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艾芜(1904-199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9 题号:204822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锻炼

艾芜

第一封信


姐姐:

我又静下来跟你写信了!姐姐,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姐姐,我怕告诉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诉你,我们那个沦陷了几年的家乡,弟弟冒险回去过一趟。

我们部队一探到日本兵夜里把粮食运到江边,又把子弹搬上来,便决定去公路拦截。知道夜袭的地方就在我家乡,我兴奋得不得了。可惜那一夜太黑了,想要在大地上看出什么来,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我渐渐感觉出了。水浸着芦苇的小塘,就是我同爸爸垂钓过的那个小塘;高出在小河上的拱桥,就是我和姐姐看过捕鱼的那个拱桥;穿在田野中的村路,两旁镶着青青的小棉花地的,就是我读书倦了常常踏着夕阳去散步的那些村路……当我感觉出来时,真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但同时又多么难过呵!四年前,我们还可以对着田野大声唱歌,现在却连咳嗽也不敢;四年前,我们还可以随意在小河边上,抛着石头打野鸭,现在却连沾在草鞋底下的泥土,都怕落在水里。我和我的同伴,伏在林子里面,想着想着,心里禁不住疼痛起来--故乡呵,是多么亲切,却又多么生疏……

不久,队长叫我们格外注意,这才打断了我的沉思,一心一意倾听着远处驰来的汽车的声音。

姐姐,写到这里,突然接到日本兵又来袭击村子的消息,我们又得立刻移动了,不能再从容不迫地给你写信了。

弟弟青牧

六月三十日

第二封信


姐姐:

部队现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袭去了。他们要我静养几天,我便继续写前次尚未写完的信。

那次夜袭,起初全把日本兵打散了,但因搬运粮食和军火,耽搁了时间,就遭了敌人反攻,竞至陷入包围。有些人突围跑了,有些人打死了。幸赖这些地方是我的故乡,先前走得熟得不能再熟。我便趁着地里棉花枝叶的遮掩。向我们那个院子爬去,天亮时,我便趁着四下没人,大胆走进门去。

当年逃难让帮忙看家的佃户阿长,看出是我,连忙请我进屋,又到门外去瞧瞧,看有没有人尾来。

我的书房仍和先前一样,书架和书桌,都摆得好好的。我向阿长表明谢意,他说这是他儿子阿宁保管的,并带着骄傲的神情,夸奖阿宁,说他已进了中学。书读得很好,不错,难怪书桌上摆有代数、地理、历史的教本,以及我先前并未留下的,如翻译的短篇小说集那类的书。接着就有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穿着一身学生制服,走进来向我打招呼,脸上却带着惊奇而又欢喜的样子。唉,谁还能认出这就是我们从小看大的,那个拖鼻涕的看牛孩子呢?

这几年的田租,除了一部分花给阿宁的教育费上,当然还有许多剩下的,我想捐些钱。给部队,便讲了出来。你知道,我们部队没有饷,全靠人民养活,阿长只推说日本人捐税很重。我说我这几年最关心的,是打退敌人,顺着这句话,我同他讲起国家大事来。

阿长神情很冷静,既不搭话,也没现出什么感动。

我难受起来:阿长老爹,这用不着你劳多大神,敌人有什么动静,你留心看在眼里我们这边有人来,你就告诉他……

阿长老头子现出害怕的神情说:要是日本人知道了呢?

阿宁一直带着兴奋的神情在旁听,忍不住插嘴道:爸爸,我看这没什么要紧的

阿长老头子却恶狠狠地骂道:有你讲的了!出去!

阿宁脸上显得很痛苦,眼里含着泪。

见他儿子出去,阿长老头子便立即走来拍拍我的肩膀,小声地说:你的话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儿子在旁,我不好说的,老实说一句,我比谁都要恨日本人些……以后,你们队伍要我做什么,只通知我一个人好了。

姐姐,我入世太浅,完全受了骗。晚间当我睡着的时候,他就去引日本兵抓我来了。

写到这里,夜袭的弟兄已经回来了,他们这次得到很大的胜利,我没法写下去了,明天再继续吧!

弟弟青牧

七月三日

第三封信


姐姐:

谁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那一夜,他背叛了父亲,同我一道走了。

这个年轻人,不仅因为救过我,我就格外喜欢他,而是他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展现出更年轻的另一代人,即使完全受了敌人的奴化教育,也还心向着祖国。那一夜,我们悄悄地穿过田野,越过小河,走了二十多里路的时候,才敢小声地谈起话来。

我记起在他书桌上摆的那本翻译的短篇小说了问他道:你还读别的书没有?

他连忙回答道:有的,有的!暗中我们还读了好些书。那些都是学校严厉禁止的,说来真觉得奇怪,他们越禁止,我们就越偷读得热心。我常常做梦都在想,我能到我们中国自由的地方去,那多好呀!……呃,总是找不着门路……现在总算碰着你了!声音有些兴奋得颤抖起来,现在请你告诉我,到我们中国人可以自由的地方,还有多远?

我告诉他不要性急:这里还是作战区域,不过有我们中国军队的地方,就有自由!

姐姐,这年轻人到了部队,便受到极大的欢迎,人人都喊他小英雄。他高中还没毕业,我主张他再去读书,他不愿意,眼红我们这里武装起来的年轻弟兄。他指着他们说:我也要像他们一样,要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

现在我写这封信时,他就正坐在我旁边。我写完这封信,递给他读,他快乐得脸红起来,要我附上一笔,说他阿宁问你的好!

弟弟青牧

七月五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阿宁解救——写第一封信——回到部队——部队转移到山上
B.部队陷入包围——我逃回小院——争取阿长支持——轻信阿长而被捕
C.故乡沦陷——与姐姐逃难——加入部队——同部队回乡作战
D.部队下山夜袭——写第二封信——部队夜袭成功——写第三封信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的短篇小说”在文中出现两次,前后呼应,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同时也表现出阿宁对自由进步的追求。
B.从“老爹”到“老头子”,再到“老家伙”,称谓变化反映“我”在不同情境与心境下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
C.林中伏击的情节中,插入“我”对过往生活片段的联想,这既舒缓了小说的节奏,又赋予小说象征意味。
D.小说以“锻炼”为题,既指“我”在战争生活中获得的人生历练,也指阿宁从放牛娃到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3.阿宁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由“我”写给姐姐的三封信组成,这样处理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林遭炸记

艾芜

十一点钟后不久,警报呜呜地叫起来了,两岁多的珍妮,先前听见了,又见大人慌慌张张的,便骇得要哭起来,连喊:“我怕,我怕!”这一天,大家都因近来只见警报,未见敌机,便也不大慌张,所以珍妮,虽也照例喊“我怕我怕”,但也没有要哭的样子。我们照例拉上窗板,拿好东西,锁着门,便从从容容地走了出去,大家还互相说着安慰的话:“不要慌,不要慌!”

在二十多天前,我们就搬到乡下来了。出屋外不远,就是城里人来躲敌机的山洞,洞大,光线好,空气也还充足,至少可以容纳千人。但我们还是嫌它太拥挤,便另走一个较小的只容几十个人的地方。桂林山峦的好处,便是岩洞到处都是。前人称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应该赞为防空洞甲天下了。同时看见远处坡上,布着高射炮阵地的地方,荷枪立着的哨兵,那种掩映在晴天朗日下的雄姿,也足使人感到格外安心。

一点钟左右,听见飞机的声音。我蹲在洞口瞧着,好一会儿才见东南面的高空,敌机三架一队,缓缓地现了出来。刚刚数清是十八架,我们的高射炮,就轰轰地向他们迎接着了。敌机的近边,立刻显出一朵朵乳白的烟雾。这于我甚是熟悉,敌机在上海枫林桥轰炸的时候,我就在法租界贝当路,看见过高射炮放到高空去的同样的云雾。不见敌机快两年了,最后看见它是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五日苏州遭炸的时候,我在间门外面,曾见它在街上天空掠去的身影。

小岩洞内相当潮湿,但大家听见高射炮声外,还有“哭哭哭”急响着的高射机关枪声,便有好多人却俯着身子,贴近地面。我对面的两个着制服的公务人员,还用双手蒙着了耳朵。接着送来钝重的轰炸声音,连坚固的岩石,也起着了轻微的震颤。这使好些人都骇变了脸色。唯有珍妮,是个初生犊儿不怕虎,还嚷着要爸爸背她看哩。

敌机未到时,大家谈话,嚷嚷不已,及至来了,都自自然然地平静起来,连苍蝇的营营声音,也可以听见。近处树上的蝉声,以及村庄内雄鸡啼叫,更清晰可闻。人们是在这里度着静极了的受难的时光,事后,听见房主人说,他们躲在大洞内,当敌机到的那一刻。外面的人拼命向里面挤,他本人被人挤倒,几乎爬不起来。另外,好多孩子被挤得号哭。看起来,我们倒还算比较舒适些。

敌机去后,警报尚未解除,好些人便走出洞来,他们渴望走回家去,看看他们的房屋,是否安全,但被警察宪兵阻止着、不能随意回去,这是对的,倘若敌机折身再来,岂不大受其害。许多小贩、真可感谢,他们在这时候,便挑起馄饨担子、蒸糕担子走来了。躲警报的人,便在洞口,悠悠闲闲地吃着点心。

我抱着珍妮,登上山坡,向桂林城内眺望,高耸天空的无线电台。还巍然屹立;别的建筑,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到处燃起烟火。整个桂林城,从远处看来,还是静静无恙的,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只在独秀峰的南边,有一处冒起了烟、无疑那里有几处人家,遭了敌人的毒手。想着一生幸福,平白地就此葬送了,这是不能不使人感到极端愤怒的!

警报解除后,一点多钟,我到花桥侧边一家理发店去剪发,静静地听着那些理发师的议论。一个手拿索子在拉人速风扇的,正说着几个人没有被炸弹炸着,却给爆炸的声音骇死了的惨事。黄昏时候,我走进城去。在体育场内,看见树下防空壕已被炸坏了,许多人走下去看,说是这里炸死几个工人。我见尸体已经不在了,但一些看的人,还是用手蒙着鼻,一面叹息。邻近这个防空壕的一排街房,有一二十家,一楼一底的通通炸倒炸坍了。这些房子,全是做竹器的工作坊。二十多天前,我为乡下房子布置的竹床竹椅以及竹做的桌子,就都是在这些铺面内买的,那些一面工作一面同人论价的瘦削老板,那些一边破竹子一边拿手揩汗的脏污伙计,我还没有忘记他们辛苦的面孔和勤劳的姿态哩。他们多半是不忍放弃自己的工作,而在体育场内的防空壕躲避的吧?敌机到后方来,目的全在屠杀手无寸铁的民众,这是很明显的。

体育场中间,倒马一匹,已经死硬了,肚皮肿得很大,伤在什么地方,一点也看不见。另外,一个工人躺在担架床上,身上盖着白布,露出的足,有着血污。他不呻吟,也不叫嚷,只是静静地躺着,眼里透出冷冷的愤怒的光芒。

先前珍妮白天睡觉,错过了吃饭时间,起来时,我便抱她到这家稀饭店吃东西。现在老板不见了,只那几个小伙计,在瓦砾堆上翻着东西,周围别的房屋,虽没有倒,但也像被强盗抢劫过一样,窗户板壁,都被打坏了。

我最后还走到省立医院去。这是一个礼拜以前到过的地方,我虽然觉得远一点,但也有忍不住去看看它的心情。医院门口,在夜色中看来,还与平时无异,但通进去的走廊,却已压着房屋的残骸了,这次连同病室一齐遭炸的,多是患虎列拉(传染性疾病霍乱)的市民。同时也忽然明白,体育场内那个受伤者,为什么还露放在那里。原来并非救护队不迅速抬进医院,而是敌人屠杀手段更凶险更残酷的缘故。敌机轰炸柳州的时候,先行炸坏各处城门,断绝人们逃走之路,然后就城圈内,大行屠杀,务使男女老幼,没一个幸免的。这种屠杀中国老百姓的狠毒,真是令我民族产生百世之后也不能释然的怀恨!

转来在中北路上,看见成群结队的壮丁,担着空洋油桶子,抬起大木桶,在缓缓地走着,脸上现出工作之后的疲倦和安静,他们是帮助警局救火的队伍,是准备上前线的生力军。今天城内未有怎样大的焚烧,他们不能说是没有功劳的。我以为,在后方城市的民众,很需要更多的这样组织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林乡下至少可以容纳千人的大山洞和只容几十个人的小岩洞发挥了防空洞的作用,远处坡上高射炮也让民众产生了安全感。
B.文章插叙了上海枫林桥遭炸时“我”就在法租界贝当路和苏州遭炸时“我”曾见过敌机的身影,交代了“我”对敌机轰炸“甚是熟悉”。
C.“不呻吟,也不叫嚷,只是静静地躺着,眼里透出冷冷的愤怒的光芒”描写了一个工人躺在担架床上的情景,他在无声地控诉。
D.文章写敌机轰炸柳州时先行炸坏各处城门,断绝人们逃走之路;写桂林患虎列拉的市民在医院遭到轰炸,这是说敌人误炸了医院。
2.文章多次写到两岁多的珍妮,其实并非闲笔,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3.作者经历了桂林城遭炸的全过程,思想情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3-02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锻炼

艾芜

第一封信


姐姐:

我又静下来跟你写信了!姐姐,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姐姐,我怕告诉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诉你,我们那个沦陷了几年的家乡,弟弟冒险回去过一趟。

我们部队一探到日本兵夜里把粮食运到江边,又把子弹搬上来,便决定去公路拦城。知道夜袭的地方就在我家乡,我兴奋得不得了。可惜那一夜太黑了,想要在大地上看出什么来,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我渐渐感觉出了。水浸着芦苇的小塘,就是我同爸爸垂钓过的那个小塘;高出在小河上的拱桥,就是我和姐姐看过捕鱼的那个拱桥;穿在田野中的村路,两旁镶着青青的小棉花地的,就是我读书倦了常常踏着夕阳去散步的那些村路……当我感觉出来时,真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但同时又多么难过呵!四年前,我们还可以对着田野大声唱歌,现在却连咳嗽也不敢;四年前,我们还可以随意在小河边上,抛着石头打野鸭,现在却连沾在草鞋底下的泥土,都怕落在水里。我和我的同伴,伏在林子里面,想着想着,心里禁不住疼痛起来——故乡呵,是多么亲切,却又多么生疏……

不久,队长叫我们格外注意,这才打断了我的沉思,一心一意倾听着远处驰来的汽车的声音。

姐姐,写到这里,突然接到日本兵又来袭击村子的消息,我们又得立刻移动了,不能再从容不迫地给你写信了。

弟弟青牧

六月三十日

第二封信


姐姐:

部队现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袭去了。他们要我静养几天,我便继续写前次尚未写完的信。

那次夜袭,起初全把日本兵打散了,但因搬运粮食和军火,耽搁了时间,就遭了敌人反攻,竞至陷入包围。有些人突围跑了,有些人打死了。幸赖这些地方是我的故乡,先前走得熟得不能再热。我便趁着地里棉花枝叶的遮掩。向我们那个院子爬去,天亮时,书便趁着四下没人,大胆走进门去。

当年逃难让帮忙看家的佃户阿长,看出是我,连忙请我进屋,又到门外去瞧瞧,看有没有人尾来。

我的书房仍和先前一样,书架和书桌,都摆得好好的。我向阿长表明谢意,他说这是他儿子阿宁保管的,并带着骄傲的神情,夸奖何宁,说他已进了中学。书读得很好,不错,难怪书桌上摆有代数、地理、历史的教本,以及我先前并未留下的,如翻译的短篇小说集那类的书。接着就有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穿着一身学生制服,走进来向我打招呼,脸上却带着惊奇而又欢喜的样子。唉,谁还能认出这就是我们从小看大的,那个拖鼻涕的看牛孩子呢?

这几年的田租,除了一部分花给阿宁的教育费上,当然还有许多剩下的,我想捐些钱。给部队,便讲了出来。你知道,我们部队没有饷,全靠人民养活,阿长只推说日本人捐税很重。我说我这几年最关心的,是打退敌人,顺着这句话,我同他讲国家大事来。

阿长神情很冷静,既不搭话,也没现出什么感动。

我难受起来:阿长老爹,这用不着你劳多大神,敌人有什么动静,你留心看在眼里,我们这边有人来,你就告诉他……

何长老头子现出害怕的神情说:要是日本人知道了呢?

阿宁一直带着兴奋的神情在旁听,忍不住插嘴道:爸爸,我看这没什么要紧的

阿长老头子却恶狠狠地骂道:有你讲的了!出去!

阿宁脸上显得很痛苦,眼里含着泪。

见他儿子出去,阿长老头子便立即走来拍拍我的肩膀,小声地说:你的话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儿子在旁,我不好说的,老实说一句,我比谁都要恨日本人些……以后,你们队伍要我做什么,只通知我一个人好了。

姐姐,我入世太浅,完全受了骗。晚间当我睡着的时候,他就去引日本兵抓我来了。

写到这里,夜袭的弟兄已经回来了,他们这次得到很大的胜利,我没法写下去了,明天再继续吧!

弟弟青牧

七月三日

第三封信


姐姐:

谁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那一夜,他背叛了父亲,同我一道走了。

这个年轻人,不仅因为救过我,我就格外喜欢他,而是他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展现出更年轻的另一代人,即使完全受了敌人的奴化教育,也还心向着祖国。那一夜,我们悄悄地穿过田野,越过小河,走了二十多里路的时候,才敢小声地谈起话来。

我记起在他书桌上摆的那本翻译的短篇小说了问他道:你还读别的书没有?

他连忙回答道:有的,有的!暗中我们还读了好些书。那些都是学校严厉禁止的,说来真觉得奇怪,他们越禁止,我们就越偷读得热心。我常常做梦都在想,我能到我们中国自由的地方去,那多好呀!……呃,总是找不着门路……现在总算碰着你了!声音有些兴奋得颤抖起来,现在请你告诉我,到我们中国人可以自由的地方,还有乡远?

我告诉他不要性急:这里还是作战区域,不过有我们中国军队的地方,就有自由!

姐姐,这年轻人到了部队,便受到极大的欢迎,人人都喊他小英雄。他高中还没毕业,我主张他再去读书,他不愿意,眼红我们这里武装起来的年轻弟兄。他指着他们说:我也要像他们一样,要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

现在我写这封信时,他就正坐在我旁边。我写完这封信,递给他读,他快乐得脸红起来,要我附上一笔,说他阿宁问你的好!

弟弟青牧

七月五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中伏击的情节中,插入“我”对过往生活片段的联想,这既舒缓了小说的节奏,又赋予小说象征意味。
B.从“老爹”到“老头子”,再到“老家伙”,称谓变化反映“我”在不同情境与心境下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
C.“翻译的短篇小说”在文中出现两次,前后呼应,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同时也表现出阿宁对自由进步的追求。
D.小说以“锻炼”为题,既指“我”在战争生活中获得的人生历练,也指阿宁从放牛娃到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沦陷——与姐姐逃难——加入部队——同部队回乡作战
B.部队陷入包围——我逃回小院——争取阿长支持——轻信阿长而被捕
C.被阿宁解救——写第一封信——回到部队——部队转移到山上
D.部队下山夜袭——写第二封信——部队夜袭成功——写第三封信
3.阿宁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由“我”写给姐姐的三封信组成,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3-08-07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峡中

艾芜

江上横着铁链做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子,终于渐渐吞蚀在夜色中了。

桥下凶恶的江水,在黑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岩石,激起吓人的巨响。

两岸蛮野的山峰,好像也在怕着脚下的奔流,无法避开一样,都把头尽量地躲入疏星寥落的空际。

夏天的山中之夜,阴郁、寒冷、怕人。

我们这几个被世界抛弃的山贼,到晚上的时候,趁着月色星光,就从远山那边的市集里,悄悄住进了桥头一座破败又荒凉的神祠,这个暂时的自由之家。

几个人静默地坐着,伸手取暖的阴影映在周遭,混着成肉的香味和着松柴的芬芳。从没头的土地菩萨侧边传来小黑牛痛苦无力的呻吟声。夜白飞不由得一阵阵怜惜,一声声叫骂。魏老头子却淡然平静,他觉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吃这行饭不怕挨打就是本钱。鬼冬哥连连讨好应和,魏老头子便越发来了兴致,埋怨起小黑牛的笨拙来了。

我虽是没有就着火光看书了,但却仍旧把书拿在手里的。我不愿同老头引起争论,我不过是由于他们的逼迫,凑凑角色,并不打算加入他们,也许不多几天,我就要独自走我的。

江风大了,江水也大了,像要扫荡这一切,像诅咒我们的存在似的。

黑夜里,小黑牛痛苦地吃语我不干了,魏老头子皱起眉头。看来,他又要做什么决定了。野老鸭望着汹酒的江水,喃喃道:该不会出事吧!

这时,神祠后面的小门开了,野猫子——一个油黑脸蛋的年轻姑娘,和着白色鲜明的玻璃灯光,连同笑声,挤进我们这暗淡的世界里来了。黑暗、沉闷和忧郁,因为她的到来,都悄悄地躲去。

野猫子一手抱着一块木头人儿,像个母亲般逗弄着,一边同众人顽皮打趣,一边在老头子——她的父亲面前任性地撒娇,木头人儿的真真假假,引得众人异常开心。

我不由得想起白天的事,我与野猫子扮夫妻,我们从集市商贩那弄到一匹上好的布,代价就是小黑牛被抓住,打了个半死。

中夜,纷乱的足声和嘈杂的低语,惊醒了我。我知道一定有什么瞒我的事在发生着了,就尖起耳朵凝神地听着。忽然听见夜白飞哀求的声音,在暗黑中颤抖地说着:这太残酷了,太,太残酷了……可怜他是……

尾声低小下去,听着的只是夜深打岸的江涛。

接着老头子发出钢铁一样的高声,叱责着。

然后,角落里躺着的小黑牛,似乎被人抬了起来,一路带着痛苦的呻吟和着杂乱的脚步,流向神祠之外。

老头子和野猫子站在桥头。影子投在地上。江风掠飞着他们的衣裳。

夜,愈发阴森凄郁,我轻轻抬起头,从壁缝望去,一个人形似的东西被丢进江里。原先就是怒吼着的江涛,却并没有因此激起一点另外的声息,只是一霎时在落下处,跳起了丈多高亮晶晶的水珠,然而也就马上消灭了。

我明白了,小黑牛已经在这世界上凭借着一只残酷的巨手,完结了他的悲惨地命运了。正像老头子说的在这里,懦弱的人是不配活的”。但他往常那祥老实而苦恼的农民样子,却还遗留在我的心里,搅得我一时无法安睡。

回忆起小黑牛的往事,他在那个世界里躲开了张太爷的拳击,掉过身来在这个世界里,却仍然又免不了江流的吞食。我不禁就由这想起,难道穷苦人的生活本身,便是悲痛而残酷的么?也许地球上还有另外的光明留给我们的吧?明天我终于要走了。

他们回来了。大家都是默无一语地悄然睡下,显见得这件事的结局是不得已的,谁也不高兴做的。

次晨醒来,只剩下野猫子和我。她见我不时朝昨夜小黑牛睡的地方瞭望,便打探似的说道:

小黑牛昨夜可真叫得凶,大家都吵来睡不着。

一早就抬他去医伤去了!……他真是个该死的家伙,不是爸爸估着他,说着好话,他还不去呢!

她比着手势,很出色地形容着,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我冷冷地告诉她昨夜的事全部看见了,野猫子顿时就变了脸色,凶狠地说:爸爸说得好,懦弱的人,一辈子只有给人踏着过日子的,难道你也想学小黑牛?说完,捡起地上的刀随手很结实地一挥,刀身便没入树身三四寸,又毫不费力地拔了出来,看得我目瞪口呆。

午后,从崖上转下来一小队人,是老头子的对头。

糟了!我们的对头呀!野猫子恐慌起来,我却故意喜欢地说道:

那么,是我的救星了!

野猫子恨恨地看了我一眼,把嘴唇紧紧地闭着,两只嘴角朝下一弯,傲然地说:

我还怕么?我们原是在刀上过日子哪!迟早总有那么一天的。

不过,最后我还是与她一起扮演了戏,真有点儿小夫妻的味道,哄得一队人过去了事。他们歇了一会,就忙着赶路走了。

野猫子欢喜得直是跳,抓着我喊:你怎么不叫他们抓我呢?怎么不呢?怎么不呢?"

她静下来叹一口气,说:我倒打算杀你哩;唉,我以为你是恨我们的……我还想杀了你,好在他们面前显显本事……先前,我还不曾单独杀过一个人哩。

她吐出这话之后,就重又唱着她那常常在哼的歌曲。

晚上,他们回来了,带着那么多的财喜, 看情形,显然是完全胜利。但我却不能安睡下去。

第二天醒来时,已快近午,只我一人独自留着。江涛显得单调些、寂寞些了。但看见躺在砖地。上的灰堆,灰堆旁边的木人儿,与夹留在我书里的三块银元时,烟霭也似的遐思和怅恫,便在我岑寂的心上缕缕地升起来了。

(选自艾芜《南行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对应着“我”的心理感受,体现了“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文艺理论。
B.魏老头子等人把小黑牛扔入江中,之所以对“我”隐瞒,是因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想要保护“我"的良知。
C.文章取材滇西,通过这些山贼,一方面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又歌颂了沉沦者未泯灭的人性、可贵的心灵。
D.作品中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的叙写和雄阔壮丽的水光山色的描写,形成了现实丑与自然美的鲜明对比。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充满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社会发出控拆,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感情酣畅淋漓。
B.本文运用多重对比的写法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主题,如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和山贼们的对比,野猫子和老头子对头的对比。
C.“也许地球上还有另外的光明留给我们的吧?明天我终于要走了”,“终于”一词体现了“我”对现在生活的厌恶和对未来的希望。
D.本文运用第一人称的笔法,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努力发掘劳苦人的深刻人性。
3.有人说“野猫子这一形象,因作者赋予其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而闪耀炫目的光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性格中矛盾性的理解。
4.这篇文章是艾芜“乡野流浪小说”的杰作,请结合文本简析其“乡野传奇色彩”。
2023-08-17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