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 题号:204126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月亮

李海燕

天终于黑透了,屋子里也黑透了。

他磨磨蹭蹭地下了地。他要到阳台那儿去,坐在那把摇椅里,再看一次九月十五的月亮。这个念头从接到那封信的时候,就萌发了。

农历九月十五,一个在他心里悬了一辈子的日子,他知道今天终于可以尘埃落定了。

他想把脚抬得高一些,免得碰到脚下那些坛坛罐罐。可他患有严重类风湿的再也抬不高的腿脚,还是背叛了他的意愿,一只罐子尖锐的破碎声,撞破了黑夜的寂静。

那封信是颜小北的侄孙寄来的。信中写道,我大爷(即颜小北),当年没有死在草原,而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了。他的遗骸已归国,我刚刚从安置他的烈士陵园回来……

他再也无法淡定了。

响起无数次碰撞声后,他几乎是把自己沉重的身子,摔进摇椅里的。摇椅发出一声沉闷的哼唧声后,再没有摇曳起来。他向天空望去,天空中没有他期许的月亮。

西南方是个健身小公园,周边围着一圈高大的梧桐树,里面有凉亭和一些运动器材。他的类风湿还不太重的时候,常去那里坐坐,后来他的腿再也下不去楼梯了。当他的目光落在小公园的方位时,他看见一个鲜红的发光体,从几棵树的缝隙里透出来。他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

一个很奇怪的影像,从他脑海里涌了出来,一轮超大的红月亮,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红色大鸟,从天上滑落下来。落地时,又似被震裂了,红色的火焰从裂缝里溢出来。

哦,红月亮。

那年他十八岁,跟着颜小北在那个战场上逃离而去。两天后发现跑到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原上。疲惫和饥饿,让他和颜小北再也走不动了。

颜小北比他大两个月,他到那个队伍里的时候,颜小北已经是个两年兵龄的老兵了。俩人年龄相当,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一次战斗中,颜小北为救他失去了左手。至此,颜小北成了他救命恩人,凡事他都听颜小北的。

战场依旧硝烟弥漫,只是枪口从对外转换成对内。颜小北说,我不想中国人打中国人。他说我也不想。颜小北说,那咱俩找机会跑吧。

那天,对面的人疯了一样,把他们这支装备精良的队伍打得一次次溃败。他的长官恼羞成怒,发出不拿下山头,誓不罢休的命令。趁着再次冲锋时,颜小北和他冲在最后面。突然颜小北倒下了,接着他也倒下了。等队伍上去了,颜小北低声说,跑!他俩滚下一段山坡,跳进一条河里。颜小北在长江边长大,水性极好,拖着他这只旱鸭子,游过了那条河。过河后,他们把身上的军装丢进河里,一路狂奔而去。

那天晚上,他和颜小北躺在那片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四周空旷清冷。正是农历九月十五,天上有一轮超大的红月亮。那是他平生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的红月亮,像一片火烧云装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里,大地万物都变成了暖融融的浅红色。

颜小北一再告诫他,千万别睡着了,睡着了也许就醒不过来了。当困意终于打败了他的毅力,就在他撑不住沉重的眼皮时,他看见那轮红月亮,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红色大鸟,从天上滑落下来。落地时,又似被震裂了,红色的火焰从裂缝里溢出来,温暖蔓延开来,裹住了他的寒冷。

等他醒来,天正下着雨。他爬起来,喝了一些雨水,人有了一点精神头。他想起了颜小北。视野空旷,没有颜小北的身影,只有颜小北留下的一只被脚趾头顶破的旧鞋。他找了一天,没找到颜小北。他以为颜小北不在人世了,可能被草原上的恶狼给叼走了,或者被人给杀了。他把那只鞋揣进怀里,没有方向地走了。

后来他曾去过颜小北的家乡,见过他的弟弟,确认颜小北没有回来过,他和颜小北的弟弟给颜小北埋了一个衣冠冢,里面是那只被脚趾头顶破的旧鞋。至于他自己怎么没被狼吃,或者被杀,就像颜小北留给他的谜底一样,他一直没有猜透。今天让他更加困惑的是,颜小北怎么参加了另一支队伍,还去抗美援朝了?

是不是颜小北没睡着,喊不醒他独自走了?可颜小北能带他一起逃出来,为什么不把他一起带走呢?不然他也不能这么隐忍地活了一辈子。就凭救他失去了左手,就把他的人生给安排了?

他找不到颜小北,一路沿街乞讨,一路打听家乡的方向,走了整整两年,才回到家里。到家时,他已不成人样子,瘦骨嶙峋,佝偻着腰身,顶着一头烂柴一样的长发,像个半死不活的老者。母亲以为他是讨饭的。他叫了声妈,母亲才恍然。他只说饿,就一头扎在炕上昏睡了三天三夜。醒过来后,他隐去了那段当兵的历史,当时正临近全国解放,他的身份让他羞于说出口。

就在今天,他知道了颜小北的另一种存在,他有一种想撕碎什么的冲动。他推开窗子,对着那轮落进小公园里的红月亮,大声喊出了憋在心里几十年的那些话——颜小北,我和你一起经历了好多场战斗,打死过无数日本人,你打仗勇敢,我也不是孬种!他的声音撕裂了夜的宁静,也把他的心撕开了一道口子,他感到他的血在胸膛里舒畅地流淌着。

天亮了,他坐在摇椅里,神色安然,睡过去了。小公园里的发光体淡了下来,原来那是一个圆形的广告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黑透了和屋子黑透了,这样就可以更加便于主人公看到窗户外边的月亮。
B.他蹒跚走向阳台,虽尽力避免但最终还是打破东西,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C.他和颜小北在战火中成了生死之交,他们相互鼓励,最终一起选择逃离战场。
D.他历经磨难却在建国后刻意隐瞒自己的历史,这让读者不免产生一丝感伤。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了回忆的方式在讲述故事,同时加入一些现在的情节,时空交错。
B.小说中的“他”情感变化层次清晰,从开篇的淡定到无法淡定再到结尾的释然。
C.“枪口从对外转换成对内”“中国人打中国人”等语句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
D.小说自始至终并未正面交代颜小北究竟为何抛弃“他”,这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3.小说中月亮反复出现,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4.小说结尾安排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军树

程多宝

也不知怎么了,一家老老小小虽然一睁眼就没完没了地苦做,却照样穷得揭不开锅。喜忠想不通的时候,就倚靠在那棵树旁,对着大山放开嗓子,一顿狂吼。

在给东家放牛的路上,靠着那棵树吼上几声,哪怕曲不成曲歌不成歌,心里也畅快。

有天,山下突然过大兵,长长的队伍扛着枪,拉着几门小山炮,更多的人扛着大刀、长矛啥的。大兵穿着清一色的蓝不蓝灰不灰的粗布大褂,帽子上一枚用红布缝的五角星闪烁着,让人看着心生暖意。喜忠眼瞅着这支队伍沿着山道进了井冈山,没过些日子,又看到有些兵下山挑粮。有个中年人模样的带头,挑的担子比后面的兵们挑的还要沉,嘴里唱出的歌子欢快着呢。

喜忠听人家喊那人军长,更不明白了:军长,那得多大的官!怎么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喜忠的眼神和牛群的目光,开始追随这支挑粮的队伍。喜忠跟在队伍后面学唱他们的歌子。一来二往,喜忠居然学会了几首。他一亮嗓子,那位军长夸奖他时的表情,像极了父亲高兴时的模样。

秋天一过,喜忠放牧的那些耕牛都被东家拉到田里抢种抢收。白天里的喜忠,有了好些时间自己打发。可是,喜忠的心跟着歌声飞了,时不时地,总想倚靠着那棵树唱上一段。歌声一起,说不定他又能遇见军长他们呢。

那天,山下过的大兵里好多人成了伤兵,有几个躺在路旁呻吟,嘴里还唱着歌,仿佛歌声能止痛似的。

有个医生模样的人看见喜忠,便截住了他:“你不是那个喜伢子吗?朱军长可喜欢你了!能不能帮我们借扇门板?坡地不平坦,做手术不稳当,伤员要截肢,没门板不行啊!”

截肢,那就是锯手锯腿啊。喜忠还没缓过神来呢,他接过医生递来的几块铜板,转身跑进山里,借来了一扇门板。等到那扇门板上的血迹快要干掉的时候,怀揣的那几块铜板正热乎着……

后来,那支队伍悄然钻进了山里,喜忠一个放牛娃哪知道呢,大山深处的那场黄洋界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从这以后,仗越打越远,越打越惨烈。

有消息灵通的人从城里得到消息,说那位姓朱的军长带着队伍一路往西南撒退了。

后来,井冈山的人才知道,朱军长和队伍的那次撤退,其实是战略转移,史书上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些,喜忠自然是不知道的。当时的他,只记着那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军长一脸慈祥地叮嘱:“我们为穷苦人打天下,流血牺牲算什么?很重要的一条是守纪律:守纪律的军队,得民心得天下。”

对,咱都会唱军长教的歌了,当然得守纪律。当时喜忠只想快点赶回去,给老乡上门板:虽然军长没有答应让咱当红军,咱守一回纪律,将来也算是当过红军的人啦。

没想到的是,那扇门板一时上不回去。喜忠背回来时,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门轴那端折了一截。“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两项,喜忠想起来了。他连忙递上医生给的几块铜板,但那个老乡根本不敢接:“喜伢子,你可把天捅了个窟窿。东家以后不会让你放牛了。”

东家真的不雇喜忠放牛了,喜忠只得进山打柴。

累了的时候,他就倚靠在那棵树旁,唱上几嗓子。

哪知道这边刚一唱,就引来了几个黑洞洞的枪口。那几个陌生人,喜忠不认识。一声“犬吠”炸雷一般响起:“别唱了,再唱一句,老子崩了你!”

“就唱!就唱!”倚靠在那棵树上的喜忠,真不知道哪来的劲儿,他怒吼出的歌声如奔涌的潮头,冲得对方腿肚子一抖一抖的,差点站不稳了:

太阳出来一地红

穷人光景满眼红

铁心跟着朱毛红

星火燎原万山红

....

“砰——”嘶哑的声音从其中一个黑洞洞的枪口逃窜出来,淡淡的青烟飘曳着,有了些蓝,还有了些红。

喜忠细细的身子滑向大地的时候,脑海又闪过那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军长。鲜血沿着树干流淌,染出了一地鲜红,历经多年,永不褪色。

后记:

1956年的秋天,一位肩挂陆军少将军衔的将军奉命到井冈山一带调研卫生防疫工作时,突然间若有所思。

将军有个请求:能不能带他到喜忠牺牲的地方走一走?

这位从红军医生一路成长起来的将军,时任某大军区后勤部部长。

陪同人员里,有该县的地方志编写人员小陈。小陈向将军汇报了喜忠牺牲时的经过。

将军的眼睛蒙眬了,语气低沉了许多:“我记得有这么个喜伢子,需要的话,我可以作证。1928年秋天那会儿,一场遭遇战过后,就是这个喜伢子,给我们扛来了一扇门板,多亏了这扇门板啊。实不相瞒,部队实在付不起租门板的钱,当年给他的那几块铜板,还是朱老总攒下的伙食尾子,交给我们医院以备急用的。那时候的井冈山四面环敌,几天吃不到一点儿盐味,苦啊!朱老总经常亲自下山挑粮。”

一行人来到喜忠当年倚靠的那棵树旁,如今的它几人伸开臂膀都抱不过来,树下的那圈土,几十年下来,依然红彤彤的。

“为了保护好这棵树,县里想征集树名。”小陈说。

“我们当地人早就叫惯了,把这棵树叫作红军树。”随行的一位村民脱口而出。

“可是,喜忠……他并没有参加过红军啊!”小陈的嗓音细得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

没承想,将军转过身来,朝这棵沉默无语的大树敬了一个军礼:“对,就叫红军树,我们的——红——军——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帽子上一枚用红布缝的五角星闪烁着”“沿着山道进了井冈山”等语句,都暗示了小说中“大兵”的具体身份。
B.喜忠在“那棵树”下唱歌,遇到红军,最后又牺牲在树下,说明他一生所有的事迹都与“那棵树”有关系,人与物关系密切。
C.喜忠牺牲前“太阳出来一地红”的歌声,既突出了他爱唱歌的特点,也说明他在红军影响下思想已经觉悟。
D.小说记叙了一个普通少年与红军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军民鱼水般的浓厚感情,富有启示意义。
2.关于文中后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将军以当事人的身份回访,意在突出将军的英雄形象,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补充叙述喜忠牺牲后发生的事情,与前文中他的事迹相照应,强化其牺牲的意义。
C.小说后记这部分内容,与当下重走长征路、不忘初心相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后记部分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前文情节的继续,也明确紧扣了小说标题。
3.小说以“红军树”为题目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对朱军长这一人物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其品格特征。
2024-05-16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李娟

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稀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野兔子,而要是别人的话,十块钱最少也能买三只。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但是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天气总是那么冷,她哪也不敢去。自从兔子来了以后,她才在商店和煤房之间走动走动。

冬天多么漫长。

但是我们家里多好啊,那么暖和,虽然是又黑又脏的煤棚,但总比待在冰天雪地里舒服多了。而且我们又对它那么好,自己吃什么也给它吃什么,很快就把它养得胖胖的。要这时有人说出你们家兔子炒了够吃几顿几顿此类的话来,我们一定恨他。

我们真的太喜欢这只兔子了,但又不敢把它放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玩。要是它不小心溜走的话,外面那么冷,又没有吃的,它也许会饿死的。要是被村子里的人逮住的话就更不妙了。反正我们就觉得只有我们家才会好好地对它。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了,虽然外面还是那么冷,但冬天最冷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的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我们全家人真是又难过,又奇怪。

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村子里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人和狗,它到哪里找吃的呢?

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我们还在家门口显眼的地方放了块白菜,希望它看到后能够回家。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它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从笼子里突然地冒出来。

果然,有一天,它真的又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的。窗户上蒙的毡子呀,塑料布呀什么的也都扯了下来,沉重的棉门帘也收起来卷在床底下。我们还把煤房好好地拾掇了一下,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码了码。

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

顺便说一下,煤房的那个铁笼子一直扣在暗处角落里的墙根处,定睛看一会儿才能瞧清楚里面的动静,要是有兔子的话,它雪白的皮毛一定会非常扎眼,一下子就可以看到的。可是,我们从笼子边过来过去了好几天,才慢慢注意到里面似乎有个活物,甚至不知是不是什么死掉的东西。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里面,定睛仔细一看,这不是我们的兔子是什么!它浑身原本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落落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

我一向害怕死掉的东西,但还是斗胆伸手进去摸了一下——一把骨头,只差没散开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气。看上去这身体也丝毫没有因呼吸而起伏的迹象。我便更加害怕——比起死去的东西,这种将死未死的才更可怕,总觉得就在这样的时刻,它的灵魂最强烈,最怨恨似的。我飞奔跑掉了,告诉我妈后,她急忙跑来看——

呀,它怎么又回来了?它怎么回来的?

我远远地看着她小心地把那个东西——已经失踪了一个月的兔子抱出来,然后用温水触它的嘴,诱它喝下去,又想办法让它把我们早饭时剩下的稀饭慢慢吃了。

好在后来我们的兔子还是挣扎着活了过来,而且比之前还更壮实了一些。五月份时,它的皮毛完全换成土黄色的了,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跳来跳去,追着我外婆要吃的。

现在再来说到底怎么回事——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到底是兔子嘛。而煤房又暗,乱七八糟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我们还一直以为兔子是从铁笼子最宽的那道栅栏处挤出去跑掉的呢。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也就手臂粗吧,我就把手伸进去探了探,根本探不到头,又手持掏炉子的炉钩进去探了探,居然也探不到头!后来,他们用了更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才大概估计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

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地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会慢慢爬回笼子里,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只在墙根处会蒙有一些冰霜)。它只好攀着栏栅,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个纸箱底部能被够着的地方全都被吃没了),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被发现时,它的嘴脸和牙齿都黑乎乎的……)……可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选自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家人对雪兔宠爱有加,关怀备至,但雪兔渴望外面的世界,试图挣脱笼子的束缚享受自由的空间。
B.作者并非将雪兔作为人类用来果腹的食物,而是将其作为渴望自由的个体,并试图揣摩雪兔的动机。
C.雪兔在黑暗中坚持不断地挖掘通往春天的道路,暗喻了人在困境中的坚持,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D.“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落落的”,这一描写表现了作者再次见到兔子时惊诧、怜惜又嫌弃的心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助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充满童真、想象力,还原真实生活的同时叙述富于趣味性、亲和力。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记叙来强化叙事的在场性,撷取阿勒泰生活的具体经验作为创作对象,进行“非虚构”创作。
C.本文采用了有限视角叙述,叙事中贯穿着“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叙述节奏平缓、不徐不疾,可读性强。
D.作者在最后一段多用省略号,既写出了现实和想象的转换,又传达了内心复杂难言的感受,使得文章抒情耐人寻味。
3.文中许多细节体现了“我”对雪兔的体察与关怀,请分别找出一句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的句子做简要分析。
4.本文不是简单地将雪兔进行人格化描写,而是以平等视角来观察思考雪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3-05-21更新 | 2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多一事

刘心武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串珠式”结构,每个故事都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同时,又都突出了宛大妈“多一事”的特点,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和她“多管闲事”有关。而文中的这“多事”既有褒又有贬。
C.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的做人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2.小说以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结尾,有什么作用?
2021-06-01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