。娘一晃长大了,大了的娘日日被限制在五米宽的灶房,看似足不出户,手上摸到的,却是田里最新采来的蔬果。那脆亮的触感一下子冲击了娘的心——肥胖的白萝卜、展开膀子的香芥莱、伸着小腿怯缩缩的白豆芽,原来不是食材,竟像是命一样的存在,没了它们,日子就不能过活。都说人活一口气,气从哪来,就从炊火升起的饭里来。

娘不再是娘了。三年前,她是厨房里琢磨放肉蔻还是刀豆的小媳妇。三年后,娘顺着香气走到驻地,看见门前的山岗子上,“呼啦啦”鼓动着一面旗,想着这是啥呢,啥能比吃食重要?田里的玉蜀黍被兵匪征用了大半,只剩下大头菜没人要,裂开了脸,滚满土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娘再厉害也斗不过空荡荡的米缸,一腔力气撞了南墙,闷得娘心慌。

但,娘没能泻在米面上的一股子力气找到了新的归宿。娘顺利进了营,头发“唰”地一剪,露出光滑的额头。我十七岁的娘真正被拉进了叫做“革命”的阵营,站到了那面旗下。

我推算不出,娘是什么时候被拉入了这支队伍,走上了这条道路。我只记得,刚到下一个村,娘就嚷着要加入宣传队,为啥,她要让下个村的姑娘们看看她,用自己亲身的事例感化她们,娘说我活生生个人儿,比小战士刷白漆的口号管用!娘成功了,娘往那一站,就有人过来这摸摸那瞧瞧,还捏娘的耳朵,看看娘有没有耳朵眼儿,来判断娘是不是个真女人。娘由着她们又摸又看,说我就是上个村的,我们房里的炊烟能飘过这座山头,我们淘米的水能流过这道坎沟,说到底,咱都是吃一锅饭的人,没有啥不同。

人群里有妇女被说动了,她的丈夫已经要加入红军,她也要跟着自己的男人走。她说公婆交给小姑子,我们两口子全跟着红军走,能走多远走多远,干革命也是个伴儿。娘说好啊,是个伴儿嘛!说着,她主动去帮那个妇女登记,说别挤别挤,慢慢来,只要一头心思干革命的,红军都欢迎!

娘绝不是生来就不安于乡村,非要闯一番事业的强人,娘是恋家的,是传统的,是宁可绣着鞋样儿安稳一生的良家妇女。可叹世道没给娘这样的机会,娘是童养媳,一辈子不能上桌吃饭,一旦长大,就要无休无止地生育,月子里劈柴生火。可惜了娘,娘是那么知冷知热的人,一双手会做那么多的吃食,有那么多的巧思,娘不一般,但世道让娘没了米可下锅,娘不能不愤恨。

娘突然有些恐惧,想到这支部队里可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人,没有血缘,没有亲家,不沾亲不带故,竟就跟着走了。娘十六年的前半生里,心愿很简单,只想要个一生一世陪自己夹两口菜啖一口汤的人,生活是平静的湖,而饭食是源头的活水,不一饮一啄,两口子就没法过活。但娘不知道,她即将举步的路上,没有吃食,没有饭菜,连一口熟米都没有。他们咽草根吃皮带,嚼“咔哧咔哧”的冰块,却把仅有的米粮让给娘,把最后一口汤留给彼此。粮,在这里成了敏感的东西,因为那是命,而战友已垂死,用最后的力气把粮让给你,盼着你活,活着就能继续走,继续走,走到绿洲去,走到他没有白死的新地界去。

娘猛然明白,粮是好,粮让人活着,但滚热的血让人像人一样活,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是爱你的人给了你命,而你此后只为他们而活。

娘上路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基本保障了苏区军需民食,初步形成了粮食流通管理体系,逐步培养起一支得力的粮食工作干部队伍,为革命战争时期做好粮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有效巩固和壮大了苏维埃政权。

开展土地革命彻底解放生产力。开展土地革命是八七会议制定的总方针之一。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就开始了土地革命的实践探索,起草发布了第一个土地大纲一一《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此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得到苏区群众热烈拥护。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苏区党和政府领导开展了分田运动、查田运动,逐步确立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政策,对后来土地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苏区农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参加革命热情高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据统计,1933年赣南、闽西等苏区农业生产同比增加了15%,闽浙赣边区增加了20%,远超当时的国民党控制区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摘编自邓强、段刘娇《中央苏区如何解决粮食问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依次写“娘奔着香味去了”“娘顺着香气走到驻地”“娘顺利进了营”,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也逐渐清晰。
B.文本一补叙了娘当“童养媳”的经历,丰富了故事情节,突出了娘的勤劳能干和生不逢时,为后文写她走上革命道路做了铺垫。
C.苏区农民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体现了他们高涨的革命热情,而土地改革让农民得到梦寐以求的土地促进了他们革命热情的高涨。
D.两则文本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的描写,都表达了粮食对于生活、对于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红军与农民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2.关于文本一娘进入军营以后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娘是十七岁时被拉进革命阵营里的,她因为实在没了米下锅才愤怒,最终找到了自己新的归宿。
B.娘刚到下个村就嚷着要加入宣传队,她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化别人加入红军,可见她的革命觉悟很高。
C.娘的宣传感化了很多人,她只是千万红军宣传员中的一员,娘的事迹让读者感受到了红军不断壮大的部分原因。
D.娘的形象真实可信,例如文中既写了娘对自己工作的热情,也写了她因参加部队突然产生的一些恐惧。
3.文本一结尾写娘走上了革命道路,“粮让人活着,但滚热的血让人像人一样活,世上的粮也可以是血做的,是爱你的人给了你命,而你此后只为他们而活。”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同样是写土地革命时期的故事,两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却大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5-05更新 | 1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