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抒情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8 题号:203553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掌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①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或婉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霍去病大破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戍人的哀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

献愁供恨,本来就是传统文人的拿手戏。但真实的生活并没有那样可怕,这里有迷人的边地风景:山开地关结雄州,万派寒泉日夜流;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火热的生活: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市场繁华,物品丰饶,交织着四面八方的口音,穿梭着不同民族的身影。

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进入彼时的天空和大地,道路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八方习俗。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是一株苍劲虬曲的古藤,诗词便是纷披摇曳的枝叶;是一个窗口,诗词便是自里向外望见的天光云影,四时变幻,任意舒卷。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②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交融无间: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柏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两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还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大千世界的复杂性,美的不同风格和范式,内化成为一幅经纬交织、花纹斑斓的彩色织锦。

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

暂且收拢目光,只向水边泽畔,寻觅有关的诗句。汨罗江,屈原于此怀石自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能赴身清流,以身殉国。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后世文人的景仰凭吊,也如同江水一样奔流不竭。

古诗词中,还时常借助自然形胜,提供一种启示。这样的地名,有关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这一次,不妨将目光改换方向,自滔滔滚滚,移向莽莽苍苍。大山无语,峰峦悄然,把深沉的蕴涵,留给那些睿智的灵魂,来破译和解读。《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的发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性上升为智性,形象转化为哲理,倚仗的是深刻的功夫修为。

③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首阳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于此隐居,喻示着操守高洁;烂柯山,樵夫看童子下棋,一局未终斧柄已烂,比况了沧桑巨变。

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

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幅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

认识到这一点,便会从眼前望到遥远,自此刻看见过去。④今天和昨天之间,被一条无形而坚韧的纽带牢固地绾结。写字楼里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眼神里闪动的,分明是《诗经》里桑中淇上的炽热;机场海关入口处,送多年故交远赴域外,也难免会念及唐诗里的渭城相送。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表明,地名看似单调寻常,但一旦进入古诗,如果深入挖掘,我们就能发现其容量巨大、景象奇美、内蕴丰富。
B.句子②表明,作为客体的地点和人的生命时段产生同频共振,能够共育出某类气质、风度,而诗句是二者结合的体现。
C.句子③表明,并非所有的地名都能成为一种意象,但一旦上升为意象,比如首阳山、金谷园等,便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D.句子④表明,古诗词能够连接当下与过去,当下的生活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印证,古诗词又能拓宽对当下生活的理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既是文章内容的写作需要,也能增添文化色彩,使其更具文化散文的特质。
B.文章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从多个角度设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句让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的观点。
C.文章语言形式多变,比如整句之中兼有散句,长句之中间杂四字短语;使文章具有典雅之美,又摇曳生姿。
D.文章视角独特,以诗词为写作起点,以地名为写作重心,着力表达对古典诗词、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3.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看似相对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这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光明日报》评价彭程散文“善于发现寻常事物背后的生命意蕴”,这一特点在本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知识点】 抒情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漾漾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纡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①C1imax:英语,高潮。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所描写的不断变换的自然所呈现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充分运用反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3.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本文与《故都的秋》的结尾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故都的秋》结尾段)

2022-10-11更新 | 5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在北方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般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

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写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弟兄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晚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两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说出索性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种宝贵的记忆,像这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像如此的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同飞马似的溜过。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乡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平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北平市内外的新绿,琼岛春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

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仿佛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炎热与熏蒸。

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遭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佑的旧都城!

写于1936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选取了温暖的北方住屋、最有劲儿的雪天屋外生活、兄弟畅谈的难忘冬宵三个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北平冬季的深深怀念。
B.“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这里“最有劲儿”意思是最有兴致、最富有情趣,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雪天屋外活动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C.作者对北平的冬季情有独钟,无比眷恋,认为只有《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才能写尽北平冬季里的好处和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
D.作者认为北平的春天最感到可爱的是它与别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来也无信,去也无踪,如飞马般溜过。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景多采用白描手法,如写北平郊外的雪景,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不少白峰头、几阵西北风,寥寥数笔就营造出肃穆苍莽、朴拙幽美的意境。
B.“同洪水似的新绿”采用了比喻手法,“洪水”比喻绿之多、绿之新,写出了北平初春绿满城乡内外的情景,也可体会到作者感受之深。
C.文章运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准确细腻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读来倍感亲切。用字遣词贴切,语言华美绚丽。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北平四季之美、生活之乐,和作者的爱国之情、丧国之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文中为什么说“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请简要分析。
4.本文和《故都的秋》都写到北平的秋天,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2023-01-29更新 | 1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情满西山

杨林

①从武昌楼下来,沿着台阶右侧长满青苔的小路,经石门开、望江亭等景点,到达秀园的正门,正门斜对面便是当年吴王试剑的地方。那些关于试剑的神秘莫测的传说,隔着花径,隔着几块早被风雨侵蚀的石头,仿佛触手可及。许多年前,弘法传经的慧远来过,仕途失意的常建来过,探幽寻梅的苏子来过,兄弟情深的子由来过,还有追随先师脚步的黄山谷来过……一批又一批的士子文人先后聚集于此,他们难道仅仅只是想看看那个爱宝剑,爱美人的英雄吴王,看看在此行吟的屈子?站在试剑石前,回味当年响起的清冽的剑声,依稀看见电光石火处,一石三分,三分天下的神奇。这壮观的景象,竟然连同这片迷人的山水,一起跳动成波澜起伏的乐章,在我的耳际回响。

②试剑石的旁边,是明朝正德元年,湖广兵备副使恽巍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修建的望楚亭。亭子不大,隐于青山绿水之间,占据着一个绝佳的远眺的位置。去国怀乡的诗人屈子,行吟鄂渚之时,在樊山的每一个山头,想必是走了又走,选了又选,最终才选定此处的。屈子的洁癖太深了,当登高返顾,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忧思里,是不会放弃对每一寸土地的打量和挑剔的。

③毫无疑问,繁花暖阳中的那一抹亮绿装点了亭子,也装点起二千年前那位泽畔行吟的诗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你不去那亭子里坐上一坐,听听从四面八方传来的撩人的清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座江南古城漫山遍野奔涌的情思,用手摸摸雕栏琉璃里尚未冷却的余温,用脚踩踩早已斑驳满是屐痕的青石台阶,甚至于用眼睛用鼻子去接受一朵山花的爱抚,都将是十足的遗憾。

一切都远去了,一切又从未远走。

⑤从望楚亭下来,已是下午三点。过午深深,阳光透过浓密的林子,洒落一地清辉。朦胧的光线空灵得确如饮醉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鸟儿们睡去了,山林也沉沉睡去了,在这安静的山间,嗒嗒嗒的脚步声格外清脆。沿着疏密错落的青石小路向下,迤逦而行,不知不觉已到当年庞统读书处。庞统耕读樊山,是在事主东吴做周瑜功曹期间。这个读书庵地处西山最幽深的一段,相当于谷涧的谷底。今天,在庞统读书的草堂旁边,建起了名为凤雏庵的寺庙,古朴古香的檀木,灰瓦红墙的建筑,佛塔莲花的神韵,让人想起独对青灯,淡泊红尘的士子。不过,当年耕读于此的庞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这上上人物,隐于樊山,其实是韬光养晦,这就和来时兀然挺立在路旁的松风阁迥然不同。

⑥松风阁的主人黄山谷来樊山旁隐居时,刚刚结束黔、戎二州万死投荒的贬谪流放生活,于九月初到达武昌,定居于此一年有余。那个饱受宦海摧残的文人,在漫长的羁旅生涯中,没少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苦楚。此时,他的老师苏子又在常州病逝,这一切有如积压在诗人心头的浓云,西山距其故乡仅七日路程,于是,秀山丽水的樊山成了黄山谷的栖息和凭吊之地。

⑦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他学先师,尝试把心灵交给山水,放下红尘,放下执念。夜宿樊山的某一个夜晚,山风袭来,松涛阵阵,竹雨潇潇,在松风阁夜读的诗人,灵感袭来,提笔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松风阁诗序》。这个夜晚注定是属于黄山谷的,他用一场耕读,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和精神的重生,也永远把自己定格在了西山旷远深沉的文脉中。当然,这样的夜晚,也属于尘净光生、怀抱天下的庞统,更属于滚滚红尘,生生长流的众生。

⑧在这样的时代,身处尘嚣闹市,寻得一隅安静之地,耕读晨昏,已是不易;不被名缰利锁牵绊,保有一颗初心,在西山的深涧沟谷,青苔瓦砾中,拾掇岁月的沉香,打捞散落在时光村落中的文化遗存,在一次次妥帖用心的梳理中,我寻这座城市的基因和自己最初的来向,已是幸福。

⑨难道不是么?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21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到慧远、常建、苏子、子由、黄山谷等历史人物与西山的历史渊源,意在突出西山厚重的文化承载。
B.第二段“屈子的洁癖太深了,当登高返顾,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忧思里,是不会放弃对每一寸土地的打量和挑剔的”,是说屈子太过纠结,曲高和寡。
C.第五段“过午深深,阳光透过浓密的林子,洒落一地清辉。朦胧的光线空灵得确如饮醉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写出了午后的西山柔和静谧的特点。
D.第八段由前文的叙述、描写转入抒情,突出表现了西山对于现代人不可言喻的意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写景状物类散文,本文在景观的描写上,有的一笔带过,有的详加叙写,注意处理好详与略的关系。
B.第一段“这壮观的景象,竟然连同这片迷人的山水,一起跳动成波澜起伏的乐章,在我的耳际回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西山带给作者的独特审美体验。
C.第三段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一个抒情主体“我”的存在,“我”与西山与古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D.第五段“古朴古香的檀木,灰瓦红墙的建筑,佛塔莲花的神韵,让人想起独对青灯,淡泊红尘的士子”,整句与散句的结合,增强了文字的节奏和韵律。
3.“一切都远去了,一切又从未远走。”试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作者笔下的西山有着怎样的特点?在古往今来的人们眼里,又具有怎样的魅力?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2023-04-17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