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2043930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吐字清晰,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蹲了下去。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中午,刘小海煮了一桶方便面。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奇了怪了,下了决心,刘小海很快入睡了。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吃过饭,刘小海将剩下的肉和蔬菜给了房东大哥,他要去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

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女子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录小视频,宣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吧。”刘小海心想。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刘小海正看自己视频呢,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己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刘小海就在工作间隙接通视频,给他们介绍工地的情况。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

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扛着焊机来到工作点,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的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二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绘了刘小海的震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排比手法写大家买药品的场面,表现了人们面对突发疫情的不安和慌张,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烘托了紧张气氛。
C.小说写刘小海联系大哥的那通电话,既交待了刘小海的家庭状况,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从刘小海得知武汉封城落笔,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最后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表现了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2.请赏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文本,分析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士光

五十多岁的老长顺,在杀年猪的时候留下了整整齐齐的一刀,要送给宋书记,不是有什么希求,而是一片诚意,他再三想来也是应该的。

街很短,宋书记家在靠近场口那儿,透过晦暗的、迷蒙的雨雾,玻璃窗上那静静的灯光,远远就看得见,不一会他就到了,并叫了门。

开门的正是莫大姐,宋书记的女人。乡场上也有人说她仗势得很,但老长顺心里清楚,莫大姐是一个好心肠的、恤老济贫的人。那年他来打听回销粮的消息,是莫大姐接待的他,为他这个黑糊糊的庄稼汉倒了一杯茶,他临走别人还给他拎了块肉。往年他拿不出东西还情,眼下杀了年猪,就送点过来。

“莫大姐,是我……”

今年忙得多了,老长顺一直没有得到空闲,许久都没有来过了,为了这一点,他心里还一直不安。 “……好久,我都没有……”他呐呐地说。但莫大姐和往常一样,连声说:“进屋来坐,到屋里来坐……”

“今年怎么样?长顺大爷,富起来了吧?”莫大姐拿起一块抹布,去擦干溅在桌面上的水痕。“还好……都全靠,书记们……”“哟!”莫大姐笑起来,她正把桌上的那些茶杯一只只地移开,又一只只地排列好。“长顺大爷,才不要说起老宋他们呢!现在他们是过了时的人啰;现在讲民主,讲独立自主,老宋他们呀,用不着了……”

“是哪一个呀!”这时,宋书记在那边问起话来,声音拖得长长的,听上去很和气。他手边好象正在做着什么事情,心绪挺不错。

“是长顺大爷,”莫大姐说。

“宋书记,是我!”老长顺也连忙说,并欠起身子。

“是老长顺吗?过热闹年哪……还找我呀?”宋书记的声音仍然很和气,使人想到他已经脱了大衣,光穿着毛线衣和短短的羊皮背心,说起话来并不抬头,还津津有味地做手边的事情。

“来看看你,宋书记,”老长顺又连忙应道,“我好久都……”

“那就多谢你啰,老长顺,”宋书记笑起来,有人也跟着笑起来,“多承你,还看得起我这个宋书记……你就喝茶嘛,咹?”

“好,好,宋书记,你忙你的!”

莫大姐笑起来,老长顺也跟着嘿嘿地笑。哪个说用不着书记们了呢?哪个要忘记书记们呢?庄稼人的父母官哪!开始老长顺听莫大姐这样说,心里边不由一怔,现在见宋书记和莫大姐都这样喜笑颜开,他才明白过来,事情并不是真的,大家是在笑谈。宋书记和莫大姐对他这样随和,他心里暗暗高兴。

“做生意没有呢,长顺大爷?”“……没有?咋不做呢?合理合法的,现在连四类分子也自由了。自主呀,自由自在,随便做哪样都行,找钱得很!怕哪样?”老长顺嘿嘿地笑,莫大姐不是当真说的。“莫大姐,” 他小心地说,“我们,庄稼人……”“你家的山林砍了没有?——也没有?哎,长顺大爷,你真是老实人!”“现在的政策英明嘛,你没有看见,大一根细一根的,人家都砍进家里去堆起?”“那倒是,”老长顺老实地同意了,“曹支书家, 就……”“一变,就是钱呀!现在讲经济效果。……没有人敢来管的!哪个还敢来坑害农民?嘻嘻!” 老长顺陪着笑;他没有砍树子,那丧德呢,所以是落心的。

于是,趁着莫大姐欢喜,他就打开带来的那只藻红布袋,把那一块肉拿出来,嗫喏说: “……莫大姐……今年,我家也……”“哟,”莫大姐赞叹起来,“这么好的膘?……老天,长顺大爷,你今年杀了好大一条猪呀,怕有好几百斤?”“大呢,嘿嘿,也不大,”老长顺忍不住眯起眼睛,露出笑容,“嗯,三百出一点……”“是咧,少不了这个斤头!”“往年,”老长顺诚恳地说,“多亏莫大姐……”蓦然间,莫大姐的脸沉下来,眉梢斜着,嘴角隐隐地往下撒,眼里的笑意一下子消失了,变得象结了冰的水塘。“长顺大爷,你带回去!”她冷冷地说,那神情叫人一下子寒到脊背。老长顺大吃一惊,一手提着那刀肉,一手捏着那只空空的布袋,站在那儿,愣住了。“莫大姐……”他怯生生地叫道。“你带回去。你自家的——你自己带回去!”她走到桌子跟前,漫不经心地拿了那张抹布,有意无意地擦拭起桌面来。“我家嘛,自己也有,你看,那儿挂着的不是?三天两头,倒也吃不完……”

“年呢,不管咋说,也还是过得去!……人家好笑哪,说要象前二年,‘推荐’要找书记,‘分派’要找书记,酒呀肉呀,才有人一样样送上门……哼,未必现在就要死人?未必三十夜我家就开不出年晚饭?……当然罗,都富起来了嘛,就数我们穷!……穷呢,也照样要过年,老实说,凭你哪样,也是不缺,愁不倒人,难不倒人,还依靠哪一个不成?”

“莫大姐……”

“你带回去!”她抱了双臂,倚了桌子站着,轻蔑地摇头,“我们呢,也不打主意沾哪个的光!”“这不是……”老长顺又着急又笨拙地说,“这是我那老伴,要我……”

莫大姐扭转身子:“反正——你带回去好了。”老长顺完全愣住了,一颗心直往下沉,就那么站着,再也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莫大姐又才回过头,用手指了指凳子,说:“你坐嘛,——喝茶!”

他顺从地坐下,颤颤地去端那只描着红花的玻璃杯。稍一停,莫大姐就拎了那只亮铮铮的水壶去灌了冷水,然后又走回来,把它在炉子上煨好,都再不说一句话。

在回去的路上,老长顺始终想不到,事情在今天晚上会变成这样。莫大姐为哪样要生气?是他说错了哪句话,把莫大姐得罪了?但他实在没有多说话呀!莫非是因为他好久没有来?那么,为哪样到后来,莫大姐又一直喜笑颜开?……老长顺完全懵懂了,再弄不清楚莫大姐是怎样的一个人!

渐渐地,他想起了乡场上的好些事情,模模糊糊地感到,是莫大姐这一段来心里有气。往年,他常常在街上看见宋书记的,派工派粮啦,办管训班啦,催中小季啦,成天都忙慌慌的,宋书记却高高兴兴;今年呢,再不容易见到宋书记一面,听队里的人说,找宋书记报告事情也不容易找到,又不爱搭理……这样一想,老长顺更惶恐了:这两年日子才刚开始好过一点,真要是宋书记不高兴,梨花屯这一块地面上的事情没人管,又象原来那样乱起来,那咋办呢?……管它的,一个一下子浮现出来的念头使他安心了不少,宋书记不是国家指派来的书记?他要给国家办事的,也只由国家来管他,老长顺不消操心!他摇摇头,是呀,老长顺咋操得了这种心呢?要过年了,今晚,还是要赶着把一锅豆腐磨好才行!

靠近家门的时候他又想,这块肉这么好,莫大姐还不要,那就抹上—些盐,在灶头那腌起来,等开年插秧的时候切来下一杯酒,也照样舒服得很!现在是国家定下的政策,又没说下一年要变,那么,庄稼人,还是做活路要紧,正大光明的,把来年自家经管的庄稼做好,往后会怎样,那到往后再说!

这样,他又躬着身子,进家去了,把泥泞的小街关在身后,任它清清静静的。毛毛雨仍旧无声地飞舞着,纷纷地落下来,一九八一年的新春在喜滋滋地降临!

(有删节 作于1981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长顺往年常受宋书记一家的恩情,在他生活渐好后,也不忘回报宋书记一家,所以他过年拎着猪肉去看望莫大姐,这同样是他老伴儿的主意。
B.莫大姐完全没有因为老长顺许久未来而感到生分,一如既往地热情招待他,这样的举动令老长顺暖心不已,更坚定了宋书记一家是好人的念头。
C.老长顺一拿出猪肉,莫大姐的态度就立马发生巨大变化,说话也开始尖酸刻薄起来,这一反差,令老长顺错愕不已,一度颠覆了莫大姐在他心中的形象。
D.老长顺在回家的路上隐约觉得莫大姐不是针对他,只是最近宋书记发生了一些事情,他恰好遇到了莫大姐的宣泄口,最终他也稍微安心了些。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年”为标题,却只在末尾处简单地描写了一下年节环境,营造出一点年味,将传统节日的喜悦感与时代变迁的离合感交织,升华了小说主题。
B.小说人物的话里话外充斥着大量信息,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也暗示了故事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借此丰富了小说完整度,显得自然合理。
C.文章中多次出现方言,具有地域特色,作者以滋性丰盈的笔风去探索琐细的生活和平凡的日子,最终落脚于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和对传统的价值追寻。
D.小说对于老实农民老长顺,村支书宋书记及其夫人莫大姐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包括杀年猪、回销粮等语词,无不彰显了小说所具有的浓厚乡土气息。
3.年关已至,但老长顺答谢宋书记的事情并不顺利,情绪更是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老长顺的情感变化。
4.文章似乎只在写乡场上的一些小事,但又好像不止在写这点小事。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023-01-25更新 | 2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们更专业

霍伟华

一条河将小镇分为两半,河上曾有一座简易桥,但被一场洪水冲毁了。

小镇上的人无奈,去县城说修桥的事,但回复都是资金紧张,容我们考虑考虑。最后均不了了之,小镇的人出门都要绕行很远。

镇上有个李老汉,他无法忍受这种窝囊气,见谁都发牢骚。这天,他给远在外地求学的儿子李龙打了电话。儿子在电话那头想了半天,说:爸,这事我知道了。

没过多久,镇上来了一个摄制组,据说要农村采风、考察外景拍摄地。很快,这件事惊动了县宣传部门,宣传部的王部长更是喜上眉梢。

原来,县里正忙着搞新农村建设,王部长认为这是个天赐良机,可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大做文章。他马上派人热情接待摄制组,又陪同导演在小镇附近考察。

导演跟人们印象中的一模一样,满脸都是大胡子:我们计划拍一部农村电影,小镇有景、有河、有乡土气息,可以作为外景地。说到这里,导演顿了一顿:对了,有场戏是一座桥被洪水冲毁。你们这里有桥吗?王部长摇了摇头。

导演叹了口气,遗憾地说:那——我们只好去别的地方了。王部长慌了神:有有有!县里马上就派人在河上修座桥!

修座桥成本太大,我们还是去别的地方吧!导演显然不太相信。王部长急了:我向你保证,县里一定能修好这座桥,不计任何成本!

就这样,一行人在乡间小路边谈边走。不远处,好多看热闹的村民朝这边打望。村民纷纷称赞:这导演肯定货真价实,你看那大胡子,跟狗熊似的!李老汉也在人群里,他意外地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隐隐约约听说是副导演,心里顿时着了慌。

到了夜里,李龙刚回到家,就被李老汉一把揪住耳朵:小子,你回家也不给我说一声,怎么还成了副导演?李龙辩解道:我本来就是副导演,这是我们的暑假作业!

您忘了,我读的是电影学院。每到假期,学院都会布置一个教学课题,让师生去野外实践完成。今年暑假,我向学院推荐了小镇。

那个大胡子是谁?李老汉瞪大眼问。

他是我的导师,也拍过一些文艺片。拍摄器材都是学院的。

李老汉愣了愣神,又问:你们真的要拍电影?

李龙笑了:当然是假的!没有演员和后期投资,我们只能拍几段简单的视频,完成教学课题。

说到这里,李龙低下声来:不过修桥是真的,是宣传部主动找到我们要求修的。为此,我和导师商议后,特意修改了剧本。

李老汉怔了良久,心里隐隐不安,但又充满了期待。

几天后,摄制组完成教学课题,不吭不响地走了。河上那座桥仍在热火朝天施工。

这天中午,王部长满头大汗地站在桥头,对前来视察新农村文化建设之电影工程的县长说:只要我们把桥建好,摄制组一定会回来的。县长表示十分淡定——只有他知道,为了修桥,建筑材料都是紧急从县里别墅小区的工地上调来的。

一个月后,桥竣工了,摄制组却始终不见回来。然而这时,接到邀请的记者,已经陆续赶到小镇,前来采访电影的开机仪式。

王部长正急得团团转,懊悔自己太鲁莽之际。这时,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几天后,记者们惊讶地发现,电影开机仪式变成了桥的竣工典礼。

在典礼上,人潮涌动、记者如云,县长满面春风地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一切都跟计划中的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之电影工程换成了新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成果展

当然,本应在记者簇拥下的王部长,也换成了交通局的李局长。

桥建成了,李老汉向已返回学校的儿子报喜:你们演得可真专业,乡亲们都没看出来!

电话那头静了一会,说:爸,我在网上看到小镇的新闻了。其实,要论起表演来,他们才算是真正的专业啊!李老汉一愣,想了想,猛地往地上啐了一口,骂道:还真是!

在小镇上,表演每天都在上演着,李老汉已经见怪不怪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了小镇被一条河分为了两半,这一方面介绍了小镇的特殊环境,另一方面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小镇上的人到县城说修桥的事,领导总是以种种借口来搪塞他们,这让小镇上的人很无奈,出门只好绕行很远的路。
C.小镇上的其他人已经放弃了修桥之事,只有李老汉始终放在心上,并向儿子说了此事,希望儿子能想办法解决此事。
D.李老汉在人群里意外发现儿子的身影心里着了慌,因为他觉得儿子折腾得太大了,担心摄制组这一骗局被人看破。
2.小说的标题“他们更专业”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3.针对李龙和导师用拍电影的方式达到为小镇修桥目的的做法,有人认为这样做得对,有人认为不该这样做。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021-09-12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碟毛豆

吕志军

夏夜的楼下是一溜儿小吃摊,串串、烤肉、炒米皮、炸鸡柳……十几家摊子把夜市烘托得热闹了近百米,每天晚上来这里宵夜的,十一二点才渐渐消停。

我不太喜欢吃夜摊,觉得不卫生,但耐不住女儿央求,在一家鸡柳摊子坐下。鸡柳是女儿的挚爱,每次逛街,只要碰见必会买,要么捧着袋子要么边走边吃,要么带回家慢慢品尝。

鸡柳摊子在夜市最西头,倒也清静一些,偶尔听见聚会朋友的猜拳声,已是隐隐约约的了。女儿和妻子要了鸡柳,又去别的摊子选吃的。不多一会儿,鸡柳、烤肉、其它的小吃纷纷上了桌。我不喝酒,妻子点了小木屋,吃着喝着,时间慢慢消磨着。

这时,有一个特别的声音在旁边响起:“麦豆,卖麦豆。”

是一个半大小子。胳膊上挎着一只竹笼,竹笼里铺着塑料纸,上面盖着毛巾。小子念叨着“麦豆,麦豆”,一条腿一拉一拉地从夜市东头往西头过来了。有人要了,他把笼放在地上,用碟子从笼里盛出“麦豆”来,抖抖索索地放在客人桌子上。显然,他不仅手脚有疾病,大脑也是有毛病的,说话都成问题,把毛豆说成了麦豆。待客人扫他胸前的二维码付了账,他又把竹笼像先前一样在胳膊上挎好,腿一拉一拉地寻找下一位买主,嘴里含混不清地喊着“麦豆,卖麦豆”。

“不要买。”我提醒妻子。女儿喜欢鸡柳,妻子喜欢菜蔬,但晚上的毛豆让我一点也不放心。

“是啊,他手那么笨拙,谁知道洗得净不净?”女儿很快和我达成共识。

“毛豆要煮得好,味道很鲜的。”妻子说。

“总之不要吃来路不明的东西。”我再次给她打预防针。

“有一次咱们吃完夜摊,肚子……”我继续说,妻子把我碰了碰,她怕影响女儿的食欲。

“麦豆,卖麦豆。”小子已经到了身边。他的脚拖拉着地,嘶嘶地响。灯光下,他其实并不是半大小子,而是二十出头的样子,胡子密密乱乱地,贴上去一样假,含糊不清的“卖麦豆”吆喝从这胡子下跑出来,加重了这种虚假感。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不买的念头。

“最后一碟,麦豆,卖麦豆。”我们已是夜摊尽头,他似乎也希望在我们这里售罄毛豆。

我掀开竹笼看了一眼,嚷道,“最后一碟?起码还有两碟!你还会骗人哩!可怜之人必有……”妻子又把我碰了碰。

“你看,你看,为了卖他的毛豆他真的骗人呢!”我对女儿说,力图证明我是对的。

真的,笼底还有一些毛豆,绝不止一碟。

“麦豆,卖麦豆,最后一碟。”男人并不和我争辩,他把笼子放下,毛巾揭开,碟子铲下去,抖抖索索端出满满一碟毛豆说,“麦豆,最后一碟。”我们看着筐底剩下的毛豆哈哈大笑。

这么明显的谎话,也只有他这样不够用的脑袋相信吧。

我把空碟子铲下去,又是满满一碟。“这是几碟子?”

“麦豆,最后一碟,卖麦豆。”男人盯着两碟子毛豆继续吆喝着。

妻子尝了一角毛豆说,“很鲜的。来一碟。”我还没来得及阻拦,她已经扫码付了钱。男人给妻子鞠个躬,腿一拉一拉地走了。

“你怜悯人,但不能纵容撒谎。”我说。

“三块钱,就当你少抽了几根烟。真的很新鲜。”妻子愉快地吃起来,给我和女儿也递过来。

我拒绝。这顿宵夜因为这碟毛豆而有些郁闷。

临走,一个摊主把一包毛豆递到了妻子手中,“看您挺喜欢的,这点儿毛豆带回家吃吧。”我们一家莫名其妙,因为这片夜市卖毛豆的只有那个残疾男人,摊主的毛豆哪里来的?

摊主笑了,解释道,“我原来摊子也带卖毛豆的,他来了,我就不卖了。”

“你也一样,怜悯一个骗子?”我反对道。

“他哪是骗子啊。卖给你们的确实是最后一碟。他是孤儿,和奶奶过活,奶奶快八十了,就靠卖毛豆挣生活呢。奶奶淘洗干净煮好毛豆,他驮出来卖。他来了,我就不卖毛豆了,市场就这么大。作为感谢,他每天都要把最后一碟毛豆送给我。这就是他今天留给我的那一碟。”

原来如此!我忽然脸烧烫起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女儿急急返回鸡柳摊子,买了一包炸鸡柳,向渐渐远去的那个腿一拉一拉的背影追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写卖毛豆的男子“腿一拉一拉地”走路的细节,意在暗示卖毛豆的男子出来卖毛豆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值得同情的。
B.小说写“我不太喜欢吃夜摊,觉得不卫生”,但毕竟女儿与妻子喜欢吃夜摊,为的是显示“我”是极爱面子的父亲与丈夫。
C.小说中的“我”与妻子喜好恰好相反,我不喜欢吃夜摊,而妻子偏偏喜欢,并且购买了小贩的毛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最后写女儿买了一包炸鸡柳向小贩追去凸现女儿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同时也是女儿对小贩误解的一种心理补偿。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夜市热闹的环境氛围,一方面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也从情节上为故事的发生发展做好了铺垫。
B.小说标题“最后一碟毛豆”有突出核心情节,强化主题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最后一碟毛豆”的不同理解强化了平凡人的善良这一主题。
C.文章使用“误会”的方式层层铺垫,以至于“我”把残疾小贩误会成骗子,在结局处通过摊主的解释使情节发生突转,小说的主题也瞬间明朗。
D.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反面角色,缺少悲悯心,不善同情弱者,文章正是通过“我”的不近人情反衬和凸显了妻子和女儿的善良。
3.小说中残疾小贩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成功的小说往往把“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的构思往往具有极佳的艺术效果,请赏析文中“摊主的出现”这一关键情节的作用。
2023-01-04更新 | 1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