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艾芜(1904-199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219464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林遭炸记

艾芜

十一点钟后不久,警报呜呜地叫起来了,两岁多的珍妮,先前听见了,又见大人慌慌张张的,便骇得要哭起来,连喊:“我怕,我怕!”这一天,大家都因近来只见警报,未见敌机,便也不大慌张,所以珍妮,虽也照例喊“我怕我怕”,但也没有要哭的样子。我们照例拉上窗板,拿好东西,锁着门,便从从容容地走了出去,大家还互相说着安慰的话:“不要慌,不要慌!”

在二十多天前,我们就搬到乡下来了。出屋外不远,就是城里人来躲敌机的山洞,洞大,光线好,空气也还充足,至少可以容纳千人。但我们还是嫌它太拥挤,便另走一个较小的只容几十个人的地方。桂林山峦的好处,便是岩洞到处都是。前人称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应该赞为防空洞甲天下了。同时看见远处坡上,布着高射炮阵地的地方,荷枪立着的哨兵,那种掩映在晴天朗日下的雄姿,也足使人感到格外安心。

一点钟左右,听见飞机的声音。我蹲在洞口瞧着,好一会儿才见东南面的高空,敌机三架一队,缓缓地现了出来。刚刚数清是十八架,我们的高射炮,就轰轰地向他们迎接着了。敌机的近边,立刻显出一朵朵乳白的烟雾。这于我甚是熟悉,敌机在上海枫林桥轰炸的时候,我就在法租界贝当路,看见过高射炮放到高空去的同样的云雾。不见敌机快两年了,最后看见它是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五日苏州遭炸的时候,我在间门外面,曾见它在街上天空掠去的身影。

小岩洞内相当潮湿,但大家听见高射炮声外,还有“哭哭哭”急响着的高射机关枪声,便有好多人却俯着身子,贴近地面。我对面的两个着制服的公务人员,还用双手蒙着了耳朵。接着送来钝重的轰炸声音,连坚固的岩石,也起着了轻微的震颤。这使好些人都骇变了脸色。唯有珍妮,是个初生犊儿不怕虎,还嚷着要爸爸背她看哩。

敌机未到时,大家谈话,嚷嚷不已,及至来了,都自自然然地平静起来,连苍蝇的营营声音,也可以听见。近处树上的蝉声,以及村庄内雄鸡啼叫,更清晰可闻。人们是在这里度着静极了的受难的时光,事后,听见房主人说,他们躲在大洞内,当敌机到的那一刻。外面的人拼命向里面挤,他本人被人挤倒,几乎爬不起来。另外,好多孩子被挤得号哭。看起来,我们倒还算比较舒适些。

敌机去后,警报尚未解除,好些人便走出洞来,他们渴望走回家去,看看他们的房屋,是否安全,但被警察宪兵阻止着、不能随意回去,这是对的,倘若敌机折身再来,岂不大受其害。许多小贩、真可感谢,他们在这时候,便挑起馄饨担子、蒸糕担子走来了。躲警报的人,便在洞口,悠悠闲闲地吃着点心。

我抱着珍妮,登上山坡,向桂林城内眺望,高耸天空的无线电台。还巍然屹立;别的建筑,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到处燃起烟火。整个桂林城,从远处看来,还是静静无恙的,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只在独秀峰的南边,有一处冒起了烟、无疑那里有几处人家,遭了敌人的毒手。想着一生幸福,平白地就此葬送了,这是不能不使人感到极端愤怒的!

警报解除后,一点多钟,我到花桥侧边一家理发店去剪发,静静地听着那些理发师的议论。一个手拿索子在拉人速风扇的,正说着几个人没有被炸弹炸着,却给爆炸的声音骇死了的惨事。黄昏时候,我走进城去。在体育场内,看见树下防空壕已被炸坏了,许多人走下去看,说是这里炸死几个工人。我见尸体已经不在了,但一些看的人,还是用手蒙着鼻,一面叹息。邻近这个防空壕的一排街房,有一二十家,一楼一底的通通炸倒炸坍了。这些房子,全是做竹器的工作坊。二十多天前,我为乡下房子布置的竹床竹椅以及竹做的桌子,就都是在这些铺面内买的,那些一面工作一面同人论价的瘦削老板,那些一边破竹子一边拿手揩汗的脏污伙计,我还没有忘记他们辛苦的面孔和勤劳的姿态哩。他们多半是不忍放弃自己的工作,而在体育场内的防空壕躲避的吧?敌机到后方来,目的全在屠杀手无寸铁的民众,这是很明显的。

体育场中间,倒马一匹,已经死硬了,肚皮肿得很大,伤在什么地方,一点也看不见。另外,一个工人躺在担架床上,身上盖着白布,露出的足,有着血污。他不呻吟,也不叫嚷,只是静静地躺着,眼里透出冷冷的愤怒的光芒。

先前珍妮白天睡觉,错过了吃饭时间,起来时,我便抱她到这家稀饭店吃东西。现在老板不见了,只那几个小伙计,在瓦砾堆上翻着东西,周围别的房屋,虽没有倒,但也像被强盗抢劫过一样,窗户板壁,都被打坏了。

我最后还走到省立医院去。这是一个礼拜以前到过的地方,我虽然觉得远一点,但也有忍不住去看看它的心情。医院门口,在夜色中看来,还与平时无异,但通进去的走廊,却已压着房屋的残骸了,这次连同病室一齐遭炸的,多是患虎列拉(传染性疾病霍乱)的市民。同时也忽然明白,体育场内那个受伤者,为什么还露放在那里。原来并非救护队不迅速抬进医院,而是敌人屠杀手段更凶险更残酷的缘故。敌机轰炸柳州的时候,先行炸坏各处城门,断绝人们逃走之路,然后就城圈内,大行屠杀,务使男女老幼,没一个幸免的。这种屠杀中国老百姓的狠毒,真是令我民族产生百世之后也不能释然的怀恨!

转来在中北路上,看见成群结队的壮丁,担着空洋油桶子,抬起大木桶,在缓缓地走着,脸上现出工作之后的疲倦和安静,他们是帮助警局救火的队伍,是准备上前线的生力军。今天城内未有怎样大的焚烧,他们不能说是没有功劳的。我以为,在后方城市的民众,很需要更多的这样组织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林乡下至少可以容纳千人的大山洞和只容几十个人的小岩洞发挥了防空洞的作用,远处坡上高射炮也让民众产生了安全感。
B.文章插叙了上海枫林桥遭炸时“我”就在法租界贝当路和苏州遭炸时“我”曾见过敌机的身影,交代了“我”对敌机轰炸“甚是熟悉”。
C.“不呻吟,也不叫嚷,只是静静地躺着,眼里透出冷冷的愤怒的光芒”描写了一个工人躺在担架床上的情景,他在无声地控诉。
D.文章写敌机轰炸柳州时先行炸坏各处城门,断绝人们逃走之路;写桂林患虎列拉的市民在医院遭到轰炸,这是说敌人误炸了医院。
2.文章多次写到两岁多的珍妮,其实并非闲笔,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3.作者经历了桂林城遭炸的全过程,思想情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锻炼

艾芜

第一封信


姐姐:

我又静下来跟你写信了!姐姐,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姐姐,我怕告诉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诉你,我们那个沦陷了几年的家乡,弟弟冒险回去过一趟。

我们部队一探到日本兵夜里把粮食运到江边,又把子弹搬上来,便决定去公路拦城。知道夜袭的地方就在我家乡,我兴奋得不得了。可惜那一夜太黑了,想要在大地上看出什么来,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我渐渐感觉出了。水浸着芦苇的小塘,就是我同爸爸垂钓过的那个小塘;高出在小河上的拱桥,就是我和姐姐看过捕鱼的那个拱桥;穿在田野中的村路,两旁镶着青青的小棉花地的,就是我读书倦了常常踏着夕阳去散步的那些村路……当我感觉出来时,真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但同时又多么难过呵!四年前,我们还可以对着田野大声唱歌,现在却连咳嗽也不敢;四年前,我们还可以随意在小河边上,抛着石头打野鸭,现在却连沾在草鞋底下的泥土,都怕落在水里。我和我的同伴,伏在林子里面,想着想着,心里禁不住疼痛起来——故乡呵,是多么亲切,却又多么生疏……

不久,队长叫我们格外注意,这才打断了我的沉思,一心一意倾听着远处驰来的汽车的声音。

姐姐,写到这里,突然接到日本兵又来袭击村子的消息,我们又得立刻移动了,不能再从容不迫地给你写信了。

弟弟青牧

六月三十日

第二封信


姐姐:

部队现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袭去了。他们要我静养几天,我便继续写前次尚未写完的信。

那次夜袭,起初全把日本兵打散了,但因搬运粮食和军火,耽搁了时间,就遭了敌人反攻,竞至陷入包围。有些人突围跑了,有些人打死了。幸赖这些地方是我的故乡,先前走得熟得不能再热。我便趁着地里棉花枝叶的遮掩。向我们那个院子爬去,天亮时,书便趁着四下没人,大胆走进门去。

当年逃难让帮忙看家的佃户阿长,看出是我,连忙请我进屋,又到门外去瞧瞧,看有没有人尾来。

我的书房仍和先前一样,书架和书桌,都摆得好好的。我向阿长表明谢意,他说这是他儿子阿宁保管的,并带着骄傲的神情,夸奖何宁,说他已进了中学。书读得很好,不错,难怪书桌上摆有代数、地理、历史的教本,以及我先前并未留下的,如翻译的短篇小说集那类的书。接着就有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穿着一身学生制服,走进来向我打招呼,脸上却带着惊奇而又欢喜的样子。唉,谁还能认出这就是我们从小看大的,那个拖鼻涕的看牛孩子呢?

这几年的田租,除了一部分花给阿宁的教育费上,当然还有许多剩下的,我想捐些钱。给部队,便讲了出来。你知道,我们部队没有饷,全靠人民养活,阿长只推说日本人捐税很重。我说我这几年最关心的,是打退敌人,顺着这句话,我同他讲国家大事来。

阿长神情很冷静,既不搭话,也没现出什么感动。

我难受起来:阿长老爹,这用不着你劳多大神,敌人有什么动静,你留心看在眼里,我们这边有人来,你就告诉他……

何长老头子现出害怕的神情说:要是日本人知道了呢?

阿宁一直带着兴奋的神情在旁听,忍不住插嘴道:爸爸,我看这没什么要紧的

阿长老头子却恶狠狠地骂道:有你讲的了!出去!

阿宁脸上显得很痛苦,眼里含着泪。

见他儿子出去,阿长老头子便立即走来拍拍我的肩膀,小声地说:你的话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儿子在旁,我不好说的,老实说一句,我比谁都要恨日本人些……以后,你们队伍要我做什么,只通知我一个人好了。

姐姐,我入世太浅,完全受了骗。晚间当我睡着的时候,他就去引日本兵抓我来了。

写到这里,夜袭的弟兄已经回来了,他们这次得到很大的胜利,我没法写下去了,明天再继续吧!

弟弟青牧

七月三日

第三封信


姐姐:

谁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那一夜,他背叛了父亲,同我一道走了。

这个年轻人,不仅因为救过我,我就格外喜欢他,而是他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展现出更年轻的另一代人,即使完全受了敌人的奴化教育,也还心向着祖国。那一夜,我们悄悄地穿过田野,越过小河,走了二十多里路的时候,才敢小声地谈起话来。

我记起在他书桌上摆的那本翻译的短篇小说了问他道:你还读别的书没有?

他连忙回答道:有的,有的!暗中我们还读了好些书。那些都是学校严厉禁止的,说来真觉得奇怪,他们越禁止,我们就越偷读得热心。我常常做梦都在想,我能到我们中国自由的地方去,那多好呀!……呃,总是找不着门路……现在总算碰着你了!声音有些兴奋得颤抖起来,现在请你告诉我,到我们中国人可以自由的地方,还有乡远?

我告诉他不要性急:这里还是作战区域,不过有我们中国军队的地方,就有自由!

姐姐,这年轻人到了部队,便受到极大的欢迎,人人都喊他小英雄。他高中还没毕业,我主张他再去读书,他不愿意,眼红我们这里武装起来的年轻弟兄。他指着他们说:我也要像他们一样,要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

现在我写这封信时,他就正坐在我旁边。我写完这封信,递给他读,他快乐得脸红起来,要我附上一笔,说他阿宁问你的好!

弟弟青牧

七月五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中伏击的情节中,插入“我”对过往生活片段的联想,这既舒缓了小说的节奏,又赋予小说象征意味。
B.从“老爹”到“老头子”,再到“老家伙”,称谓变化反映“我”在不同情境与心境下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
C.“翻译的短篇小说”在文中出现两次,前后呼应,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同时也表现出阿宁对自由进步的追求。
D.小说以“锻炼”为题,既指“我”在战争生活中获得的人生历练,也指阿宁从放牛娃到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沦陷——与姐姐逃难——加入部队——同部队回乡作战
B.部队陷入包围——我逃回小院——争取阿长支持——轻信阿长而被捕
C.被阿宁解救——写第一封信——回到部队——部队转移到山上
D.部队下山夜袭——写第二封信——部队夜袭成功——写第三封信
3.阿宁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由“我”写给姐姐的三封信组成,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3-08-07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偷马贼

艾芜

半夜过后,隔壁店里一些过夜的马夫,忽地吵闹起来,原因是打失一匹马。不久又听见说:马已找回来了,贼却在山那面躺着。大家都一时嚷着高兴的声音。

这事我没兴趣,便一直睡我的。可是,我的店老板却来掀醒了我。他一面搂着披起的衣衫,一面小声向我说:

“你去看看吧,不晓得哪个倒了楣,说不定就是老邓……唔,不管他是哪一个,你把这药给他,止止痛也好。”随即将一个小纸包递给我。他的心肠倒并不见得怎样好,平日一个落难的向他求乞,他只道:“去你的吧,我这里开店子,不是善堂!”目前他这样好善的举动,就不免使我颇为奇异。

天空没有月,到处现着密密麻麻的星点。我慢慢爬上山坡。一路伏在暗中的丛莽,轻拂着小风,凉凉的,有些润湿,且杂着各样树叶的味道。

差不多找到了天亮,草丛中有人叫我。等我从他鼻血模糊的脸上认出到底是谁时,我吃惊得了不得。原来他并不是我们意料中的偷马贼,却是常常看见的老三,一个矮小个子,又瘦又黄,风都吹得倒的家伙。

这时他见了我,现出很急迫的样子,问我道:“他们都知道了吗?”

“什么?”

“我偷马的事哪。”

他现着十分嗔怪的神情。我就随口说道:“这怎么不知道?不知道,我怎会来呢?”

他才闭一闭眼睛,满足地抒一口气,好像刚完成一件大事似的。

他接着药,不马上擦,又问我道:“他们说我什么没有?”

“说你?没有!大家只晓得一个偷马的倒了楣就是。”

“怎么?那些马哥头连我老三都不认得么?”

他脸上现出失望和不快的气色。

他咬着牙齿,忍着痛,竭力做出一个偷马贼的英雄样子。但话声却是破碎的,令人觉得加倍可怜,亦复可笑。

“你为什么要干这样的事呢?……听我劝,养好伤,去做点正经事吧……偷马!不是你我干的呀!”

他听见我这番话,便笑了一笑,略带讥刺的口气说道:“噗,什么是正经事呀?……你看我怎么样?一向不是饿得皮包骨了么?你倒在路上,一丝丝气了,我敢打赌,也没人给你一口米汤吃的,嘿,这就是要做正经事的好报应!”

他的话倒有几分道理,但他的神情却激怒了我,便没好声好气地驳他道:“你要是一直这样干下去,包你还有拳头吃的。你看看你自家吧!瘦骨朗筋的,经得起几回打?”

他竭力微笑着,现出诚恳的样子。“我请问你,是你老板叫你拿药来的吧?他为啥要这样讨好呢?黑更半夜也叫你来?……我告诉你,就是因为这里有个偷马贼呀!如果是什么抬滑竿的,他肯管这笔闲账么?”

我见他太高兴,心里起着反感,便冷冷地说道:“我觉得,一个偷马贼应该硬朗,结实,个子高大……像你是不行的!”

他一点也不生气,只是微笑道:“你说得对!……可是,我会再干第二次么?”

他顺手搔一搔头,乏力地笑着:“我问你,老邓、大老杨他们,在你们店子里又吃又喝会过账没有?……原因在哪里呢?……这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偷马贼处处可以逞狠呢?”

这一来,我如梦初醒,明白我老板的善举了。同时,却又不服老三这种先知一般的神气,便抵一抵他的肋巴骨。

“处处逞狠?为什么你又挨打了?”

“不是那样说呀!”他略微窘迫地笑,“俗话说得好,人多为强,狗多为王。我一个人,怎么能敌住那许多牛呢?要是我也人多,那就开抢了,还用得着偷?就该改成抢马贼了,嘿嘿。”他又拿手摸一摸他的衣襟口。

随后,他见我沉默着,就自言自语地,现出盘算的神气。

“你想想我们这辈子人,一落下娘胎,就连针尖大的地方也没有。……妈的,这世道简直岩石一样,总是容不下你我干鸡子!……你想,我该怎么样呢?那还消说,只要裂出一条缝,我就要钻进去。我呢,你看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可是,从明天起,在这几百里内,吃吃喝喝,谁敢不赊我老三的账呢?这就是我老三寻着一条裂缝,钻进去了。”

“好的,你钻进去了。一旦人家把裂缝补好,那你又怎么办呢?”

“补好?那一定要把它捶得更开些,更宽些!”他突然现出狞恶的样子。

这时,我蓦地感到这个弱小人物的高傲了。我蹲在他的身边,替他擦药,还对他有些同情,现在才觉得,在他身上升腾起了强烈的争生存的欢乐感情,是用不着任何人的怜悯的。

后来,等我要离开这个山谷时,他已吃得油光满面,变成矮壮的汉子了,并且常常骑在没鞍子的马上,往来山中。对我也不再称老哥,只轻佻地叫道:

“老弟,老蹲在一个地方,会发霉呀!去找找裂缝吧!”

(原载1936年6月29日《大公报·文艺》,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店老板叫“我”送药给偷马贼的情节,表现了他对偷马贼的畏惧,为老三通过做偷马贼成功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埋下伏笔。
B.小说中老三被打后的惨状和日后的油光满面,“我”对他的怜悯和他的洋洋得意都形成巨大的反差,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
C.老三信奉“钻裂缝”的哲学,就是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与其正面抗争,先钻进“裂缝”躲避,等形势变化之后再谋求改变。
D.老三做偷马贼,不但不掩饰,还唯恐别人不知道;被别人知道后他反而活得更滋润。老三这一形象是当时畸形社会的一个缩影。
2.简要分析“我蓦地感到这个弱小人物的高傲了”这句话。
3.小说以“我”和老三的对话为主体有哪些好处?
2019-05-20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锻炼

艾芜

第一封信


姐姐:

我又静下来跟你写信了!姐姐,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姐姐,我怕告诉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诉你,我们那个沦陷了几年的家乡,弟弟冒险回去过一趟。

我们部队一探到日本兵夜里把粮食运到江边,又把子弹搬上来,便决定去公路拦截。知道夜袭的地方就在我家乡,我兴奋得不得了。可惜那一夜太黑了,想要在大地上看出什么来,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我渐渐感觉出了。水浸着芦苇的小塘,就是我同爸爸垂钓过的那个小塘;高出在小河上的拱桥,就是我和姐姐看过捕鱼的那个拱桥;穿在田野中的村路,两旁镶着青青的小棉花地的,就是我读书倦了常常踏着夕阳去散步的那些村路……当我感觉出来时,真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但同时又多么难过呵!四年前,我们还可以对着田野大声唱歌,现在却连咳嗽也不敢;四年前,我们还可以随意在小河边上,抛着石头打野鸭,现在却连沾在草鞋底下的泥土,都怕落在水里。我和我的同伴,伏在林子里面,想着想着,心里禁不住疼痛起来--故乡呵,是多么亲切,却又多么生疏……

不久,队长叫我们格外注意,这才打断了我的沉思,一心一意倾听着远处驰来的汽车的声音。

姐姐,写到这里,突然接到日本兵又来袭击村子的消息,我们又得立刻移动了,不能再从容不迫地给你写信了。

弟弟青牧

六月三十日

第二封信


姐姐:

部队现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袭去了。他们要我静养几天,我便继续写前次尚未写完的信。

那次夜袭,起初全把日本兵打散了,但因搬运粮食和军火,耽搁了时间,就遭了敌人反攻,竞至陷入包围。有些人突围跑了,有些人打死了。幸赖这些地方是我的故乡,先前走得熟得不能再熟。我便趁着地里棉花枝叶的遮掩。向我们那个院子爬去,天亮时,我便趁着四下没人,大胆走进门去。

当年逃难让帮忙看家的佃户阿长,看出是我,连忙请我进屋,又到门外去瞧瞧,看有没有人尾来。

我的书房仍和先前一样,书架和书桌,都摆得好好的。我向阿长表明谢意,他说这是他儿子阿宁保管的,并带着骄傲的神情,夸奖阿宁,说他已进了中学。书读得很好,不错,难怪书桌上摆有代数、地理、历史的教本,以及我先前并未留下的,如翻译的短篇小说集那类的书。接着就有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穿着一身学生制服,走进来向我打招呼,脸上却带着惊奇而又欢喜的样子。唉,谁还能认出这就是我们从小看大的,那个拖鼻涕的看牛孩子呢?

这几年的田租,除了一部分花给阿宁的教育费上,当然还有许多剩下的,我想捐些钱。给部队,便讲了出来。你知道,我们部队没有饷,全靠人民养活,阿长只推说日本人捐税很重。我说我这几年最关心的,是打退敌人,顺着这句话,我同他讲起国家大事来。

阿长神情很冷静,既不搭话,也没现出什么感动。

我难受起来:阿长老爹,这用不着你劳多大神,敌人有什么动静,你留心看在眼里我们这边有人来,你就告诉他……

阿长老头子现出害怕的神情说:要是日本人知道了呢?

阿宁一直带着兴奋的神情在旁听,忍不住插嘴道:爸爸,我看这没什么要紧的

阿长老头子却恶狠狠地骂道:有你讲的了!出去!

阿宁脸上显得很痛苦,眼里含着泪。

见他儿子出去,阿长老头子便立即走来拍拍我的肩膀,小声地说:你的话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儿子在旁,我不好说的,老实说一句,我比谁都要恨日本人些……以后,你们队伍要我做什么,只通知我一个人好了。

姐姐,我入世太浅,完全受了骗。晚间当我睡着的时候,他就去引日本兵抓我来了。

写到这里,夜袭的弟兄已经回来了,他们这次得到很大的胜利,我没法写下去了,明天再继续吧!

弟弟青牧

七月三日

第三封信


姐姐:

谁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那一夜,他背叛了父亲,同我一道走了。

这个年轻人,不仅因为救过我,我就格外喜欢他,而是他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展现出更年轻的另一代人,即使完全受了敌人的奴化教育,也还心向着祖国。那一夜,我们悄悄地穿过田野,越过小河,走了二十多里路的时候,才敢小声地谈起话来。

我记起在他书桌上摆的那本翻译的短篇小说了问他道:你还读别的书没有?

他连忙回答道:有的,有的!暗中我们还读了好些书。那些都是学校严厉禁止的,说来真觉得奇怪,他们越禁止,我们就越偷读得热心。我常常做梦都在想,我能到我们中国自由的地方去,那多好呀!……呃,总是找不着门路……现在总算碰着你了!声音有些兴奋得颤抖起来,现在请你告诉我,到我们中国人可以自由的地方,还有多远?

我告诉他不要性急:这里还是作战区域,不过有我们中国军队的地方,就有自由!

姐姐,这年轻人到了部队,便受到极大的欢迎,人人都喊他小英雄。他高中还没毕业,我主张他再去读书,他不愿意,眼红我们这里武装起来的年轻弟兄。他指着他们说:我也要像他们一样,要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

现在我写这封信时,他就正坐在我旁边。我写完这封信,递给他读,他快乐得脸红起来,要我附上一笔,说他阿宁问你的好!

弟弟青牧

七月五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阿宁解救——写第一封信——回到部队——部队转移到山上
B.部队陷入包围——我逃回小院——争取阿长支持——轻信阿长而被捕
C.故乡沦陷——与姐姐逃难——加入部队——同部队回乡作战
D.部队下山夜袭——写第二封信——部队夜袭成功——写第三封信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的短篇小说”在文中出现两次,前后呼应,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同时也表现出阿宁对自由进步的追求。
B.从“老爹”到“老头子”,再到“老家伙”,称谓变化反映“我”在不同情境与心境下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
C.林中伏击的情节中,插入“我”对过往生活片段的联想,这既舒缓了小说的节奏,又赋予小说象征意味。
D.小说以“锻炼”为题,既指“我”在战争生活中获得的人生历练,也指阿宁从放牛娃到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3.阿宁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由“我”写给姐姐的三封信组成,这样处理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3-10-19更新 | 2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