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庄子(约前369-前2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20365064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五石之瓠

《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秋水(节选)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③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④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⑤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河岸。③若:海神的名字。④虚:同“墟”,指所居之处。⑤尾闾:泄海水之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
B.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考虑。
C.以为莫己     若:比得上。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殆:危险。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迩之事父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当察乱何自起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不能自举也
B.见思齐焉
C.其君者也
D.以天下之为尽在己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剖之以为
B.至于北海
C.东面而视
D.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5.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非不呺然大也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仁以为己任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克已复礼为仁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盛水浆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非不呺大也               于是焉河伯欣自喜
C.聚族谋之曰               东面
D.则夫子犹有蓬心也夫            吾非至于子门则殆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石”也可以是官俸的计量单位,如白居易《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B.洴澼絖,指在水上漂洗棉絮。文中的宋人世世代代以此为业,这是他见识短浅的主要原因。
C.野语,俚语或俗语,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通俗简练而形象化。如《庄子·刻意》“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D.大方,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或有专长的人。与“贻笑大方”中的“大方”意义相同。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9.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想象的,表达了庄子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
B.《秋水》描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始终沾沾自喜的情态。
C.《五石之瓠》中的两个故事有相通之处,庄子借“宋人与客”对价值的评判,点明世人多看重世俗小利,从而批评了惠子的固陋。
D.庄子在逻辑推理中巧妙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让读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领悟其中的哲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臣之所好者,
(2)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
(3)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4)良庖岁
(5)庖月更刀
(6)虽然,每至于
(7)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8)哉!吾闻庖丁之言
2.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B.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D.视/为止,行/为迟
3.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
4.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1)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所衍生出来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2)技经肯綮之未尝(            )
(3)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
(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5)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2020-05-19更新 | 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________ 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并称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
(1)百川(        )                 (2)望洋向若而叹曰(       )
(3)仲尼之闻(        )          (4)于时也(       )
3.《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河伯见到海神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翻译下面句子。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5.以下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019-12-14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B.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C.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D.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卿相”“大夫”都是古代的官阶名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之侯、伯等爵位一样。“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
B.“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儒、墨、道三家流派经常相互交锋攻讦。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墨家以兼爱为核心。儒家、道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
C.“大庙”,也称太庙、祖庙。“庙堂”,一是指太庙的殿堂。二是指朝廷,人君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和本文“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中的“庙堂”是一样的。
D.“郊祭”是我国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日、月的仪式,在周代是最为隆重的祭典。祭天于南郊,时间为冬至,皇帝必须亲自去。祭地于北郊,时间为夏至,皇帝或亲去或派人去。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多为寓言。他的语言汪洋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臣起,都不重视他。
B.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便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而拒绝了,其理由是宁愿在污浊的小水沟里游玩而自寻欢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
C.庄周以其作品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彰显老子学说。他还有一类的文章,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依据,可他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
D.庄周以“神龟”故事为喻而再次拒绝楚王,此故事后来提炼为“曳尾涂中”,其意是与其隐居而安于贫贱,不如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5.在材料(二)中,庄周给监河侯讲述了东海“鲋鱼”的寓言故事,这个寓言故事后来成了一个什么成语,其含义是什么?庄周之用意为何?
2023-02-23更新 | 1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